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歲的小祥,上課時常坐不住,常忘記帶作業,也習慣在同學回答問題時插嘴,甚至會隨意介入同學的談話或遊戲,不遵守規矩,是班上公認的「愛說話」和「搗蛋鬼」。爸媽原以為孩子只是年紀小、過於好動又不愛念書,直到小祥開始拒絕上學,帶至醫院求診並經醫師評估,被診斷為混合型「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同時表現出專注力不足、過動與衝動。
今年10歲的小祥,上課時常坐不住,常忘記帶作業,也習慣在同學回答問題時插嘴,甚至會隨意介入同學的談話或遊戲,不遵守規矩,是班上公認的「愛說話」和「搗蛋鬼」。爸媽原以為孩子只是年紀小、過於好動又不愛念書,直到小祥開始拒絕上學,帶至醫院求診並經醫師評估,被診斷為混合型「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同時表現出專注力不足、過動與衝動。
小睿今年8歲,是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平時在學校有規律的課表幫助,情緒和專注力還算穩定,但一到假期,作息被打亂,情緒波動加劇,精力無法紓解,家裡變得一片混亂。小睿會一整天追著媽媽陪玩,讓媽媽壓力好大,有時候真的忍不住生氣,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也擔心長時間用3C產品只是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2024巴黎奧運如火如荼展開,中華隊體操選手唐嘉鴻在賽中表現搶眼,替中華隊拿下一面銅牌,也因高難度貓跳被稱作「亞洲貓王」。但你知道嗎?在成為貓王之前,小時候的唐嘉鴻飽受過動症所苦,父母為此送他去學體操,這才開啟他的體操之路。一般人提到過動症,常會聯想到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等症狀,真的是如此嗎?快跟著Podcast《優活問問》一起認識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較弱,容易產生學校適應、家庭互動等問題,使得父母常介入孩子的行為,讓親子間關係緊張。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要更有耐心,適當的教導他們學習「控制和處理情緒」,因此協助父母學習無條件的愛、包容和溝通等教養策略,讓過動兒也可以在愛與被了解的環境下成長、自由揮灑,進而改善親子關係,促進家庭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過動兒的母親何善欣表示,民眾對過動兒及其家庭仍存有許多錯誤認知,例如過動是因後天教養和家庭教養導致的、過動兒長大就會好等迷思,事實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與腦部神經發展異常有關,而治療方式需持續經由醫療、家庭及學校三方共同攜手合作,能有效改善症狀與障礙。陪伴過動兒成長大不易,何善欣以親身照護的經驗,分享給家長們6大招教養策略: 第1招:充實相關知識、真正認識ADHD,審慎判斷資訊正確或有效性,判斷如何運用資源,才能有效地協助過動兒。 第2招:成為爭取孩子資源的守門人,涉獵可信的資訊來源,為孩子做最佳的判斷選擇和資源配置。 第3招:建立孩子生活秩序感,結構化的環境和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幫助安定孩子的心和行為。 第4招: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過動兒需要更多的輔導、協助和紀律,建立自信心和成功經驗的累積很重要。 第5招:建構健康的生活習慣,ADHD患者傾向有不良的健康習慣或生活方式,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不良飲食習慣、睡眠障礙、意外腦部外傷、抽菸或喝酒等健康風險。 第6招:照顧自己、適當休息,身為父母,要將距離拉遠,從更高、長遠的角度看ADHD和孩子的未來,什麼最重要、什麼才是我們期望的人生藍圖。建置支持網絡,讓身體、心理、精神及社會各方面保持平衡,才能陪伴過動兒走長遠的路。 衛生局表示,教養過動兒是極大的壓力和挑戰,需要給予主要照顧者更多的關懷與支持,除了醫療及學校專業人員提供適當的諮詢及相關照護資訊,亦需要社會大眾多加理解與包容,共同營造友善環境,以降低主要照顧者向外尋求幫助的疑慮。
日前,宜蘭某補習班擅自給學童服用管制藥品「利他能」,來改善孩子專注力、提高學習成效,進而引起社會關注。醫師表示,利他能是治療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常用藥品之一,健康的人若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幻覺或過度嗜睡的現象;此外,職能治療師也表示,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透過活動安排及環境調整。
你家孩子有過動症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或ADHD,包含「注意力不足」跟「過動」2個主要的面向,同時也會影響到情緒控制、記憶力、行動力等。然而,不少家長會對過動症產生迷思,對兒童有過高的期望及錯誤的對待。建議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與家庭關係。
