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 失明風險增倍?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 失明風險增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服用10年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一倍以上的失明風險。科學家們說,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發展與年齡相關性的退化性黃斑症(AMD)的機會,可導致失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小組,使用Beaver Dam眼科研究與年齡有關的眼部疾病的數據。眼科檢查每5年一次,超過20年的時間有近五千名43至86歲的志願者參加,再深入訪問,如果他們經常使用阿斯匹靈,至少每兩個禮拜一次,這樣超過三個月,之後平均隨訪的時間就為14.8年。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不同類型AMD的發生機率,濕性AMD僅有10%的情況下,會導致嚴重的視力喪失,而乾性AMD是較常見和較溫和的,儘管它可以在任何時候發展成濕性AMD。JAMA雜誌研究結果顯示,發現使用阿斯匹靈十年的人有1.4%的風險發展濕性AMD,而不使用的只有0.6%的風險;也在服用阿斯匹靈和發展乾性AMD之間發現沒有任何關聯。巴巴拉‧克萊恩博士表示,使用阿斯匹靈在美國很普遍,估計有19.3%的成年人經常食用,也會隨著年齡增加。交叉研究的結果顯示,服用阿司匹林導致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年齡是沒有關係的。AMD是一種潛在的致盲條件,對於持續增加的人口,患病率和發病率是一直在上升的,這種疾病風險在經常使用阿斯匹靈的人裡是常見的,而且年齡範圍也越來越廣泛。但經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新生血管性AMD的發病率(濕性AMD)之間,有個小但又顯著的關聯性。在英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最常見導致長者失明的原因,影響了超過四分之一的60歲以上長者和一半75歲以上的長者。研究小組說,更進一步研究可以幫助找到防止濕性AMD的方法。阿斯匹靈通常被稱為一種神奇藥物,除了做為一種止痛藥也被拿來當抗炎劑。可是這種藥丸稀釋血液,且每天最低有75毫克的劑量,是被發現可降低血液中形成血栓的風險。研究顯示,跟副作用相比,在心臟疾病患者中,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的好處是比較多的。另一項長達五年一系列涉及二十萬名患者的研究,發現這種藥丸也讓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了37%。然而,血友病患者和那些患有潰瘍的人士不應服用;而16歲以下的青年兒童也不該使用,因為它和一種致命的瑞氏綜合症有關連,這種症是是兒童在病毒感染如流感、感冒或水痘,康復過程中會得到的一種罕見疾病。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也會對視力造成威脅?55歲的李先生患有糖尿病,由於多年來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除雙眼併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外,還發現玻璃體出血、拉扯性視網膜剝離、白內障與青光眼,雙眼視力連0.01都不到,不但經常認錯人,連看報紙都很困難,最後只好選擇退休。李先生表示,罹患糖尿病後,因外面應酬多,沒有注意飲食,血糖很不穩定,更沒想過糖尿病竟然會造成他眼睛差點失明!三年前在某家醫院接受右眼玻璃體切除術,結果手術後視力仍不見改善,後來到台北康寧醫院眼科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但視力還是不到0.1。沒多久之後雙眼又併發玻璃體出血,花了很長時間治療才讓玻璃體出血問題獲得改善。台北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醫師表示,李先生來到眼科求診時,雙眼白內障程度相當嚴重,已無法檢查眼內情況,幾乎呈失明狀態;當時右眼已動過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在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後,方才發現黃斑部結疤與視神經委縮。李先生幾經掙扎與考慮後,終於勇敢地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目前左眼視力為1.0,讓他再度恢復自信,開始到處旅行,享受安適的退休生活。李文浩說,國人長期飲食營養過剩及缺乏運動,粗估台灣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00萬名;加上老年壽命延長,糖尿病患者面臨到的疾病日益增多,白內障就是其中一個在眼科常見的合併症。臨床上常見才五、六十歲的糖尿病患者就開始有白內障,而且大約四、五年就會惡化到嚴重程度,比一般僅罹患白內障成人惡化時間約十年快二倍。許多患者以為糖尿病只會造成白內障,殊不知長期的糖尿病也會造成視網膜出血及黃斑部水腫,嚴重還會引起玻璃體出血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甚至造成失明。李文浩指出,罹患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通常手術預後效果較差,主因是視網膜出血或黃斑部水腫等眼底病變,並不會因為白內障手術而改善。所以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時,最主要的焦點不在白內障,而是眼底病變,臨床上就常常見到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無法有效改善而驚慌,甚至誤以為「自己又得了另外一種眼病」或是「手術醫師把眼睛開壞了」,其實這都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視力不良原因非常複雜,白內障只是原因之一。建議最好事前和眼科醫師詳細討論,釐清病情加以治療,這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態度。

勞工未戴護目鏡 鐵絲倒插左眼險失明!

