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掌握教養6大招 陪伴過動不孤單

掌握教養6大招 陪伴過動不孤單#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較弱,容易產生學校適應、家庭互動等問題,使得父母常介入孩子的行為,讓親子間關係緊張。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要更有耐心,適當的教導他們學習「控制和處理情緒」,因此協助父母學習無條件的愛、包容和溝通等教養策略,讓過動兒也可以在愛與被了解的環境下成長、自由揮灑,進而改善親子關係,促進家庭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過動兒的母親何善欣表示,民眾對過動兒及其家庭仍存有許多錯誤認知,例如過動是因後天教養和家庭教養導致的、過動兒長大就會好等迷思,事實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與腦部神經發展異常有關,而治療方式需持續經由醫療、家庭及學校三方共同攜手合作,能有效改善症狀與障礙。陪伴過動兒成長大不易,何善欣以親身照護的經驗,分享給家長們6大招教養策略:   第1招:充實相關知識、真正認識ADHD,審慎判斷資訊正確或有效性,判斷如何運用資源,才能有效地協助過動兒。 第2招:成為爭取孩子資源的守門人,涉獵可信的資訊來源,為孩子做最佳的判斷選擇和資源配置。 第3招:建立孩子生活秩序感,結構化的環境和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幫助安定孩子的心和行為。 第4招: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過動兒需要更多的輔導、協助和紀律,建立自信心和成功經驗的累積很重要。 第5招:建構健康的生活習慣,ADHD患者傾向有不良的健康習慣或生活方式,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不良飲食習慣、睡眠障礙、意外腦部外傷、抽菸或喝酒等健康風險。 第6招:照顧自己、適當休息,身為父母,要將距離拉遠,從更高、長遠的角度看ADHD和孩子的未來,什麼最重要、什麼才是我們期望的人生藍圖。建置支持網絡,讓身體、心理、精神及社會各方面保持平衡,才能陪伴過動兒走長遠的路。 衛生局表示,教養過動兒是極大的壓力和挑戰,需要給予主要照顧者更多的關懷與支持,除了醫療及學校專業人員提供適當的諮詢及相關照護資訊,亦需要社會大眾多加理解與包容,共同營造友善環境,以降低主要照顧者向外尋求幫助的疑慮。

孩子注意力不足⋯吃藥能改善嗎?專家:別亂用藥「這4招」家長必學

孩子注意力不足⋯吃藥能改善嗎?專家:別亂用藥「這4招」家長必學#ADHD

日前,宜蘭某補習班擅自給學童服用管制藥品「利他能」,來改善孩子專注力、提高學習成效,進而引起社會關注。醫師表示,利他能是治療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常用藥品之一,健康的人若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幻覺或過度嗜睡的現象;此外,職能治療師也表示,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透過活動安排及環境調整。

家長不會教,孩子才會有ADHD?家長必知「3迷思」別再誤會過動症

家長不會教,孩子才會有ADHD?家長必知「3迷思」別再誤會過動症#ADHD

你家孩子有過動症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或ADHD,包含「注意力不足」跟「過動」2個主要的面向,同時也會影響到情緒控制、記憶力、行動力等。然而,不少家長會對過動症產生迷思,對兒童有過高的期望及錯誤的對待。建議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與家庭關係。

孩子愛講話、常分心就是過動嗎?小心「5關鍵」持續●●個月要小心

孩子愛講話、常分心就是過動嗎?小心「5關鍵」持續●●個月要小心#ADHD

小華就讀國小二年級,在學校上課時容易分心、愛講話、忘東忘西,導致學業成績不佳,而且經常和同學發生爭吵等情形;此外,小華媽媽發現小華在家常常會靜不下來,還沒聽完別人說完話就插嘴,很難專心於手邊的任務。漸漸地,小華在情緒及行為反應上,開始變得容易不耐煩、鬧脾氣、情緒起伏不定,也讓家長傷透腦筋⋯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

