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皮蛇」侵臉易中風、頭痛 嚴重恐失明

「皮蛇」侵臉易中風、頭痛 嚴重恐失明#失明

文/陳麗茜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許多人認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只會長在胸腹上,甚至有「皮蛇纏腰一圈就會死」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並無科學根據;此外,皮蛇不僅會長在胸腹,也會爬上臉,而且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因此,預防更顯重要。 圖說:皮蛇爬上臉,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哎啊,怎麼頭痛到爆呀!我的臉一邊中風沒感覺,另一邊則是痛的受不了,連睡都不能睡,到底是什麼病這樣折磨我!」62歲的婦人哀號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指出,這名婦人數月前突然中風,且右半邊顏面神經麻痺、無知覺,合併左半邊肢體癱瘓、皮膚感覺異常,甚至在住院期間開始產生劇烈頭痛、血壓飆高,導致無法入睡,接著1~2週後眼皮周圍往額頭、頭頂開始冒出疱疹,才懷疑是帶狀疱疹。病毒延神經四處跑 最怕侵眼睛致失明蔡宜倫醫師進一步表示,這類病毒會躲在三叉神經節,一旦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被活化,開始沿著神經節跑,如果順著腦脊髓產生血管炎、造成血管阻塞,將出現中風的症狀。事實上,這類病症通常會被誤認為是一般中風,直到眼周皮膚開始出現紅疹、疱疹時,才知道是因帶狀疱疹引起。「帶狀疱疹若侵犯至腦脊髓,除了中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病毒侵犯眼周。」蔡宜倫醫師強調,像上述婦人出現中風及頭痛的神經痛症狀之外,加上病灶長在眼睛,導致角膜潰瘍,更嚴重的是,患者出院後因右眼眼皮閉合不全,使得眼睛乾燥、角膜破皮、潰瘍到接近穿孔狀態,便著手進行第一次角膜移植手術。患者在術後雖漸漸好轉,但半年過後仍因右眼角膜神經無感覺,且晚上睡覺眼皮閉不緊,又發生角膜破皮、潰瘍,再度進行第二次角膜移植,並以肉毒桿菌注射使眼皮垂下覆蓋傷口,使上皮生長,同時口服抗病毒藥治療,病情才逐漸穩定下來。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蔡宜倫醫師指出,長在頭部的帶狀疱疹,以侵犯三叉神經節最為常見,又以發作在第一分枝的眼部帶狀疱疹為最多、最嚴重,而有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初期常常不容易發現病因,僅會感覺眼睛痛,眼周、額頭、太陽穴到頭頂有劇痛現象,直到皮疹出現才會發現是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病毒造成眼睛前半部的傷害包括:虹彩炎、葡萄膜炎,而因不斷發炎使得眼部防水的排水功能阻塞,引發眼壓過高,進而導致青光眼,還可能形成白內障;同時也有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新生血管的可能性,且就算痊癒後,仍有機率在角膜上留疤,影響視力,更令人擔心的是,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將導致角膜溶解甚至是穿孔破裂造成失明。「要抵抗帶狀疱疹,最重要的是疾病預防。」蔡宜倫醫師強調,尤其年紀較大者應提升自我免疫力,多運動、保持睡眠充足,此外,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也是另一種預防的觀念。目前研究顯示,帶狀疱疹疫苗所造成的過敏反應等僅零星個案,其餘則是頭痛、局部腫脹,提醒年長者,可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避免罹患後引發嚴重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圖說: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抵抗帶狀疱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

誤把黃斑部病變當老花 當心錯失治療期恐失明

誤把黃斑部病變當老花 當心錯失治療期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而有多數民眾到了中老年後,視力明顯感覺衰退許多,往往都認為是老花眼作祟而置之不理,但其實並不然,也有可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因為它好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是常見的視力退化性疾病。4大類型民眾 為黃斑部病變高危險群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翁林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資料,65歲以上黃斑部病變盛行率約9.2%,平均65歲以上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且每增10歲,罹患的風險將近2倍。且醫師在臨床診間中發現,普遍民眾對黃斑部疾病認知度低,有鑑於此,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特別拍攝黃斑部影片,希望能藉此提升民眾認知,提高警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鄭成國醫師提醒,尤其是抽菸、高度近視、糖尿病、高血壓4大常見高危險群更應該要多加留意:1)長期抽菸/長期抽菸會改變眼睛流血量,造成血管不當增生,提高血壓阻塞風險,導致視網膜色素減少而增加4~5倍的罹病風險。2)高度近視/近視度速超過600度者,因眼球結構不正常變化,導致產生黃斑部出血與脈絡膜長出新生血管,進而增加9倍的罹病風險。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種影響全身的慢性疾病,而若血糖控制不良,導致水分滲出,進而導致視網膜黃斑水腫,目前全台約有7%糖尿病人口罹患黃斑部水腫。4)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壁壓力增加,使得血管壁逐漸硬化,當微血管破損後,視網膜就換開始產生出血、黃斑部水腫的問題。模糊、黑影為徵兆 民眾應盡速就醫檢查一般來說,黃斑部於眼睛正後方,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鄭成國醫師表示,一旦出現了模糊、黑影、扭曲三大徵兆時,民眾就要當心了,因為黃斑部病變初期症狀易被認為自然老化現象,例如:視力模糊、看東西色彩不鮮明等,而且正常的眼睛會代替病變的眼睛看東西,因而沒發現眼睛已出現病變,所以,往往發現異狀就醫時都已經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建議民眾可利用居家常見的方格型物品,如磁磚、窗格等,透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檢測,即可及早發現是否有黃斑部病變的徵兆。罹病後2年未治療 9成患者視力惡化至0.1以下在治療方面,鄭成國醫師表示,目前眼球內注射療法為常見的使用方式,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可幫助9成以上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穩定視力,更有4成以上患者視力會進步。醫師提醒民眾,要把握黃金治療期,若罹病2年未治療,9成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1以下,將面臨失明危機。因此,呼籲民眾積極治療,才能穩固視,不致步入失明危機。

