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與貓狗嘻玩要注意 犬蛔蟲鑽入男童眼險失明

與貓狗嘻玩要注意 犬蛔蟲鑽入男童眼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三年前,一名十三歲的國一小男生,右眼結膜出血,視力明顯下降,眼科醫師雖持續用藥治療,症狀仍未見改善。眼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赫然發現,這名小男生的右眼有條疑似蟲蟲鑽行過的痕跡,懷疑是寄生蟲搞的鬼,將取下的血清檢體確認,造成小男生右眼出血並造成視力退化的元兇,便是犬蛔蟲的幼蟲。雖然醫師使用台灣常用的腸道寄生蟲驅蟲藥(Mebendazole),試圖殺死眼部的犬蛔蟲幼蟲,但眼球狀況時好時壞,視力依舊不好。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寄生蟲學科教授范家堃解釋,狗貓身上常有犬蛔蟲或貓蛔蟲這種人畜共通寄生蟲,和狗貓嘻玩過後,若沒把手徹底洗乾淨,就有可能吞下犬或貓蛔蟲的蟲卵,幼蟲在人體器官或眼部移行,爆發內臟幼蟲移行症,或是眼球犬蛔蟲症,危及健康及視力。    范家堃指出,每一坨狗大便中,就有十幾萬顆犬蛔蟲的蟲卵,這些蟲卵的直徑才75x85微米,肉眼看不到。當狗毛沾上狗的便便碎渣,我們摸了狗毛後,又沒徹底把手洗乾淨,就有可能把這些卵蟲吃下肚。犬蛔蟲的蟲卵被吞下肚後,會先在胃部被胃酸侵蝕,到了小腸,再被鹼性的腸液中和,卵殼變得軟脆,幼蟲就會破殼而出,進而鑽破腸壁,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心臟、肺臟、腦部及眼睛等各個重要器官,引發內臟幼蟲移行症或眼球犬蛔蟲症,出現發燒、腹痛、黃疸、咳嗽及疲憊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及死亡。                                         由於人類並不是犬蛔蟲的適當宿主,蟲卵就算在腸道孵化,甚至在人體內「趴趴走」,也只會以幼蟲型態存在,不會長大成蟲。不過,美國杜蘭大學曾以大猩猩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犬蛔蟲能以幼蟲型態在動物體內存活十年以上,且可以在體內亂竄,跑到哪個器官,哪個器官就倒楣。要避免犬蛔蟲的侵襲,其實並不難。范家堃表示,只要定期帶貓狗等寵物到獸醫院做糞便檢查,一發現有犬蛔蟲,投予驅蟲藥的治療就可以。他同時建議民眾,應定期幫貓狗等寵物洗澡,每次和寵物親密接觸後,也要徹底把手洗乾淨,這樣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圖片來源/北醫提供)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年來鼻竇炎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鼻竇炎是一種鼻竇粘膜非特異性炎症,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不可忽視。一般症狀有鼻塞、流鼻水、鼻腔有異味或有痰等,若是鼻竇深處的蝶竇部位受到感染,八成有頭痛症狀,約一成有眼睛不適的問題。少數嚴重的併發症,是鼻竇炎引起眼睛發炎,形成膿瘍,甚至會導致失明,遺憾終生,千萬不可輕視。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同村表示,鼻竇炎感染有細菌性(多數)與黴菌性(約一成)兩種。細菌性感染的鼻竇炎若侵犯眼睛,會出現眼部感染的症狀,如眼睛紅腫或凸出等。而黴菌性鼻竇炎又分為侵犯性與非侵犯性,免疫力正常者,有黴菌進入鼻竇處,黴菌會在黏膜內潛伏寄生形成菌落,形成所謂的黴菌球,它並不會感染其他組織,所以不會產生眼睛紅腫或凸出等現象。但免疫力弱者(如洗腎、糖尿病、愛滋或白血病患者),鼻竇受到黴菌感染,其他相鄰組織也可能會受到黴菌侵蝕,如侵犯至眼睛或腦部,這種感染都相當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像胡先生這種壓迫性的治療方式,只要開刀清除黴菌球,不須用抗黴菌藥物,若能及早治療,視神經受壓迫時間短,癒後情形也會較好。由於鼻竇炎的發生,往往伴隨過敏或是流行性感冒出現,因此黃同村建議,預防鼻竇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並針對過敏、感冒等症狀加以治療。此外,適當的運動和規律的生活對於增加抵抗力、預防鼻竇炎也有幫助。平常容易感冒和有長期鼻炎困擾的高危險群,應多注意營養、保暖、並多從事戶外活動,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都可以有效減少這類感染的發生。(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婦人雷射洗眼線 打破視網膜險失明

