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血脂異常卻降不下來?新一代長效針劑突破治療瓶頸!

血脂異常卻降不下來?新一代長效針劑突破治療瓶頸!#心肌梗塞

吃得清淡、天天運動就能控制膽固醇?事實上,有些人即使作息規律、生活健康,血脂異常仍難以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可能受到遺傳或體質影響,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居高不下,即便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也難以達標,讓治療陷入瓶頸。不過,近年出現長效降脂針劑,只需兩週或半年一針,即可有效降低LDL-C,為血脂異常患者帶來全新解方。 血脂控制應以LDL-C為核心指標,治療目標因風險等級而異 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ASCVD)是造成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主要原因,ASCVD主要成因之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於血管內壁堆積形成斑塊,以及因血管慢性發炎導致狹窄、硬化,當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血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ASCVD風險族群包含三高患者、具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慢性腎臟病患者、肥胖或缺乏運動者,以及高齡者等,上述風險族群在膽固醇控制上應採取更積極的防治策略,以降低未來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中與ASCVD相關性最高者為LDL-C,亦即「壞膽固醇」。劉宜學醫師指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因子,LDL-C的治療與控制目標有所不同: 一般低風險族群: LDL-C < 130 mg/dL 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C > 190 mg/dL者:LDL-C < 100 mg/dL 曾發生過心血管事件者,如:心肌梗塞、中風、裝過支架、周邊動脈疾病:LDL-C < 70 mg/dL 多重高風險合併症者(如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中風合併心肌梗塞等):LDL-C < 55 mg/dL 過往曾有迷思認為膽固醇過低可能導致失智,然根據近期大型前瞻性研究,並無證據顯示低LDL-C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具直接因果關係。相反地,若血脂控制得當,反而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飲食與運動可改善,但治療效果有限,高風險者須配合藥物介入 有些人明明看起來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或是身材勻稱,卻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劉宜學醫師說明,這和自身的基因影響到體內的代謝有關,而LDL-C的生成約75%為體內肝臟自行合成,僅有20%至30%來自飲食攝取。因此即便執行極端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其降幅有限,因此膽固醇過高的人,若即便調整生活型態,血脂仍沒有降到標準以下,勢必需要藥物介入。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以Statin類為首選。如單用Statin效果不佳,常會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進行治療。若經病人達到可耐受的最高劑量治療後仍無法達標,或病人因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上升等)導致治療中斷,則可考慮更進階的療法。 血脂控制進入新時代!長效針劑提供「兩週至半年一針」治療方案 當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或因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近年臨床上出現針劑型降膽固醇療法,為過去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帶來新選擇。劉宜學醫師表示,這類新型長效針劑已通過核准,可搭配原有藥物使用,幫助血脂異常的高風險患者更穩定地達到治療目標。與傳統治療方式不同,這類長效針劑可依個人病況選擇「兩週施打一次」,或是「每半年施打一針」的劑型,對於需長期控制血脂的患者來說,無論在用藥便利性或生活安排上,皆是一大突破。 劉宜學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一位38歲男性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卻突發心肌梗塞,檢查發現LDL-C高達190 mg/dL,在家族病史也發現其父親也曾中風。儘管已使用Statin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LDL-C仍難以達標且出現肌肉痠痛副作用,後來改以長效半年一針的針劑輔助治療後,成功將LDL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同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 血脂異常是無聲殺手 對抗壞膽固醇是一輩子的課題 血脂異常屬於「無聲殺手」,通常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默默進行病理變化,直到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才被發現已為時已晚。因此,劉宜學醫師呼籲,民眾要定期進行篩檢,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心血管事件風險也會大幅降低。他也提醒,如果已經開始用藥控制,應持續使用並定期追蹤,才能夠真正遠離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天氣越熱死亡風險越高!醫揭心肌梗塞、冠心症「高溫讓血液更黏」

天氣越熱死亡風險越高!醫揭心肌梗塞、冠心症「高溫讓血液更黏」#心肌梗塞

夏天越來越熱,近期氣溫持續飆高,不僅身體容易感到不適,還要注意防範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日前就有一名70多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家人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緊急送醫急診後,心電圖檢查顯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溫度超過攝氏31.5度,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增加接近3成,若拖延治療恐有致死風險。

睡覺打呼超大聲?醫警告「1原因」超危險:恐心肌梗塞、失智風險倍增

睡覺打呼超大聲?醫警告「1原因」超危險:恐心肌梗塞、失智風險倍增#心肌梗塞

晚上睡覺打呼不只影響他人睡眠問題,更要當心是嚴重健康警訊!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通常無法自行發現,需要他人觀察提醒,進一步到醫院做睡眠檢測才能診斷,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若未及時治療,恐引發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甚至失智與惡性腫瘤等一系列健康風險。

