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行為+藥物治療 ADHD孩子進步幅度大

行為+藥物治療 ADHD孩子進步幅度大#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藍(化名)今年小學3年級,近日學校老師發現有過動及專注力不足的情況,不僅作業寫得亂七八糟,也常與同學們發生衝突,進而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結果檢查出來發現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過行為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現在小藍症狀已逐漸獲得改善。雙和醫院精神科林宜正醫師表示,一旦發現孩子有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問題,建議家長趁早帶孩子至醫院檢查,以免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你的孩子有過動症嗎?6症狀判別到底什麼是過動症?林宜正醫師說明,過動症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會出現衝動、活動量大、注意力不足等,最常見在學齡前後被診斷,如果發現孩子在2個場所以上,同時發生難以控制、衝動、不專心的現象,且歷時一段時間,就很可能有過動症的問題。醫師也提出典型過動症孩子常出現的6症狀:1) 無法長時間專注在某一件事上。2) 喜歡到處走動,靜不下來,尤其上課喜歡打斷老師的話,或突然站起來。3) 花1、2個小時寫作業,卻還是做不完。4) 有讀寫困難,包括寫錯字(常多一畫或少一畫、拼字錯誤等)。5) 很多話,且愛辯駁。6) 常有人際衝突。行為+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孩子進步幅度大一般來說,目前針對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及行為治療。林宜正醫師說明,6歲以前,多半是利用行為治療來幫助孩子,透過復健治療及專注力的訓練,來幫助孩子找到專心的方法;6歲之後,若發現孩子的問題已經影響到課業,甚至是家人或同學時,且利用行為治療已經不足以幫助孩子時,就可以考慮輔以藥物治療。擔心藥物副作用?醫師:調整劑量就能改善很多家長可能會對藥物治療存在疑慮,林宜正醫師說,ADHD藥物已經上市50年了,至今沒有出現太大的副作用,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某一餐的胃口不好,但只要調整劑量後就能改善;同時呼籲,ADHD影響孩子的層面相當廣,小至孩子的課業表現,大到孩子的自信心、人格發展等等,建議家長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切忌因不正確的資訊而耽誤孩子的一生。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此外,對於ADHD孩子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即是家長的做法,林宜正醫師說明,家長應體認到ADHD是一種大腦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不應以自己的標準審判孩子,以下幾點建議家長:1) 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法控制。2) 積極尋找治療方式:最害怕的就是家長因為不敢嘗試,最後衍生出更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得不償失了。3) 隨時保持情緒穩定:家長要知道,治療過動症孩子需要長時間的過程,面對孩子無法控制的行為,家長應有耐心,並保持情緒穩定,才是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

樂閱讀/ADHD藥物汙名化? 正視藥物安全與療效

樂閱讀/ADHD藥物汙名化? 正視藥物安全與療效#ADHD

由於ADHD的主要用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媒體曾經聳動地對藥物污名化,將它們與「毒品」、「古柯鹼」畫上等號,帶給家長更多憂慮,孩子們更怕被取笑或排擠, 而不願意服藥。被媒體錯誤報導的藥物是短效的利他能,它是健保規定的第一線用藥,已經核准數十年了。利他能和長效型的專思達都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已有數百個實驗證實它們的療效與安全性。非中樞神經興奮劑的思銳,也是核准用藥,無論國內國外,亦有相當多研究證實它們的療效。因為媒體錯誤的報導,讓孩子們除了要背負過動的罪名之外,更把他們污名化為「藥物濫用」,孩子可能會以為自己是吃毒品長大而心生抗拒。門診時,孩子總是很委屈:「每次吃藥,同學就說我是過動兒,有人吵架、東西壞掉,都說是我弄的。我不想再吃藥、再被討厭了。」我每次都要花相當多時間安慰他們,讓他們知道藥物的優點,不要抗拒治療。ADHD的孩子承受比一般孩子更大的壓力,如果連治療都要被嘲笑、貼標籤,未來的路會更難走。媒體要負起責任,不要污名化孩子,更不能責備父母,彷彿一切都是父母教育造成的。期望社會大眾能夠抱持理解、體諒的心來幫助他們,而非加以責難和輕視。只要有適當的協助和鼓勵,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一樣可以擁有健康的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本文作者/高淑芬)(摘自/家有過動兒/心靈工坊出版)

樂閱讀/怎樣才是過動、衝動?