小華就讀國小二年級,在學校上課時容易分心、愛講話、忘東忘西,導致學業成績不佳,而且經常和同學發生爭吵等情形;此外,小華媽媽發現小華在家常常會靜不下來,還沒聽完別人說完話就插嘴,很難專心於手邊的任務。漸漸地,小華在情緒及行為反應上,開始變得容易不耐煩、鬧脾氣、情緒起伏不定,也讓家長傷透腦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開學了,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的家長都在煩惱開學後如何幫小朋友收心。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蔡景淑建議,家長應幫助孩童於開學前調整作息,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中午過後避免含咖啡因飲料,白天至少運動1小時,睡眠時間維持9~10小時,且每天螢幕使用時間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平常可增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且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蔡景淑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因為大腦活化程度不足,影響了專注力和抑制衝動的功能,其有三大核心症狀:注意力缺失、過動和衝動,並因此分成三種表現型:注意力缺失型、過動-衝動型、混合型。注意力缺失主要影響自我學習,容易恍神、放空,常常狀況外,如果是過動和衝動,則容易有人際衝突,尤其衝動的表現關係到情緒調控與行為舉止,常常「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為什麼ADHD孩童容易有開學症候群?蔡景淑解釋,放了一個長假,生活作息混亂,一般孩童都難收心了。況且ADHD孩童的大腦活化不佳造成執行功能上的困難,按表操課本來就有度難,做事情容易拖拉,上課也常恍神、分心,需外界提醒和叮嚀,回歸學校後的磨合期可能更久。開學幾點起床 開學前就要先訓練針對開學前,蔡景淑建議,家長協助ADHD孩童調整生活作息,「開學幾點起床,開學前就要先訓練。」起床後一天的行程也要預先規劃,尤其疫情線上學習,3C螢幕使用時間大增,鼓勵斟酌安排戶外活動,增加現實人際互動,並至少每天運動一小時,研究顯示每日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行為的控制。ADHD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假使放假時仍有規律服藥,但開學後症狀變明顯,會先考量是開學症候群,建議先照針對一般孩子該有的處置策略進行處理,給孩子一個月的時間,不行才會調整用藥。至於放假時沒有用藥,開學後有問題應馬上回診,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另外,藥物劑量與孩子體重相關,「如果長假後服藥後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孩子放假期間體重增加幅度較大,需要回診調整。」蔡景淑強調行為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參加注意力、情緒調控的訓練課程,家長也可以學習協助孩子的技巧。藥物輔助行為治療 首選長效緩釋型ADHD孩童常常是「有聽沒到,有看沒到」,結果就是「不知道,沒學到」,行為訓練時也可能是如此情況。因為經常表現未達到預期,感覺師長靠近就是要來告訴他哪裡表現不好需要加強,「久了之後,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不佳,容易憂慮、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逃學、翹家。ADHD藥物多是中樞神經活化劑,可以活化孩子大腦,發揮孩童應有的才能,整體學習效果變好,人際衝突的機率降低,「原來我做得到,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好,對孩子身心發展有正向助益。蔡景淑表示,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大多是ADHD治療首選,對服藥順從性幫助很大,如果每天要服藥2~3次,孩童常常會忘記,尤其在學校中午容易漏吃,下午後的症狀可能控制不理想。此外,孩子需要同儕認同和接納,有些人會排斥在學校吃藥,擔心別人眼光。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早上服藥後,上學後可以發揮藥效,也可避免孩子在學校吃藥給同學看,環境和學習都會提升,產生漣漪效應。排除環境因子干擾 才會推測是ADHD協助ADHD孩童需仰賴家長、老師、醫師配合,蔡景淑提醒,ADHD診斷條件之一,是症狀要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學校、家裡等),如果孩童在學校OK,在家不OK,必須評估家庭氣氛等影響;反之,在家OK,學校不OK,則先考慮環境因子干擾,排除後才會推測是ADHD。「必須了解每個情境場合,孩子的模樣,孩子的反應,也要評估師長的協助技巧。」蔡景淑說,師長對孩童的觀察很關鍵,可以了解孩子的問題癥結點,甚至有些ADHD孩子易有共病,常見對立反抗症、妥瑞症和行為規範障礙症,這些都必須仰賴師長提供的資訊判斷,治療上才能採取共病相對應的處置,給予最適當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