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睫毛倒插勿輕忽 嚴重恐失明

睫毛倒插勿輕忽 嚴重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你是不是曾發生睫毛掉入眼睛,十分不舒服的經驗?這種情形只要把睫毛取出,就能輕鬆解決,但睫毛倒插可沒這麼容易應付,嚴重可能還需要手術治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眼科賴俊杰醫師表示,睫毛倒插是一種眼瞼疾病,發生原因是睫毛往眼球內生長,導致摩擦角膜,使得角膜破皮、結疤、發炎等,因而容易發生視力受損、甚至失明的情況;至於如何治療睫毛倒插,賴俊杰醫師說,需根據致病原因和嚴重程度來決定,有簡單的觀察追蹤、睫毛拔除、冷凍、電燒和雷射等,但若角膜已嚴重受損、惡化,手術恐是最後的治療手段。通常有兩種狀況容易發生睫毛倒插的情況,如下眼瞼贅皮和眼瞼內翻,賴俊杰醫師將詳細說明:1)下眼瞼贅皮/通常發生在較為肥胖的孩童身上,引起原因是下眼瞼內側的肌肉及皮膚過剩,導致皮膚皺褶將睫毛往眼球方向推擠,因而刺激角膜,產生眼睛癢及淚汪汪的症狀。這類兒童會習慣性搓揉眼睛,嚴重恐會引起角膜上皮反覆潰爛,應特別注意、以免影響視力。2)眼瞼內翻/是因眼瞼的內緣往內翻,導致整排睫毛倒插,此種情況也需積極治療,可和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但此種情況,若拔除整排睫毛並不理想,因此醫師通常建議手術處理。

他年僅13歲 賣烤雞存錢想治媽媽失明

他年僅13歲 賣烤雞存錢想治媽媽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來自中部弱勢家庭,年僅十三歲的小翰,自五歲那一年開始,就跟著阿公一起四處擺攤賣烤雞維生,一邊賺錢,一邊存錢想治好媽媽幾乎失明的雙眼,他穿著一套不太合身且顯舊的運動外套和褪色牛仔褲,和失明的媽媽一起站在家扶基金會所辦的記者會的舞台上,說到生活的辛酸,與媽媽在台上相擁哭了起來,但哭完之後,小翰還是得繼續在寒風中,亦或夏日大熱天中,無怨尤的賣烤雞,繼續在弱勢的環境中,期盼著也許他們也有那雨過天晴的好日子。你知道全台的弱勢家庭,每天過的有多辛苦嗎?而在這些家庭之下成長的孩子,不僅要求全新的衣服來穿,都顯得奢侈,就來日常生活的三餐,也有一頓沒一頓的,他們必須被迫超齡長大,失去童年時光,幫忙照顧家庭,打點居家生活,還得小小年紀,就懂得出門賺錢,好支撐整個家庭,至少,也不要再成為家中的負擔。弱勢家庭一年比一年多根據家扶基金會的統計指出,我國的弱勢家庭,越來越多,且經濟拮据的狀況越趨嚴重,民國99年,低於國人最低平均所得的受助戶數為11,425戶,101則增加至 12,722戶,其中,實際可支配所得金額以101年為例,國民可支配所得最低每人平均為11,007元,以主計總處所公布101年國民每人可支配所得每個月2萬3863元,是家扶弱勢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的4.50倍。弱勢孩童負擔超量因此,為了分擔家計,甚至是分擔「父母心中的痛苦」,生活在弱勢家庭的孩子,根據調查,將近七成(67.9%)的弱勢孩童表示需傾聽家人的心事或煩惱。除此之外,也有近五成四(53.6%)的弱勢孩童,得安撫家人的情緒,讓家人都能平和地生活在一塊。這些超乎孩童該有的負荷,是這群很少被看見的早熟小大人,每天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難題.即使睡不飽、穿不暖,日子辛苦也不以為意,只要家人能在一起,再苦也心甘情願。家扶基金會表示,這兩年透過「點燃生命之火」的愛心善款,讓家扶基金會幫助了至少1,200位弱勢孩童,幫助他們有喘息與正常學習的機會,但今年點火募款目標是一億元,截至目前為止募得了三千九百萬元,還希望各界持續支持,一同看見台灣小大人的困境,或許各界的愛心,一時之間無法讓他們完全脫貧,但一點一滴的付出,就可稍稍填補他們的不足,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希望大家一起來協助,讓他們專心做個孩子,擁有快樂童年! 

