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本土近日新冠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嗅覺異常,可能擔心是染疫,但醫師指出,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現齡62歲男子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早在10年前就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等多重問題,就醫確診巴金森氏症。但經醫師提醒,他才回想自己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3、4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且當時嗅覺就已有異常,例如去海港遊玩時卻聞不到「海的味道」,睡眠也常出現做夢哈哈大笑的情形。巴金森氏症10大症狀自我篩檢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已知致病原因為是腦內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生成不足,造成肌肉活動受限,影響身體活動能力。當黑質細胞一旦凋亡超過50~80%時,大腦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無法合力運作,運動變得混亂與無法控制。目前沒有根治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等治療,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使患者可以獨立生活,並享有正常餘命。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該如何自我檢測巴金森氏症呢?葉篤學說明,以下10大症狀若符合3項或以上,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進一步診斷:1. 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手肘和手腕彎曲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 步伐小常跌倒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 面具臉,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僵硬疼痛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 音調變小或沙啞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巴金森患者的早期症狀,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葉篤學進一步解釋,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且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約4年以上。巴金森病友好困擾!常動作慢、不穩、身體斜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陸清松也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統計172名巴金森氏症病友用藥紀錄、164名巴金森氏症病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 動作緩慢,61% 平衡或不穩,43.9% 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34.8%此外,「便祕」也讓患者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10大困擾第4名。比較家屬與病友的困擾差異可以發現,兩者差異最大的是絕大多數病友不覺得受到「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的困擾,反倒是分別有18%、15%的家屬因病友「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而感到困擾。陸清松鼓勵巴金森氏症患者,有症狀時避免拖延就醫,才能掌握維持生活品質最黃金的治療時間。近年巴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後遺症,幫助控制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可保有對自我精彩人的生規劃權。(10大症狀若符合3項,就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圖片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延伸閱讀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重陽節腳步近了,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各地失智症據點又開始活絡起來。76歲的楊先生是一名患有三高的失智症患者,日常照顧仰賴同住的老伴,兒女均在外地生活,偶爾回家探望。疫情爆發前,每周由太太陪同步行至離家不遠的失智社區據點上課,其他日子則有居家服務員來家中協助洗澡或陪同就醫,這些是楊先生與外界互動溝通的時候,也是楊太太珍貴的喘息時間。由於有規律生活作息及服藥,楊先生即使記憶力及認知功能大不如前,但總還能面帶笑容、整齊體面的回診。少了外在互動刺激 失智者變呆滯易怒5、6月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一度傳出有居服員確診,嚇得楊太太婉拒居服員到府協助,北部的女兒曾想回家替媽媽分擔照顧,但老人家擔心女兒在回家的途中染疫,也擔心她會不小心將病毒給回南部,因此照顧楊先生的重擔便落在了楊老太太一人肩上。兩個老人家不敢回診,也不敢出門散步,深怕病毒找上門。7月初高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打電話關心,才知道楊先生關在家中一個多月以來,生活失去秩序,變得日夜顛倒,晚上會大吼大叫、白天昏沉嗜睡;情緒容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懷疑太太有外遇、想要聯合情夫毒害他;有時會找不到廁所而隨地大小便。