樂閱讀/怎樣才是過動、衝動?#ADHD

過度好動/衝動,是ADHD孩子另一個顯著特質。他們精力旺盛、上課坐不住、整天動個不停,而且很急躁多話、動作粗魯、愛管閒事,常常被同學罵白目。父母得不斷拉住他們,免得他們衝來撞去,禍從口出,再次闖禍。他們的過動/衝動反應,經常表現出下列的行為: • 走路橫衝直撞/他們很難好好走路,老是用跑的、衝的,甚至跳來跳去,一點也不怕危險。在學校走廊上蛇行奔跑,過馬路也不看紅綠燈、不管有沒有來車,直接向前衝,不但經常撞到別人,也常害自己跌倒受傷。這樣的衝動行為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 坐著猶如針刺/要他們乖乖坐好,簡直比登天還難。他們的屁股上好像點著一把火,椅子彷彿是個針氈,全身像毛毛蟲一樣扭來扭去。如果命令他不准亂動,不到三、五分鐘,他就受不了,一下抓頭髮、一下咬衣角、一下轉鉛筆,時刻不得閒,如果真的太無聊,他就在課本上亂塗亂畫,把邊邊角角折到稀爛。有個小男孩來到門診,他被學校女同學投訴是「色狼」,因為他上課老愛東趴西倒,碰觸到別人身體也不在乎,坐在他兩邊的女同學受不了,聯合起來跟老師告狀。小男孩倒是振振有詞,忿忿難平:「醫師阿姨,她們真的很奇怪耶,明明是醜八怪,還非要說我喜歡她們!」他在老師面前也是這樣說,這兩個女同學聽了更生氣。但我知道小男孩是被冤枉的,因為他連到門診就醫, 也是把頭擱在桌上,好像沒骨頭的蟲,屁股在椅子上轉過來轉過去,無法克制自己。• 說話大聲無禮/這些孩子很愛講話,嘴巴跟身體一樣,停不下來。看電視喜歡把音量開得很大,還會跟著大聲唱歌、跟電視裡的人物應答、起身跳舞。吃飯的時候也講個不停,一點都不顧餐桌禮儀,常吃得滿桌飯粒,還是比手畫腳大聲發表意見。他們講話不會看場合,想講就講,也不會三思而後行,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即使在捷運車廂、圖書館等安靜的公共場合也是這樣。他們知道這樣不對,但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興高采烈的大聲嚷嚷,讓人誤以為他們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們很愛插嘴,經常打斷別人談話,又愛多管閒事、發表議論。有時候父母在講電話,請他小聲一點:「媽媽在跟老闆討論工作,不可以吵,不然我會被老闆開除。」他當然不希望媽媽丟了工作,但是憋不住,沒多久又開始忘形的大聲喧嘩。• 沒耐心,無法等待/他們總是很急躁,缺乏耐心。從小到公園玩溜滑梯, 溜下來之後馬上又衝到前面,好像那個溜滑梯是他一個人的。放學回家,明知道媽媽很忙,非要擠到廚房叫媽媽幫他拿東西,叫他等一下,他嘴巴上說「好」,卻又一下子就跑進廚房催促,非要馬上拿到不可。他們不耐煩排隊,每次遇到大排長龍的場合,就在旁邊一直問:「好了沒?好了沒?可以走了嗎?」如果讓他們自己排隊,又很可能口無遮攔,大聲碎碎念著:「怎麼這麼慢?前面那個慢烏龜,可不可以快點?」讓父母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鑽,他們卻神色自若,毫不認為自己說錯了什麼。(本文作者/高淑芬)(摘自/家有過動兒/心靈工坊出版)

