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息

吃銀杏補腦抗失智、增強記憶力?多看綠色植物真能護眼?醫揭關鍵在⋯

吃銀杏補腦抗失智、增強記憶力?多看綠色植物真能護眼?醫揭關鍵在⋯#生活作息

「吃銀杏能增強記憶力、延緩失智?多看綠色植物真的能護眼嗎?」隨著網路科技發達,若民眾遇到疑難雜症,只要關鍵字一搜就出現應有盡有的答案為大家解惑,而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這些深植人心的觀念,又都是正確的消息嗎?以下醫師親自解答2大「常見醫療迷思」,以及提醒真正該注意的重點。

孩子長不高?年均成長不到●●公分恐太矮,醫建議:日喝2杯「這飲品」

孩子長不高?年均成長不到●●公分恐太矮,醫建議:日喝2杯「這飲品」#生活作息

「醫師,我家孩子成長進度不如同學,要喝轉骨方嗎?」常有家長帶著兒女焦急就診,經醫師詢問發現孩子常晚睡、睡眠時間不足且作息不規律,長期累積不利成長因素。兒童專科醫師說明,成長不僅要吃對營養,爸媽常會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導致錯過黃金成長期。並提出「成長期睡眠3大建議」,為孩子打好成長基礎。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3招訓練生理時鐘 恢復學童生活作息

3招訓練生理時鐘 恢復學童生活作息#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在暑假中的生活作息因晨昏顛倒,導致無法盡快恢復正常作息?或是擔心孩子們因為沉重的功課壓力深夜才能入睡,影響身心健康?根據2019 年5月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採取調整睡眠作息的干預措施可幫助夜貓族在三週內改變其晝夜節律顯著地改善睡眠/清醒時間、早晨的工作表現、飲食習慣以及減少憂鬱和壓力。該研究由英國伯明罕大學、薩里大學及澳洲蒙納許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研究對象包括22名18~24歲青少年,受試者為所謂的「夜貓族」。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在為期3週內,實驗組的參與者被要求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比平常早2~3小時醒來,並盡可能去戶外曬充足的陽光、起床後盡快吃早餐,並定時用餐、下午3點後不喝任何咖啡因的飲料、七點前吃晚餐、有運動習慣者改成早上時間運動、比習慣入睡的時間提早2-3小時上床並在晚上限制光照時間;控制組的參與者僅要求每天固定時間吃午餐。結果顯示,建立簡單常規方式可以幫助「夜貓子」調整他們的生理時鐘、改善整體身心健康,且其憂鬱和壓力的感覺以及白天嗜睡感都有降低的情形。調整生理時鐘 先從光線著手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說明,人體睡眠受生理時鐘影響,而生理時鐘則與光線有關,當太陽光進入眼睛,會刺激視叉上核,並通知松果體停止分泌褪黑激素,讓人清醒;晚上時因光線變少,褪黑激素增加,新陳代謝減緩,讓人逐漸有睡意。因此要調整紊亂的生活作息可先從光線著手。建議睡覺的時間可提早一小時入睡,早上出門吃個早餐,白天盡量不要躺床,維持清醒,多往外動一動曬太陽,如真的想睡,最多只能睡半小時的午覺,晚餐不要吃太多,避免讓腸胃不舒服,睡前可喝杯溫牛奶,或補充保健營 養品-維他命 C、鈣、鎂,來安定神經、穩定睡眠品質,維持這模式持續3-5天,後續依照需調回的時間差,慢慢將生理時鐘調回正常的作息。他提醒,生理時鐘紊亂時,會影響內分泌失調、神經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下降、引發腸胃問題...等,甚至影響到自身情緒,需透過正常的睡眠來恢復體力及白天的情緒。親子規範3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暑假才剛結束,孩子混亂的睡眠習慣,是容易調整回來的,不過需適當的壓力及要求,建議家長可依循三個方式來進行:第一、與孩子溝通,如睡眠不足早上昏昏沉沉,會影響上課的專注力,需提早上床的時間,趁開學功課不是很多,將重點放在生活作息的調整上。第二、孩子就寢前的事項均提早完成,例如吃晚餐、洗澡、打電動、與朋友聊天…等,且跟同學、朋友預告這約定,將有助這件事順利執行。第三、家長自身的作息也試著調整,與允許孩子的時間範圍內完成,暫捨棄一些自己的事,包括與朋友聚餐、聊天、追劇…等,她提醒,家長要自我控制回到以孩子為主的作息,盡量配合,才能協助養成孩子的規律生活。這個研究帶來很正向的結論:不依靠藥物,僅用實際的干預措施可3週內改變夜貓子的晝夜節律。每天在同樣時間入睡、同樣時間起床,保持身體的節奏感,更是維持健康的祕訣。

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不怕開學症候群!

