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

打造優質睡眠 遵守10項要素

打造優質睡眠 遵守10項要素#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患者的睡眠模式如果受到顯著干擾時,可能會導致或加重癌疲憊的發生,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有效預防睡眠障礙所促成的癌疲憊,踢破睡不好的迷思,癌症患者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前,有些觀念需要澄清。快速動眼期淺眠 非意味著身體不好其實睡眠所需時間的長短,會受到個人年齡、體質、季節以及性別的影響。白天只要精神飽滿,就意味著睡眠時間是夠的,即便睡眠時間超過8個小時,只要白天精神昏沉,就意謂著睡眠品質不佳。睡覺的時候,前半夜主要以熟睡的非快速動眼期為主,到了後半夜,當處在容易作夢的快速動眼期,大腦呈現半清醒的狀態,常常較為淺眠,也比較容易醒來,所以就算後半夜常睡睡醒醒或者多夢,並非意味著身體不好或睡眠品質差。5分鐘內立刻入眠 可能有慢性睡眠不足一般人從入睡到熟睡,會有一段半夢半醒的淺層睡眠期,大約是15~20分鐘,能夠在5分鐘之內立刻入眠者,可能有慢性睡眠不足的情況,不表示睡眠品質較好。1)    不想睡的時候,別一直躺在床上/明明覺得很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許多人往往因為睡不著就強迫自己繼續躺在床上,無形之中帶給自己不小的壓力,反而無法順利入眠。如果已經躺在床上半小時以上,仍然睡不著,那就請你暫時離開床吧!不妨到其他空間做點事,等到想睡的時候再去睡。但是千萬別去開電腦、從事腦力的活動或者劇烈的運動,這樣反而會把睡意給趕跑了,其實睡眠時間稍微短一點,不會對身體有重大的影響,但如果失眠已經2週以上,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2)    睡眠的環境,室溫26~28℃剛剛好/夏天時,不要把電風扇、冷氣的風直接吹向身體,並且使用定時的功能,以免身體吹了整晚的冷氣、電風扇,導致體溫無法上升,讓睡眠變得比較淺,冬天要注意保暖,就寢前可以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熱飲放鬆心情,使用暖氣時,也別讓室內溫度變得太溫暖,這樣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3) 就寢前4個小時,不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就寢前4個小時,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反而會使精神興奮,導致睡眠品質惡化。睡覺前不要喝太多的液體,否則半夜一直跑廁所,中斷睡眠。4) 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午睡時間不要太久,儘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午睡最好在4點以前結束,以免晚上睡不著。5) 睡覺前4個小時,一定要吃完晚餐/吃飽後馬上睡覺,是無法獲得品質良好的睡眠。就算是睡著了,腸胃系統為了消化食物並不能休息;器官如果沒有休息,身體也無法好好入睡。一吃飽就馬上睡覺的人,夜裡會經常翻來覆去,早上醒來反而會感到疲憊。因此,想要安安穩穩地睡覺,最好在就寢前4小時就用餐完畢,並且儘可能不要吃難以消化的肉類、油膩的食物。如果不得已,很晚才能吃晚餐,最好選擇容易消化的米粥。6) 固定起床的時間/想要調整睡眠規律,最好固定起床的時間,如此生理時鐘就會記住,讓身體分泌幫助清醒的血清素。到了該就寢的時間,身體就會幫助產生入眠的褪黑激素。7) 避免晚上激烈的運動/規律的運動也能夠提升睡眠品質,但是不要在就寢前做會讓人流汗的運動,比較建議在傍晚時進行。因為運動會幫助血液循環,並提高核心體溫,到了就寢時間時,核心體溫下降後,才會想睡覺。另外,睡覺前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讓身體放鬆,幫助入眠。8) 適當使用耳塞和眼罩,阻絕光線與聲音的干擾。9) 開啟睡眠模式/洗澡、伸展筋骨、整理明天的東西等行為,都可以讓身體感受到該是睡覺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有睡眠模式的反射效果。每個人啟動睡眠模式的方法不盡相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行了。10) 睡覺前關掉電視機、電腦/身體原本在晚上會分泌褪黑激素,誘導入眠。但是如果眼睛一直盯著明亮的螢幕,會使得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長期下來會使得生理時鐘混亂。所以最好養成睡前2小時就關閉電視或電腦螢幕的習慣。(本文摘自/擊退癌疲憊: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老睡不好 少糖牛奶助入眠

