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

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居家快篩試劑核准發售逾兩個月,疫情逐步緩降後,企業與學校也積極自主管理,配合居家快篩、確保工作與校園環境健康。隨著民眾使用經驗與需求逐日增加,醫師建議,居家篩檢適合在確診者較多的高風險區,或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時使用,如果民眾有疑慮,在疑似發生接觸的兩周內,可以每五天進行一次篩檢,之後每周進行一次即可,期間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斷。 試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如何選擇?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有很多品牌,民眾常無從下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採用分子增幅技術,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遺傳物質,優點是在病毒量低的時候就能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高,約為97%,但所需費用較高、時間也較長;而抗原檢測則是運用可以專一結合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就像是鑰匙與鎖配對結合開鎖的概念,操作方便,且時需較短,但需要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且陽性一致率較低,約為90~94%。不論是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兩者都是從鼻腔採檢,因為鼻腔的病毒量比口腔更多。至於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快篩試劑?陳宥達分享,若是染疫風險不高者,或是進行定期快篩管理者,考量到成本,建議可以選擇抗原檢測即可,但如果三天內曾有高風險與確診者接觸過的話,則該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 該怎麼使用居家快篩才能避免失準?由於居家快篩試劑必須自行操作,部分民眾在閱讀說明書後仍有疑惑,陳宥達提供五個注意事項:1.操作前清潔雙手:若是手部不潔,細菌可能會污染拭子(棉棒),造成結果失準。2.閱讀保存期限: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可能失去效力,結果也無法參考。3.使用前再開封:有些民眾拿到快篩套組後,就會拆封所有物件備用,可能造成未使用的內容物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4.拭子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些民眾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拭子沾入試管,但浸泡若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無法混和,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5.擺放日期拍照存證:建議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做為證明使用。 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詳細步驟參照各廠牌說明書。當所有檢測步驟完成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擔心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可以怎麼做?陳宥達表示,若是CT值過高、無症狀感染者或採檢不確實,都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若民眾擔心自己出現偽陰性(即已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陰性),建議五到七天後再做一次快篩,緩解心中的疑慮。若快篩結果呈現陽性或者有身體不適的狀況,無論是否為偽陽性(並未受到感染,快篩卻呈現陽性),由於快篩試劑的目的是快速篩檢出可能確診者,建議儘快通報各地衛生局進行進一步檢測。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

