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

中西藥併服 中間記得至少隔2小時#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李小姐服用抗甲狀腺製劑十幾年期間,常有搔癢、起疹子症狀。後來自行在中藥房購買中草藥服用,2個月後開始有疲倦感、嗜睡及上腹部不適等症狀,沒想到就醫後診斷為急性肝炎。經中醫會診,懷疑是黃藥子引起的急性肝炎,經停用外購中藥並以相關藥物治療後好轉。中醫門診22%病人同時服用西藥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庫發現,研究發現,中醫門診約22%的病人有同時服用中西藥的情況,加上民眾遵循家中長輩流傳下來的藥膳食補自行到坊間購買中藥材,也衍伸出不少用藥問題。「藥」不是「食」 記得別吃多一般民眾常誤以為中藥較西藥溫和、可以多吃,其實「藥食兩用中藥材」是因為這些中藥材作用較溫和,民眾可以自行到合格中藥房購買,或像薏苡仁、山藥等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當成食物,雖然藥食兩用,但他們的本質還是「藥」,「藥」都有偏性,吃多不恰當。中西藥併服注意3事項民眾選購中藥材的地點應選擇合格中醫醫療院所、有佩戴藥師執業執照的藥師經營的中西藥局或行政院衛福部核准的合法中藥商及中藥舖。取得合格中藥之後,若本身有固定服用西藥應注意下列事項:1) 服用中藥和西藥應間隔至少2小時,避免兩者直接在腸胃中的反應,也減少藥效間的相互作用。2) 西藥的服用法影響療效及副作用之研究較多,因此服用法以西藥原本的服藥時間為準,中藥與其間隔至少2小時。3) 固定服用西藥者,應於中醫門診看診時向中醫師說明,例如本身有服用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類藥物等,而中藥裡又含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補陽還五湯等活血化瘀中藥,易提高出血風險。平時要注意是否有瘀青、牙齦流血、黑便等情形出現,有發現上述情況須立即回診告知醫師。

驚!近7成民眾不知肝炎恐致癌

驚!近7成民眾不知肝炎恐致癌#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每年約有89萬人因感染B型肝炎病毒而死亡,40萬人死於C型肝炎,臺灣104年肝病死亡人數多達1.3萬人,約占所有死亡人數8%,甚至高過糖尿病(6%)或高血壓(3%)。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可能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世界衛生組織訂定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提醒各國應關注病毒性肝炎及其相關疾病的預防、檢查和控制。民眾對B、C型肝炎防治認知差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楊培銘教授指出,國內的研究顯示肝癌患者中約有60-70%是由B型肝炎引起,20%為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對超過3千位25至64歲民眾電話進行訪問調查發現,23.9%民眾從未抽血檢查B、C型肝炎,僅69%民眾了解B、C型肝炎是引起國人肝硬化及肝癌發生主因,可見民眾對肝癌及肝硬化發生原因認知低落。「肝」緊治療 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為了讓民眾知道自己是否有肝炎情形,國民健康署持續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於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搭配B、C型病毒肝炎篩檢服務。未符合上開病毒肝炎篩檢條件者,也可利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肝功能檢查(GOT、GPT)等項目,如有發現異常者,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守護心肝,肝緊檢查,肝緊治療」,以遠離肝病及肝癌的威脅。 

「肝」緊檢查!3成肝炎患者恐致癌

「肝」緊檢查!3成肝炎患者恐致癌#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肝」苦要人命,有3成民眾驗出C肝卻未追蹤就醫,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罹癌!根據國民健康調查發現,23.9%民眾從未抽血檢查B、C型肝炎,民眾對檢驗肝炎相關認知低落,也是導致肝癌位居我國癌症死亡率第2位的原因之一。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病友一定要主動積極追蹤才能保障肝臟健康。提升就診率與治療率 才能全面防治C肝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肝病年奪1萬3千條人命,高居全國主要死因第3位,肝癌更是我國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2003年起健保開始給付B、C肝治療藥物後,國人肝硬化減少25%、肝癌減少10%。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指出,提升就診率與治療率,才能全面防治C肝,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滅C肝的願景。楊培銘教授強調, C肝全口服新藥不需打針、副作用極低,療程大幅縮短,治癒率高於9成。但目前僅給付於C肝病毒基因型第一型之患者,期許未來能儘早擴大健保給付條件,讓第二型基因型患者也能接受全口服新藥治療,全面提升C肝之治療率及治癒率。發現異常「肝」緊檢查、「肝」緊治療楊培銘教授說明, 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類似,均由血液或體液傳染,因此應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行為、與他人共用針具、注射器或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共用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王英偉署長表示,國民健康署持續提供滿45歲的民眾,於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搭配B、C型病毒肝炎篩檢服務,該篩檢服務終身接受1次,此等篩檢服務未來有可能會提前至40歲。如有發現異常者,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的必要病毒性肝炎檢查,唯有「肝」緊檢查、「肝」緊治療,才能守護好心肝。 