老睡不好 少糖牛奶助入眠#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眠是生理的基本需求,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國外的流行病學調查,20%~30%的成年人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5%,持續性的失眠會使病人不但晚上苦惱,白天也無法正常工作、唸書、或做家事。同時也會對其人際關係造成莫大苦惱。頭昏腦脹、肌肉痠痛 影響人際關係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精神科邱俊達醫師表示,失眠的症狀主要包括入睡,維持睡眠及無法熟睡3種困難,另有一種失眠症狀表現在一大早就醒來,且心情低落,常見於患有嚴重的內因性憂鬱症患者,無論哪一類失眠症狀,患者多半會抱怨白天精神和情緒不好,頭昏腦脹,肌肉酸痛等,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血壓藥、咖啡、精神疾病會影響睡眠每個人需要的睡眠量因人而異,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的生理需求相對減少,影響睡眠的因素可能為身體疾病,如疼痛、呼吸系統障礙,或藥物或物質的作用,如高血壓藥物、咖啡、茶等,精神疾病如焦慮症、躁鬱症等也會影響睡眠,生活壓力造成失眠、睡眠環境改變、生活作息或時差改變也是常見原因。定時就寢、起床 避免白天補睡邱俊達醫師表示,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建議,包含定時就寢、起床,假期或週末也盡量不要改變,保持床舖及四周環境的舒適,白天適度運動,但睡前不要過度運動,有睡意時才上床,避免在床上做事、看書,若上床超過30分鐘仍無睡意,下床走走,不要急,可嘗試睡前喝一杯加少量糖的溫牛奶,或試試洗個熱水澡才上床睡覺。此外,應盡量避免午睡或白天補睡,飲食方面,傍晚不要喝茶、咖啡、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食物,避免睡前空肚子或吃太飽或喝太多水,不得已吃安眠藥需依照醫師囑咐使用,不要自行增減或停藥。

睡眠呼吸中止 增1.36倍耳鳴機會

睡眠呼吸中止 增1.36倍耳鳴機會#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長期睡不好,導致耳鳴機會大增!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資料分析,針對21798位的耳鳴患者,及108990位沒有耳鳴的患者,追蹤12年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成人發生耳鳴的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36倍,打破耳鳴才會造成睡眠障礙的迷思,證實長期睡眠障礙會提高耳鳴機會。一般人認為耳鳴會造成睡眠障礙黃俊豪醫師表示,在門診中經常有病患因長期飽受耳鳴困擾而失眠,而患者通常會排斥醫師開立的安眠藥,即使可以接受安眠藥,但是有些患者還是無法改善耳鳴與失眠的問題,耳鳴與睡眠障礙在臨床上常常同時出現,一般人總認為耳鳴會造成失眠或睡眠障礙,所以一心只想治療好耳鳴,期待失眠問題自然就會得到改善。要治療耳鳴 也要治療睡眠障礙其實這樣的想法與期待是比較消極的,若要治療耳鳴,必須要找出耳鳴的背後的原因且積極治療,這樣效果才會理想,藉由本研究,可以澄清耳鳴與失眠之間的因果關係,證實耳鳴除了會造成失眠,睡眠障礙也會造成耳鳴,耳鳴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產生惡性循環,要治療耳鳴,也要積極治療睡眠障礙,打破惡性循環。長期睡眠不足 容易高血壓、焦慮造成各種形態睡眠障礙有很多原因,一個人在長期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等現象,還會使得交感神經比較旺盛,導致高血壓、焦慮,甚至讓腦神經過度興奮,結果引發像腦鳴、耳鳴這類的感知異常。黃俊豪醫師的研究中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之患者身體長期缺氧,未來罹癌的機率與得到帕金氏病的機率,也較一般人來得高,此研究更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讓患者睡眠受到干擾,甚至引起聽神經退化與耳鳴,他呼籲,及時接受治療,除了可預防耳鳴的發生與惡化,同時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

夢中毆妻 睡眠障礙害的!

