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B肝帶原的40歲男性,長期疏於追蹤檢查,某日腹痛頻繁、發現腹部長出不明硬塊才就醫,檢查發現肚內有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晚期肝癌。評估無法手術切除,初期以標靶藥物治療病況不見好轉,且已發生轉移,後使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約3至4個月,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追蹤迄今肝臟腫瘤縮小,轉移至肺與腎上腺的腫瘤亦完全消失。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就醫多已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明,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機會。以往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已超過十年沒有新藥,目前僅有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幸好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今年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且臨床試驗效果顯著,使台灣成為全球第2、亞洲第1個率先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的國家,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續命新契機。新型免疫治療藥物 延長患者存活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表示,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1成,平均存活期僅6至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最新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2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改善患者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臨床試驗收治不同類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感染患者、C型肝炎患者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結果顯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對各種類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療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響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侯明模醫師強調,目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期待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在未來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 致肝癌比例增加黃怡翔主任表示,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不過近年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呼籲有糖尿病、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熬夜、體力差 自行進補反「爆肝」

熬夜、體力差 自行進補反「爆肝」#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部份大學生平時習慣晚睡,暑假更是「日出而息、日入而作」,經常熬夜玩通宵。除了睡眠作息不定時,三餐也常進食泡麵、鹹酥雞、配可樂、啤酒果腹,過了一段時間後,漸漸出現疲倦、胃口不佳等症狀。曾有男大生自覺體力變差,自行吃薑母鴨、麻油雞來補身,結果健康檢查肝指數發現GOT檢驗值為95(正常約15至41 IU/L)、GPT檢驗值為105(正常值為7-35 IU/L),擔心是不是熬夜熬到爆肝了?補品吃太多 加重肝臟代謝負擔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臨床表現出來的症狀常讓人誤以為自己很虛、需要補,其實中醫看法恰恰相反,吃太多坊間補品,反而可能會補到發炎的肝臟,導致肝指數飆高,甚至出現爆肝情形。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張慈文表示,肝臟是負責代謝的器官,它可以把吃進身體內的食物、藥物做一個解毒的工作,而它一但超過負荷或者塞住,有害的物質來不及代謝,就可能發生發炎狀況。避免吃重口味、過度滋補食物張慈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肝炎導致疲倦,不是因為虛弱,而是身體堆積太多濕熱、無法代謝掉的東西,導致肝臟功能失調。毒素排不走,就容易發炎,感覺沉重、悶熱、提不起勁。肝臟附近的消化器官如胃、小腸、膽囊,也會受到影響,出現胃口不佳、腹部堵脹、嘴巴覺得苦的症狀。此時如果不先清理,一味滋補反而加重病情,局部濕熱情況更加嚴重,疲倦感無法消退,反而更沉重。生活上可以怎麼減少肝臟的負擔呢?張慈文醫師表示,飲食上,綠豆湯、薄荷茶、薏仁水、綠茶都是方便又隨手可得的飲品;生活作息應在晚上11點至3點肝膽經氣血旺盛時準時睡覺。另外應避免過度重口味或過於滋補的補品,天天進補會加重肝臟發炎狀況。若想調整體質,建議至中醫科,讓專業醫師協助調配。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自己身邊就遇過兩三位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的長輩,覺得肚子大大脹脹的,食欲不振,沒多久就發現是肝癌了!」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論文,提醒民眾,即使未感染B、C肝病毒、沒有肝硬化,但倘若有糖尿病、脂肪肝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還是要小心。國衛院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黃秀芬提醒,年逾60歲的國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不僅可以了解肝臟健康狀況,也可以預防其他腹部腫瘤。以前大家都說「如果沒有B、C肝就不用擔心肝癌」,不過國衛院收集2005年到2011年國內3843例肝癌病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一成以上,411例病患沒有感染肝炎病毒也沒有肝硬化,違反了肝癌防治說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黃秀芬說,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資料更顯示,近年已經有高達近兩成的肝癌患者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以前臺灣絕大多數的肝癌病患,為肝炎病毒帶原者,但現在新生兒已經全面施打B肝疫苗,病毒性肝癌病例減少,而其他致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也一一浮現。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目前國內至少有150萬以上糖尿病人口,「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黃秀芬提醒,有很多研究都發現,糖尿病會提高癌症發生率。除了肝癌,還有胰臟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乳癌、膀胱癌等等癌症的風險都提高。這份統計資料未標示病患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無法明確說明血糖或糖化血色素要多高,風險會增加多少?但糖尿病控制的愈差,血糖愈高則免疫力愈低。因此糖尿病患若想預防癌症,控制好血糖是根本要務。脂肪肝要特別注意肝病防治基金會這幾年大力呼籲國人當心脂肪肝,脂肪肝就像鵝肝醬的肝,肝組織被脂肪包住無法發揮作用,有10%的人會因此引起肝炎,甚至肝硬化並導致肝癌。醫界發現,臺灣幾乎每兩個做肝臟超音波的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大家要留意自己是否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如果在脂肪肝還未引起肝炎前多運動、減肥,就有機會讓脂肪肝回復正常。三酸甘油脂也來惹禍?很多人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時,只注意血膽固醇是否過高。不過黃秀芬醫師提醒,其實三酸甘油脂也會引起血管發炎、中風或造成其他心血管疾病。從統計的分析資料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會提高罹患肝癌的機率。三酸甘油脂通常是吃甜食、高油脂等食物引起,雖然三酸甘油脂可能因為一時飲食控制而下降,而被認為是「暫時性」的問題。但如果持續讓三酸甘油脂處於失控的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就不是暫時性的,所以即使沒有B、C肝、沒有肝硬化,飲食仍需控制。黃秀芬醫師說,這些無B、C肝炎而罹患肝癌的病例有四成以上超過71歲,所以建議無論有無B、C肝炎,年過60歲就應該進行進行腹部超音波了解肝臟健康,也可以及早發現各種腹部病變。(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世界肝炎日來了 必知護肝3招保健康