黃斑部病變治療3大迷思 當心延誤治療恐致盲

黃斑部病變治療3大迷思 當心延誤治療恐致盲#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患是一種好發50歲以上的視力退化性疾病,一旦症狀開始發生,若沒有立即接受治療,恐會引發失明危機,但在臨床門診上卻普遍民眾對於黃斑部病變認知低,且存在著錯誤迷思,以至於未能及時就醫治療,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鄭成國醫師將針對民眾常見的3大迷思一一進行破解,遠離失明危機。1)在眼球打針很危險,還可能會瞎掉?/這是每個黃斑部病變患者中的疑慮,也有很多人因害怕在眼睛打針而拖延治療,但醫師表示,眼內注射是臨床上常見的技術,在治療前都會先經過消毒、麻醉,且使用的針很細,不會傷到眼睛,所以,民眾無須過度驚慌。2)治療費用高?/目前針對濕性老年性所引起的黃斑部病變,健保已有給付2款新生血管抑制劑,且自今年八月起,給付針數已從過去的2年6針,增加至2年7針,較原先給付的針數多,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獲得較足夠的治療針數。除此之外,現在健保也有給付由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水腫,因此,符合條件的民眾皆可透過申請,進行針劑治療。3)聽說2個月打一次,就不需要每個月打?/黃斑部病變治療首重個人化,因為每個人的病程及對藥物反應不同,因此,每位患者一年所需施打的總針劑也不同,但醫師表示,在門診上常有民眾認為治療針數要打越多越好,但其實針數過多過少都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最後,鄭成國醫師提醒,黃斑部病變基本上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治療與照顧,所以,民眾一定要有耐心的回診與接受追蹤治療,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視力問題。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沒戴眼鏡、沒有近視,在台灣似乎早已成為稀有動物,而要減少我國民眾的近視率,唯有從兒童時期培養起,避免過度用眼,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有近六萬人失明,其中,高達九成以上都可預防與避免,國民健康署就呼籲,兒童時期若有高度近視,未來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等風險將大大提高,提醒家長控制兒童的用眼時間。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而高度近視亦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我國青少年近視率 高達八成國健署統計資料指出,102年3歲至未滿6歲、6歲至未滿12歲及12歲至未滿15歲之近視盛行率分別為6.1%、43.3%和66.9%與98年之調查資料比較7.7%、43.8%和69.7%,近視盛行率稍有減緩現象。惟該項調查亦發現近視兒童戶外活動情形「幾乎天天都去」之比率有16.4%與98年14.1%相比,有微幅提升。但是,假日「看電視及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在102年仍約4.4小時,仍遠大於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的兒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不超過1小時的建議。為避免孩童戶外活動過少,以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影響孩童的視力,甚而加深近視度數,國健署呼籲民眾要掌握3要原則,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避免2歲以下兒童看螢幕,大於2歲以上兒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可早期接受矯治降低近視及惡化的發生。另外如小孩出現經常瞇眼、揉眼睛、近距離看東西等現象,為可能發生近視的徵象,父母應儘早帶小朋友至眼科進一步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矯治,避免視力惡化。

美9歲男童將失明 想看北極光

美9歲男童將失明 想看北極光#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得知自己將失明之前,你最想看到那些景色?美國一名九歲孩童,因早產的關係,導致他再過沒多久將失明,而在失明之前,他列出願望清單,此願望清單流出後,紛紛引來愛心人士慷慨解囊,共募集18萬美元善款,希望能讓男童在失明之前達成願望,一覽這世界的風采。男童愛世界、愛閱讀 卻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名男童近日視力漸漸模糊,因此在失明之前,他列出了願望清單,包括能看到北極光、艾菲爾鐵塔、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欣賞梵高繪畫作品等等,而他的醫師也建議,應趁男童尚看得到的日子,快點帶他看看這個世界,至少能在失明之前留下美好回憶。消息傳出去後,當地好心人士開始募集善款,在短短兩天內募集到18萬元,另男童與家人為之感動。然而,雖處處充滿人間溫情,但為了提前適應失明的生活,男童目前已開始學習使用拐杖走路與閉眼做飯,男童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也痛苦的表示,他真的很不想失明,他還想看看這世界,喜歡閱讀的他,更想持續吸收新知。但不得不向命運妥協的他,只好希望能與時間賽跑,在短時間內一覽世界風采,不留任何遺憾。