高端疫苗今開打 注意2罕見副作用、3類人不宜接種#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端疫苗今起開打,總統蔡英文一早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率先完成接種,她說,打疫苗時不會緊張、沒什麼感覺。桃園市大有國中接種站上午傳出兩起疑似不良反應,其中一名外籍女子打完直接倒地,撞傷頭部、膝蓋,經休息後自行離去未就醫,另一名本國籍男子出現高血壓、呼吸急促、暈眩等現象,送醫後無大礙,自行返家。疾管署網站顯示,高端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常見的不良反應以注射部位疼痛最高,接著是全身無力、肌肉痛,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另外也會出現如頭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缺乏孕婦臨床試驗資料 可請醫師評估風險除了常見副作用,也有一名受試者通報出現罕見「急性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受試者是在接種第2劑後13天發現此不良反應。此外,也有出現罕見「眼壓過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高端接種說明書也指出,若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或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人,應避免接種。目前缺乏孕婦接種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孕婦若為新冠肺炎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有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評估是否接種。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8月18日陪家人就醫,因家人需住院治療,故於同日接受陪病者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新增5例死亡、5例境外移入今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7日累計公布1萬468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54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3%。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002)、立陶宛(案16003)、越南(案16004)、(杜拜)(案16005)及伊朗(案16007)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8月6日至8月17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97例確診,分別為1356例境外移入,1萬4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6例、台北市314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爆發後,許多民眾改成線上購物,導致貨物流量倍增,每天的貨運量猶如過三節,有些物流司機的工時,每日10小時起跳,在工作量暴增、壓力也變大之下,就有一名慢性蕁麻疹的貨運司機提到自己的心酸,「由於長時間戴口罩,加上天氣時而悶熱,時而暴雨,常常覺得皮膚發癢,更擔心因無法常洗手及消毒,會在不自覺中觸摸到臉,反而把病毒及細菌帶到臉上,增加染疫風險。」疫情下,讓貨運司機不只忙,心更累。壓力及情緒容易誘發蕁麻疹發作勻禾妍美學診所院長劉承翰表示,防疫期間外出規定不得脫下口罩,確實容易因為悶熱造成慢性蕁麻疹症狀惡化。目前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數與體質有關,另外壓力、賀爾蒙、自體免疫、特殊過敏原如環境溫度、流汗、太陽、食物等也都會誘發蕁麻疹,只要症狀持續達6週就稱作慢性蕁麻疹。日前門診有一名40多歲慢性蕁麻疹媽媽,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面對收入銳減的壓力,加上長時間待在家照顧小孩,她形容「小孩的校門關彷彿是家長的鬼門開」,雙重壓力之下導致她無法適應,夜夜失眠,在這負面情緒及高壓循環下,加速惡化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劉承翰提及,防疫期間,易敏族也容易因情緒壓力而引發過敏症狀。因此,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長時間在家也要有規律的運動、培養個人興趣,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壓力誘發過敏症狀。此外,也要勤換口罩、打掃消毒周邊環境,以減少病毒的傳染並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選對治療好武器 對抗蕁麻疹事半功倍目前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劉承翰表示,主要是協助病人找到或是減輕導致症狀的惡化因子,接著會為患者開立長期口服的抗組織胺,以緩解皮膚搔癢的症狀,同時也會依症狀輕重、患者需求,調整劑量或是選擇合適的抗組織胺藥品。過去傳統的抗組織胺容易嗜睡甚至會影響肝腎,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人士像貨運司機、工程師及考生,或是有肝腎方面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討論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選用不會穿透腦血障壁及影響肝腎的抗組織胺藥物,才能避免緩解了症狀,卻因副作用影響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問題。目前已有「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可快速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症狀,經研究證實服用一顆,1小時內能迅速緩解過慢性蕁麻疹症狀,效果持續24小時。即使是有肝腎方面的問題,或是老年患者,都不需要另外調整劑量,安全性佳。對抗蕁麻疹掌握5不3要當蕁麻疹症狀發作時,劉承翰提醒患者做到5不3要,5不為「不抓皮膚、不洗過熱洗澡水、不過度清潔、不曬太陽、不壓迫皮膚(如穿著寬鬆衣服)」。而3要則為「要適度抒發壓力、要避開過敏原及刺激物、要與醫師討論合適藥物及遵從醫囑」,才能真正緩解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12至17歲擬開放打莫德納 陳時中曝時程

12至17歲擬開放打莫德納 陳時中曝時程#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美國研究顯示,莫德納疫苗可供12到17歲青少年施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露,已向食藥署提出申請,將提供除了BNT疫苗外另一個選擇,並透露預計在開學後提供青少年接種,屆時視到貨量進行安排。今增6例本土、無死亡病例此外,指揮中心公布今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6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例8月14日發病,餘均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為台北市4例、新北市2例;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6日累計公布1萬466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21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0.1%。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名男性、4名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5996、案15998)、沙烏地阿拉伯(案15997)、印度(案15999)、法國(案16000)入境,入境日介於5月17日至8月15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新北旅遊群聚感染6人確診 足跡遍及8縣市

新北旅遊群聚感染6人確診 足跡遍及8縣市#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8例本土病例,為3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10日至15日。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例、台北市及桃園市各1例;其中6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親友團遊花蓮 還去過北高及桃苗彰雲新北市6為親友旅遊團群聚感染,市長侯友宜表示,板橋區某市民因為覺得身體怪怪的,經核酸檢測(PCR)篩檢陽性確診,市府立即啟動疫調,發現這名確診者在8月2日至10日間,曾和親友到花蓮旅遊,同車、共宿並共食,緊急匡列相關親友及職場同事。不過,侯友宜說,真正的感染源仍在釐清中,一但確認,就會盡快阻斷隱形傳播鏈;新北市目前有33個篩檢站尚未裁撤,呼籲市民朋友踴躍接受採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新北市府公布相關足跡,包括花蓮市的夜市、小吃店等,新北市的賣場、健身房等,台北市的小吃店,並曾搭乘高鐵往返台北和高雄,台北捷運板南線、文湖線、中和新蘆線、淡水信義線,還到過國道泰安服務區,以及桃園、彰化和雲林的按摩店、餐廳等,請出入相關場所者民眾自行自我健康監測。