世界肝炎日來了 必知護肝3招保健康#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強調B型肝炎、C型肝炎的檢測和治療。依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登記中肝癌資料顯示,其中約8成個案為B或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也提供護肝3招,提醒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抽血檢驗發現肝炎,並定期追蹤。B或C型肝炎導致肝病 分別僅6、4成民眾知道B、C型肝炎是肝癌發生的高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本身是否有B或C型肝炎,如果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知道B或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主因,分別只有約6成與4成的民眾知道;而知道自己有B或C型肝炎的民眾中,仍有3成民眾未就醫,未就醫理由最多為「身體無症狀應該不需要」約佔7成,其次為「沒有時間」(約佔2成)。若告知未就醫者「B型肝炎或C型肝炎定期追蹤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後,則有近6成比率有願意接受追蹤或治療。護肝3招 避免肝炎上身B型肝炎、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與肝癌的主因,如果民眾想確認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提醒符合資格的國人,可善用政府此項篩檢服務,或自費做此項檢查。根據研究顯示,B、C型肝炎感染者,只要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的風險。健康保險署提供B、C型肝炎感染者追蹤、治療服務,符合資格的民眾可多加運用。國健署並提供護肝3招基本功,邀請大家做伙顧肝護健康:1)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均衡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2)抽血檢驗/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3)定期追蹤/若為B、C型肝炎者,請聽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的機率。