婦人罹帶狀疱疹 導致中風險失明

婦人罹帶狀疱疹 導致中風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當心帶狀皰疹不僅會造成神經痛,嚴重還可能造成失明、中風,不可不慎!一位62歲婦人,數月前突然中風,住院時頭痛到無法睡眠及血壓飆高,2個禮拜後出現眼部帶狀皰疹,甚至嚴重到角膜潰瘍溶解,必須做移植角膜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蔡宜倫醫師指出,此患者中風是帶狀疱疹病毒造成腦部神經炎及血管炎所引起,並導致眼睛併發角膜炎,險些造成婦人失明。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大部分是在孩童時期,也就是水痘,之後病毒潛藏在腦脊髓的感覺神經節內,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會再度活化。也就是說,得過水痘的人,就有可能會發生帶狀皰疹。2成發生於眼部 老人機率更高帶狀皰疹有2成會發生在眼部,年紀愈大發生在眼部機率也愈大,85歲以上甚至會有5成機率發生。眼部帶狀皰疹在皮疹出現之前,會有發燒、倦怠、頭痛和眼睛痛,而有3分之2的眼部帶狀皰疹會出現角膜症狀,會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水腫,即使症狀痊癒後,仍會在角膜上留下斑痕影響視力。更嚴重者,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會導致角膜溶解甚至穿孔破裂造成失明。壓力大、睡眠不足 當心病毒侵襲帶狀皰疹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性免疫會降低。年輕人多半在遇有重大壓力、長期睡眠不足時會發生。在症狀發生時,若能在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可以緩解帶狀皰疹的病程、疾病嚴重度以及併發症。但如果產生了眼部併發症或皰疹後神經痛,治療就會非常棘手。因此,目前來說施打疫苗來預防帶狀皰疹復發是一項選擇。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3歲的洪姓婦人騎車接送孫子下課時,發現直立的電線桿,全往一旁歪斜,馬路上的線也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是老花,但配了眼鏡後依然沒有改善,至眼科求診,才確診左眼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接受4次治療後,視力由0.4進步為0.7,症狀改善晚上也較能看清楚對向來車。年齡、抽菸、陽光曝曬是主因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彭凱鈴表示,台灣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所引起,而65歲以上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其中年齡、抽菸、陽光曝曬、家族史等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重要的危險因子。「黃斑部」與閱讀、辨識、駕車以及所有需要精密視力活動的能力直接相關。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老化讓組織逐漸受損,及經年累月的氧化傷害等造成,症狀為視野模糊、扭曲變形、甚至中心產生黑影或空缺。延誤治療2年內恐失明黃斑部病變病人,無論是切菜、提款、辨識人臉、分辨顏色、外出交通等生活起居都感到困難,甚而可能喪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且黃斑部病變惡化速度相當快,2年內未積極治療,9成病人的視力可能惡化至0.1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彭凱鈴醫師進一步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療法、雷射光凝固療法以及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新生血管抑制劑」可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逐漸萎縮,阻止新生血管不正常的滲漏及黃斑部水腫而影響視力情形。彭凱鈴醫師也提醒,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因此要記得定期回診追蹤。尤其病人治療期間也要常自我檢查,比如每天輪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單眼看固定的物體,觀察視覺中心物體是拉大或縮小、線條直線還是扭曲等,一發現症狀惡化,就要提前回診。 

黃斑部病變 銀髮族失明首因

黃斑部病變 銀髮族失明首因#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黃斑部病變已成為老年人失明首要原因。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對2,745位銀髮族視力篩檢,顯示為異常者有236位,占總人數9%。其中,49位回診民眾中,有32位確診為黃斑部病變,也就是2/3回診民眾出現黃斑部病變。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曾國亮說,台灣已步入人口老化社會,高齡族群為黃斑部病變主要潛在患者,然而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因此,希望透過老人疫苗施打同時,增加對高齡族群視覺篩檢,落實預防醫學,協助高齡族群及早發現與治療,以降低失明風險。黃斑部病變篩檢站 助你及早發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老人流感疫苗施打期間,增設「黃斑部病變篩檢站」,針對60歲以上已施打完流感疫苗民眾,由衛教人員對民眾進行檢測,篩檢有異常者,主動將患者轉診到眼科進一步檢查。曾國亮醫師也表示,黃斑部病變篩檢站是第一次搭配兩項不同類型的預防醫學活動,民眾的接受度有待評估。加強事前的宣導及更順暢的篩檢流程、便捷的回診檢查、專業的服務等,以提高篩檢回診率,則是後續要努力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