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

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潔平時在班上就是個好動的小女孩,近期更因上課時總是坐不住、容易分心、或是和同學起衝突,讓老師及家長都十分煩惱。就醫後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初聽到這個消息時,家長既心疼又傷心,但因發現得早,並立即開始配合醫師治療,狀況逐漸獲得改善。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蔡伯鑫醫師表示,家長如果懷疑孩子在家裡或是學校的表現有像ADHD,應儘早帶孩子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若等到孩子出現更多情緒行為問題後再治療,恐會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醫師也提醒家長,應學著理解孩子及疾病本身,明白ADHD對孩子的身心困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ADHD會自己好?醫:機率不高「不要擔心,ADHD孩子長大就會自己好?」蔡伯鑫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孩子長大後,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情況的確會慢慢減輕,但超過一半仍舊會受殘餘症狀所困擾。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情況,如:孩子上課總忍不住愛講話、很沒耐心、作業花很長時間也寫不完、忘東忘西、或無法在同一件事情持續專注力等現象,就會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檢測,瞭解孩子罹患ADHD的可能性,否則當孩子面對愈來愈多學習或是人際互動上的挫折,才求助醫師治療,往往得花費加倍的心力才能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治療病症 家長應先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觀念對於ADHD的治療,蔡伯鑫醫師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去「理解」孩子,也就是說,要以孩子為中心去設想,他的生活是否因為ADHD的影響,變得沒辦法過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當孩子的ADHD症狀嚴重到影響學業、他人,甚至是自身的心理狀態時,藥物所能帶來的幫忙就應該被認真考慮。只是一般家長對於藥物治療普遍還是存在許多疑慮,像是診間時常聽到孩子吃藥可能會長不高、會上癮等問題。對此,蔡醫師澄清,兒童用藥會比一般成人用藥更加謹慎,許多研究也證實藥物副作用大多是輕微、暫時的,長期來看不致於影響孩子發育,甚至反而會減少藥物上癮的問題,呼籲家長應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認知。家長與孩子應學著與ADHD和平共處蔡醫師表示,就整體大環境的氛圍而言,目前台灣家長及老師比起過去,對ADHD這個疾病有更多了解,但同時也出現另一種聲音,開始質疑ADHD是不是被過度診斷、過度用藥,讓孩子被「貼標籤」,而這些往往會讓家長猶豫要不要那麼早帶孩子到醫院求助。蔡醫師強調,所謂及早「治療」應該要廣義來看,並不是只有吃藥才是治療,其實很重要的關鍵是經由專業的評估,來幫助家長及孩子提早「理解」病情,也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困難「負責」,從心理層面輔佐改善病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

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

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豪今年9歲,被醫師診斷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由於家長對於ADHD藥物的使用有所顧慮,而堅持不讓小豪用藥。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表示,當ADHD孩子的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及人際關係時,藥物治療則被視為重要治療選項,但部分家長因對ADHD的錯誤認知或過度擔心可能的藥物副作用而拒絕藥物治療,則可能會導致孩子逐漸出現情緒障礙、缺乏自信甚或行為偏差等狀況,家長可輕忽不得。治療首先評估病情 家長應主動了解ADHD用藥安全性事實上,並非所有ADHD孩子都需要藥物治療,但通常當醫師觀察到ADHD已影響孩子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諸如同儕、親子及師生關係)生活功能,且行為治療之成效不佳時,便有可能建議用藥;然而,家長聽到孩子必須用藥治療時,第一時間多半會擔心藥物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如:影響發育、藥物會累積體內,或孩子將終生依賴藥物無法停藥等錯誤迷思,而不願孩子用藥。張勝傑醫師解釋,ADHD藥物雖是管制藥物,但臨床上造成藥物成癮的可能性極低。此外,張醫師也強調,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如ADHD藥物可能會降低孩子胃口,但不必然會影響發育,且在肝腎代謝功能正常的孩子體內易不會出現累積,家長在診間可以主動向醫師澄清對藥物的疑慮。不用治療自己就會好?疾病造成的後遺症恐遠大於藥物本身張勝傑醫師表示,ADHD疾病所造成的後遺症遠大於藥物本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發的效應包含:孩子因課業老是落後而影響自信、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被老師視為壞小孩、或無法發展出正向的同儕關係等,這些挫折所造成的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可能會遠大於ADHD藥物的副作用。張醫師提醒家長,雖然最終仍有半數的ADHD孩子成年後症狀改善,但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症狀,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況,還是應及早至醫院評估,因為ADHD除了核心的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行為外,許多孩子可能因此發展出情緒障礙及行為偏差,因此家長要建立對此疾病的正確觀念,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才是幫助孩子的不二法門。