蛋白質盡量攝取豆類 必知保肝9秘訣

蛋白質盡量攝取豆類 必知保肝9秘訣#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臟是幫我們身體解毒及調節營養成分的重要器官,每個人都有一顆肝臟,所以我們要把肝臟顧好,才有本錢贏的勝利人生。預防肝病及保健 必知9項秘訣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保肝小組衛教師洪憶雯表示,保肝的首要觀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不僅要了解罹患肝炎的原因,也要定期檢查、預防,以下提供必知的9項肝病的預防及保健知識:1)了解肝炎的原因及感染途徑/避免被感染肝炎,肝病的原因大多以B型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B型肝炎病毒存在被感染者的血液及體液內,經由皮膚黏膜、傷口、生產、輸血及性行為等方式傳給他人;而C型肝炎病毒是經由血液感染比較多,液體較少。2)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使用拋棄式注射針具,避免不必要的輸血。不與他人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毛巾、指甲剪,以免傷及皮膚或黏膜而感染。避免多重性伴侶,應採取安全性性為,避免體液感染,平時落實洗手習慣,避免因食物而感染染到A型流感。3)鼓勵晚上11點前睡覺/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臟休息的時間,所以盡量不要太晚睡覺。4)注意藥物及營養攝取/避免服用偏方藥草及廣告藥品,平日營養攝取均衡,少吃加工或油炸食品。另外,營養過剩會增加肥胖和糖尿病有關的肝癌風險,要適度減重。5)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檢查/尤其是病人子女建議要作肝癌篩檢,項目為B型肝炎、C型肝炎、肝功能及胎兒蛋白等抽血檢查,了解自己的肝臟功能。6)實施預防注射/建議未具A肝炎抗體的民眾接種2劑A型肝炎疫苗,若要前往A型肝炎國家,建議出國前2星期到1個月接種第一劑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孕婦產下的新生兒要接種B型肝炎病毒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血液透析病人、器官轉移病人,也要自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獲得充足保護力。若未有B型肝炎抗體,也建議要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預防及降低感染風險。7)遠離導致肝癌的物質/菸品、酒精及檳榔,以確保免疫能力;另外不吃過期的豆類及花生製品,避免攝取到黃麴毒素。肝硬化及肝癌病人要避免吃內臟食物,以及嚴格控制鹽分的攝取。8)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代替動物性蛋白質/以非基因改造大豆製品代替肉、蛋、奶,都有利降低肝臟併發症的發生。但若有食道靜脈曲張,不要吃過於粗糙的食物,而若是肝硬化病人,須請營養師評估各種營養素攝取情形。9)定期檢查/B型及C型肝炎病人應定期接受3至6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及腹部超音波,預防惡化。肝硬化病人至少每3個月測胎兒蛋白,以影像檢查篩檢肝癌,且定期安排胃鏡檢查,對可能發生的食道靜脈瘤加以評估,並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治療。洪憶雯衛教師呼籲,如果是B、C型肝炎可以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署提供的口服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治癒率可達90%以上,尤其是C型肝炎的朋友,只要有病毒就建議積極治療。

罹C肝長達40年 求助偏方致肝硬化

罹C肝長達40年 求助偏方致肝硬化#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多歲的張奶奶罹患C肝近40年,當初看到同是罹患C肝的好友,接受干擾素治療時,引發許多副作用相當痛苦,便不願接受治療;直到今年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家人勸說下,張奶奶才打開心房申請服用,僅治療一個月,病毒就消失,現療程順利結束且成功痊癒。收治張奶奶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豐原分院消化內科施宜興醫師說,第一次看到她時的氣色相當差,整臉呈現黑青色,追蹤過程中更曾因聽信中草藥偏方,導致腸胃道大量出血,引起肝硬化惡化;所幸,新型口服藥物的問世,張奶奶痊癒後精神體力都改善,黑青臉色也逐漸消退,身旁的家人鄰居都感受到明顯差異,甚至因此呼朋引伴至醫院篩檢及治療!干擾素副作用如化療 3人中就有2人不治療過去C肝僅能以干擾素治療,療程約半年至一年,雖治癒率可達六、七成,但其副作用直逼化療;因此,臨床上每3人中就有2位患者拒絕治療。以致有許多沒有接受治療的C肝病人會反覆發炎,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施宜興醫師強調,多數需治療的患者約為40-50歲壯年人,大多是家庭經濟支柱,牽連著一整個家庭,民眾千萬不要忽視C肝的威脅!口服新藥可將病毒瓦解 治癒不再遙遙無期施宜興醫師補充說明,目前C肝口服新藥屬於小分子藥物,能將體內C肝病毒瓦解,加上療程縮短至24週內,副作用低,治癒率更高達95%以上,甚至年紀大或有慢性疾病患者也可同時服用,呼籲患者應勇敢面對及早治療,才能享受彩色人生。為強化用藥安全,施宜興醫師提醒C肝患者,治療前務必先接受相關檢驗如基因型、病毒量、病毒突變檢測等,才能評估適合的藥物,治療中也須定期回診了解自身用藥狀況,以避免用藥風險,提高治癒率。C肝早發現、早治療 降低健康傷害C肝的侵襲無聲無息,感染後約20年恐演化為肝硬化,這群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的機率,會衍生成肝癌等晚期併發症,對健康傷害超乎想像,施宜興醫師再次呼籲民眾,若檢查確認罹患B、C肝,請務必至肝膽腸胃專科,接受正規治療,對症下藥;民間常流傳多款保肝偏方,民眾服用前應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多一個專業建議也多一份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大肚不是變胖!男大肚竟是肝硬化

