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普遍民眾都知道,飲用含糖飲量對身體負擔大,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但對於愛好者而言,不管何時、不分季節,只要想喝幾乎人手一杯,但你知道嗎?根據《人類生殖期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除了會使月經提早來報到外,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糖分攝取多 未來罹患乳癌率將提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醫學院,在1996~2001年間針對5500多名9~14歲的少女進行觀察,而這些女孩在一開始參與研究時,初經皆尚未報到,但5年後他們發現,每天攝取1杯到1杯半含糖飲料者,若與每周喝2杯以下者相比,他們的初經平均提早來了2.7個月。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初經提早2.7個月來報到,對於乳癌的影響程度為「中等」,因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初經若提早1年來,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會提高5%,這是因為人體若迅速且大量攝取糖分的話,可能會導致胰島素快速增加,進而影響賀爾蒙濃度,只不過,目前仍有部分專家對於此份研究的抱持存疑的態度。飲料喝多 容易引起憂鬱症雖然此研究結果,並非所有專家都可接受,但其實過去關於含糖飲料的研究,反面論述從來沒有停止過,且危害程度是從心理到生理皆有影響,董氏基金會在2013年時,曾將憂鬱程度與生活習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飲用過多含糖飲料者,容易有憂鬱傾向,而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影響。果糖危害大 代謝症候群、肝炎皆與它有關至於生理風險,除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就連腸道壞菌也會連帶受到影響,在國外曾有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中的糖,尤其是果糖,會引發壞的細菌增加,進而增加許多危害健康的併發症,如代謝症候群。不僅如此,在《優活》過去的曾報導過的「肝炎、癡呆都與高果糖漿扯上一腿」文中,董氏基金會尤宣文營養師就特別指出,高果糖漿比起一般天然糖類,例如:蔗糖、紅糖等,傷害更劇,除了引起肥胖之外,肝炎、肝硬化、老人癡呆症都能與它有關。以水取代飲料 增加代謝無負擔綜觀以上種種含糖飲料對身體的危害,民眾除了盡量減少飲用外,也建議以水取代飲料,如此一來,除了可幫身體增加代謝外,也無須過度擔憂糖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透過簡單的小改變,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

婦人染B肝不自覺 一家三口同時罹癌

婦人染B肝不自覺 一家三口同時罹癌#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7歲婦人,因腹痛求診,經檢查發現已有肝硬化及肝癌的現象,詳究其病因發現,這名婦人患有B型肝炎,因已受到第二期侵害,目前接受治療中。在醫師分析這名婦人的病情下,建議他們全家都來檢測有無B型肝炎,結果發現兩個女兒也都遭受感染。收治此婦人的聖馬爾定腸胃肝膽科羅清池醫師表示,婦人的小女兒經檢查後發現肝也有兩顆腫瘤,不幸的是連肺部也有轉移,目前以標靶藥物及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中;大女兒情況較為複雜,幾年前就接受洗腎治療,加上感染B肝,檢查後也發現有兩顆肝腫瘤,現除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同時也配合電燒術治療中。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  可防演變成肝癌此一不幸的家族疾病,禍首就是慢性B型肝炎,羅清池醫師表示,她們的病史再度說明了慢性B型肝炎,演變成肝硬化,再引發變成肝癌的所謂「肝病三部曲」。羅醫師解釋,若能儘早發現此B肝家族,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先把病毒壓制下來,就可以有效預防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而他也呼籲,台灣是B型肝炎好發地,針對40歲以上的民眾,健保均有给付檢測有無B肝或C肝,若發現是帶原者,就應儘早求診腸胃肝膽科,即早發現治療,方能預防肝病三部曲的發生。