夢中毆妻 睡眠障礙害的!#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的老林,最近因手抖與動作遲緩由家人陪同就醫,醫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就診詢問病史時,林太太提到過去數十年來,老林晚上睡著後常常有大叫,甚至做惡夢的情形,最嚴重時甚至直接攻擊她,但是老林睡醒卻矢口否認有這種情形,因為這樣子林太太已經跟老林分房睡好幾年了,但是作夢時大喊大叫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大喊大叫 是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經醫師安排完整的睡眠檢查之後,醫師告知老林,他不但罹患有巴金森氏症,晚上大喊大叫的情形,其實是一種「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症,常常出現於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前期,尤其以巴金森氏症,路易士體失智症,以及進行性上核性痲痹為最常見。腦幹部位的病變將可能是其主因巴金森氏症的前期症狀,目前以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最受矚目,一般而言,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可以出現在巴金森氏症發病的前10幾年,而罹患有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人,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左右,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成因不明,但是目前為止科學研究所掌握的證據顯示,腦幹部位的病變將可能是其主因。病人8年後轉變成神經退化性疾病高醫睡眠中心主任、現任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徐崇堯指出,台灣的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之病人,與國外的表現大致上接近,在詳細追蹤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病人8年後,預估約有3成比例已經轉變成神經退化性疾病,其中最多的就是巴金森氏症。懷疑有睡眠障礙 應接受檢查、追蹤徐崇堯主任建議,如果懷疑罹患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應該接受完整的睡眠檢查,而且接受神經內科醫師的長期追蹤,萬一不幸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症狀產生時,才能及時並儘早地接受相關的檢查與治療。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

按穴道、喝牛奶 助你好眠#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30%人有睡眠障礙問題,工時長、用腦過度、夜生活豐富、酗酒過量,睡不好導致偏頭痛、精神不濟都是常見的狀況,睡眠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睡眠期間也牽涉到很多身體系統,如呼吸道、精神及神經系統,許多器官也都在睡眠期間努力代謝工作。口服褪黑激素 頭暈、嗜睡副作用褪黑激素是腦內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有協助睡眠的功能,天黑時開始分泌,分泌的高峰期約在凌晨2點到4點,褪黑激素在黑暗中才分泌的多,因此若有失眠問題,關燈睡覺更能夠協助精神放鬆,更早入睡,褪黑激素有口服藥劑,在睡前3小時服用效果最佳,市售的藥品多有頭暈,嗜睡、嘔吐的副作用。降低平均體溫、代謝 自然入睡長時間睡眠品質差恐引發精神方面疾病,短時間的睡不好也可能導致頭腦較遲鈍、免疫力下降、記憶力差等症狀,若有失眠問題可以將身體的手或腳伸出棉被外,試著降低平均體溫,讓大腦在低溫時,降低代謝率,調整到想睡覺的狀態,呼吸會越來越平順,自然就會入睡。服安眠藥 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佳如吃了1顆安眠藥仍睡不著,不可再吃第2顆,以免導致罹癌機率增加,服用安眠藥時間,以睡前半小時到1小時最佳,過度服用可能會造成藥物成癮,產生藥物耐受性,造成長期增加藥量,卻越來越無效的情形。牛奶、香蕉、穴道按摩可助眠開業中醫師廖婉絨表示,可以服用牛奶、香蕉、優酪乳等幫助入眠,也可以藉由穴道按摩放鬆身體,另外,可以強迫起床時間,限制每日睡眠的時間,充足日晒也有幫助,如此一來,對於生理時鐘的調整也有很大的功效。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食藥署統計我國每年安眠藥的使用量,發現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900萬粒安眠藥,此數量足以舖滿一座雪山隧道的長度,其中又以佐沛眠 (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千7百零9萬粒居首位。幻想、幻聽、躁鬱 睡眠品質差實證瞭解失眠病患的成因與鑑別診斷,可見慢性精神病患,長期多量使用安眠藥物的狀況是臨床上可以改善的,精神病患者常因幻覺、幻想、幻聽、躁鬱等症狀造成其睡眠品質不佳,醫院多會給予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切記服藥時避免與酒精混合,否則會損傷腦部,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屬第4級藥品 需處方才可購買使用鎮靜安眠藥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依賴容易忽略身體對安眠藥的耐受性,而對藥物產生生理、心理上依賴或成癮等問題,安眠藥屬第4級別管制藥品,需由醫師處方才可購買,目前已無法在藥局自行購買,民眾如有失眠症狀,應迅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開立安眠藥,若有安眠藥使用上疑慮,應詳細詢問醫師,不可自行增減用藥。咖啡、茶 亢奮利尿難入睡失眠可分為短暫性、短期性和慢期失眠,短暫性及短期性失眠可能是因工作壓力大、思緒紊亂導致,一般來說,慢期失眠的原因較難發現,若有失眠問題,應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或茶,咖啡因會使精神亢奮,且因利尿較難以入睡,若睡眠期反反覆覆,可以喝杯熱牛奶,讀本書,不強迫入睡,等到有睡意時再睡。 