勞工未戴護目鏡 鐵絲倒插左眼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藍領階級的辛苦勞工們工作時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根據童綜合醫院表示,日前,一位患者,工作時要拿老虎鉗拔除鐵絲,沒想到鐵絲竟倒彈到這位患者左眼球,導致眼睛差點失明,所幸經開刀處理之後已無大礙。該院眼科主任陳沛仁表示,患者主述工作時,使用老虎鉗要拔除一條鐵絲,突然鐵絲斷掉彈回直接插入左眼眼球,同事見狀快速將他送至本院急診室就醫,初步檢查仍可見異物鐵絲插在眼球上,立即緊急安排「開刀手術」治療,整個手術約花費1小時。手術時後取出2公分的鐵絲,但由於鐵絲直接刺入穿破水晶體,造成「外傷性白內障」,於是再使用「超音波乳化手術」將他的白內障摘除,並將角膜破裂處縫合。術後住院治療與觀察5天出院,追蹤一個月後,他的眼部無感染情形,再返院接受「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陳沛仁主任強調,鐵絲從左眼球的正中間刺穿了患者的角膜及水晶體,幸好未傷及眼球後方的視網膜,才未造成更嚴重的視力損傷;而角膜被異物從正中央穿入,造成高度不規則的散光;但也因為鐵絲直接刺入水晶體造成外傷性白內障,經過治療後他眼睛的外觀並無異常,但左眼的視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傷,目前視力約剩0.2。因此,陳沛仁主任呼籲,工作時應做好保護措施,如工作環境有鐵屑、木屑或是從事焊接性質的工作等,須戴護目鏡,本身也要小心,不幸發生意外時,應儘速就醫,若是異物插入勿自行將異物拔出或揉眼睛,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用愛傳世界挽救全球近三千萬失明人口

用愛傳世界挽救全球近三千萬失明人口#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捷運上常看到許多盲胞們,拄著一根棒子,辛勞的摸著黑,小心翼翼的走進捷運車廂裡頭,然後坐下。然而,這樣美麗的大千世界,全球無福看見的人卻多達近三千萬人,而這樣的數字,還不斷慢慢在攀升。根據WHO的統計,近9成失明人口,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因此有醫生親力前往這些地方,試圖送愛到遠方。 全球有三千萬失明人口,近一百四十萬為孩童,而這樣的數字,根據WHO的預測,到了2020年可能加倍,為了防範全球失明人口持續的增加,WHO將每年10月第2個週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以期達到降低全球失明人口的目的。 然而,國內眼科醫師蔡瑞芳與呂大文在世界視覺日跳出來呼籲,希望民眾能為世界燃點更多「光明希望」、送愛到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開發中國家。蔡瑞芳引述WHO,指出8成致盲眼疾是可以防治的,但9成患者生活在經濟和醫療資源匱乏的開發中國家,根本來不及治療,而白白斷送視力。 呂大文說,6年前曾至緬甸義診,回憶當地醫療人力培訓不足,當時一位30歲的內科醫師請呂大文治療青光眼,前年還排除萬難、透過特殊管道再來台治療,今年又再聯繫呂大文,希望能再請他診治。而拿台灣與尼泊爾或是孟加拉相比, 台灣平均每350人就有1位專業眼科醫師服務,另兩國卻分別是17萬人、2萬人才有一位眼科醫師。因此,呂大文說,在這樣經濟不好的年代裏頭,心靈因工作而勞累,但有時候逆向思考來用棉薄之力幫助海外落後國家的人民,反而能夠讓心靈獲得工作以外的極大慰藉,因此他說,也許可以捐輸少少一點資源到落後國家中,見證自己也能改變遠方孩子的一生!