最長暑假終於要開學!爸媽如何幫過動兒收心?#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開學了,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的家長都在煩惱開學後如何幫小朋友收心。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蔡景淑建議,家長應幫助孩童於開學前調整作息,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中午過後避免含咖啡因飲料,白天至少運動1小時,睡眠時間維持9~10小時,且每天螢幕使用時間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平常可增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且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蔡景淑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因為大腦活化程度不足,影響了專注力和抑制衝動的功能,其有三大核心症狀:注意力缺失、過動和衝動,並因此分成三種表現型:注意力缺失型、過動-衝動型、混合型。注意力缺失主要影響自我學習,容易恍神、放空,常常狀況外,如果是過動和衝動,則容易有人際衝突,尤其衝動的表現關係到情緒調控與行為舉止,常常「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為什麼ADHD孩童容易有開學症候群?蔡景淑解釋,放了一個長假,生活作息混亂,一般孩童都難收心了。況且ADHD孩童的大腦活化不佳造成執行功能上的困難,按表操課本來就有度難,做事情容易拖拉,上課也常恍神、分心,需外界提醒和叮嚀,回歸學校後的磨合期可能更久。開學幾點起床 開學前就要先訓練針對開學前,蔡景淑建議,家長協助ADHD孩童調整生活作息,「開學幾點起床,開學前就要先訓練。」起床後一天的行程也要預先規劃,尤其疫情線上學習,3C螢幕使用時間大增,鼓勵斟酌安排戶外活動,增加現實人際互動,並至少每天運動一小時,研究顯示每日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行為的控制。ADHD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假使放假時仍有規律服藥,但開學後症狀變明顯,會先考量是開學症候群,建議先照針對一般孩子該有的處置策略進行處理,給孩子一個月的時間,不行才會調整用藥。至於放假時沒有用藥,開學後有問題應馬上回診,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另外,藥物劑量與孩子體重相關,「如果長假後服藥後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孩子放假期間體重增加幅度較大,需要回診調整。」蔡景淑強調行為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參加注意力、情緒調控的訓練課程,家長也可以學習協助孩子的技巧。藥物輔助行為治療 首選長效緩釋型ADHD孩童常常是「有聽沒到,有看沒到」,結果就是「不知道,沒學到」,行為訓練時也可能是如此情況。因為經常表現未達到預期,感覺師長靠近就是要來告訴他哪裡表現不好需要加強,「久了之後,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不佳,容易憂慮、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逃學、翹家。ADHD藥物多是中樞神經活化劑,可以活化孩子大腦,發揮孩童應有的才能,整體學習效果變好,人際衝突的機率降低,「原來我做得到,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好,對孩子身心發展有正向助益。蔡景淑表示,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大多是ADHD治療首選,對服藥順從性幫助很大,如果每天要服藥2~3次,孩童常常會忘記,尤其在學校中午容易漏吃,下午後的症狀可能控制不理想。此外,孩子需要同儕認同和接納,有些人會排斥在學校吃藥,擔心別人眼光。新型長效緩釋型藥物早上服藥後,上學後可以發揮藥效,也可避免孩子在學校吃藥給同學看,環境和學習都會提升,產生漣漪效應。排除環境因子干擾 才會推測是ADHD協助ADHD孩童需仰賴家長、老師、醫師配合,蔡景淑提醒,ADHD診斷條件之一,是症狀要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學校、家裡等),如果孩童在學校OK,在家不OK,必須評估家庭氣氛等影響;反之,在家OK,學校不OK,則先考慮環境因子干擾,排除後才會推測是ADHD。「必須了解每個情境場合,孩子的模樣,孩子的反應,也要評估師長的協助技巧。」蔡景淑說,師長對孩童的觀察很關鍵,可以了解孩子的問題癥結點,甚至有些ADHD孩子易有共病,常見對立反抗症、妥瑞症和行為規範障礙症,這些都必須仰賴師長提供的資訊判斷,治療上才能採取共病相對應的處置,給予最適當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ADHD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此時凌晨兩點半,我房間黑壓壓一片,冰寒刺骨,寂然無聲。沒半個人,沒人發現我有多提心吊膽。我希望媽媽在我身邊,但她在我們家車程四十五分鐘以外的地方。