ADHD若無接受適當治療 孩子抗壓性恐較低?

ADHD若無接受適當治療 孩子抗壓性恐較低?#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家的小朋友也是好動、靜不下來,或是無法專心完成同一件事情?小心這些表現都有可能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郭純雅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台灣約有7.5%的孩童患有ADHD,若無接受完整治療,常合併行為問題與情緒障礙,甚至影響成年後的抗壓性,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過動、衝動的症狀,應及早至兒童心智科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反而耽誤孩子一生。孩童容易被發現患ADHD時期約為國小前後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5~12%的孩童患有ADHD,台灣的本土研究就發現約有7.5%的孩子有這類的問題。臨床上顯示,孩童最容易被發現ADHD的時期約是進入國小前後,大致因為幼稚園都是以比較寬鬆、包容式的教育,而國小則是第一個正式國民教育階段,孩子若有不專心、上課東摸西摸、忘東忘西、製造聲響、講話或走動的情況,也就最容易被老師發現有異狀,進而告知家長。目前針對ADHD治療方式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兩種治療方式為主,倘若孩子的症狀已經影響到學習、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師生關係等)、上課的團體紀律時,醫師則會建議家長合併使用藥物與行為治療。然而,有些家長會質疑藥物的安全性,對此,郭醫師解釋,目前使用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第一線藥物(methylphenidate)在國際使用經驗已有50年以上,且經過大型研究、長期追蹤的安全藥物,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高達60%以上最常合併出現對立反抗行為問題反觀若因為排斥用藥治療或延誤治療,結果耽誤孩子治療的黃金時期,造成孩子後續出現對立、反抗的行為問題與情緒障礙。郭純雅醫師說明,研究發現ADHD最常合併出現的是對立反抗行為問題(高達60%以上),25-30%合併有焦慮與情緒障礙、20-25%有學習障礙等問題,若不加以治療,未來可能導致孩子容易自卑、人際障礙、毒品濫用、反社會行為等,而影響成年後的社會適應性。家長可從三面向瞭解ADHD郭純雅醫師提醒家長,面對孩子患有ADHD的狀況,首先,應先瞭解這樣的症狀其實與神經發展有關,而非孩子故意做不好;再者家長也可檢視自己小時候是否患有ADHD的類似經驗(因ADHD與遺傳有關),藉此分享自我的學習歷程給孩子瞭解;第三,面對孩子的行為要有耐心跟愛心;最後,家長應學習如何鼓勵並協助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切忌以打罵的方式教養孩子,以免出現家庭負向情緒的惡性循環,此外,也可及早至兒童心智科治療,以免延誤孩子治療而加重病症情況。

