#保健食品

大掃除全身痠痛 營養師教緩疲勞飲食

大掃除全身痠痛 營養師教緩疲勞飲食#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前大掃除代表除去晦氣,迎接新年好福氣。但大掃除常讓主婦們厭煩,也造成身體痠痛,大多隔天後才有痠痛不適感,稱為延遲性痠痛。主婦們很想不大掃除、不做家事,或者吃消炎藥、以泡澡按摩等方式減輕痠痛感,但你想過可以用食物來緩解做家事大掃除的疲勞與痠痛嗎?除蛋白質補充肌肉養分 3大保健品可適度補充SNQ健康優購網營養師林品蕎建議,主婦大掃除期間可補充牛奶等富含鈣質的乳製品,幫助肌肉放鬆、穩定神經;牛肉、雞肉和雞蛋等可補足肌肉所需養分;多吃天然蔬果如柑橘類、芭樂、莓果類,可對付發炎刺激物的侵襲,保護身體肌肉組織。此外,市面上眾多保健品訴求增強體力、緩解勞累、養足精氣神,可視情況補充:1)蜆蛋白/研究證實,蜆蛋白含有多種類豐富的胺基酸(精氨酸、白胺酸、異白胺酸等)、礦物質(鋅、鈣),皆是增強體力、修復細胞的重要營養成分。蜆蛋白含有肝醣,可緩解疲勞、補充細胞能量。建議挑選蜆類保健食品時,注意製造廠商育蜆的環境與規範,才能買到安全又衛生的蜆品。但腎病變和痛風患者不適合食用此類產品。2)藍藻/近年流行的藻類保健食品,因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物質,屬高營養價值維他命食物,並已有多項科學研究發現藍藻可改善營養不良狀態,增強肌肉運動時的表現能力,延長肌耐力。藻藍素成分經實驗發現,可減少自由基、緩解發炎症狀,對於與活動力相連的關節處,關節炎有改善的趨勢。藍藻碘含量較一般海帶與昆布低,甲狀腺亢進者也能適量攝取、補充營養。3)牛樟芝/牛樟芝有台灣森林紅寶石之稱,從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發現,食用牛樟芝可解宿醉、提振精神,甚至具抗癌、抗發炎作用。牛樟芝有三萜物質,當身體氧化壓力大時,可降低自由基生成,減少細胞受到損傷。建議消費者挑選牛樟芝保健品時,先認明商品有無依法通過牛樟芝連續高劑量餵食90天,確認安全無毒性。鳳梨酵素、橄欖多酚 肌肉緊繃可適度補充林品蕎營養師說明,除此之外,像是鳳梨酵素、橄欖多酚、薑黃素等具備抗發炎功能,常添加於舒緩肌肉緊繃或抗關節炎的保健產品內。大掃除後身體過於勞累發炎時,適時補充以上天然食物和保健成份也是自我保養方法。建議選擇有SNQ認證或健康食品認證的保健產品,更能安心食用。假使大掃除後肌肉非常痠痛,影響生活數日未癒,請盡快就醫

蝦咪!超過50%DHA魚油吃不到?

蝦咪!超過50%DHA魚油吃不到?#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DHA對於人類大腦、視覺神經可產生提升作用,所以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吃魚油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別近年醫學發現,許多產後憂鬱症病人,若能在懷孕期適當補充DHA魚油,不僅可以緩衝孕婦情緒問題,更有助於寶寶大腦及思考更健全發展,以致許多孕媽咪會吃魚油保健食品。然而,雖然DHA所帶來的諸多效用顯著,但卻導致許多企圖想獲取暴利的廠商,會在DHA含量數據上做手腳,例如用整顆魚油的總重量來匡稱為DHA的實際含量,或採用多種油混合並未清楚標示魚油中DHA含量,拿不出相關數據供消費者檢視;所以,孕媽咪在選購魚油保健食品前,可得要張大眼。台灣市售魚油9/10沒有50%DHA單顆魚油內DHA精純度越高,所耗費的魚油原料較多、萃取難度相對比較高,售價相對提高。從2015年開始,衛服部食藥署針對超過50% Omega-3的魚油有所規範,並針對未經審核卻胡亂宣稱DHA含量的廠商祭出重罰規則,也正是因為這個措施,意外導致在台灣幾乎很少有高單位DHA魚油。營養師教孕媽選出好魚油三大秘技1.吃的時機:孕期3個月胎像穩定後,正好1人吃2人補營養師簡韶妤表示,雖然深海魚油脂中含有較多的Omega-3,但是光從食物中進行攝取,並不容易吃到足夠的建議量(DHA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00~300mg),且Omega-3容易在烹調過程因熱氣而被破壞,所以建議可以從營養補充品來進行補充,大約預產期2-3週前停止補充!2.魚油的精純度與型態: DHA含量+TG型態才是吸收王!簡韶妤營養師指出,孕媽們在挑選魚油品牌時,請注意魚油原料廠商所提供的魚油型態說明書,市面上有EE型式魚油跟TG型式魚油兩種。目前製程上以TG型態魚油較易為人體所吸收。無論是透過藥局、還是購物台宣稱有多少DHA,請檢察它的這項指數報告,一般魚油檢驗脂肪酸的報告中22碳6烯酸(C22:6)的佔比就是一般大眾所熟知的DHA喔!  3.合格檢驗:無重金屬、輻射汙染,品質才能有保障簡韶妤營養師表示,除了媽媽寶寶,補充DHA對各年齡層也是好處多多!而目前市面上強調DHA的產品除了魚油、還有藻油,無論魚油或是藻油,都來自深海中魚種或藻類萃取DHA,所以經常容易有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在挑選上也需要格外小心。一般最常見的SGS檢驗是目前國際上承認且公正的第三方檢驗單位,也是業界普遍標準,可作為參考指標。建議消費者購買時務必睜大眼睛,並且要求廠商提供正確數據,因為花同樣的費用,當然要花在正確的刀口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益生菌怎麼挑?台大醫:關鍵在這6點