超時戴隱形眼鏡 小心眼疾、失明

超時戴隱形眼鏡 小心眼疾、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你是不是長時間戴著隱形眼鏡,而出現眼睛不適症狀?到底隱形眼鏡該如何保養,如何挑選,才能不傷害眼睛?耕莘醫院楊熹明醫師表示,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引起眼睛乾癢、視力模糊不穩定、血絲增多、眼睛紅的情形產生,民眾要留意配戴時間和挑選品質較佳的隱形眼鏡,保護靈魂之窗。楊熹明醫師進一步說明,眼睛角膜自身並無血管組織可運送氧氣,因此角膜80%以上的氧氣來自於空氣,當角膜因超時配戴隱形眼鏡導致缺氧時,眼睛周邊結膜的血管會擴張幫助氧氣的滲透與傳遞,眼睛因而變紅;此外,眼角膜上皮也會因為缺氧容易破損、破皮,而有疼痛、不舒服、畏光的情形。更嚴重的是,眼睛缺氧亦會損傷角膜內皮細胞,使其減少甚至無法再生,進而導致角膜加速老化無法回復,嚴重恐無法再配戴隱形眼鏡、或失明。清潔與保養也重要!此外,更要留意隱形眼鏡的清潔與眼睛保養,因隱形眼鏡若沒有清洗乾淨,容易有卡蛋白的情形,會刺激眼睛且透氧能力變差,長期下來恐傷害靈魂之窗;並注重眼瞼、眼皮、睫毛的清潔,使眼皮上的皮脂腺順暢,淚水油脂可正常分泌,減少眼睛乾澀、不舒服的情況發生。楊熹明醫師最後提醒大家,不要隨便購買來路不明、品質不佳的隱形眼鏡,有品質保障、專業驗配和適合自己配戴的隱形眼鏡才是最好的選擇。

眼睛早晚霧茫茫恐角膜水腫 嚴重易失明

眼睛早晚霧茫茫恐角膜水腫 嚴重易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人老了,身體各個器官就開始出現問題!日前一名56歲陳姓婦女就因雙眼視力退化嚴重,明明是走在家中平坦的地面,但雙眼卻看成凹凸不平,導致她常發生走路跌倒或不穩的情形,也常感到眼前總是一片霧且疼痛不已,前往醫院求診,醫師確診陳女士罹患「眼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需進行眼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台北慈濟醫院眼科沈姵妤醫師表示,「眼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好發時段是早晨起床時會較嚴重,中午可能視力會清晰些,然後晚上又開始模糊,標準症狀是感覺光暈、眩光、視力減退,以及疼痛等情形。此病常見於中年以上婦女族群,並非一出生就發病,而是隨著年齡增長,直至中年才會出現症狀,有時可能同時雙眼都會發病,需小心留意。角膜病變易致失明 需接受移植手術沈姵妤醫師進一步說明,角膜內皮細胞是維持角膜含水量穩定的主要結構,若是角膜內皮細胞數量不足將造成角膜水腫,而水腫的嚴重程度視病人體質而異,有時伴隨疼痛感。角膜病變患者容易因而失明,需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才能重見光明。

積極治療免失明 107歲人瑞「看見台灣」

積極治療免失明 107歲人瑞「看見台灣」#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紀錄片《看見台灣》不僅得到金馬獎肯定、更創下亮眼票房,為了讓眼疾患者也能親眼目睹台灣的美麗,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和台灣諾華公司23日舉辦電影欣賞會,邀請協會會員、病友和眼科醫師共同參與,並藉此提倡視力保健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積極治療。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而視力受損的患者在積極治療後,也能重拾健康視力,和大家一起看見台灣!現年107歲的人瑞林阿公早年做過白內障手術,近幾年卻覺得視力越來越模糊,原本以為是單純年紀大了,但透過例行健康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林阿公表示,「眼睛看不到,人生就是黑白的」,在積極接受治療後逐漸恢復視力,不僅能再繼續寫他熱愛的書法、看譜唱日本歌外,更在協會的邀請下,進到久違60幾年的電影院,和大家一起感受台灣的美。林阿公表示,上次看電影是在台灣光復後,由社區主辦的戶外免費電影院中觀賞的,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的時間沒再看過電影,這天在孫子的陪伴下再度步入戲院,感覺像是上輩子的事。黃斑部病變恐失明 方格表扭曲現警訊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表示,長年來致力於救盲與提倡視力保健,並針對家境清寒的中低收入戶眼疾患者提供部分醫療補助,如眼角膜移植、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的新生血管抑制劑注射治療和光動力療法等,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免於失明的威脅,並鼓勵民眾積極治療,才能恢復健康視力。三總眼科視網膜專科張雲翔醫師表示,可透過以下方法檢視是否患有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提早發現警訊,才能避免惡化失明,早期治療。● 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每次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單眼注視格線方式,若方正的格線有扭曲現象,就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並3-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 黃斑部病變警訊:看到的線條會變扭曲、視力出現模糊、看見的顏色會變淺、變灰等。

