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7歲患有腎病的盧姓病患,因右眼輕微紅腫,到附近診所看病,診所醫師診斷為右眼隔膜前蜂窩性組織炎,給予病人口服抗生素及眼藥水使用;隔天盧姓病患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洗腎時,洗腎中感覺右眼越來越腫,眼球有向前凸出的感覺,醫護人員緊急停止洗腎,立即轉至眼科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盧姓病患的右眼窩紅腫、眼球凸出、無瞳孔反射、眼球無法轉動,疑為鼻竇炎所引起的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斷層掃描後確診為鼻竇炎,且眼窩內也有膿瘍物質。童綜合醫院眼科醫師陳沛仁指出,研判是因洗腎造成的眼窩內自發性出血,將血塊清除乾淨後,手術順利完成;雖然患者的眼部外觀、眼球轉動都已恢復正常,但視神經已傷害嚴重,視力已無法救回。陳沛仁表示,盧姓病人是洗腎患者,洗腎時用來防止的人工腎臟凝固的抗凝血劑,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所以當鼻竇炎細菌侵入眼窩引起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時,除出現膿瘍外,很可能也導致眼窩內血管自發性出血,這種個案非常少見。醫師呼籲,鼻竇炎感染到眼窩的情況很少,但抵抗力差者,不能輕忽鼻竇炎、感冒等症狀,尤其冬天容易罹患感冒,如長達兩周仍不痊癒者,就要儘快到醫院就醫,避免病情惡化,嚴重除失明外,恐還會致命。(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全國竟有176萬糖尿病患身陷25倍高失明風險?其中主因之一則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難自覺,導致就醫時已發生不可逆的視力影響。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IDF)公告,2012年全台糖尿病人數約176萬人,與2011年度相比又成長6%、增加10萬名。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損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越長,發生率就越高,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杜思德指出,根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3、5、10、15年,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8%、25%、60%、80%,發病20年幾乎全部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診斷之初就有21%(每5人有1人)視網膜已產生病變,發病20年發生率增加為60%,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部林人傑主任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因為視網膜上的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甚而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由於黃斑部是感覺中心視力之重要的地方,一旦滲漏犯及黃斑部的中心部位,便大大影響視力,並可能產生視物模糊、扭曲、變形、黑影、及顏色辨別異常等症狀。中華民國視網膜學會劉榮宏理事長提醒,其實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以眼底鏡就能檢查出來,目前也有有效的健保治療方式。但根據100年度全國醫學中心糖尿病照護品質指標整體結果發現,眼底檢查執行率自5%起跳,平均也只達3成。目前有效改善視力的治療為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自2月1日起健保已納入給付,呼籲糖尿病患若發生視力問題,不要再認為換換老花眼鏡、多加幾管燈管就好,請務必定期接受眼底檢查,把握治療良機。杜思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確診後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後續每年定期追蹤,若出現病變或是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底檢查執行率已達73.7%,並規劃有完善的眼科轉介流程,期帶給糖尿病患更佳的照護品質。

糖尿病易引併發症 失明風險增25倍

糖尿病易引併發症 失明風險增25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糖尿病控制不好,小心眼睛失明!根據統計,去年(101年)全台糖尿病患約176萬人,比前一年成長6%,一年增加約10萬名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視網膜病變,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杜思德指出,台灣失明的民眾中,有3成是糖尿病引起,主因就在於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併發症。一名46歲婦人,因為賣麵包,生活幾乎天天都以麵包裹腹,連吃幾年下來,身高160公分、體重卻高達75公斤,不過,日前體重卻急速下降異常倦怠,被送至急診,確診為糖尿病,合併視網膜出血。杜思德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被確診時,約有兩成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就會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且罹病時間越長、發生率越高,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且黃斑部水腫等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一旦就醫確診,視力幾乎都已發生不可逆的影響。