40歲女失眠狂吞藥 1夜6顆仍睡不著

40歲女失眠狂吞藥 1夜6顆仍睡不著#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緊湊,工作壓力大,睡的好竟然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據了解民眾常自行服藥,恐隱藏潛在危機。在中國,有1名40歲的女主管長期受睡眠所擾。為此,她自行服用安眠藥,從每天1顆,發展到6顆。仍到半夜兩三點才睡,因為白天精神恍惚求診,當地醫師表示,她吃的藥2顆就已經是最大劑量。當地醫師解釋,大約有50%的失眠者都是因為情緒焦慮引起的睡眠問題。目前安眠藥的使用呈現兩個極端,一種是自己濫用,另一種是堅決不用。同樣是失眠,睡不著、易驚醒、醒得早,醫師用藥是截然不同的,不是簡單的一種安眠藥可以解決的。因此,對失眠的治療,首先是改善睡眠習慣,然後是物理治療,必要時才會輔以藥物治療,至於選用何種安眠藥,要監測腦波後才能決定。4週後還需要再次監測,來調整用藥劑量或者換藥。想要一夜好眠 7大招報你知由此可見藥物不是拯救失眠的唯一手段,根據馬偕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助你好眠,以下7招供民眾參考。1)作息規律/每日按時上床就寢及起床,假日也一樣。無論當晚睡了多久,第二天仍要固定時間起床。並應找出最適量的睡眠時數。2)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然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的活動,直到想睡了再上床。3)限制在床上的時間/白天盡量不要躺床及午睡,只有在晚上想睡的時候才上床睡覺。4)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合適的枕頭。5)臥房只當睡眠場所/不要看電視、打電話、工作、討論事情。6)晚餐後少喝大量液體/為了避免夜間常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並且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7)每天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在睡前可以做溫和及放鬆身心的事情,像是泡熱水澡、肌肉鬆弛及瑜珈,切忌劇烈活動。 

打呼會變笨?研究:兒童有睡眠障礙 學業表現差

打呼會變笨?研究:兒童有睡眠障礙 學業表現差#睡眠障礙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編譯)與他人共枕,最怕聽見鼾聲,如雷貫耳的打呼,叫人難以入眠;不過這多半出現在成人的狀況,若發生在兒童睡覺時,不只造成健康問題,連學習狀況都有影響。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小孩有鼾聲或呼吸道問題,很可能阻礙在校表現,連課業都會亮起紅燈。夜間睡不好 課業平均低1成打呼、磨牙、夢遊,易影響睡眠品質,入睡時間長短、淺層睡眠,都可能引起睡眠障礙。事實上,不只成人有睡眠問題,兒童也會發生夜間打呼的情況,恐導致白天注意不集中、影響工作等意外;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夜晚睡「不安穩」的小孩,在學習各方面,都比他人低落。這項研究分析12個國家,550名平均在5至17歲兒童的睡眠狀況,例如:慣性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等,並與學生在校的成績合併參考;發現有睡眠障礙的人比正常者成績低12%。其中在藝術、語文方面,平均少了12.3%,數學成績則低13.1%;而理科分數也下滑11.6%。打鼾影響扁桃體 引發慢性病研究人員表示,雖測試中只針對課業成績分析,但其實在其他學習能力上,睡覺時有打呼的兒童,都明顯比睡眠正常者來得差;不只如此,還影響到未來的能力表現。另外,「打鼾」還關係到兒童的扁桃體、腺樣體,若沒有好好治療,很可能發展成慢性病。而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睡眠不良狀態,很容易產生記憶衰退、情緒不穩等現象,還會造成感冒、生病;因此夜晚打呼、鼻塞,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實在不可忽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