別讓他出生就失明!基金會號召全台搶救黑暗孩子

別讓他出生就失明!基金會號召全台搶救黑暗孩子#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通常發生在懷孕31週前出生、體重不足1250公克的早產兒身上,可能會導致該名新生早產兒產生終生視力障礙或失明現象,而地處南亞的孟加拉,近4成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年375萬個新生嬰兒中,約有15,000個體重過輕的早產兒有某種程度的ROP,更有超過1,000名最終會因此失明。今年,奧比斯亦將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地區成立該國第一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中心」。大多數孟加拉的新生兒醫生、眼科醫生和父母都不瞭解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嚴重性,也缺乏訓練有素的醫護團隊及所需的儀器設備。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與達卡市的Ispahani Islamia眼科中心合作,以5年時間,建立全國第一個ROP篩檢和醫療服務中心,預計籌募30萬美金,做為整建硬體、培訓醫護團隊、補助貧困家庭、建立新生兒加護病房轉診通報網絡及購置儀器設備之用。目前全球有126萬名失明兒童,且每分鐘都會增加一個。他們大多生活在資源極度匱乏的發展中國家,缺乏具品質的醫療環境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進行應有的治療;如果不及時伸出援手,可能導致6成失明兒童失去生命,或在失明後一年內死亡。其實要消除這些悲劇並不難,8成的失明是可以避免的,因此30年來,奧比斯基金會致力於全球防盲救盲,近年來更著重籌建兒童眼科中心,目標是在2015年前在發展中國家籌建100所,迄今已成立55所,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也趁勢號召全台灣的熱血份子,在網路上拯救身陷黑暗孩子的「視界」!即日起至8月16日,奧比斯推出「反黑復明  光明再臨」的年度網路募款活動,並結合最夯的臉書APP,網友可以測驗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反黑英雄,又將拯救哪個無助受困的眼疾兒童。除了可於臉書分享APP結果,以有趣KUSO的方式推廣消弭「可避免的失明」議題,更可以實際捐款響應救盲任務,您的捐款即可幫助一個發展中國家眼疾兒童進行必須的治療手術,讓他們也能擁有繽紛童年。

新北市擴大巡迴醫療 偏鄉就醫更方便

新北市擴大巡迴醫療 偏鄉就醫更方便#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住在石碇區格頭里茶園旁的李伯伯,因糖尿病下肢末梢循環不良,且門口的一段碎石子路讓他視看病為畏途,在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擴大巡迴醫療網計畫下,李伯伯終於能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血壓及血糖皆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外出找老鄰居聊天了!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新北市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且29區城鄉落差頗大,至今仍有132個里沒有醫師執業,經衛生局協調及爭取經費,自今年7月1日起擴大辦理巡迴醫療服務,由去年的10個區、23個醫療點,將淡水及三峽納入提升到12個區、37個醫療點,今年預計可增加476個診次、2萬3千餘位居民受惠。林雪蓉說,偏遠地區如東北角、北海岸因地理阻隔,醫療資源較為貧乏,如石門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但當地僅1家西醫診所、1家衛生所,倘若週末時段生病欲就醫,便須舟車勞頓至距離最近的台大金山分院或淡水馬偕醫院就醫。因此,為強化偏遠地區緊急醫療,除已於金山、瑞芳及貢寮等地區提供24小時緊急醫療救護,並協調新北市醫師公會及各大醫院、診所組成醫療團隊,在三芝、貢寮、平溪、石碇、石門、萬里、坪林、林口、八里及雙溪等10區設置巡迴醫療服務點,提供社區居民與遊客基本醫療照護需求,100年度總計設置23個巡迴醫療服務點,提供901餘診次,服務9701餘人次。今年衛生局再將淡水及三峽區納入並提高服務點的密度,截至7月份每週可再增加4診夜間門診及14診假日門診。新增設的服務點及服務點異動分別是淡水區屯山里、賢孝里、林口區下福里(原東林里)、太平里、八里區荖阡里、下罟里(原米倉里)、三峽區插角里、五寮里、有木里、安坑里、三芝區後厝里(原埔頭里)、平溪區白石里、菁桐里、石碇區烏塗里(增加假日門診)、格頭里、潭邊里、石門區富基里、老梅里(增加假日門診)等,以提升當地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圖:簽約儀式完成 (由左至右依序為崇仁外科診所楊義江醫師、亞東紀念醫院黃裔貽特別助理、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新北市醫師公會何博基理事長、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陳美惠護理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骨科謝瑞洋醫師,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夏天到眼睛也出現蚊子?飛蚊症別輕忽