益生菌怎麼挑?台大醫:關鍵在這6點#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益生菌」近幾年非常熱門,不只許多科學研究主題都圍繞著益生菌,連報章媒體、雜誌書籍、廣告宣傳、網路文章等,都看得到益生菌的資訊,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不勝枚舉,也是民眾最常吃的保健食品之一,由此可知益生菌熱門與受到關注的程度。益生菌未來有機會運用在慢性疾病的控制美國首屈一指的「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選出10項2017年最具前瞻性及潛力的醫療創新科技,排名第一的就是腸道菌。目前腸道菌的相關研究很多,主要針對腸胃道疾病,如細菌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症、腸燥症等,隨著更多的研究進展,未來也有機會運用在皮膚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控制上。腸道菌的研究不僅在科學界很熱門,同時也受到官方重視,美國白宮發起了「國家微生物計畫」(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投入1億2千萬美金,加上各方投入的4億美金資源,希望可以加速腸道菌的研發。由此可見,這些棲息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是多麼受到矚目,不僅是目前科學研究的重點,想必也將成為未來治療疾病、健康促進的明日之星。補充益生菌對疾病預防或治療都有效果腸道菌和腸道黏膜屏蔽,彼此會互相影響,也都是維持健康腸道功能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腸道菌叢失衡、發生腸漏,就可能引發免疫和發炎風暴,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慢性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傷害健康。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對於疾病的預防或治療有正面效果,包括血糖和血脂肪代謝、腸漏、發炎、氧化壓力、腸胃疾病、過敏、感染性疾病、腦部認知與大腦作用等。「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廠牌的不同益生菌,到底該怎麼挑呢?」太多產品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並不是每一種稱作「益生菌」的產品都一樣,況且又常常有新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這裡很難每種都一一說明,不過有些原則可以提供參考,幫助我們挑選。益生菌挑選6大原則根據「國際益生菌及益菌質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SAPP)的建議,以及ISAPP召開的益生菌研討會所達成的專家共識,開宗明義針對「益生菌」做出下述定義:「指當我們攝食一定足夠的量時,可以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這個定義雖然看似簡短,但接下來的各項原則,都圍繞此一定義而生:1) 有效菌株/既然是要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那麼最好挑選含有經研究證實其健康效益的菌株,產品也標示清楚該菌株名稱。以「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為例,其中「Bifidobacterium」是菌屬名,「lactis」是菌種名,「Bb-12」是菌株名,能夠完整標示出菌株名為最佳。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包括「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與「Bifidobacterium」(雙歧桿菌屬)兩大類。「Saccharomyces boulardii」則是益生酵母菌的一種。2) 菌量足夠/依照定義,要攝取一定足夠劑量的益生菌才能產生健康效益,菌量是否足夠因此很重要。不同菌株之間,需要的量可能不盡相同,端看各研究顯示其有效劑量的多寡,不見得愈多就愈好。一般而言,大約是每次食用要有一億至百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CFU,是一種計算活的細菌數量的方式)左右。產品上應該標示清楚,在產品截止日期之前,每次服用或每一份量,會吃入多少的菌落形成單位。3) 如何服用/每次應服用多少劑量應該標示清楚。至於到底該空腹服用?隨餐服用?還是飯後服用?根據研究,在餐前30分鐘內或隨餐服用,益生菌在腸道內有較高的存活率。4) 保存方式/是否需要冷藏,依照各種產品製作不同而異,應該清楚標示。5) 廠商資訊/清楚標示製造廠商、聯絡與諮詢方式等產品基本相關資訊。6) 含愈多種不同的菌愈好嗎?根據ISAPP建議,其實不一定,端看使用者想獲得什麼樣的效果,而所挑選的產品菌種是否有研究佐證此一功效。「想獲得益生菌一定要買益生菌產品來吃嗎?」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酵食物如酸菜、泡菜、味噌、優格、納豆等也含有益生菌,而且相關研究指出,除了益生菌,這類食物在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許多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胺基酸、多醣體(polysaccharide)、抗氧化物等。總之,多吃各類食物,就可以讓自己獲得多樣化的腸道菌,若有特別需求,再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品即可。倘若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使用,或者不知該如何使用,或者本身健康狀況較特殊,請務必洽詢專業人員。(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講座/認識保健食品