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不怕開學症候群!#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達50多天的暑假即將結束,生活作息已隨性顛倒的孩子們,得開始做好上學的準備!如何回歸正常生活作息?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對於許多孩子而言,似乎是一場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的開始。面對開學症候群又該如何處理呢?提供給各位家長「開學收心操」五撇步! 希望親子一起迎戰開學症候群!開學症候群不是病 只是心理與身理需要調適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或多或少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不適應情形;往往以焦慮表現,甚至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家長們能否適當地讀出他們的心聲?不只大人上班會有Monday Blue,小孩也會因開學而產生開學症候群,嚴重者還會出現拒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尿床、吸手指、肌肉緊張、煩躁、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生理反應。大人應給予支持陪伴,有必要時,可以適時與老師洽談。大人應試圖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表示,開學症候群雖然不是嚴重的身心異常,但家長及老師仍須注意,許多小朋友在經過長假以後,生活作息會比學校作息鬆散,新學期剛開始,對於即將面對的環境變化、課業壓力和新的人際關係建立,孩子的身心都承受不小的壓力,因此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開學生活,是需要一段調整及適應的時間。「開學收心操」五撇步撇步一:營造開學的氣氛家長可預先提醒小朋友即將開學,找時間分享假期的快樂點滴,以及假期將結束的心情,並給予關心與重視。撇步二:引導孩子檢視作業以及準備開學物品檢視是否有遺漏的作業,家長可陪伴小朋友完成作業,以及一起購買開學必備的文具用品,增加親子互動。撇步三:調整生活作習將作習時間,如起床時間、就寢時間等調整成開學後的生活型態,維持充足睡眠很重要,逐漸恢復規律的生活習慣。撇步四:適當規範3C產品使用時間提醒孩子正確使用3C產品的時間,避免成癮,家長要以身作則與小朋友一同適當使用。撇步五:鼓勵多與同儕互動通常有開學症候群或分離焦慮的孩子,會較為退縮,不願意主動和同學一起玩樂,建議父母可多了解孩子人際互動的狀況,漸進式地讓孩童適應與父母分離,鼓勵孩子和同伴交友,認識新朋友。許維堅主任建議,開學前家長應幫忙孩子收心,調整生活作息,並以身作則,減少子女上網、看電視時間,若孩子表現出不想上學的情緒,要應多傾聽孩子心聲,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心,協助孩子緩解心理的壓力,並多鼓勵以增加上學動力,如果出現拒學、焦慮、憂鬱、易怒、或其他嚴重情緒行為問題,可考慮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特別門診評估及諮詢。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1) 食量(或偶爾斷食)2) 過度清潔、彩妝3) 植物油及油炸物4) 麵粉、乳製品、蛋、菸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6) 接觸異物抗原● 增:1) 確實保濕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3) 益生菌健全腸道4) 優質油脂5) 提昇體溫、盆浴6) 運動、紓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操「腸」工時 5大職業當心

操「腸」工時 5大職業當心#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的游小姐擔任護理師已21年,常常要到晚上9點以後才有時間吃正餐。此外,雖然需要6點起床上班,仍習慣凌晨才睡,年輕時又喜歡吃炸物和手搖飲料,生活習慣不良的游小姐去年起發現自己常常一整週都沒有解便,而且有血便的情況,因此決定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瘜肉增生並進行切除。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 作息恐致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發現大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包括:軟體工程師、行銷企劃、公務員、醫護人員、營建人員。對此結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大腸瘜肉者,工作超時與加班機率明顯高於該職業未發現大腸瘜肉的受訪者。針對5大腸瘜肉好發職業,觀察其生活型態,發現腸瘜上班族普遍有「苦腸4作息」,包括:1) 操腸工時/9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作時數超過40小時。而有8.2%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時達60小時以上。調查中也發現腸瘜上班族加班的比例也比未發現者多了15.9%56.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休假時常需要加班。2) 低效睡眠/61.9%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一周有3天以上都超過12點入睡,且近3成表示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僅有6.1%有達到理想睡眠時數8小時的標準。6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天的睡覺時間不固定,51.7%表示每周有3天以上較難入眠,是未發現者的近2倍 ,呈現深眠時數不足、入睡時間不定、睡眠品質不佳等「三不眠現象」。3) 腸卡壞菌/從排便頻率觀察,大腸瘜肉上班族一周4天以上排便1次的比例,與未發現大腸瘜肉上班族相比,差異高達近2.5倍,排便不順可能造成壞菌與不良物質對腸道的負面影響。4) 油膩宵夜/47%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有吃宵夜的習慣,相較於未發現者多出18.3%,此外近半數發現大腸瘜肉者表示平常飲食習慣較偏好油炸類食物。多蔬、補好菌打底腸道健康賴醫師進一步表示,大腸瘜肉為大腸癌前兆,近年除飲食習慣外,國際間亦漸發現腸道菌相與大腸癌間的關聯。大腸直腸癌病人約有80%的比例和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與運動等因素相關。此次調查結果充分可見工作情況對腸道健康的影響,而從歷年研究也發現疲勞、飲食、排便等問題亦間接影響腸道菌相分布,藉由此次調查呼籲國人對於生活作息與腸道菌相、大腸癌預防的重視。超過4成上班族表示有便秘情況,且42.6%上班族自認腸胃缺乏好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生活忙碌上班族常忽略飲食均衡,除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外,腸胃不適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民眾除遵循「蔬果彩虹579」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