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

BNT要來了!陳時中證實班機已起飛 明晨抵台

BNT要來了!陳時中證實班機已起飛 明晨抵台#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載送BNT疫苗的班機已起飛,預計明天清晨抵台,由於檢驗試劑已提早送抵台灣,加上檢驗封緘時間,9月中開放施打應該沒問題。此外,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增1本土、1死亡病例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6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其他確診個案,由衛生單位安排居家隔離,8月23日出現流鼻水、喉嚨癢等症狀,因症狀輕微未就醫;8月31日進行解隔離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隔離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匡列接觸者。今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5月30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等症狀,當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3日確診,8月30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30日累計公布1萬479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9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奈及利亞、尼加拉瓜、美國入境,入境日介於7月2日至8月30日。

憂染疫延遲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腫塊竟是血管瘤

憂染疫延遲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腫塊竟是血管瘤#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4歲婦人,5月因右下牙齦腫大,在診所接受切除牙齦手術,術中不明原因血噴流而出,轉往醫院急診。初步評估為小動脈破裂導致大量出血,經放置止血敷料與骨蠟,靜脈滴注抗血栓溶解藥物止血,一周後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建議牙周治療追蹤,但婦人因疫情嚴峻不敢前往醫院,拖至7月才回診,但相同位置已長出顆粒狀腫塊,大小約如一元硬幣,切片送病理診斷為罕見的血管瘤。口腔出血時 2個初步自我照護方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醫師王君翎表示,出血不止常發生於拔牙或口腔手術後,當民眾感覺口水有鹹味,懷疑口腔出血時,切勿慌張,如為唾液混雜血絲,保持口腔與傷口乾淨即可,若傷口不斷冒出鮮血,建議使用乾淨紗布或濕潤茶包,壓迫傷口半小時,多數情況能達止血,若依然無法順利止血,應儘速至醫療院所處理。王君翎指出,根據出血來源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若是牙齦的出血,清除傷口發炎組織與未附著的血塊後,視情況以放置止血材料並縫合傷口。若為骨頭出血,會使用骨蠟填塞。若為血管性出血,多使用電刀或縫合,封閉血管末端。此外,文獻指出拔牙後出血和抗凝血藥物,並無太大相關性,未控制的高血壓、術後傷口感染、牙周發炎等更容易導致口腔出血,因此牙科治療後勿自行停藥,應依從醫生指示,以減少心臟血管額外的風險。新冠患者若有牙周病 死亡機率高9倍王君翎提醒,在疫情期間,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口腔清潔照護也不容懈怠,牙齦出血多由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而唾液中新冠病毒可藉由血液到達全身引起併發症。根據歐洲牙周病學聯合會(EFP)研究顯示,新冠患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出9倍。

BNT擴大優先對象 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登記

BNT擴大優先對象 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登記#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NT疫苗即將抵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BNT疫苗接種除原先規劃的12至17歲學生族群以造冊方式到校接種外,也將開放18至22歲年輕族群先接種,將盡快規劃讓這些人到預約平台登記意願。今新增3例本土、1例死亡病例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其中1例於8月16日發病,另2例於8月30日發病。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例、台北市1例;其中2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本國籍60多歲男性,8月8日於越南確診,8月28日搭乘醫療專機返台後至醫院採檢並治療,8月29日確診,8月30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9日累計公布1萬4784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7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5%。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英國籍30多歲男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自述6月曾於英國確診,8月17日持搭機前三日內檢驗陰性報告來台工作,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採檢陰性並檢疫,8月30日進行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在台期間並無症狀,集中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匡列接觸者。

