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說話、不專心⋯是過動症嗎?醫揭幼年出現「3症狀」就要當心
小祥接受藥物治療與心理衛教,並由家長與學校共同配合介入。2個月後,媽媽表示:「以前我們只看到孩子的問題,現在看見他的天賦。」小祥逐漸能在課堂上專心超過20分鐘,課業有所進步,學習中也開始感受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與同學的關係明顯改善,並展現出過人的表達能力。
延伸閱讀:
孩子個性看血型?4大血型教養法解析:生到「這1種」幾乎是天使寶寶
過動兒非故意「調皮搗蛋」
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國洋表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見的神經發展性疾病,患者多在幼年期即出現專注力不足、過動及衝動行為,俗稱「過動兒」。
黃國洋說明,過動兒並非真心要調皮搗蛋,透過專業診斷、治療與引導,能助兒童大幅改善,若未及時介入,會影響學業、人際關係,甚至終身發展。提醒家長應以理解與支持,並與學校、醫療團隊合作,才能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的孩子長不高?復健醫揭「1觀念」不懂:狂做運動也沒用
過動症持續治療者僅有2成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兒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盛行率約7~8%,與國際數據相近;但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實際持續接受治療的患者卻僅有不到2成。黃國洋指出,這代表很多父母,常誤以為小孩只是較活潑好動,屬正常現象,甚至不知道孩子可能患有ADHD。
黃國洋強調,ADHD的治療必須結合醫療、教育與家庭三方面,缺一不可。若缺乏適當介入,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拒學中輟、憂鬱焦慮,甚至出現物質濫用或反社會行為。國際研究顯示,監獄內男性受刑人中,有35~68%曾罹患ADHD,顯示疾病對成年後的行為與社會適應影響深遠。
黃國洋呼籲:「ADHD的孩子不該被貼上『壞小孩』的標籤,他們需要的是理解、支持與正確治療。」家長與老師若發現孩子有持續專注困難、過動或衝動行為,應及早就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期,透過跨領域合作,許多孩子不僅能克服學習困難,更能展現獨特的才能與潛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