婦人雷射洗眼線 打破視網膜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婦人,年輕時因為愛美紋眼線,現在年紀大了,眼線褪色了不好看,想把眼線清除掉,找上坊間的美容師幫忙洗眼線,沒想到,卻因為操作不當,雷射光打偏,射穿了眼球的水晶體,還將視網膜打破了一個洞,老婦人下眼瞼嚴重發炎紅腫,睫毛全部燒焦,還差點失明。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沒有醫師執照的美容師,使用未經檢驗合格的雷射機,雷射光直接射進眼球,打到視網膜破裂出血,只差5到10度,正中黃斑部,或是視神經,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永久失明。所幸,師醫將老婦人的視網膜的孔洞附近釘起來,避免產生視網膜出血或剝離,再慢慢修復破洞,經過治療後,漸漸恢復部分視力。張正忠指出,醫療雷射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新產品的推出更是令人目不暇給、目眩神迷,以醫美常用的雷射來說,因為使用廣泛,常有因使用不當造成傷害的案例。雷射不安全最常見的原因主要為,儀器粗製濫造,未經合格檢驗、非醫護人員操作不當,也未保護患者,造成傷害。提醒各位愛美的民眾,唯有正確的觀念,確保品質,最好詢問專業醫師,才不會花了錢卻賠了健康。

驚!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

驚!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高居100年全國十大死因第4位,同時也是引起失明、洗腎及截肢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引起眼睛病變,若未予治療則引起失明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5倍,每年接受1次的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檢查,可提早預防並早期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與糖尿病病齡及患者年紀有關,根據研究,糖尿病患在患病7年後50%有視網膜病變,而在17年到25年後則有90%出現病變,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最後甚至視網膜脫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江靜弘主治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糖尿病人每年都應該最少有一次眼睛的例行檢查,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除了定期檢測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與糖化血色素等項目外,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一定要謹記健康5個要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按時服藥、定期就醫與檢測等項目,有效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乾眼症別亂揉眼睛 嚴重致角膜潰瘍甚失明