買股被割韭菜 男藉酒澆愁吐血竟罹「馬魏氏症候群」

買股被割韭菜 男藉酒澆愁吐血竟罹「馬魏氏症候群」#新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郭先生平日擺麵攤兼看股票賺點收入,受COVID-19疫情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心思都著重在股市,無奈所持有的股票綠油油一片慘淡,在家藉酒澆愁近兩星期,喝了吐、吐了喝,在一次嘔吐時吐出幾口少量的血也不以為意,直至前日再度吐血,被老婆看到才就醫,確診為馬魏氏症候群,經急診醫師謹慎評估緊急治療後才安心返家。胃與食道粘膜撕裂 造成消化道出血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林永昌表示,持續性嘔吐或乾嘔容易造成腹腔內壓力上升,導致胃與食道粘膜撕裂,造成消化道出血,最常發生在過量飲酒的民眾身上,經常如此則會傷害消化系統,造成急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嚴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臟炎、急性肝炎及肝硬化。年長或其他因素導致橫隔膜疝氣者,因其生理結構改變,也是馬魏氏症候群好發的族群之一。林永昌指出,因突然過量進食或過量飲酒而吐血的民眾,一般情況下腸胃會自動止血,但也有再度出血的可能,若是長期過量進食、飲酒而嘔吐或吐血者,因長期傷害腸胃,導致腸胃健康受損,就可能需要接受內視鏡檢查,查看是否有撕裂傷或可能合併其他黏膜病變後,依病情選擇止血與治療方式。雖然極少情況需手術處置,且大部分治療後狀況良好,仍建議民眾盡可能保護腸胃,但勿過量進食或過量飲酒。

AI深喉嚨唾液PCR 免挨長棉籤戳鼻之苦

AI深喉嚨唾液PCR 免挨長棉籤戳鼻之苦#新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為了讓民眾採檢更為便利,中醫大新竹附醫打造科技防疫,產學合作,設立AI智能深喉嚨唾液PCR,受檢者不必忍受長棉籤戳鼻的不適感,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檢驗,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民眾可從健康存摺查詢結果。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即可檢驗 醫護零接觸院長陳自諒表示,民眾透過醫院門診,由醫師看診開出COVID-19深喉唾液PCR檢驗單,即可在大廳PCR智取箱,領取深喉唾液採檢容器,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以檢驗,不只減少醫護和行政人力,更維持醫院的防疫量能,讓普篩更方便,適合需要定期篩檢的補教業、學校、服務業及企業等。檢驗科主任楊晶安表示,鼻咽PCR 採檢必須由醫護人員執行,以長棉籤深入鼻子、使力擦拭後取得檢體,被採檢者有時候會難受不舒服;深喉唾液採檢,受檢者在獨立空間內,把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吐進採檢盒中即可,不必忍受異物插喉之苦,醫護零接觸,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民眾可透過健康存摺查詢結果。採集前2小時不可飲食、吸菸和刷牙 可酌量喝水深喉唾液採檢做法:1.確認口罩遮住口鼻。2.以酒精性乾洗手清潔雙手,打開檢體盒蓋。3.打開尖底容器。4.做清喉嚨動作,清出喉嚨唾液,緊閉嘴巴1分鐘。5.拿下口罩,將唾液吐入尖容器。6.戴上口罩。7.將保存液小管倒入尖底容器。8.蓋好並扭緊檢體盒蓋,認確沒有滲漏。9.以紙巾將檢體盒擦拭乾淨。10.將標籤直貼在尖底容器和黃色檢體上。11.尖底容器放入黃色檢體袋。12.黃色檢體袋放入夾鏈袋內,再用酒精乾洗手。13.最後投入醫院的檢體箱。楊晶安提醒,採集前2小時內不可飲食、漱口、吸菸和刷牙,可以酌量喝水。院方也錄製衛教宣傳單,QR CODE和影片,提供民眾參考,相關訊息可上官網查詢。網址:www.youtube.com/watch?v=XMsZYdy6d1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