講座/認識保健食品#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工作忙碌、生活型態及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在三餐在外的人越來越多,以致在營養攝取方面,無法達到均衡,因此,就有民眾開始習慣天天吃健康食品,希望能藉此來營養均衡。有鑑於此,特邀陳佳祺營養師主講「認識保健食品」,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民眾更加了解健康食品,而不是一昧的亂食用,因此,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認識保健食品時間:106年9月21日(四)10:00地點:衛福部南投醫院(南投縣南投市復興路478號)洽詢:洪小姐049-2231150分機2315

保養用喝的!保健食品認證60%為飲品

保養用喝的!保健食品認證60%為飲品#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國內保健食品最重要的認證之一「SNQ國家品質標章」,今年第一梯次通過的營養保健食品名單出爐!在15項通過的產品中,有60%為飲品形式,近年很夯的滴雞精也有2項在列,喝的保健品不但方便入口且好吸收,國人也越來越傾向選擇喝的保健食品。此外「保健素材在地化」,主要原料來自台灣天然環境或台灣小農之手,評審更肯定製程品管及功效實驗不斷提升,甚至有可望開發為慢性病植物藥的潛力產品。15項營養食品飲品形式有9項此次通過的15項營養保健食品有1項為健康食品,是台灣第一支取得健字號的牛蒡產品,另飲品形式的則有9項。這些產品中有3項取自鮮果,其他產品則來自藥食兩用中藥材、植物和滴雞精。近兩年滴雞精產品非常火紅,除了口味上去除傳統雞精的腥味,價位上更是與傳統雞精成功做出區隔,被視為是台灣特色營養補充品。另外,在今年度送審的產品中也發現有「保健素材在地化」的現象,即主要原料來自台灣天然環境或出自台灣小農之手,例如利用台灣海域褐藻萃取出的小分子褐藻醣膠、將台灣栽種的檸檬和牛蒡化身為原汁、發酵液或膠囊,以及由台灣黑羽土雞製成的滴雞精。其餘項目則為近年來有一定市場需求的護眼和關節保養產品。 選擇有認證的保健食品、專家把關才安心「SNQ國家品質標章」評審委員、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前所長陳樹功指出,營養保健食品類送審的項目在品質管控方面愈做愈好,甚至有項產品還具有開發為慢性病植物藥的潛力。SNQ推廣中心副執行長陳宛蓉則表示,國人在挑選保健食品,常常因為看不懂標示,只要「聽別人說有效」就購買。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選擇保健食品前,還是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產品食用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選擇有認證的保健產品,有專家審視把關過,更加安心。SNQ第一梯次通過的產品還有「防疫產品」,想知道您正在食用或想購買的保健食品、醫療保健器材、環境清潔和保養化妝品、藥品、防疫產品以及其他生醫產品或服務是否通過SNQ標章嗎?快上網查查www.snq.org.tw。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1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1天200億,吃3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1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3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3種功能。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1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誤會!香蕉、牛奶不助眠

