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1疫苗

COVID-19單週就醫升88%!疾管署推測「1元凶」:目前高峰還沒到

COVID-19單週就醫升88%!疾管署推測「1元凶」:目前高峰還沒到#JN.1疫苗

新冠疫情急速升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言人羅一鈞表示,國內上週新冠肺炎(COVID-19)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88.2%,推測與變異株轉換等有關,預計疫情6月中下旬達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上看5.5萬至6.5萬人次。疾管署呼籲民眾,平常要做好良好衛生措施,包括自主戴口罩、常常勤洗手,若有重症徵兆儘速就醫。

這波新冠症狀更重?醫揭確診者「喉嚨痛到不敢吞口水」快做1事預防

這波新冠症狀更重?醫揭確診者「喉嚨痛到不敢吞口水」快做1事預防#JN.1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第19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人次達2025年新高點,預估6月將至高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接種新冠JN.1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若等到疫情高峰才決定接種,往往已來不及建立足夠保護力,建議本身患慢性病患者及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儘快接種疫苗。

冬季來臨,孩童新冠與流感雙重感染風險高!小兒醫提醒:去年同期新冠致死案例為流感9倍 ,2種疫苗都應施打!

冬季來臨,孩童新冠與流感雙重感染風險高!小兒醫提醒:去年同期新冠致死案例為流感9倍 ,2種疫苗都應施打!#JN.1疫苗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雙重威脅讓家長憂心忡忡,醫師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法,但家長對於疫苗仍有些疑慮,究竟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以及要與流感疫苗如何搭配施打?本文請小兒專科醫師來解答。 翔新診所小兒專科劉茂彬醫師表示,流感本身就是冬天較為盛行,但是新冠病毒也不容小覷,因為病毒變異的關係,目前觀察,診所仍不斷有新冠感染的零星個案出現。劉茂彬醫師指出,新冠與流感相比,造成的呼吸道症狀仍相似,有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和高燒症狀,現在家長多會在家自行快篩,到診所就會跟說明是新冠感染,這樣也方便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向。 免疫力差、呼吸道感染嚴重恐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 劉茂彬醫師也提到,如果是免疫力較差的孩童,流感與新冠病毒雙重感染的機會高,不僅會讓免疫系統負擔大,症狀也更嚴重;另一方面,呼吸道感染變得嚴重也提高繼發性細菌感染的風險,治療又更棘手,因此不論是流感還是新冠,施打疫苗還是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風險的最佳方法。 儘管今年冬天至今的觀察,新冠感染個案沒有去年多,劉茂彬醫師仍強調不要忘記去年同期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之多2,感染後仍有重症與死亡風險。針對家長擔憂的疫苗副作用問題,劉茂彬醫師說明,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已獲得臨床上的經驗認證3,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像是倦怠、食慾不振及發燒,通常也僅持續一兩天,與感染可能發生的嚴重症狀相比,照顧因為疫苗接種而不適的時間與精力需求會少很多,因此建議家長應以兒童長期健康來權衡施打疫苗的利弊。 門診1孩童染疫傳全家,爸爸高燒躺1週 劉茂彬醫師強調,兒童群聚活動多,傳播能力也強,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還能降低病毒傳播機會,間接保障家中其他成員。門診就有6歲確診新冠的小男生,由於媽媽本身是醫護人員,小朋友染疫後家中嚴守防疫規範,但爸爸與姊姊仍然陸續被傳染,媽媽也出現呼吸道症狀。40歲的爸爸應屬於抗體較好的年紀,但由於未接種疫苗,結果變成是家中症狀最嚴重的人,高燒與呼吸道問題更持續了一週。 劉茂彬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施打疫苗是對抗疾病最省力且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除了接種最新JN.1疫苗外,也提醒民眾身體不適時,要盡量避免外出以減少傳播風險。冬季是病毒高峰期,平時要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回家後更換衣物,家長也應積極安排孩子疫苗接種,為家人的健康築起堅實防線。