縈繞我腦中的橙色、餅乾的口感、枕頭上飄來新洗髮精的味道,在在讓我焦慮重重。我睡不著而且好想回家。深夜時分,焦慮必然升到最高峰。ADHD誘發了失眠,但ASD又填滿我清醒的時候,各種念頭、恐懼緊抓著我不放。我會發現自己騎虎難下:畏懼睡著,又畏怯醒來。通常需要媽媽移動枕頭來我房間,睡在地板上,我才有安全感足以度過整夜。這種夜裡驚魂,不過只是我這輩子陰魂不散的其中一種恐懼。直至今日,顯然還是有大大影響我的焦慮觸發器,例如突然一陣超大聲響,或是出現一大群人;還有某些恐懼,至今我仍找不著源頭。我可以邊啜飲紅蘿蔔柳橙汁(我每週的小確幸),邊尋思為什麼我以前那麼厭惡這顏色。橙色的食物,橙色的衣服,橙色的塑膠椅,似乎曾經就是有毒或傳染力強的物質,不惜一切也要避免。這就是ASD一部分的運作方式,會製造出本能的恐懼,直教你打從心底排斥那事那物,無法解釋,但一定得順從。我們都會感受恐懼,也需要恐懼;恐懼是物種生存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恐懼,就不會生疑,不會謹慎,不會檢視自身的衝動而尋求平衡。反過來看,其言也真。假使我們的感受全都是恐懼,就會麻木,完全無法清楚思慮或做出決策。你的恐懼可能很小,上班時要開麻煩的會議,等一下要向誰坦承你的感覺。恐懼可能很大:你一直以來承受的各種恐懼症,對於人生重大變化的擔憂,因為健康惡化、財務危機而提心吊膽。無論事實為何,恐懼就是如影隨形,無論是否體認得到,也無論恐懼的劑量高低。除非了解自己的恐懼,解開糾纏的根源,理性審視這些問題,否則就是把自己推向風險,反遭所害怕的事物控制,自己卻無力抗拒。恐懼可能並不理性,但更常是極度合乎邏輯;我們對於恐懼的反應,應該也要合理。亞斯伯格症的日常是,所有思緒和恐懼宛如一束刺眼光線猛然向你射去,你會在同一時間體驗到,而且缺乏固有能力,不得分割出不同的情緒、焦慮、衝動、刺激。我另一個莫大的恐懼是火警,那淒厲的噪音擾得感官翻騰,那回響似乎流竄全身,想像一下,純粹是生理方面的膽戰心驚。若在學校,學生會整整齊齊如軍人般列隊,我則老是得拔腿狂奔,盡快逃離那噪音,愈遠愈好。像這種時刻,我得在黑漆漆的房間裡度過,拉下百葉窗,戴上降噪耳機,十之八九是坐在書桌底下,當作安全頂篷。我以前是這樣活下來的,現在也是。但這樣生活可不是辦法。我必須跑在恐懼前頭,並找到地方藏身,因為我沒有內建無意識的濾鏡,知道得自行打造:以便我應對恐懼,以便我伴著恐懼也能如常運作。前文提到恐懼感對我來說彷彿刺眼光線,剛好,我研究光子學(光子是組成光線的量子粒子)時也發覺,光子其實也可以像光線折射的方式分解,呈現出許多色彩與頻率。恐懼亦然。恐懼從來不像有時感覺起來的那樣單一或令人難以招架,所以也能用相同方式來面對。有了正確的濾鏡,我們就能揭開恐懼的面紗,好好梳理─用嶄新的光打在恐懼上。就把#nofilter留在Instagram吧。在真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各種濾鏡。恐懼如光影和光,素來都教我著迷不已。家中有棵我迷戀無比的樹,只要站在樹蔭下,我就覺得安全。我一直都需要低光強度的區域,保護我免於感官超載。但我也喜愛光,因為光的屬性而心花怒放。媽媽的臥室窗臺擺了一只水晶牡蠣殼,陽光經殼反射,原本蘊藉的天然寶藏便充盈整間房,分解成七彩光譜:頂端是鋒銳如刺的紅,底部是祥和寧靜的紫藍。在這當下,萬物都活躍了起來,每天早上七點半,我匆忙跑去觀賞,生怕冬日的灰雲會奪走這種奇觀。一天之中可能布滿各種恐懼焦慮,但也有這種靜好美妙的時分。我本能上知道自己需要一副稜鏡,折射腦中那些如煮壞的義大利圓直麵般纏結的想法與感受。我得區分恐懼,拆解恐懼的所有元素,釐清排山倒海而來的感覺。我的起點是重新活過一天中最鮮明的時刻─自然是指安然自得坐在書桌下─並努力將各個情境與最強烈的情緒連結起來。哪些事物給我的感受最強烈,那些事物又對當時情況產生何種影響?我一邊繪製著情緒圖,思緒則一直回到那些早晨,望著光線透過水晶牡蠣殼折射。焦慮發作彷彿一束白色光線─遭到宰制,無法直視,只能迴避(或逃開),不過在這之中卻坐落完整的情緒光譜,有些比較強烈,又比較即時,所有情緒相互作用,糾結一塊,造出恐懼。折射即是完美的透鏡,協助我理解、分類源自「聯覺」的恐懼;聯覺意指通常不相連的感覺卻彼此相連,對某些人來說,意指看得見聲音或嘗得到氣味,對我來說,則是代表我感覺得到顏色,也看得見,每道顏色都有其個性。看見光譜上的恐懼,恐懼則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獨特。要得益於這種看待事物的角度,不需要有聯覺,也不需要承受那一籮筐壓得你變形的恐懼。我們有意識無意識間都會感受到恐懼,也會面臨恐懼緊抓著不放而難以掌控的時候。遭到恐懼囚禁的這些時刻,有沒有人告訴過你,要慢下腳步,或停下來,喘口氣?說起來,折射的作用就是慢下來,喘口氣。光從一物質穿越至另一物質時,會改變速度。光穿過玻璃或水時,速度比穿過空氣還慢(玻璃和水折射率皆較高),光波就會減緩。以經典的稜鏡例子而言(例如我媽的水晶牡蠣殼),光會接著分散成七種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加上紅外線與紫外線兩種不可見光)。換句話說,減緩光波速度,就能看見光的另一種面向:綻放出完整光環,呈現繽紛色彩。稜鏡效果賦予我們嶄新的角度,將某種單一面向與令人炫目的事物轉化為光譜,顯得更為清晰,甚至更為神妙。如果我們想適當理解自己的恐懼,就必須依樣行事:從嶄新的透鏡向恐懼看去,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恐懼,進而改變應對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得探究所懼怕的事物具有何種波長。(本文摘自/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大塊文化)