夏天到眼睛也出現蚊子?飛蚊症別輕忽#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暑假到來,明明沒有出現蚊子,但眼睛卻看見黑影或漂浮物體,就像蚊子飛過一般,且會隨著眼球轉動而移動,正因為如同蚊子在眼前飛舞一般,這樣的症狀又叫做「飛蚊症」,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主國飛蚊症的病因可大可小,需要找眼科醫生確定病因對症治療,否則嚴重還可能造成失明或是視網膜剝離等。依據大小不同的「飛蚊」,也有人形容它為蒼蠅、臭蟲甚或蜘蛛網等,一般大多於直視白色景物、亮色牆面或晴朗天空等的淺色單純背景時出現;嚴重時甚至於閱讀或看電腦螢幕都可能隨時出現,誤以為蚊子飛過或螞蟻從旁經過,頓時令人驚訝錯愕或甚至引發煩躁不安讓人惱怒。林主國醫師表示,飛蚊症大致可分為病理性、生理性、退化性,其中病理性飛蚊症必須儘快檢查治療以免危及視力,生理性飛蚊是極微小的胚胎玻璃體凝膠發育遺跡,大多不影響正常視覺機能,若不影響視力,並不須特別治療。至於退化性飛蚊症的主因是老化的玻璃體中產生部份液化現象,形成混濁懸浮物,隨著年紀增長,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現飛蚊之症狀,若產生視覺不適現象,可以考慮治療。最重要的是病理性飛蚊症,可能合併有視覺障礙等症狀,如視力模糊、出現大量漂浮點如下雨狀或潑墨狀、閃光次數頻繁增加或視野出現大塊陰影或有如窗簾之缺損,一旦發生建議趕快就醫詳查。病理性飛蚊症尤其容易好發於年紀五十歲以上、有高度近視(600屈光度以上)及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患者,其病因可能是玻璃體後剝離、視網膜裂孔、玻璃體出血或甚至為嚴重可造成失明之視網膜剝離症等,都必須立即檢查或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林主國醫師強調預防飛蚊症,定期眼底視網膜檢查、均衡營養飲食並養成正常生活作息,都可以讓眼睛得到最佳保養,此外根據臨床研究證實,適量補充攝取葉黃素、玉米黃素、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EPA)、綜合維他命如維生素A、C、E、B群及部份硒、鋅、錳、銅等多重抗氧化性物質或元素,可以達到預防視網膜發生病變的機會,同時相對也可能減少視覺不適的症狀,對於飛蚊症狀的減少或抑制也有幫助。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主國提醒民眾對飛蚊症千萬別輕忽,就如同「頭痛」一樣有許多原因,輕者可能只是小感冒,但重者卻可能是腦部或神經系統中風或腫瘤。同樣的,飛蚊症的病因也是可大可小,需要找眼科醫生確定病因對症治療,若是延誤治療視力恐不保。

誤信「左手香」敷眼能消腫 婦人單眼失明

誤信「左手香」敷眼能消腫 婦人單眼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當發生任何眼疾時,千萬不要誤信偏方,避免使用不當的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病變,甚至失明,日前一名74歲女性,因雙眼罹患青光眼,在家附近診所接受兩眼周邊虹膜切開術,術後便以家中所種植的「左手香」葉搗碎後敷在兩眼上,認為可以消腫、解毒,不料一個禮拜後左眼開始模糊,流淚、怕光,後竟造成角膜及眼球內黴菌感染,雖然右眼視力維持原來的零點四,但左眼視力則僅存光感。臺北榮總眼科部醫師陳克華指出,初診時病患左眼視力僅可辨手動,眼壓高達45毫米汞柱,眼角有嚴重感染及水腫,前房有嚴重發炎反應及蓄膿現象,右眼情況類似但較輕微,在兩眼黴菌性角膜感染及眼球內感染的診斷下,立即給予局部及全身性的抗黴菌藥物治療,三個星期後始控制病情,其間幾度因黴菌感染擴大而考慮眼球摘除,出院回家繼續點抗黴菌藥物治療,六個星期後完全停藥,而左眼又因治療期嚴重發炎及白內障導致眼壓上昇, 經手術後眼壓恢復正常,但最終左眼視力僅存光感,右眼則維持原來的零點四。陳克華醫師表示,由於植物葉片上經常沾附大量薇菌,在搗碎後敷在開放性傷口易造成黴菌感染, 此病人以左手香葉片敷在手術後眼球表面,造成角膜及眼球內黴菌感染,提醒民眾,有任何眼疾問題,最好先就醫,千萬不要使用不當的治療方式,以免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