天氣漸冷聚會多疫情恐升溫!醫籲民眾接種疫苗避免重症

天氣漸冷聚會多疫情恐升溫!醫籲民眾接種疫苗避免重症#JN.1疫苗

近期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也隨著年底到來,聖誕節、跨年活動以及過年春節聚會活動多,流感和新冠病毒疫情升溫。桃園市同心醫療體系姜博文診所陳和謙醫師觀察,目前社區感染案例中,主訴是咳嗽、流鼻水、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居多,雖然需要透過快篩檢驗才知道是否為新冠或流感案例,但可以確認的是近期因為呼吸道症狀就診的人真的變多了。 感染新冠除了有重症風險 還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陳和謙醫師表示,有些民眾認為流感比新冠來得可怕,但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新冠後雖然通常以類似感冒的症狀出現,但針對高風險族群,仍有併發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且統計上新冠病毒導致的重症和死亡人數是流感的好幾倍。1 另外,有些個案會產生器官或系統上的長新冠後遺症,典型症狀為:慢性疲勞、頭暈、腦霧、呼吸不順、久咳不癒,甚至有些人會出現焦慮、心悸、食慾不振等,陳和謙醫師解釋,雖然這些症狀不容易考證和長新冠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但確實有不少民眾在染疫後出現這類症狀,這也是醫學上更認真看待新冠的原因。 該如何避免新冠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陳和謙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受到的威脅較大,包括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族群,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罕見疾病患者等等,而第一線的醫護或照護人員,也是易受感染的族群。一般族群就已經建議要接種疫苗了,這類高風險族群更是需要接種,降低引起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民眾出現「疫苗猶豫」 新冠打氣竟比流感低 陳和謙醫師補充,從11月開始,全民都可以公費打新冠疫苗(6 個月以下嬰幼兒除外)2,為了防止疫情升溫,政府呼籲民眾同步施打新冠和流感疫苗,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過往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55%,而目前新冠JN.1疫苗卻只有約7.47% (TW CDC data3),有明顯的落差。 這可能出自於,一般民眾對於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包括:擔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引起後遺症等。陳和謙醫師表示,大家容易只關注在疫苗副作用或沒有證據的負面消息等,但可能沒有想過「不打疫苗反而會有重症的風險」。根據目前醫學實證,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好方式,且政府既然願意公費讓民眾施打疫苗,代表相當符合效益。 年底天氣漸冷、聚餐聚會活動多,陳和謙醫師建議民眾要勤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去人多的場合,或是要配戴口罩,最重要的是要接種疫苗,打過流感疫苗的民眾也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陳和謙醫師也特別提醒,不是以前打過疫苗就能一勞永逸,因為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的疫苗保護效果會越來越弱,因此應該要持續更新疫苗,讓體內維持保護力,降低新冠感染後而引起的重症或死亡的風險。4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JN.1疫苗

冷氣團一波波來、氣溫驟降以及即將迎來的春節假期活動,恐怕讓新冠、流感疫情升溫,因此防疫措施千萬可別鬆懈。台南杏新耳鼻喉科診所謝易倫醫師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強,經常家中一人確診後因沒有適度進行隔離,結果全家陸續感染。長者或是患有多重慢性病的人重症風險高,更需要謹慎防疫,建議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幫助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謝易倫醫師表示,近期新冠、流感案例雖然並未明顯增加,但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及年底聚會多,推估案例數可能在12月底或1月逐漸上升。這與冬季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性有關,特別是在人們在大眾運輸、交通移動,或是在室內空間活動增加的情況下,密切接觸多了,就可能因此出現新一波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不少民眾誤以為接種流感疫苗後就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原因可能是出自於對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引發副作用而害怕接種疫苗。謝易倫醫師強調,流感疫苗無法預防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相關重症或死亡。據統計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與死亡案例是流感的好幾倍1,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不僅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因此接種新冠疫苗仍是降低重症風險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 謝易倫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在耳鼻喉方面也可能產生多方影響。例如,在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出現嗅覺喪失、頭暈、耳鳴、聽力下降或甚至有長者染疫後出現突發性耳聾,有些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在感染後加劇,雖然上述症狀會在幾週至幾個月內就會漸漸恢復,但有些患者也可能會面臨長新冠的長期影響,包括:腦霧、久咳不癒等症狀。11月起,已開放全民接種公費新冠疫苗2,但目前民眾接種意願不算高,兒童接種比例也偏低。謝易倫醫師建議所有人都應接種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應該盡快接種疫苗。也呼籲政府可以加強疫苗接種的宣傳,例如透過社區活動或提供小獎勵,鼓勵民眾積極接種疫苗。 許多民眾對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重複接種的必要性存有疑慮,謝易倫醫師解釋,疫苗自推出以來已經歷多次改良、現在的JN.1疫苗劑量相較於疫情爆發期間已有降低劑量,臨床觀察民眾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相對輕微許多3,自家診所已經打了數千劑疫苗,也未見民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會不斷發生變異,就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定期更新以維持保護力。對於民眾擔憂疫苗安全性問題,醫師指出,若疫苗真有問題,早已會有大量案例被媒體曝光,但目前的數據顯示,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極低,這也代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謝易倫醫師也提醒,由於天氣漸冷及年底聚會頻繁,除了要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之外,民眾務必要持續採取防疫措施,包括在人多或密閉的公共場合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消毒,降低接觸傳染風險;有症狀時可以快篩,若家中有確診者,要盡量避免共餐、同床共枕等,縮短密切接觸的時間,以避免傳染家中年長者及幼兒;若有不明症狀,應及早就醫並與醫師確認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即便症狀輕微,也可能仍具有高傳染力,應特別小心。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JN.1疫苗