過動兒攻讀博士 逆轉ADHD刻板印象

過動兒攻讀博士 逆轉ADHD刻板印象#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為讓孩子專注學業,昔有孟母三遷,今有母親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開安親班,這名曾飽受學習效率低落困擾的鄭同學,多年來靠著媽媽耐心陪伴、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及在醫師建議下持續治療,成功逆轉不會讀書刻板印象,不僅建中畢業,現更在陽明大學進行ADHD人工智慧研究,希望幫助ADHD患者逆轉人生。實際就診人數僅1/3 有母親開安親班伴兒讀書鄭同學目前攻讀博士班5年級,他表示,小時候應該半小時完成的作業,都要從放學寫到深夜,媽媽為此辭去工作專心照顧他,甚至開了一家安親班,請專門的老師共同照顧他,在媽媽全心教導下,成績還能維持在前段。然而國中課業難度加深,縱使每天苦讀到深夜,成績仍一落千丈,讓媽媽承受巨大壓力,於是求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高淑芬,高醫師建議加入藥物治療,幫助集中注意力,起初使用短效的藥物,一天需服用三次,在學校容易忘記吃藥,幸好老師、同學都很友善幫忙提醒。高中時改用長效藥物,然而達到有效濃度慢,仍需於早上搭配速效藥物,在穩定治療後終找回學習成效。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22萬人,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至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實際患者人數可能為就診人數的三倍。美研究:ADHD未妥善治療 社會成本一年高達52億美元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高淑芬指出,ADHD藥物經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父母必須接受孩子是腦部發育出問題,許多對立反抗等行為並非故意,還要靠學校提供社交訓練、補救資源,「醫療、學校、家庭」黃金三角缺一不可,才能讓照護更為全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治療4至6個月就因療效不彰、副作用而中斷,高淑芬醫師提醒,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有重大影響。美國研究統計,若學童ADHD未妥善治療,後續就醫、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等社會成本一年高達36至52億美元。長效藥物突破治療瓶頸 符合學生一整天學習時數需求ADHD最常見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其中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至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目前已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藥效長達8至12小時,患者不會因忘記吃藥導致無法專注,也不會因為要在別人面前吃藥而有壓力,使用後2小時濃度可在體內達到最高,符合台灣學生一早上課考試需要專心,晚上可能還要補習長時間學習的需求,藥效可快速達到有效濃度或更長久。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光升上小三後,常被班導師反應上課時動來動去、無法專心,還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班導師認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爸媽聽聞後相當不高興,認為班導師對小光貼標籤,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小光不但跟不上學習進度,作業也越寫越晚,爸媽只好帶小光到醫院評估。醫師診斷後,發現小光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後經由藥物治療和一起規劃寫作業的時間,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了。師長若不明究理指責孩子 不利孩子發展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王彥欽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ADHD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王彥欽指出,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以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的協助。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當成洪水猛獸,在了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 可減少情緒困擾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王彥欽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正向的態度應是讓藥物成為一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家長與老師也有各自在意的面向,進而對孩子有不同的觀察及行為解讀。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