大肚不是變胖!男大肚竟是肝硬化#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左右的李先生發展遲緩,爸媽帶他就診時,說他平時不太會表達,所以不確定有無不適。李先生胃口不佳長達2週,但奇怪的是肚子越來越大,這幾天很虛弱,每天都賴在床上。求診後經檢查、治療,才意外發現是慢性B型肝炎併發肝功能失償及肝硬化,已出現大量腹水。肝炎不控制 致肝硬化甚至洗腎「若肝是好的,人生是彩色的;若肝是不好的,人生是黑白的」,慢性肝炎在台灣並不陌生, B型肝炎與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因代謝性問題出現的脂肪肝,都是一種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都可能會走向肝癌。衛服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劉緯喬表示,若無良好控制肝炎,導致肝硬化,常見併發症如影響意識的肝腦病變,整天昏昏沉沉、活力下降,腹水則讓病人揹著一個大肚子,伴有腹脹、胃口差、呼吸急促,腳腫、肺積水,肝腎症候群更讓人頭痛,嚴重還得洗腎,腎功能不佳讓用藥選擇更加嚴峻。定期追蹤、改善飲食 控制肝病病情劉緯喬醫師表示,肝硬化的患者常常血壓不高,心臟為了維持住身體足夠的循環,而往往不眠不夜的加班,出現肝心症候群。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感染與出血的問題,病人可能因為食道靜脈瘤或胃靜脈瘤出血而緊急送醫,甚至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腹水感染或是出血後的感染等問題,都會是這類患者常出入醫院的主因。肝硬化病人很多正值青壯年,往往是家庭經濟來源,不能工作而需要住院,對家庭是很大打擊。肝病病患定期追蹤肝臟的機能狀況,有時大肚子不是變胖,而是肝硬化、肚子積水。B肝或C肝患者,用藥與否需與醫師討論。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得靠平時生活飲食習慣改變,讓肝變得更好,人生更精采更繽紛。

肝炎病毒難消滅?口服新藥可治癒

肝炎病毒難消滅?口服新藥可治癒#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肝治療進入新里程,目前已有口服新藥可治癒!一名60歲的林先生,二十年前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罹患C肝,經干擾素治療3個月後,病毒量竟不減反增,醫師立即中斷療程,改以定期追蹤病毒量;直到去年,C肝口服新藥問世,經醫師評估後建議立即治療,林先生決定申請自費專案,療程完成後病毒已清除,肝功能也維持正常,達到完全治癒。我國C肝盛行率高 感染途徑莫輕忽開業診所院長張俐瑩醫師指出,B、C型肝炎是引起國人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的主因,致死風險高,其中C肝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4%~5%,比起全球的1%~2%高出許多,呼籲民眾都需進行篩檢,若發現感染肝炎應接受治療。此外,根據臨床調查發現,C肝患者多為60歲以上,原因可能與早期密醫盛行,針具的消毒不全重複使用有關,但也並非年輕族群就不會感染,由於C肝是由血液及體液傳染,因此不可輕忽。口服新藥納健保 對症下藥先篩檢張俐瑩院長表示,目前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核准有條件給付,使患者治療負擔大幅減輕,是國人的一大福音。然而,因為目前健保給付對象為基因型第一型,且併有肝硬化或是嚴重纖維化患者;所以,C型肝炎患者治療前應進行肝功能指數、病毒量、基因型及病毒突變檢測,與醫師充分討論、對症下藥,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診所衛教及篩檢活動 為民眾健康把關過去治療C肝以干擾素為主,現已有口服新藥上市,不僅治療成效高且副作用低,及早治療可有效阻斷罹癌風險。張俐瑩院長說,瞭解自身是否為帶原者相當重要,建議可就近尋求信任的醫療團隊進行篩檢及治療。此外,診所將在11月06日至11日舉辦C肝衛教及篩檢週,以傳遞正確知識,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及追蹤,為您的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