天氣轉冷,多種呼吸道疾病同時發威。在此關鍵時刻,兒童的疫苗接種策略、最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免疫力以應對多重呼吸道疾病,都是家長們密切關注的議題。本文特別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做出最適合的防疫決策。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科主任陳伯彥醫師指出,雖然近期台灣兒童感染新冠後轉為重症的案例不多,但觀察2022年5至7月的症狀變化,呈現明顯的年齡差異。年紀較小的孩童多會出現哮吼、熱痙攣、高燒、支氣管炎等症狀,而年齡較大的孩童則表現出類流感症狀。陳醫師特別提醒,若家中幼童染疫後出現高燒不退、抽筋情形,可能存在併發腦炎風險,應立即就醫。 今年美國統計幼兒感染新型變異株新冠後的病例,仍然較一般人嚴重。參考美國經驗,兒童感染新冠後住院案例多與神經肌肉或心肺病變有關。雖然暑假期間案例較多,但隨著秋冬氣候變化,病毒活躍度提升,恐將迎來新一波流行。 兒童篩檢少 新冠實際感染人數可能被低估 目前台灣新冠確診數據看似不高,但陳醫師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民眾主動快篩意願降低,加上症狀趨向輕症,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分,導致就醫時難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感染。在秋冬季節,包括流感、黴漿菌、腸病毒與RSV等呼吸道疾病多重流行,不僅增加防範與治療難度,也加劇病毒傳播。因此,不能忽視新變異株新冠肺炎再度大流行的可能性。 陳伯彥醫師提到,不少家長以為疫情變得比較不嚴重,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並不高。但他強調,托嬰中心或是學校、安親班都很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兒童是攜帶病毒與高傳播族群,且這個現象在新冠病毒上更是明顯。若家中有免疫力差的家人,不管年長者或是還沒有抗體的嬰幼兒都很容易被感染,一旦衍伸其他併發症,會讓治療更加棘手,因此接種疫苗仍是最好的防護。 而關於家長擔心的疫苗安全性,陳伯彥醫師也強調目前使用的最新JN.1疫苗劑量已經減半,且不良反應極少發生在兒童身上。台灣在疫苗接種上已累積豐富經驗,對接種後不良反應的處置已有相當經驗,家長可以安心。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苗可以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這為家長提供了更便利的選擇。 如對接種疫苗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先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陳伯彥醫師提及為減輕接種後可能出現的不適,可提前服用止痛藥,接種前後多補充水分,而有過敏體質的孩童,也可服用抗過敏藥物等。 接種疫苗+良好生活習慣 雙重防護抵禦疾病 由於病毒傳播途徑難以追蹤,提升個人免疫力變得格外重要。陳伯彥醫師表示,良好的作息習慣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建議避免熬夜,並適當限制螢幕使用時間,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容易導致眼睛及口腔黏膜乾燥,增加病毒入侵的風險。此外,適量補充維生素和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 唯有通過疫苗接種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雙重防護,才能有效抵禦疾病。陳伯彥醫師最後提醒,新冠感染症狀雖趨向輕症化,但傳播速度可能更快,仍可能有大規模流行風險,民眾不可放鬆警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