糖尿病患防失明 應定期眼底鏡檢查

糖尿病患防失明 應定期眼底鏡檢查#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糖尿病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為60%,20年後更攀升至90%。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視網膜病變風險,但透過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可減少5成失明機率。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接受眼底篩檢。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醫師呼籲,第1型糖尿病病人,發病5年內,應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第2型糖尿病病人,則應在新診斷糖尿病當時,就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此後至少每年應做1次檢查或依醫師建議追蹤。糖尿病病人,若突然出現視力減退,甚至有黑影或雙影出現,或發現血糖急遽變動,應儘快至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懷孕的糖尿病患者:由懷孕起,應至少每三個月檢查1次,追蹤到產後1年。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力將嚴重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再次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接受1次眼底檢查,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控制好血糖,延緩眼睛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

男辦公桌遭太陽西曬 長期照右眼險瞎!

男辦公桌遭太陽西曬 長期照右眼險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上班族除了要擔心自己的座位風水不好,需考量是否買個水晶還是瑪瑙放在辦公桌上,讓自己財運滾滾來之外,恐怕還要擔心辦公桌是否長期會受到太陽曝曬的問題,因為,台中就出現了一名年紀才三十三歲的工程師,因辦公桌靠窗,右眼每天都長時間受到日曬,導致他的右眼出現白內障差點失明,醫師就提醒,如辦公桌會有太陽直射,就應該要考慮換個座位,加個窗簾以免眼睛遭紫外線傷害!男突然出現畏光 差點出車禍這名工程師長時期都坐在電腦前寫程式,辦公桌位置右側靠窗,又有西曬問題,每天下午陳先生右臉和右側身體總是受到陽光照射,一直得盯著電腦的他常覺得眼睛乾澀疲憊,但也無可奈何。不過近半年來他發現開車上下班時有些奇怪,早上面對朝陽或下班時對向來車的車燈時,畏光的情形變得很明顯,一開始他心想也許是睡眠不足吧,但情況越來越嚴重,連視力都變得模糊,看東西不太清楚,有次還差點發生交通擦撞,十分驚險。他就趕緊到光田醫院看眼科,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就得到「後囊混濁型白內障」,需要手術才能治癒。紫外線對眼睛傷害大 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金正詔主任表示,「後囊混濁型白內障」通常是天生或長期照射紫外線而引起的,也有些人是因為服用類固醇而發病。但陳先生過去視力正常,也從未服用相關類固醇藥物,經過詳細的問診,推估是因為平時右眼長時間受到紫外線照射所致。所幸,他接受治療後,目前生活和工作都已顯著改善。醫師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年紀大了才會罹患白內障,平時應儘量避免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艷陽天外出時最好配戴太陽眼鏡,如生活或工作環境有強烈陽光照射時,應適度調整座位位置或方向,才不會賠了靈魂之窗!

糖尿病患者 不吃藥險失明?!

糖尿病患者 不吃藥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單靠食物、運動就能降血糖,當心弄巧成拙!62歲的張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16年,雖然有看醫師,但卻只看病不吃藥,堅持要用飲食和運動來控制血糖,5年前身體開始惡化虛弱,他發現視力愈來愈差,以為或許是老花眼,最後連眼前三十公分都只能看到模糊晃動的影子,求診後才發現兩眼嚴重白內障,幾近失明。糖尿病患 白內障是常人的五十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可怕的地方是在視網膜病變的早期並無任何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了。糖尿病控制愈差或發病時間愈長的人,愈容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一些人在確定罹患糖尿病時,已經有視網膜病變,甚至有人因為視網膜病變,才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糖尿病患能早期發現有眼病變,接受治療、好好控制血糖,眼睛的問題也有機會隨之好轉,因此一旦確定診斷罹患糖尿病,就應該接受眼底檢查,之後每年更應檢查一次,若發現有視網膜病變,更應積極改為每三到六個月檢查一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