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後臉歪嘴斜 韓式美顏針助你回復好面容

顏面神經麻痺後臉歪嘴斜 韓式美顏針助你回復好面容#顏面神經麻痺

冬春交際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期,在台灣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年齡分布大約在15-45歲。顏面神經是我們人體第七對腦神經,主要掌管臉部的表情肌肉及舌頭前2/3的味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或是腦部的損傷,都有機會引發,進而出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嘴角歪斜、眼睛不能閉、半邊臉部感覺麻木或遲鈍或是耳後疼痛等症狀。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中醫師提及,現在民眾普遍很有警覺心,看到臉部歪斜首先都會懷疑是不是中風,然而中風和顏面神經麻痺不同在於中風除了臉部表徵以外,還會有口齒不清、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的症狀,可藉此去作辨別。 把握黃金期治療 中醫密集針灸有助益 儘管近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內會漸漸回復,但也有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會持續面部僵硬,單邊歪斜不自然的症狀長達1-2年之久,造成生活社交上的困擾。西醫治療在疾病初起之時會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及抗病毒藥物,後期的話則會建議復建治療搭配服用B群促進神經修復。中醫方面則是可以透過中藥與臉部美容針灸去做內外的同步調理,若能在治療的黃金期也就是發病兩周內積極治療,回復速度會較快。莊可鈞中醫師提醒,假使錯過黃金期才來治療,則需要更加密集的針灸,才有機會恢復正常樣貌。 莊可鈞中醫師解釋以中醫觀點來看,顏面神經麻痺可對應到古代典籍中的「面癱」、「口眼喎斜」及「歪嘴風」, 主要影響陽明經與少陽經所循行的位置,病因是由於風邪侵犯、痰瘀阻滯或是氣血失養所導致。用藥可視情況使用祛風、通絡、祛痰與補虛的方劑,像是使用補陽還五湯和牽正散去補養氣血,紓解筋攣,同時加入陽明與少陽經的引經藥如白芷與柴胡,去增強療效;若處於停滯期,則還需加上活血化瘀藥物例如丹參和三七,才能突破治療瓶頸。莊可鈞中醫師說明,除了服用中藥以外,搭配美顏針灸能夠縮短病程並促進局部神經血管的修復。美顏針的針身比一般針具更為細滑,不僅可大幅降低痛感,還能針對失衡的肌肉筋膜去做調整,並且促進氣血循環,使得患側逐漸恢復自然樣貌,是現今治療臉部相關疾病的一大利器。 臉部運動配合按摩穴位 疏通經絡早日康復 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最忌諱受到風寒,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避免吹風著涼。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相當重要,不讓自己過度勞累,才能提升免疫力。莊可鈞中醫師建議,患者可每天使用毛巾熱敷臉部僵硬的區域,並且早晚在鏡前進行張眼、閉眼、挑眉的眼部運動以及吹口哨的噘嘴動作,以刺激肌肉,避免萎縮。此外,也可依據神經肌肉走向去按摩以下三組穴位,幫助疏通經絡。 1. 眼部-攢竹穴與太陽穴 找法: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太陽穴位於眉尾和目外眥的連線中點向後一橫指處。 2. 顴部-顴髎穴與下關穴 找法: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下關穴位於耳前一橫指,顴弓與下頷切跡中的凹陷處。 3. 頷部-地倉穴與頰車穴 找法: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五分位置;頰車穴位於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處。