B肝治療後肝還在發炎 原來D肝來攪局

B肝治療後肝還在發炎 原來D肝來攪局#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肝病人除了要積極治療之外,也得要當心D肝上身,以免肝臟加倍受損,進而肝癌上身!臨床上,就有一名40多歲B肝婦人,在治療之後仍然出現肝臟發炎現象,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還同時感染了D肝,所幸經由干擾素治療,肝功能已恢復正常。每百名B肝會有2人感染到D肝收治該名婦人的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劉俊人教授表示,根據統計,每100名B肝病人,就有2人會感染到D肝,這位40歲女性因為B肝在用口服藥物治療,雖然病毒濃度低,但是仍然有肝發炎,建議她做進一步的抽血檢驗,這才發現原來是感染D型肝炎。而在治療D肝方面新藥的發展較慢,目前只有干擾素,而且效果不是非常好,目前國外有在研發治療D肝的藥物,但是還沒有上市。治療後肝發炎,肝指數仍增高都要進一步檢查D肝大約會有半個月至2個月的潛伏期,想要確認是否感染到D肝,則是需要抽血檢查。劉俊人教授指出,所有B肝病人都應該檢測是否同時有D型肝炎感染,特別是B肝病人在接受治療後,仍然出現有肝發炎,肝指數增高的現象,更要進一步抽血做檢查,以確認是什麼原因;由於目前台大醫院尚未引進D肝檢驗試劑,所以目前必須要將檢體送到疾管署進行檢測。所幸最近國內已有廠商研發出檢驗試劑,目前正在申請許可證,此項目已有健保給付,將來台大醫院引進試劑後,即可嘉惠病患。D肝必須透過B肝才會感染劉俊人教授進一步指出,由於肝臟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細胞傷害都會有肝臟疾病,當然這也包括了肝癌,而且如果有B肝與D肝二種肝炎,則對肝臟的損傷就會加重,至於D肝和B肝的傳染途徑相同,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但是,比較特別之處,是因為D肝為缺陷性病毒,無法獨立在肝臟細胞感染,造成肝臟疾病,D肝必須要透過B肝的存在才會感染複製;所以,要有B肝才會有D肝,而要預防D肝,相對的就要預防B肝。B肝+D肝增加肝癌危險性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260萬B型肝炎帶原者,由於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是肝癌四部曲,且肝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因此,防治B肝刻不容緩。然而,由於B肝有可能會染上D肝,進而增加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所以要防範肝炎變肝癌,定期篩檢D肝,對於B肝病人而言,也非常重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突變「黃」種人 肝炎恐上身