過動症學童學習力差?醫師:提早治療可以改善

過動症學童學習力差?醫師:提早治療可以改善#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乖上課時常不專心、愛講話、忘東忘西,動不動就跟老師頂嘴,尤其容易跟同學起衝突,早在小學就被歸類成令人頭痛的問題學生,經醫師確定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後,後續表現判若兩人,今年更順利推甄上前三志願的明星高中。台中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林志堅醫師表示,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學習自我控制能力,多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的表現也能很優秀。國內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比例約為5~10%林志堅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期的疾病,常見三大症狀為注意力不足(容易分心、忘東忘西、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情太久)、過動(不能安靜坐在位置上、身體會搖晃、上課喜歡走動),及衝動(忍不住插嘴、無法接受等待會插隊),國內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比例約為5~10%,尤其在國小一、二年級時最容易發生。錯過治療 偏差行為比例高出3~6倍許多家長會質疑:「我的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後自然而然就會好?」林志堅醫師說,其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部發展遲緩的疾病,因為腦部成熟度不足導致無法控制行為表現,如果沒有適當治療,這些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研究指出,ADHD孩子沒有適當治療,其青少年階段出現情緒障礙、憂鬱症、偏差行為或反社會性行為的比例,比有接受適當治療的孩子高出3~6倍。呼籲家長,若孩子出現疑似ADHD症狀時,應趁早檢查,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目前針對ADHD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為主,但是仍有許多家長擔憂「藥物會不會對孩子不好?是否有上癮問題?」,林志堅醫師表示,雖然藥物難免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但是兒童用藥安全性要求比成年人更謹慎,醫師處方時必定會考量藥物療效與安全性,家長不必過分擔心。及早尋求適當治療 避免耽誤孩子一生提醒家長,ADHD是導因於腦部發育不成熟,不是因為家長管教不當、或老師不用心導致,許多家長因對ADHD認知的不足與過度擔憂,反而錯過孩子黃金治療期。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疑似ADHD症狀,應趁早檢查,求助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尋求適當治療,別讓家長一時的錯誤認知,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ADHD延誤治療 孩童竟患憂鬱症?

ADHD延誤治療 孩童竟患憂鬱症?#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喬喬從小是位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上國小後卻因為好動、情緒起伏大的問題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被學校歸為問題學生,再加上因為課業跟不上同學,而漸漸成為班上的邊緣人物;上了國中後更因為情緒低落出現自傷行為,被老師發現才查覺喬喬自小即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因長期未接受治療導致課業無法跟上、人際關係不佳,自信心低落而罹患憂鬱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精神科劉黛玲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皆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有較高的比例未來會合併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呼籲照顧者不可不慎!不專心、好動 孩子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孩子不喜歡寫功課、做事拖拖拉拉,上課總是神遊、坐不住等,老是被老師抱怨上課不專心,小心,孩子可能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劉黛玲醫師表示,目前ADHD的致病原因尚未有定論,但科學證據傾向為基因遺傳,也有研究指出可能與母親懷孕過程中營養不足、早產、抽菸或腦傷等造成,患者主要症狀為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錯過黃金治療期 焦慮、憂鬱情緒跟著來劉黛玲醫師補充,臨床上常見許多孩子有注意力不佳及過動的問題,卻容易被家長、老師忽略或是被歸類為頑皮、不認真的壞小孩,不但失去治療的黃金時間、對學習造成影響,甚至可能耽誤孩童的人格發展。她進一步解釋,因為孩子注意力不佳,自然會影響學習效果,即使再努力成績仍是落後同學一大截,久而久之除了失去對學業的自信心,也容易伴隨焦慮、憂鬱等症狀,甚至為了獲得成就感,容易流於不好的行為,好比結交壞朋友、未婚懷孕、沈迷於網路等反社會行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適時給予孩子支持鼓勵事實上,ADHD孩童若能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搭配適合的行為矯正或藥物治療,ADHD孩童也能有優異的表現!劉醫師表示,美國研究指出,目前ADHD的治療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成果最顯著,但實際是否需要用藥仍視孩子的狀況為主。提醒家長,很多孩子做出不正確行為並非是故意的,家長若遇到小孩有疑似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應尋求專業醫師幫助,並主動瞭解ADHD的正確認知,並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及鼓勵,才有助於ADHD病童的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