肝病症狀不明顯 7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肝病症狀不明顯 7大高危險群要注意#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B肝在世界死亡因中排行第10,也是全球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而在台灣更是國人健康的重要殺手,每年死亡率甚至高國糖尿病、高血壓。對此,旗山醫院林克成醫師表示,臺灣屬於B型肝炎帶原高盛行地區,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B型肝炎帶原者,據推估全台灣目前至少有300人是帶原者,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在102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序為第九。保肝大作戰 定期篩檢遠離威脅旗山醫院肝膽腸胃科團隊強調,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大部份的肝病都沒有明顯症狀,部分則出現食慾不振、倦怠感、腹痛、嘔吐、腹水、黃疸、發燒等不同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有些人感到右上腹部疼痛時,才發現肝癌已經末期。所以,透過定期的篩檢,有助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施打肝炎疫苗,且一旦發現罹患肝病,才能儘早診療。愛喝酒要小心 當心罹患肝炎最後,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表示,肝病的種類可分為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或毒物性肝病、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四大類,而肝炎的高危險群則有7大族群,因此,提醒民眾要多加留意:1)家族有肝炎、肝硬化、肝腫瘤病史。2)長期酒精攝取過量(酗酒者)。3)危險行為,如紋身、不潔針灸、藥物濫用及靜脈毒品注射、異常性行為等。4)曾接受開刀、輸血、血液透析患者。5)經常接觸肝毒性化學物質者。6)醫療人員及照顧、接觸肝炎患者。7)前往肝炎盛行區旅遊,尤其A型肝炎及E型肝炎高盛行地區。

按一按!5分鐘立即消除胃脹指摩法

按一按!5分鐘立即消除胃脹指摩法#肝炎

主要因腸胃消化功能不完全,可利用經絡按摩增加腸胃運作能量。主要因腸胃消化功能不完全,可利用經絡按摩增加腸胃運作能量,此外可能是肝氣上逆,這情形需就醫調理。若已經有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狀況,須當心胃幽門腫脹的問題,這種情況無法透過經絡按摩舒緩,除了需避免刺激食物,還需讓專業醫師診斷醫治。無論胃部何處不舒服,依照以下的按摩部位按摩就能舒緩不適。(一般而言,不舒服處在身體左側,按摩位置就在右側,這是「對側」;特別標示「同側」則表示不舒服處在身體左側,按摩位置就在左側)需調整經絡:足陽明胃經(本文作者/曹立群)(摘自/5分鐘立即消痛的經絡指摩法/大大創意出版)

天啊!他忽略肝炎竟養出一顆23公分大腫瘤

天啊!他忽略肝炎竟養出一顆23公分大腫瘤#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的阿德,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他卻從未好好追蹤,直到發病後才驚覺狀況不對,肝腫瘤已經有16公分大,且侵犯到主肝門靜脈。不僅不能透過手術治療,就連栓篩也無法,原本的他已再一醫學中心服用標靶藥物,但完全對腫瘤無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腫瘤迅速長到23公分,後來,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肝臟動脈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目前腫瘤已縮小成13公分。化療雖能直接抑制腫瘤 但發併發症率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科梁逸歆醫師表示,所謂的化學治療,是從靜脈注射藥物,在經由心臟傳送到全身,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雖然效果能遍及全身,但相對來說副作用也是全身性的。而肝臟動脈化療則是完全相反,是一種局部的治療,首先需植入一支特別的人工血管,且血管的末端就在肝臟動脈進入肝臟的入口處,只要從血管注射藥物,就會直接進入肝臟。因此,針對於肝臟的腫瘤,能夠有效的提高藥物的濃度,使藥物能夠更直接有效地去抑制腫瘤,也不會有一般全身性化學治療的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落髮等,也不會影響免疫力。只是,藥物幾乎都只針對肝臟內部作用,除了會增加效果外,也會直接危害正常的肝細胞,不僅如此,導管本身發生併發症也會比較高,例如:造成動脈的栓塞或是感染等風險會比一般的靜脈人工血管還來得高。腫瘤過大 為了避免出血致命才合併治療梁逸歆醫師表示,因為阿德的腫瘤實在過大,短時間內,為了避免腫瘤出血致命的風險,希望能夠同時合併放射線治療以達到局部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她的同意下,三個月後電腦斷層顯示腫瘤順利地縮小成13公分,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距離期望中完全剷除腫瘤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但至少先降低危害了。

