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

夏日防曬大作戰 告別黑斑戰勝老化 遠離皮膚癌

夏日防曬大作戰 告別黑斑戰勝老化 遠離皮膚癌#防曬

日常陽光中的紫外線,除了大家孰悉的會讓皮膚曬黑和曬傷之外,長期累積下來還有光老化,黑斑(常見的黑斑包含曬斑、雀斑、 肝斑,或者是皮膚發炎過後留下的色 素沈澱)以及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因此將正確的防曬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全方位的紫外線防護可以簡單的用 ABC 法則記憶, A 代表 Avoid(避免),盡量避免在日正當中,紫外線指數最高的時間外出; B 代表 Block(阻擋),善用一些實體的遮蔽物,比如說建築物或大樹的陰影,撐傘、戴帽子...等。最後 C 代表 Cream(乳液),擦防曬乳液。市面上的防曬乳液種類繁多,包裝上的標示也是五花八門,演講中會介紹常見 的防曬乳液的標示,讓民眾看得懂標示進而選擇適合的防曬產品。 黑色素癌是第三常見的皮膚癌 紫外線的照射,可能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其中黑色素癌是第三常見的皮膚癌,卻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黑色素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有顯著提高,目前是成長速度第二快的癌症。在美國它佔所有皮膚癌發生率的 3-5%,但是卻占了皮膚癌死亡患者 65%;108 年衛福部癌症年報資料顯示:在 4442 位皮膚癌症患者中有 288 位是黑色素癌 (6.5%), 該年度死於黑色素癌的患者數為 151 人 (52%),仍是不可掉以輕心。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民眾講座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黑色素癌最好的處置方式,癌變的過程可由數月到數年的時間不等,因此只要多注意,仍有充裕的時間可在腫瘤發展到垂直侵犯期以前進行切除。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為了可以提高民眾對紫外線照這對皮膚的傷害有更好的認知,也對如何做好防曬有正確的了解,特別配合世界防曬日,色素日及黑色素癌日舉辦民眾講座,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

紫外線治療不同於曬太陽!醫親授「乾癬」夏日保養密笈

紫外線治療不同於曬太陽!醫親授「乾癬」夏日保養密笈#防曬

今年(2022)夏天,酷暑來襲,氣溫一度飆破40度,外出簡直像烤爐,有種被燙傷的錯覺,令不少民眾感到厭世,然而,還有一群飽受乾癬困擾的患者,因夏季高溫、潮濕以及汗水使得乾癬病灶大爆發,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曾涵琪表示,有名乾癬患者到墾丁戲水時,被太陽曬傷,受傷的皮膚恢復後長出一塊塊乾癬新病灶,身邊的人誤會是某種可怕的傳染病而不敢靠近他,令他感到困擾、挫折,所幸接受藥物治療、勤擦防曬、妥善保養後,目前病情已經穩定下來。

怪怪「黑痣」雷射竟又長回來!醫教「4口訣」自己揪出皮膚癌

怪怪「黑痣」雷射竟又長回來!醫教「4口訣」自己揪出皮膚癌#防曬

60多歲的陳太太,長年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近年來注意到臉上出現黑色的斑點,開始以為是痣就不以為意,後來這顆痣越變越大,想說用雷射除斑的方式治療,誰知道進行了許多次治療後,黑色的斑點仍然很頑強地又長回來。經過嘉義長庚皮膚科何宜承主任的詳細檢查後診斷是皮膚癌,所幸在病灶早期體積較小時即時進行根除切除手術,術後未再復發,也未留下難看的疤痕。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防曬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疫情微解封,外出踏青民眾日益增加,台中市張姓婦人日前揪團挑戰合歡東峰,原本成功攻頂後開心下山,回家後竟發現纖纖玉手秒變乳豬手,全身發燙更是十分難受,同仁戲稱「美魔女媽媽變身紅孩兒」,醫師提醒,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外出必備防曬四寶,不僅預防曬傷,也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誤認「山上很涼」、「太陽沒有很大」不會曬傷張姓婦人雖已年近五十,但因保養得宜,是朋友眼中的美魔女代表,日前她號召同好攀登合歡東峰,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她自恃當天氣候涼爽,還有微風輕拂,下車後僅穿著T恤就隨隊攻頂,2個多小時下來,拍了許多美照,返家後卻發現雙手及肩頸曬得紅通通,讓她徹夜難眠,不斷沖水降溫、毛巾冰敷後,狀況才稍稍好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方心禹表示,「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海拔3千公尺高山 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40%尤其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如以海拔3千公尺高山為例,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烤」成紅番薯。方心禹建議,若有登高計畫,務必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並非指數越高越好),上述四項物品可以降低大幅降低曬傷風險,萬一真的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牙膏、美白乳液等錯誤用法,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享受健康陽光一「夏」。