憂心孩子開學染疫 醫:家人打疫苗可降低兒童感染

憂心孩子開學染疫 醫:家人打疫苗可降低兒童感染#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開學在即,各校都在為防疫做準備,因學生還未施打疫苗,家長也十分焦慮,紛紛詢問「小孩上學安全嗎?」醫師提出三點建議,除了最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家人接種也可降低兒童感染力,5歲以下孩童則除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6至12個月可再自費施打一劑,讓保護力更完整。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美國兒童住院率上升84%,兒童加護病房甚至爆滿,讓台灣家長也很焦慮,但大部分美國加護病房的兒童原本就有先天性疾病,或早產或是同時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造成共同感染,導致呼吸窘迫,才需要住進加護病房。陳思融指出,delta 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的合併感染確實造成許多肺炎、呼吸窘迫的嬰幼兒入住加護病房,但只要學生上課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預防,家長不需要焦慮。對於5歲以下的孩童,父母可檢視寶寶手冊,是否已經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公費目前提供出生滿2個月、4個月和12個月施打,建議6至12個月可自費施打第四劑,讓保護力更完整。根據兒科醫學會聲明,施打4劑保護力約86~96%,比施打三劑保護力約67.2~86%,高出一成左右。從兒科的感染控制和疫苗控制,有一個概念是包覆性保護策略,就是對小孩無法打到某種疫苗,但是他們又是脆弱的族群,希望親密生活的家人,能打疫苗盡量去打,透過大人身上完整的保護力,得病機率低,就可以好好保護小孩。去年秋冬流感病毒平靜 今年慎防大流行感染科主任張凱音指出,國外已經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提醒開學後要注意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流行,近期許多西方國家,冬天常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在去年冬天COVID-19流行期間相當平靜,但今年夏季開學後,反而出現許多呼吸道病毒的大流行。COVID-19混和以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個案數也不少,有機會以嚴重、需住院,甚至需加護病房照護的肺炎表現。張凱音提醒家長,今年步入後半段,應注意秋冬季的流感疫苗消息,避免誤延疫苗的注射時間。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中慢性病患者又是重症高風險群,統計至今年5月,確診者中有7成為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友佔比更高達37%,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糖友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至3倍,無法穩定控糖者,死亡風險更高達8倍,呼籲「糖心蛋」族群不可不慎。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共病危機不容忽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問題息息相關,任一項疾病都容易引發另外兩項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表示,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同時控制血糖、肥胖等問題,切勿以為單控制一項風險即可。「糖心蛋」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蛋型身材三族群的統稱,在治療時應選擇三管並進,從飲食、治療與運動多方下手,才能有效改善心血管與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從源頭管理食欲 護心、控糖、顧體重三管齊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精進,近年來在治療發展上,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同時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能從源頭降低食欲,目前該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一線用藥治療6個月、糖化血色素仍無法降到8.5以下者,就可由醫師代為申請使用。謝宜璋也提到,要有效達成護心、控糖、顧體重的治療目標,目前有排糖藥物及腸泌素等治療選擇,排糖藥在心衰竭族群證實可以帶來治療好處;而選擇腸泌素這類較為天然的治療選擇,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並在血管方面帶來益處 ,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是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為首選 ,加上抑制食欲的機轉也能協助病友打破壞習慣的惡循環,有效協助病友積極投入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居家快篩試劑核准發售逾兩個月,疫情逐步緩降後,企業與學校也積極自主管理,配合居家快篩、確保工作與校園環境健康。隨著民眾使用經驗與需求逐日增加,醫師建議,居家篩檢適合在確診者較多的高風險區,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時使用,如果民眾有疑慮,在疑似發生接觸的兩周內,可以每五天進行一次篩檢,之後每周進行一次即可,期間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斷。 試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如何選擇?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有很多品牌,民眾常無從下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採用分子增幅技術,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遺傳物質,優點是在病毒量低的時候就能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高,約為97%,但所需費用較高、時間也較長;而抗原檢測則是運用可以專一結合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就像是鑰匙與鎖配對結合開鎖的概念,操作方便,且時需較短,但需要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且陽性一致率較低,約為90~94%。不論是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兩者都是從鼻腔採檢,因為鼻腔的病毒量比口腔更多。至於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快篩試劑?陳宥達分享,若是染疫風險不高者,或是進行定期快篩管理者,考量到成本,建議可以選擇抗原檢測即可,但如果三天內曾有高風險與確診者接觸過的話,則該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 該怎麼使用居家快篩才能避免失準?由於居家快篩試劑必須自行操作,部分民眾在閱讀說明書後仍有疑惑,陳宥達提供五個注意事項:1.操作前清潔雙手:若是手部不潔,細菌可能會污染拭子(棉棒),造成結果失準。2.閱讀保存期限: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可能失去效力,結果也無法參考。3.使用前再開封:有些民眾拿到快篩套組後,就會拆封所有物件備用,可能造成未使用的內容物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4.拭子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些民眾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拭子沾入試管,但浸泡若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無法混和,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5.擺放日期拍照存證:建議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做為證明使用。 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詳細步驟參照各廠牌說明書。當所有檢測步驟完成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擔心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可以怎麼做?陳宥達表示,若是CT值過高、無症狀感染者或採檢不確實,都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若民眾擔心自己出現偽陰性(即已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陰性),建議五到七天後再做一次快篩,緩解心中的疑慮。若快篩結果呈現陽性或者有身體不適的狀況,無論是否為偽陽性(並未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陽性),由於快篩試劑的目的是快速篩檢出可能確診者,建議儘快通報各地衛生局進行進一步檢測。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端疫苗今起開打,總統蔡英文一早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率先完成接種,她說,打疫苗時不會緊張、沒什麼感覺。桃園市大有國中接種站上午傳出兩起疑似不良反應,其中一名外籍女子打完直接倒地,撞傷頭部、膝蓋,經休息後自行離去未就醫,另一名本國籍男子出現高血壓、呼吸急促、暈眩等現象,送醫後無大礙,自行返家。疾管署網站顯示,高端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常見的不良反應以注射部位疼痛最高,接著是全身無力、肌肉痛,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另外也會出現如頭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缺乏孕婦臨床試驗資料 可請醫師評估風險除了常見副作用,也有一名受試者通報出現罕見「急性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受試者是在接種第2劑後13天發現此不良反應。此外,也有出現罕見「眼壓過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高端接種說明書也指出,若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或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目前缺乏孕婦接種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孕婦若為新冠肺炎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有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評估是否接種。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8月18日陪家人就醫,因家人需住院治療,故於同日接受陪病者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新增5例死亡、5例境外移入今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7日累計公布1萬468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54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3%。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002)、立陶宛(案16003)、越南(案16004)、(杜拜)(案16005)及伊朗(案16007)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8月6日至8月17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97例確診,分別為1356例境外移入,1萬4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6例、台北市314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