楊太太因為沒有了喘息服務、也不敢跟兒女訴苦,整個人變得焦慮緊張,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常忘了要給先生服藥,也忘了該規律量血壓、測血糖。個管師柔聲安慰,告訴她疫情已趨緩,建議讓居服員陪同至醫院回診。楊太太接受個管師建議,和居服員帶著楊先生回神經內科就診。診間內,楊先生神情呆滯地坐在輪椅上、不太回應醫師的詢問,楊太太則顯得疲憊與焦慮。檢查後發現楊先生日常生活功能退步,血糖和血壓也都飆高。經過藥物調整、和楊太太分享一些居家照護的技巧及線上支持團體、居服員的協助及8月回到失智症據點,楊先生最近一次回診的表現雖仍不若疫情前,但夫妻倆臉上總算又有了笑容。慢性疾病控制好 也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據2020年衛福部「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統計, 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27萬人,盛行率為7.86%,患者大多數是在家裡照顧,而且不少是老老照顧,在疫情期間,常見到失智症患者整體認知功能迅速下滑,照顧者更是常落入孤立無援的窘境。如何在防疫新生活中,維持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高醫老年醫學科醫師謝正芳表示,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BPSD)更是困擾照顧者,讓照護關係變得緊張,可尋求專業協助。高醫神經部醫師蔡君儀建議,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秩序、在家可安排益智或懷舊活動、遠方兒女多利用視訊陪伴,皆可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此外,慢性疾病的控制,也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維持,照顧者要先穩定自己的身心,可加入線上互助團體,同時在做好防護下,讓居服員至家中協助照顧。

本土今增175例 新竹長照機構激增10例

本土今增175例 新竹長照機構激增10例#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75例COVID-19本土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9例死亡。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今日新增175例本土病例,其中仍以新北市87例最多,新竹縣激增10例則是長照機構人員。今新增19例死亡個案今新增175例本土病例,為100例男性、7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3日至16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87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4例,苗栗縣31例,新竹縣10例,桃園市7例,花蓮縣、基隆市及台中市各2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54例中,53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19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11位、女性8位,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8日至6月12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4日,死亡日介於6月8日至6月1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15日累計公布12,04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6,73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55.9%。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584例確診,分別為1,161例境外移入,12,3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94例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497例死亡。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被失智阿嬤誤當賊 這樣照護不再心酸

被失智阿嬤誤當賊 這樣照護不再心酸#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的阿嬤罹患失智症,家人陪她到醫院就診時常抱怨「晚上都不睡覺,講也講不聽!幫她做事情,還罵我是小偷,我實在很委曲。」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何孟欣提供居家照護5點建議,家人嘗試後,和阿嬤的衝突減少了,雙方笑容都增加了。  1.尊重關心取代質疑責備 失智症患者因認知能力退化,日常生活會開始出現困難,協助時使用指責、命令的語氣會讓患者感到喪失尊嚴,建議以尊重、關心為出發點的語句和患者溝通。例如當患者尿失禁時,可以說「你的褲子好像濕了,我擔心你會著涼,一起去換件褲子吧!」同理患者的情緒,照護更加容易。 2.適度幫忙而非完全代勞許多家人會幫患者生活事務「攢便便」,患者缺少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機會,因此功能退化更快。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建議盡量讓患者處理還能自己執行的日常活動,例如吃飯、挑選衣物等,從旁給予適當協助即可。3.依照興趣安排每日活動許多失智症患者罹病後,活動動機降低,甚至不願意走出家門,與外界互動頻率減少。照顧者可以依照患者過往的興趣、職業安排活動,例如讓長期擔任家庭主婦的患者協助煮飯的簡單步驟。此外,適當的戶外日照活動亦可改善患者日夜顛倒的情形。4.