突變「黃」種人 肝炎恐上身#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飲食、生活沒顧好,肝膽腸胃都遭殃!45歲李先生由於應酬多,近2年來上胃部常悶痛,自認為是酒喝多引起胃發炎,沒想到成人健檢後發現,李先生的三酸甘油脂高達1200mg/dL(正常是150以下),肝功能S-GOT指數更高於正常值的3〜4倍,不僅如此,就連飯前血糖也嚴重超標。沒想到長期的上胃部悶痛,竟是胰臟慢性發炎引起的!上胃部悶痛 肝功能、胰臟都受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表示,不節制的飲食習慣,導致才45歲的李先生嚴重高血脂,肝功能、胰臟都受損,卻因自覺只有上胃部悶痛而延誤治療。經過半年的戒酒、藥物治療及規律睡眠與運動,不僅健檢紅字恢復正常,胃部悶痛也逐漸減少。皮膚、眼白變黃 可能是急性肝炎衛福部桃園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曾麒龍表示,不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可能導致胃出現異狀。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如酗酒也可能引發急性肝炎。若突然出現發燒、皮膚及眼白、小便都變黃的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急性肝炎併發黃疸,而肌肉萎縮則可能與肝硬化相關;慢性發炎症狀因為較不明顯,建議高危險群者可在3個月定期檢查一次。另外,曾麒龍醫師指出,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為熬夜恐有「爆肝」疑慮,事實上,並沒有「爆肝」這種症狀,且並非肝指數急遽增加的急性肝炎症狀,而是指熬夜時另外攝取大量食物造成的「脂肪肝」。40歲以上快做免費整合基本篩檢巫慶仁醫師提醒,中年之後大部分人會因代謝異常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疾病,但這些疾病卻不一定有明顯不適。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成人健檢,不但能幫忙做整合基本篩檢,還可以達到守護健康,預防疾病效果。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熱門話題,不少病人都有著相似的疑問,從化療、標靶到近日的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差別在哪裡?精準醫療並非將化療、標靶或免疫療法做直接比較,而是根據癌症病灶呈現的基因特性找出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其療程可能包含手術、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各種療法的順序及期間都可能因人而異。舉例來說,乳癌的患者其病灶的基因表現有可能呈現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或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抑或是三陰性等等,加上不同的診斷期別或轉移部位,治療方案皆呈現相當程度的差異。癌症基因呈現族群差異 影響癌症藥物研發方向目前已知部分癌症盛行與族群、地域有著顯著的關聯性,例如:亞洲地區盛行的肝癌、胃癌、非吸菸女性的肺癌等。以乳癌為例,根據臨床統計在東亞國家平均發病年齡較西方歐美國家早了約10年左右,多數乳癌患者是在停經前發病。由於荷爾蒙在多數乳癌的治療中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停經前與停經後的乳癌治療對策也有相當的差異。此外,包含亞洲地區好發的肺腺癌以及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等,都呈現特殊的地域差異,這些都證明在亞洲地區投入早期的研發與臨床研究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國際大廠的癌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歐美病患為參考依據,新藥在美國FDA或歐盟EMA核准後一、二年才能取得台灣TFDA核准,再加上新藥納入健保還需一至二年時間,到台灣患者使用,時間至少延後二到三年。對於腫瘤惡性度高的晚期患者而言,這是十分漫長的一段路程。目前已有跨國藥廠開始對亞洲癌症的特性採取差異化的研發策略,希望可以盡早找出符合區域特性的治療方式,加速病人及早使用新藥物。已有藥廠針對亞洲區域發展一項名為StAR(Strategy in Asia Region)的計畫,透過該項平台從尋找疾病標的、藥物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亞洲區常見的癌症例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為主,目的就是希望加速該區域的病人及早用到創新的癌症藥物。免疫療法成明日之星 傳統療法不該被捨棄近日廣泛討論的免疫療法是否可以取代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指出,根據病灶特性運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彼此相輔的合併療法是現今癌症治療較新的觀念。吳一龍教授強調,早期發現予以手術切除目前仍是治療的黃金準則,呼籲民眾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健康。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C型肝炎是指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發炎,經由血液傳染,造成傷口或導致黏膜破裂等行為,如刺青、針灸、穿體洞、共用刮鬍刀或牙刷、使用消毒不潔的針具、刀具治療或共用針頭等,都可能會感染到C型肝炎,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型肝炎垂直感染的機會較低。C型肝炎高盛行區 中南部沿海C型肝炎目前是台灣地區肝病的第2主因,疾病管制署曾就全國15歲以上人口研究調查顯示,國人C型肝炎的盛行率為3.87%,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地區,多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原住民社區,其中部分鄉鎮高達5成以上,起因主要來自輸血,自1992年起,捐血中心已將C型肝炎抗體列入篩檢項目,以避免輸血傳染。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感染C型肝炎後,約有3/4的人不會有症狀,只有約1/4的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疲累、虛弱或感到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形成 有2~5%產生肝癌統計上,有約8成病人可能會在6個月後轉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若不治療,則有25%的人在20~30年內會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2~5%的機會產生肝癌,4~5%的機率發生肝衰竭。避免共用注射器、牙刷、刮鬍刀預防慢性C型肝炎的感染,應該避免不必要或不安全之注射、不安全的血液製品、不安全尖銳醫療廢棄物處理、避免使用非法藥物和共用注射器、與C型肝炎者在無保護措施下發生性行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刮鬍刀或使用可能遭受污染的工具。

先別懷孕!抗C肝藥恐致畸胎

先別懷孕!抗C肝藥恐致畸胎#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損傷時,大多數病人都是透過抽血檢驗,才會發覺肝功能指標上升,而發炎之後肝細胞再生就會有纖維組織產生,若肝臟反覆發炎厲害,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纖維組織增生,肝臟變硬就很容易發展成肝硬化。肝纖維化、發炎 容易肝硬化萬一不幸感染C型肝炎的話,慢性C型肝炎的自癒機率非常低,因此所有C肝病人都必須接受醫師的評估,確認是否有需要積極治療,若C肝病毒量高、有較厲害的肝纖維化,或是發炎時應該鼓勵接受積極的治療,因為慢性C肝病人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日後比較容易進展到肝硬化。發燒、畏寒、疲倦、肌肉痠痛在過去1、20年來,都是以長效型干擾素加口服雷巴威靈來治療,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在第一次接受干擾素注射治療約4小時後,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疲倦、肌肉酸痛、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幾劑之後就會逐漸減緩,也可能出現掉髮的情形,停藥後自然恢復。情緒焦慮、憂鬱、煩躁、疲倦少部份病人在使用干擾素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噁心及腹瀉,情緒方面變得比較焦慮、憂鬱、煩躁、疲倦及失眠,如果症狀相當嚴重,就必須考慮停藥,曾有憂鬱症病史者,更需小心使用,部分病人使用干擾素也可能誘發自體抗體,可能會罹患自體免疫甲狀腺病變。抗病毒藥 恐致懷孕畸胎至於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靈(Ribavirin)的副作用主要是溶血性貧血,若血紅素下降至相當程度,則要減低劑量甚至停藥,除此之外,也可能會造成懷孕畸胎,所以在治療當中、停藥後6個月至1年內都需要避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