比心肌梗塞、中風死亡率高!醫揭「糖尿病足」恐截肢:護足5招可預防

比心肌梗塞、中風死亡率高!醫揭「糖尿病足」恐截肢:護足5招可預防#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者一生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比率會出現足部潰瘍,而高達2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為足部問題而住院。醫師提醒,足部潰瘍會導致糖尿病病患住院率增加、生活品質下降、治療費用增加,且糖尿病足潰瘍級數越高,截肢風險越高,日常生活中應掌握5招降低糖尿病足潰瘍風險,避免陷入失能死亡危機。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心肌梗塞

近期氣溫驟降,不論是中風、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的機率都提高,醫師表示,急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除了是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更不可忽略的還有高血脂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問題;如果有高血脂、抽菸習慣者,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未達標的人,長期下來都會讓血管損傷,如果沒有做好疾病控制,甚至可能導致二次中風或心肌梗塞發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志展醫師表示,以高血脂病患來說,因為血管裡有膽固醇斑塊,天氣一冷,血管收縮,這些斑塊便可能因為擠壓而脫落、阻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生。「膽固醇越高,發生心血管疾病像是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也更高,因此定期關注膽固醇數值相當重要。」 醫: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必須因人而異 一般檢測膽固醇的檢項有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林志展醫師提到,民眾對血脂管理的概念往往沒有像是血壓、血糖來得清楚,特別是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低密度膽固醇,更是一定要注意的數值。 林志展醫師表示,由於低密度膽固醇即便過高,身體也沒有明顯不舒服,因此警訊往往都被忽略,但低密度膽固醇是漸進式破壞心血管,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標準必須更嚴格審視。 一般成年人如果沒有三高或抽菸習慣,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值是以< 130 mg/dL來檢視,但如果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則應該要控制在70 mg/dL以下,如果是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且合併糖尿病或其他第二種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更是極高度風險者,低密度膽固醇必須限縮在55 mg/dL以下。對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林志展醫師強調「越低越好」,之前有說法擔心過低與出血性中風有關,他解釋,很多研究都顯示,只要不是低於30 mg/dL都不用太擔心。 口服藥物副作用大,針劑讓病患有新選擇 目前在治療高血脂問題上,透過口服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是最常見方法,但長期使用,有些病患會有肝功能變差或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現在已有針劑型治療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分解,不僅可避免前述副作用,也能增進用藥順從性,幫助低密度膽固醇治療達標。目前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長效針劑,有每兩周與每半年施打1次的不同種類,提供病友不同的治療選擇。 林志展醫師提到,門診就有60幾歲的病患,1年多前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即便規律服藥,低密度膽固醇還是都一直接近200 mg/dL相當高,調整藥物仍無法改善,且心肌梗塞二度發作,幾乎快要失去治療信心;後來調整處方搭配長效針劑注射治療,1年之內低密度膽固醇就降到66 mg/dL,目前都控制穩定,持續朝理想目標55 mg/dL以下邁進。 林志展醫師提醒,曾發生過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族群,更要做好低密度膽固醇管理,不僅用藥要規律,每3個月~半年也要持續追蹤,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更要時時監控藥物的有效性,一般來說如果有找到適合的藥物,在3個月內都會有50%以上的改善效果。高血脂病患除了注意膽固醇數值,也建議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疾病控制的最好方針。

天冷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授「超簡單養生法」每天曬太陽●●分鐘

天冷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授「超簡單養生法」每天曬太陽●●分鐘#心肌梗塞

冷氣團侵襲一波接一波,最怕低溫急凍,引發心肌梗塞和中風!中醫師提醒,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讓血壓升高,每到冬天,門診中冠心病、心律不整的患者就會增加。除了飲食保健,不防透過「曬太陽法」保暖身體,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幫助身體補足陽氣,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活絡筋骨的效果。

高血壓可以泡溫泉嗎?醫揭「4原則」避免心臟病:溫泉水別超過●●度

高血壓可以泡溫泉嗎?醫揭「4原則」避免心臟病:溫泉水別超過●●度#心肌梗塞

隨著天氣變冷,低溫或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包括引起心房擴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狀況;高血壓不只傷害動脈血管,還會導致血液流經的心臟、腎臟、腦部、眼睛出現併發症。對此,醫師建議平時應有定期量血壓的好習慣,提早控制有機會逆轉高血壓。

糖尿病靠控糖已經不夠?醫揭「腸泌素」能保護器官:還能防止中風

糖尿病靠控糖已經不夠?醫揭「腸泌素」能保護器官:還能防止中風#心肌梗塞

30多歲的王先生已經有10年的糖尿病史,BMI身體質量指數都在35左右,因為工作的關係,飲食很不正常,血糖控制相當不穩定。仗著年輕,而不太關心血糖的他,在值勤時突然因為胸悶、胸痛而被送進急診室。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放入血管支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