唇部防曬沒做好 反覆脫屑當心皮膚癌上門

唇部防曬沒做好 反覆脫屑當心皮膚癌上門#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是紫外線高峰期,食藥署提醒,做好全身防曬的同時,唇部皮膚也別忽略!對此,食藥署特別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宗儒為民眾解說,唇部皮膚的含水量與屏障功能較低,若沒有做好防曬措施,不僅水分易流失,還可能導致乾裂、黯沉與老化,甚至有皮膚病變及癌化的可能。 李宗儒提醒,唇部防曬,除了預防曬黑、曬傷與老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預防皮膚癌。尤其下嘴唇面積較大也較突出,容易長期曝露於紫外線的傷害,如未做防曬,會提高日光性唇炎(癌前病變)的機率,並增加皮膚罹癌的風險。這種皮膚病變常見於日曬部位,且膚色較白、有家族史、抽菸、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及不注重防曬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當唇部有不易癒合的傷口,反覆破皮及脫屑等症狀出現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至皮膚科檢查,確認有無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鱗狀細胞癌)的可能。SPF與PA越高越好?塗抹頻率與塗抹量更重要食藥署指出,防曬產品經常以SPF及PA來標示產品的防曬效果,這是為了防止來自紫外線中的短波UVB和長波UVA所設計。SPF是針對UVB的防曬指標,SPF15表示能延長15倍皮膚曬傷、曬紅的時間;SPF50則是延長50倍。PA是阻隔UVA的防護指標,代表能延緩皮膚曬黑的能力,其數值以「+」表示,最高可至4個+號,也是延後曬黑的倍數概念。原則上SPF與PA的防曬係數越高,阻隔紫外線的功效越強。但若是經常舐唇、易流汗或塗抹不足,即使使用防曬係數高的產品,仍要頻繁補擦,且厚厚塗抹至足夠量,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曬效果。防曬護唇膏怎麼挑?防曬劑的成分作用原理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作用較不易引起過敏,但缺點是容易有泛白厚重現象;化學性作用使用後較清爽不油膩,但要注意敏感或刺激問題。民眾若想要安全性高的防曬護唇膏,可從天然有機、成分單純與物理性成分三點著手。李宗儒表示,防曬護唇膏裡常見的一些化學成分,只要在安全劑量內,無需過度擔心。食藥署提醒,選購時應挑選標示完整的產品,並留意注意事項與使用方式,在有效期內儘速用完。若使用含潤色效果及香味的防曬護唇膏,應確實清潔乾淨,避免成分停留唇部太久而造成皮膚傷害。

划獨木舟忘防曬 雙腿曬成紫芋

划獨木舟忘防曬 雙腿曬成紫芋#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陳先生日前把握暑假的尾聲與家人安排熱門的獨木舟戲水之旅,玩水前沒有防曬,僅穿著輕便上衣短褲上場,沒想到一趟4小時獨木舟之旅下來,雙腿嚴重曬傷、起水泡,呈現紫芋般的顏色,嚇得趕緊就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傷及真皮層 腿部布滿大小水泡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患者參加上午8點至中午12點獨木舟行程,未做任何防曬措施,划船途中忽略了刺痛感不知曬傷,隔天又參加步道行程,由於沒有休息加上褲子不斷摩擦雙腳,曬傷部位受損更嚴重,就醫時下肢腫脹、疼痛不已,腿部布滿大小水泡,經治療後腿部曬傷發炎狀況改善許多,治療後的恢復期更重要,多抬腳休息,不要讓雙腳皮膚受外力磨擦,以免水泡發炎惡化。皮膚有刺痛感,小心是曬傷警訊!曬傷是由於皮膚過度接觸紫外線,產生紅腫、刺痛及發熱的症狀,曬傷範圍若達真皮層,皮膚發炎反應會更嚴重,出現水泡、滲出液,甚至有脫水的危機。因此,當曬後皮膚出現刺痛感,即是曬傷的警訊,當下可以流動冷水沖或濕敷患部降溫,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讓暴曬的傷害降低。水面或雪地紫外線反射殺傷力更大黃季怡指出,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曬後治療首要鎮定舒緩,倘有水泡或傷口須就醫治療,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曬傷後的10~14天是恢復期,此時皮膚還很脆弱,盡量讓患部休息,不要外出暴曬,注意衣著材質,不要磨擦皮膚,避免傷口再度感染。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分,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

20人僅1人敢撐陽傘 男中暑飆3倍

20人僅1人敢撐陽傘 男中暑飆3倍#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飆高溫,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男性熱傷害人數向來是女性的近3倍,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推測,除了戶外工作者大多是男性為多外,另一原因可能則是男性多半不願撐傘遮陽,朱柏齡以自身經驗鼓勵男性撐傘抗熱,體感溫度至少差5度。 體感至少差5度 醫:撐傘無損男子氣概衛福部統計至11日止,共有231人因熱傷害就診,國健署也特別針對因熱傷害暈厥送到急診人數統計,至7月10日為止也已達190人次,為近4年同期新高, 190人次裡,男性是女性的2.65倍,2016至2019年5~10月因熱傷害急診人次中的性別比例也同樣男性是女性的3~4倍。朱柏齡主任表示,男性中暑送急診人次比女性多,除了因戶外工作者以男性為主的原因外,另一可能則是女性會選擇撐傘遮陽,男性最多只會戴寬邊帽,「傘有點像是行動式涼亭,連身體都能在蔭涼下,戴寬邊帽的話,身體仍曝曬在陽光下。」他連續兩天實際撐傘實驗,同樣是早上9點半到10點,在戶外行走半小時,有遮傘人幾乎不流汗、沒撐傘滿頭大汗。朱柏齡主任觀察,路上男性撐傘大約20個人只有1人,原因則多半出自男性會覺得拿把傘就有損男子氣概,或誤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比台灣高緯度的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台灣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不能口渴才喝水 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飲料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提醒,長者和小孩對溫度的調節能力較弱,當過度出汗導致脫水時,更會加重熱傷害,她強調平常要多喝水,另外絕對不能等口渴再喝,最好要定時飲用開水,並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的飲料;外出時,男性拿傘也別害羞,若真的不想拿傘,也一定要戴上寬邊帽,並穿著舒適透氣的寬鬆衣物避免熱傷害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