三百萬人身綁肝炎炸彈 卻「沒人知道」…

三百萬人身綁肝炎炸彈 卻「沒人知道」…#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台有三百三十萬人,罹患B、C型肝炎,換言之,走在路上,幾乎是每七個人,就有一人肝炎病毒在身體裡作祟,然而,卻「沒人知道」這些人身體宛如綁著一顆肝炎炸彈,等著在身體最虛弱的時刻,一步一步讓肝臟走向衰亡的命運。到底有多少肝炎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B、C肝?根據粗估,大約是總肝炎人數的三分之二,高達兩百二十萬人。肝炎沒有症狀 若有症狀肝臟恐快「不行」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副院長黃仁杰表示,在衛生福利部的十大死因統計中,因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者,每年約一萬人,其中80%是B型肝炎帶原者,可怕的是,大部分的慢性肝炎都沒有症狀,當症狀出現時如黃膽、腹痛等,往往為時以晚,不易治療。腸胃肝膽科醫師辛政憲指出,目前台灣約有2%至4%的人口(約30萬人)有C型肝炎帶原,有75%帶原者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症狀,15%至20%的帶原者會出現輕微的鬱悶、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感染C型肝炎後,有60%至80%會演變成慢性帶原者或慢性肝炎,罹患慢性C型肝炎者約有20%至30%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年有3%至5%變肝癌。醫師就呼籲,民眾唯有透過檢查,才能確保自身有無B、C肝,若確診為帶原者,務必聽從醫囑,每年定期追蹤治療,經口服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肝功能及病毒量都能持續下降,顯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對抗肝病的不二法門。

肝癌年奪7千命 保肝3撇步不可少

肝癌年奪7千命 保肝3撇步不可少#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是國人健康大敵,據統計,在全國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年年榜上有名,每年約有4、5千人因此病故,而長年高居全國十大癌症死亡原因榜首的肝癌,每年也奪走約七千人,其中約9成是慢性肝炎的後遺症。長期反覆發炎  恐形成肝硬化肝病是國病,而肝炎病毒可以算是罪魁禍首!我國B型肝炎帶原者有將近三百萬人。長期反覆發炎的結果,會在肝臟留下許多結節,結節如果太多,原本柔軟的肝臟就慢慢變硬,形成肝硬化。每年約有2成的慢性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硬化,而慢性C型肝炎在十至二十年之間也有2到4成會演變為肝硬化,這些肝硬化患者當中每年又有約5成會長出肝癌。因此愛肝、保肝尤其重要:保肝第1步/定期抽血檢驗是否有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保肝第2步/已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需定期檢查,因為感染B、C型肝炎,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會產生肝硬化及肝癌,而定期檢查才能及時發現,並於病灶尚輕時進行積極的治療。保肝第3步/慢性肝炎患者的日常生活應注意均衡的營養、正常的生活起居、不熬夜、少喝酒、謹慎使用藥物、避免食入含黃麴毒素來源之食物例如花生製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醬等。

台灣染B、C肝達三百萬人 注意6點保心肝

台灣染B、C肝達三百萬人 注意6點保心肝#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今日為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世界肝炎日,世衛呼籲應重新思考病毒性肝炎這個沉默殺手,強化肝炎相關疾病的預防、篩檢及控制,整合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提高B型肝炎疫苗覆蓋率,與全球協力對抗肝炎。提高B肝疫苗覆蓋率 有效減少帶原者臺灣於1984年首開全球先例,推動大規模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有效阻斷母嬰垂直傳染途徑,使幼兒B型肝炎帶原率由計畫實施前的10.5%,大幅下降至0.8%。兒童的肝細胞癌發生率由十萬分之0.52降為十萬分之0.13。孕婦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由17.2%降低至8.1%、E抗原陽性率由6.8%降低至1.5%,目前國內B型肝炎的帶原率已大幅降低。疾管署表示,針對國內B、C型肝炎預防、篩檢及控制,民眾應注意以下事項: 1) 所有新生兒須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如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母親所生之新生兒,還需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 為達到防止母嬰垂直感染而變成帶原者,自2010年9月起提供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之幼兒(2008年7月以後出生者),於出生滿12個月大時,進行B型肝炎帶原情形篩檢,以利早期追蹤,如幼兒未帶原也無抗體,可免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3) 育齡婦女如符合健保「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計畫」之治療條件者,也儘早接受治療,以降低下一胎垂直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機會。4) 如非B型肝炎帶原且無B型肝炎抗體者,可自費接種疫苗,以獲得保護力。5) B、C型肝炎帶原者應避免不安全性行為、不潔針頭之刺青、穿耳洞、共用針頭、與他人共用牙刷及刮鬍刀等器具。6) 如為慢性B型及C型肝炎感染者,應儘早接受定期檢查及治療,以降低未來發生肝硬化及肝炎之風險及肝炎傳播的機會。疾管署呼籲,全世界每年約有140萬人死於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炎。據估計國內成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15%,約250萬人;C型肝炎感染率約4~5%,約40至70萬人,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顯示肝炎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