藥物協助,減輕症狀 當患者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需立即至精神科或相關科別就醫,遵循醫師指示服藥以減緩症狀。若患者不願意就醫,照顧者可依拒絕的原因引導就醫。舉例來說,患者若認為自己身體健壯而不願到醫院,這時照顧者可以事前和醫護人員溝通,假借是自己要看病,請患者陪同就醫。5.照顧者輪流休息紓壓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好好照顧別人!失智症照護是長期抗戰,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患者家庭要凝聚共識,照護不是單一照顧者的責任,彼此需互相支持、抒發情緒。可藉全家出遊、探親等理由,短暫輪替照護,讓主要照顧者有休息空間,亦可申請政府提供之喘息服務,減輕壓力。 何孟欣表示,若有相關疑問,亦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了解服務申請、補助及社區資源(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失智症據點)等資訊,亦可申請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到宅服務。

長者死亡率3倍!長照防疫應比照醫院

長者死亡率3倍!長照防疫應比照醫院#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照機構成下一波防疫決戰點!台大公衛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雅美指出,長者罹病死亡風險高,且長照服務不能斷,建議政府提供機構充足的物資與資訊、提供紓困,並對長照體系空間規劃與資源盤點,比照醫院防疫標準。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長照機構感染率越低越好,提醒針對高風險族群提早篩檢、治療,降低死亡率。防疫下一波重點 公衛專家點名長照機構陳雅美副教授引香港研究指出,70歲以上長者感染、發病和死亡率是整體的三倍,80歲以上死亡率更達15%。長照長者多有慢性疾病,是高風險族群。目前美澳都發生機構群聚感染,顯示一旦社區感染開始,長照機構是防疫重點。美國已針對長照機構發布指引,提供「阻絕呼吸道感染進入」、「預防機構內呼吸道感染」和「給長者、照顧者和親屬建議」三措施。若照顧可能感染者時,必須遵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針對醫療機構的預防指引,依據空氣傳染和眼部防護的高標準。長照服務不能斷 專家提3大建議陳雅美副教授指出,台灣長照保守估計影響78萬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期間長照服務不能中斷,但須維持1.8-2公尺社交距離,且政府必須提供物資、資訊供機構做足準備。陳雅美副教授建議,在物資方面,長照單位物資比照醫療單位,居家服務團隊則配給更高規格防疫物資,這類人員會跨社區移動,不會擔心感染而停止服務;長照長者則需彈性口罩領取方式。此外,建議設置防疫輔導委員,提供長照機溝防疫訓練和衛教,包含機構長者的親友隔離資訊。「照顧人員感染風險最高是脫下防護衣具的過程,不小心碰觸病毒帶回家中,都要讓照顧者知道。」為了維持長照服務,她呼籲延後評鑑專心防疫,並提供長照人員紓困金與個人獎勵金補助,避免人員怕感染而不願服務。另外,台灣機構空間普遍不足,應維持1.8-2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若機構有確診者,建議以區為單位盤點社區防疫資源,尋求人力支援,讓長照持續。陳雅美副教授期許,台灣已有領先世界的防疫政策,希望也有領先世界的長照防疫政策。比照醫療院所標準 高風險早期偵測治療全台長照ABC三種據點,分別是A類個案管理593家、B類專業照護服務5464家,和C類巷弄長照站2701家。詹長權院長指出,這類長者死亡風險高,必須比照醫院防疫標準,且必須分配較多的防疫資源,做好感控。長照機構等高風險區域的感染越低越好,建議準備快篩,針對高危險族群優先檢測,早期偵測、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卑南有福館11月29日在卑南鄉初鹿村舊鄉立圖書館啟用,提供共餐、整合長照一站式服務、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外,也把既有的老人日托站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再升級,「只要有任何長照問題,我們都協助解決。」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表示,期待讓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年長者、身障者與家庭照顧者,更親近長照資源,成為卑南鄉民厝邊好鄰居的目標努力。共餐服務 減少獨食呂信雄董事長表示,「有福」二字取自聖經,期望所有來到「有福館」接受服務的民眾,都能成為有福之人。卑南有福館原為舊鄉立圖書館,由卑南鄉公所無償提供場地,一開始作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長輩可就近參與活動,接受健康促進、餐飲等服務。成立有福館後,功能再升級,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的勸募經費挹注廚房整修,以及支應有共餐需求的家庭、個人到館內共餐費用。低收入戶的共餐者可免費用餐,中低收入戶需自付7元,一般戶自付額為65元。建置有福館是從降低長輩獨食憂鬱,好好吃飯的構想延伸,長輩可以走出單獨一人的生活環境,到社區裡的有福館「共餐」,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經評估後還可派車接送至館內用餐,減少獨自用餐的情況。共餐餐點是由營養師把關,低鹽、低納、少油脂,且方便嚼食。食材則是「食物零里程」,當天由館內廚師在地採購。卑南有福館同時整合長期照顧服務,例如:居家服務、居家喘息照顧服務、送餐、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行動沐浴服務、到宅乾燥車、送餐便利屋服務等。民眾遇到長照領域各項難題,都能就近在有福館獲得解答與解決,即為「長照一站式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 整合長期照顧服務關心長輩的需求外,基金會同樣關心家庭裡的照顧者,今年卑南有福館與已開館的關山有福館都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館內設置吧檯區、芳療按摩區,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能在有福館喝杯茶,預約接受芳療SPA及按摩紓壓。