乾眼症別亂揉眼睛 嚴重致角膜潰瘍甚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有乾眼症的民眾別亂揉眼睛!台北一名三十歲簡小姐,一天下班回家拿下隱形眼鏡卸妝時,因眼睛乾澀就用手揉眼,不料水汪大眼變血紅兔眼,且雙眼視力模糊,經就醫進一步檢查發現是綠膿桿菌作祟。長庚醫院眼科孫啓欽主任表示,多數乾眼民眾眼睛出現紅、乾癢等症狀時,會習慣以手揉眼睛,倘若乾眼病人又同時是近視族群,所配戴隱形眼鏡未經適度清潔,許多髒東西會沉積在隱形眼鏡或手指上,一旦細菌進入眼內,在因乾眼症狀減少淚液分泌保護、缺乏防護力的情況下,極易發生細菌侵入感染造成角膜潰瘍。孫啓欽指出,門診常見病人因眼睛灼熱難耐前來求醫,其中近三成是乾眼患者,且因受荷爾蒙影響,門診乾眼症病人中有80%以上為女性,經檢查發現,並非眼睛功能上出現問題,而是病人乾眼症發作導致眼睛不適。而其中常見『乾眼症』原因可歸因為長時間用眼過勞、隱形眼鏡配戴時間過長、免疫系統疾病及抗憂鬱劑藥物等影響。其中又以隱形眼鏡引起的乾眼症狀,最困擾隱形眼鏡族群。因隱形眼鏡質地本身就具有吸水性,很容易產生眼乾、眼澀等症狀。若是配戴時間又長,很容易造成角膜受傷,甚至出現異物感、流眼淚、眼無法張開、紅眼、劇烈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孫啓欽說,減輕乾眼症狀,其方法不外乎減少戴隱形眼鏡的時間、正確使用人工淚液,避免用眼過度,然部份近視又患乾眼症之民眾因職務上需要,會尋求醫師協助做雷射手術以取代配戴隱形眼鏡,理論上,一般傳統手術方式可能會加重乾眼症的症狀,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的近視雷射手術方式可以加速角膜神經細胞的復原,減少術後乾眼發生。不過孫啓欽補充,並非每位乾眼近視病人都可接受雷射矯正手術,如乾眼症狀係因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結締組織問題所引起的病人,因本身結締組織有問題,可能會導致傷口無法預期癒合之狀況,需經過醫師仔細檢查與評估衡量後,才能選擇屬於自己最佳的治療方法。醫師呼籲若乾眼症發作時,請減少隱形眼睛配戴時間、讓眼睛適度休息,避免用手揉眼。如果還是乾澀疼痛不止,請立即找眼科醫師診斷治療。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7歲患有腎病的盧姓病患,因右眼輕微紅腫,到附近診所看病,診所醫師診斷為右眼隔膜前蜂窩性組織炎,給予病人口服抗生素及眼藥水使用;隔天盧姓病患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洗腎時,洗腎中感覺右眼越來越腫,眼球有向前凸出的感覺,醫護人員緊急停止洗腎,立即轉至眼科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盧姓病患的右眼窩紅腫、眼球凸出、無瞳孔反射、眼球無法轉動,疑為鼻竇炎所引起的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斷層掃描後確診為鼻竇炎,且眼窩內也有膿瘍物質。童綜合醫院眼科醫師陳沛仁指出,研判是因洗腎造成的眼窩內自發性出血,將血塊清除乾淨後,手術順利完成;雖然患者的眼部外觀、眼球轉動都已恢復正常,但視神經已傷害嚴重,視力已無法救回。陳沛仁表示,盧姓病人是洗腎患者,洗腎時用來防止的人工腎臟凝固的抗凝血劑,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所以當鼻竇炎細菌侵入眼窩引起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時,除出現膿瘍外,很可能也導致眼窩內血管自發性出血,這種個案非常少見。醫師呼籲,鼻竇炎感染到眼窩的情況很少,但抵抗力差者,不能輕忽鼻竇炎、感冒等症狀,尤其冬天容易罹患感冒,如長達兩周仍不痊癒者,就要儘快到醫院就醫,避免病情惡化,嚴重除失明外,恐還會致命。(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全國竟有176萬糖尿病患身陷25倍高失明風險?其中主因之一則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難自覺,導致就醫時已發生不可逆的視力影響。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IDF)公告,2012年全台糖尿病人數約176萬人,與2011年度相比又成長6%、增加10萬名。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損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越長,發生率就越高,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杜思德指出,根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3、5、10、15年,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8%、25%、60%、80%,發病20年幾乎全部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診斷之初就有21%(每5人有1人)視網膜已產生病變,發病20年發生率增加為60%,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部林人傑主任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因為視網膜上的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甚而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由於黃斑部是感覺中心視力之重要的地方,一旦滲漏犯及黃斑部的中心部位,便大大影響視力,並可能產生視物模糊、扭曲、變形、黑影、及顏色辨別異常等症狀。中華民國視網膜學會劉榮宏理事長提醒,其實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以眼底鏡就能檢查出來,目前也有有效的健保治療方式。但根據100年度全國醫學中心糖尿病照護品質指標整體結果發現,眼底檢查執行率自5%起跳,平均也只達3成。目前有效改善視力的治療為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自2月1日起健保已納入給付,呼籲糖尿病患若發生視力問題,不要再認為換換老花眼鏡、多加幾管燈管就好,請務必定期接受眼底檢查,把握治療良機。杜思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確診後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後續每年定期追蹤,若出現病變或是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底檢查執行率已達73.7%,並規劃有完善的眼科轉介流程,期帶給糖尿病患更佳的照護品質。

糖尿病易引併發症 失明風險增25倍

糖尿病易引併發症 失明風險增25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糖尿病控制不好,小心眼睛失明!根據統計,去年(101年)全台糖尿病患約176萬人,比前一年成長6%,一年增加約10萬名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視網膜病變,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杜思德指出,台灣失明的民眾中,有3成是糖尿病引起,主因就在於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併發症。一名46歲婦人,因為賣麵包,生活幾乎天天都以麵包裹腹,連吃幾年下來,身高160公分、體重卻高達75公斤,不過,日前體重卻急速下降異常倦怠,被送至急診,確診為糖尿病,合併視網膜出血。杜思德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被確診時,約有兩成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就會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且罹病時間越長、發生率越高,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且黃斑部水腫等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一旦就醫確診,視力幾乎都已發生不可逆的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