別誤會!香蕉、牛奶不助眠#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聽到新聞報導指出幫助睡眠的黃金消夜是「香蕉與溫的低脂牛奶」,我就覺得還是該教大家正確知識。這就跟那時病毒型腸胃炎流行,媒體頻繁報導某醫師說不宜食用運動飲料、白吐司,是同樣荒謬的鬧劇。也像某次電視台採訪我,詢問是否有研究根據,表示睡太久的人容易得憂鬱症?事實上那是負相關,說的就是睡越多,憂鬱越少。睡前不要吃香蕉或任何乳製品新聞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因此越聳動、越違反一般常識就變得越有報導價值。這種民粹加反智,真的是社會一大亂源。大家以為睡前吃香蕉能幫助睡眠,因為營養師說「香蕉富含色胺酸」,但色胺酸雖然可以轉化成腦中抗憂鬱化學物質5HT,但跟立即性睡眠無關,更何況量實在不多,影響不大。其實食物是脹氣的來源之一,吃不對食物就會產生脹氣。像過量的多醣類,如香蕉、地瓜、洋蔥等,都是脹氣生成的原因。對患有高比例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來說,奶製品中的乳糖會造成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因此會有腹脹、腸子過度蠕動,甚至腹瀉的情形發生。所以,睡前千萬不要吃香蕉或任何乳製品,低不低脂更完全不是關鍵,是體質的問題。到時胃是脹的、腸子是亂動的,就算睡著了恐怕也一夜折騰,就像睡前運動過量造成肌肉乳酸堆積一樣,都無法一夜好眠。請傾聽你的身體,有進步的話多試幾次,沒用的就三振出局!有關睡前的吃吃喝喝、保健食品,以下2點提供大家參考:一、喝咖啡時機應落在下午5點前睡前避免咖啡因的攝取是重要的。尤其是晚飯後泡老人茶消磨時間、聊天更是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老人其實真的需要睡眠,尤其是年紀越老,咖啡因造成的影響越大。那白天能不能喝咖啡呢?當然沒問題,只要在下午3至5點以前,一天不喝超過2杯都是可以的。不只媒體嚇唬人,醫師也會:「你有胃食道逆流,睡前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吃辣的、酸的、太油的,甜點、酒精和咖啡也都禁止。」我以前在一家聯合診所看診過一段時間,診所後面有一間胃鏡室,經常傳來這段雄壯威武的叮囑聲,病人都默默不敢回嘴。聽久了我開始想:「這樣活著不會太辛苦嗎?」我也偶有胃酸逆流,但只有在空腹吃又油又甜的臺式喜餅時才會,其他時間都不會啊!檢視身體狀況 生活更輕鬆記得醫師說的可能是不對的資訊,即使對也不一定適用於你,請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會知道不該吃什麼。像我最近幾乎都不吃油條,因為吃完之後身體覺得怪怪的,可能摻有工業用的明礬。盡量喝瓶裝的氣泡礦泉水,喝一陣子之後覺得身體真的變健康了。我之前有位病人單喝可樂或茶飲之類的,誘發了輕微躁症,話不停、睡很少。其實只要留意一些食物、情緒、生活方式和睡眠的情形,跟醫生好好討論,有時答案很清楚,治療也就輕鬆了。二、保健食品治失眠 反應竟變遲鈍鈣片、GABA、褪黑激素,最近還有蜂王乳加芝麻與維他命E!其中,我曾應推銷業務的請託,自己試用看看GABA。是有點效,但很快就沒感覺了。以前聽說在臺大有位精神藥理教授就會試藥,連超可怕、副作用極大的抗精神病藥都敢試。試藥當然只服用很低的劑量,據說還是造成肌肉僵硬,很不舒服地過了一天。我膽子比較小,只敢試沒什麼副作用的抗憂鬱藥物,一般都試個1、2次,但有次足足試了一個禮拜,因為病人說吃了那個藥,睏到連眼睛都張不開。根據研究顯示,這款藥的副作用會隨時間而適應,但是病人說只會更嚴重,狠狠打了我的臉。於是我就吃了一個禮拜,真的反應越來越遲鈍,開車都覺得危險,這才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病人抱怨要認真聽。對保健品持開放態度對保健食品的態度其實也是要開放一點,只要安全、不要太貴,試試都無妨,請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若要問多久有效?細胞的改變一般需4到8週,最多需要12週,所以中醫說等3個月是有道理的。只是嚴重失眠時,哪能等這麼久?停藥後不用再吃就能睡得著嗎?中藥可能有重金屬污染,也不確定對肝、腎的毒性,更難確保比受嚴格檢視的西藥安全。(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是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健康的身體有賴於自身的保養,防範於未然,才能擺脫洗腎王國的惡名。邁向健康好「腎」活,健康6部曲一定要遵守!濫用止痛劑、吃保健食品恐致腎病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鄭俊山表示,慢性腎臟病常見由糖尿病、高血壓、高齡、濫用止痛劑、或長期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所致。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容易出現貧血、骨骼與鈣磷平衡失調、心血管問題、營養不良等問題,若不善加處理則會演變成末期腎臟病,導致面臨洗腎、需腎臟移植、甚至死亡。護腎6部曲 維護腎臟健康很簡單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難以察覺,許多病患都是等到出現泡沫尿、四肢或臉部水腫、高血壓、貧血、或是疲倦的「泡、水、高、貧、倦」等5大症狀時,才到醫院檢查。鄭俊山醫師建議,遵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護腎6部曲」,維護腎臟健康變簡單:1) 擁抱健康生活/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保持3不原則(不菸、不酒、不熬夜)。2) 正確醫藥觀念/務必遵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用藥、不濫用止痛藥、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偏方草藥或保健食品。3) 採用護腎飲食/營養均衡、蛋白質適量、保持四少(少鹽、少糖、少油、少吃加工食品)。4) 控制既有疾病/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5) 注意飲水排尿/適量喝水,不要憋尿。6) 定期健檢監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