還可透過連續性小團體活動,學習照顧技巧,以及透過手作課程,暫時脫離照顧家人的氛圍。家庭照顧者間可以彼此傾聽、相互支持,得到喘息的機會,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74歲梁鍾媽媽長期照顧因脊椎問題導致下半身癱瘓的丈夫,兩人相依住在山區,因聯外道路坡度陡,影響僅靠機車代步的梁鍾媽媽外出的意願。加上山區鄰居越來越少,梁鍾媽媽主要活動範圍只在住家附近。其實梁鍾媽媽生性樂觀,不排斥參加活動,只因受限交通不便,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的鼓勵,並派車接送,梁鍾媽媽會固定到卑南有福館參加活動,並與其他長輩一起共餐。65歲林媽媽長年在家照顧中度身障、癲癇發作頻繁的兒子,極少參與社會活動。在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鼓勵下,到卑南有福館參加精油SPA課程,照顧壓力在短短的一、兩堂課中,找到紓解的管道,心情開朗許多,還會主動參與課程,到有福館與社區長輩一起上課、共餐,「來到這裡讓我很快樂。」林媽媽不再封閉自我,逐漸融入社區。服務時間延長為每週一至五上午8時到下午5時。不少長輩「路過」,順便進來坐坐、聊天,孫子陪著阿公、阿嬤一起來,更像個「家」般的親切。與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已第5年攜手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照顧服務。過去四年,7-ELEVEN所募得的善款支持基金會增設「行動廚房」、「部落廚房」、「家庭廚房」、「送餐保溫車」、花東部分門市組成的「好鄰居送餐隊」等服務方式,擴展偏鄉長者餐食照顧的範圍。目前已有花蓮縣美崙、鳳林、玉里、富里、壽豐有福館,台東縣關山有福館。卑南有福館為基金會第七間、台東服務中心第二間,池上、綠島有福館已緊鑼密鼓籌備中。欲關心偏鄉弱勢長者餐食,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到7-ELEVEN消費時,不忘投入零錢捐款,或使用OPEN POINT APP「點數愛心捐贈」服務,捐出剩餘點數,所有點數將贈與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長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 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批判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先問自己:「如果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那我可不可以先停在這個情境裡面,不去評判它對或錯?」對於現在的無感、輕鬆,或是情緒雜亂的時候,單純接受自己的現狀,不用急著去跳脫它、改變它。不急著去釐清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或者是情緒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 告訴自己:「我就是生氣了、無助了、矛盾了!」這對深陷在情緒裡面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接納情緒的機會,對自己的幫助。(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 )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白筱婕/綜合報導)由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台灣已在107年3月底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國健署亦公布了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而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不僅容易造成長者營養不良,甚至恐因反覆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影響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輩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吞嚥困難者中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嚼不爛」、「吞抹落」竟成長照惡夢在為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飲食上,6成民眾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降低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對一般人而言開心的進食過程,顯然成為吞嚥困難患者與第一線照顧者的惡夢!王亭貴醫師表示:「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長輩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針對上述狀況,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日推「介護飲食」 助長者增食慾呷百二日本近年來也推動「介護飲食」(Universal Design Foods),為了讓樂齡長者能維持營養均衡的健康體態,研發適合咀嚼吞嚥困難族群的食材處理方式,除了讓食物軟化易於食用,並兼顧高營養密度,也同時能維持食物外形,經由視覺與嗅覺刺激長者增進食慾,重拾進食的意願與樂趣。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指出,「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亦是關鍵。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目前市面上也推出了介護飲食相關產品,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