下頷長腫瘤誤當雙下巴 顏面神經麻痺久治不癒是警訊

下頷長腫瘤誤當雙下巴 顏面神經麻痺久治不癒是警訊#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會不自主從右嘴角流出,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2個月前惡化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院診療確診為下頷腺癌,因癌細胞擴散到顏面神經,引起痲痺及聲音沙啞等症狀。醫師表示,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 喝水不自主從嘴角流出 甚至聲音沙啞、嗆咳、吞嚥困難張男指出,他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沒有知覺就從右嘴角流出來,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成是「貝爾氏麻痺」治療,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就好,卻是一直無法復原,甚至還進行顏面復健,直到2個月前竟出現聲音沙啞、嗆咳、吞嚥有困難等狀況,才轉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 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情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隨即再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造成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 許嘉方說,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但此起個案卻無法從下頷處摸出來,沒有很大,但卻早就擴散,這種腫瘤小卻已經擴散的情況比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四處流竄轉移,目前已經是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下頷腺癌少見 但惡性比例高許嘉方指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民眾如果在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但如果像這起個案摸不出來,卻出現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了。 一般而言,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情況,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這時候就要警覺可能是其他問題所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可能是像此一個案的下頷腺癌,也可能是腮腺癌等顏面細胞癌,最好要趕快找耳鼻喉科就診為要。 許嘉方強調,在臨床上還曾出現過老人家的下頷腺腫瘤已經很大了,但患者比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後已很難治療。其實,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平時只要多加留意,通常可以發現,若有顏面神經麻痺,也一定要注意。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端疫苗今起開打,總統蔡英文一早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率先完成接種,她說,打疫苗時不會緊張、沒什麼感覺。桃園市大有國中接種站上午傳出兩起疑似不良反應,其中一名外籍女子打完直接倒地,撞傷頭部、膝蓋,經休息後自行離去未就醫,另一名本國籍男子出現高血壓、呼吸急促、暈眩等現象,送醫後無大礙,自行返家。疾管署網站顯示,高端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常見的不良反應以注射部位疼痛最高,接著是全身無力、肌肉痛,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另外也會出現如頭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缺乏孕婦臨床試驗資料 可請醫師評估風險除了常見副作用,也有一名受試者通報出現罕見「急性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受試者是在接種第2劑後13天發現此不良反應。此外,也有出現罕見「眼壓過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高端接種說明書也指出,若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或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目前缺乏孕婦接種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孕婦若為新冠肺炎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有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評估是否接種。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彰化一名56歲張姓婦人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兩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這才發現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許嘉方表示,如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腮腺癌。 被當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張女兩年前突然顏面失調,右半臉不能動,右眼閉不起來,也造成嘴臉歪斜一邊,起初以為是中風,就近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一直無法復原,直到兩個月前因耳朵痛到彰化醫院被確診為腮腺癌,她才驚覺原來顏面神經失調的情況是腮腺腫瘤所致。 許嘉方指出,腮腺位於耳朵下方,是一種唾液腺,會分泌大量的唾液到口腔幫助食物攪拌與消化,小孩子易被病毒感染發炎腫大,俗稱豬頭皮,而顏面神經從腮腺經過,分別控制額頭、眼部、臉頰、嘴角和下巴的肌肉收縮,所以,腮腺腫瘤如果大到壓迫或侵犯顏面神經,便會造成顏面失調,張女這起個案即是如此。 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症狀,通常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三個月內痊癒,但如果是腮腺腫瘤造成,就必須要解決腫瘤問題。 右腮腺切除 所幸還有左腮腺不影響唾液分泌許嘉方表示,張女因右耳疼痛前來就診,但發現其右耳並無發炎或異常情況,反而觸診到其右耳下方有硬塊,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腫瘤約3.5公分,以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再經正子掃瞄發現癌細胞未轉移,決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中發現顏面神經被長期壓迫侵犯已無法恢復,為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最後將腫瘤連同右腮腺及顏面神經一併切除。雖然右腮腺切除,但還有左腮腺,也有下頜腺及舌下腺等分泌大量唾液的腺體,並不會影響唾液分泌。張女目前還在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化療。 許嘉方說,這起個案如果早一點發現,或許手術中可以把顏面神經加以保留再切除腫瘤,留住顏面神經功能,但因為太晚發現,顏面神經已經被腫瘤嚴重侵犯而無法保留。 許嘉方強調,腮腺腫瘤約8成為良性,2成是惡性腫瘤,一般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民眾發現耳朵下方有腫塊,若還出現顏面神經失調情形,就要懷疑是腮腺腫瘤所致,一定要馬上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秋季易發「面癱」 中醫教按摩促血循

秋季易發「面癱」 中醫教按摩促血循#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民眾突然發現自己半邊臉癱掉,眼歪嘴斜,擔心中風了,嚇得趕緊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排除了中風的可能性,檢查後診斷為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好發的「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 以春、秋兩季最好發衛福部南投醫院賴卉蓮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2種類型。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中風、腦腫瘤或是頭部外傷等腦部傷患引起,症狀為單側歪嘴而眉眼不受影響,伴隨單側肢體麻木無力的情形。而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病原因尚不明,推測可能為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失調或生活壓力等原因引起,症狀為單側面癱、歪嘴、眼睛無法閉合、無法皺眉等症狀。據統計每年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當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別,而且有復發機會;以每年季節變化時期最多,尤其春、秋二季節,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間。臉部按摩、臉部肌肉運動促血液循環賴卉蓮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面癱、口眼喎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範疇,又名面癱。指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而無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調,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部分患者癒後可能復發。臨床上可以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臨床常用穴位如風池、陽白、攢竹、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顴顟、下關、翳風、合谷、足三里等穴。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平時在家也要做好自我照護,保持正常作息,勿熬夜。賴卉蓮醫師表示病人可自行作臉部按摩及臉部肌肉運動(做鬼臉、吹口哨等),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張力。進食後馬上刷牙、漱口,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維持口腔清潔。另外顏面神經麻痺會造成眼睛閉不起來的情形,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的情形,必要時可使用人工淚液,睡覺時可以用眼罩保護,改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