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 失明風險增倍?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 失明風險增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服用10年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一倍以上的失明風險。科學家們說,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增加發展與年齡相關性的退化性黃斑症(AMD)的機會,可導致失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小組,使用Beaver Dam眼科研究與年齡有關的眼部疾病的數據。眼科檢查每5年一次,超過20年的時間有近五千名43至86歲的志願者參加,再深入訪問,如果他們經常使用阿斯匹靈,至少每兩個禮拜一次,這樣超過三個月,之後平均隨訪的時間就為14.8年。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不同類型AMD的發生機率,濕性AMD僅有10%的情況下,會導致嚴重的視力喪失,而乾性AMD是較常見和較溫和的,儘管它可以在任何時候發展成濕性AMD。JAMA雜誌研究結果顯示,發現使用阿斯匹靈十年的人有1.4%的風險發展濕性AMD,而不使用的只有0.6%的風險;也在服用阿斯匹靈和發展乾性AMD之間發現沒有任何關聯。巴巴拉‧克萊恩博士表示,使用阿斯匹靈在美國很普遍,估計有19.3%的成年人經常食用,也會隨著年齡增加。交叉研究的結果顯示,服用阿司匹林導致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年齡是沒有關係的。AMD是一種潛在的致盲條件,對於持續增加的人口,患病率和發病率是一直在上升的,這種疾病風險在經常使用阿斯匹靈的人裡是常見的,而且年齡範圍也越來越廣泛。但經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新生血管性AMD的發病率(濕性AMD)之間,有個小但又顯著的關聯性。在英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最常見導致長者失明的原因,影響了超過四分之一的60歲以上長者和一半75歲以上的長者。研究小組說,更進一步研究可以幫助找到防止濕性AMD的方法。阿斯匹靈通常被稱為一種神奇藥物,除了做為一種止痛藥也被拿來當抗炎劑。可是這種藥丸稀釋血液,且每天最低有75毫克的劑量,是被發現可降低血液中形成血栓的風險。研究顯示,跟副作用相比,在心臟疾病患者中,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的好處是比較多的。另一項長達五年一系列涉及二十萬名患者的研究,發現這種藥丸也讓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了37%。然而,血友病患者和那些患有潰瘍的人士不應服用;而16歲以下的青年兒童也不該使用,因為它和一種致命的瑞氏綜合症有關連,這種症是是兒童在病毒感染如流感、感冒或水痘,康復過程中會得到的一種罕見疾病。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也會對視力造成威脅?55歲的李先生患有糖尿病,由於多年來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除雙眼併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外,還發現玻璃體出血、拉扯性視網膜剝離、白內障與青光眼,雙眼視力連0.01都不到,不但經常認錯人,連看報紙都很困難,最後只好選擇退休。李先生表示,罹患糖尿病後,因外面應酬多,沒有注意飲食,血糖很不穩定,更沒想過糖尿病竟然會造成他眼睛差點失明!三年前在某家醫院接受右眼玻璃體切除術,結果手術後視力仍不見改善,後來到台北康寧醫院眼科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但視力還是不到0.1。沒多久之後雙眼又併發玻璃體出血,花了很長時間治療才讓玻璃體出血問題獲得改善。台北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醫師表示,李先生來到眼科求診時,雙眼白內障程度相當嚴重,已無法檢查眼內情況,幾乎呈失明狀態;當時右眼已動過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在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後,方才發現黃斑部結疤與視神經委縮。李先生幾經掙扎與考慮後,終於勇敢地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目前左眼視力為1.0,讓他再度恢復自信,開始到處旅行,享受安適的退休生活。李文浩說,國人長期飲食營養過剩及缺乏運動,粗估台灣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00萬名;加上老年壽命延長,糖尿病患者面臨到的疾病日益增多,白內障就是其中一個在眼科常見的合併症。臨床上常見才五、六十歲的糖尿病患者就開始有白內障,而且大約四、五年就會惡化到嚴重程度,比一般僅罹患白內障成人惡化時間約十年快二倍。許多患者以為糖尿病只會造成白內障,殊不知長期的糖尿病也會造成視網膜出血及黃斑部水腫,嚴重還會引起玻璃體出血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甚至造成失明。李文浩指出,罹患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通常手術預後效果較差,主因是視網膜出血或黃斑部水腫等眼底病變,並不會因為白內障手術而改善。所以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時,最主要的焦點不在白內障,而是眼底病變,臨床上就常常見到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無法有效改善而驚慌,甚至誤以為「自己又得了另外一種眼病」或是「手術醫師把眼睛開壞了」,其實這都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視力不良原因非常複雜,白內障只是原因之一。建議最好事前和眼科醫師詳細討論,釐清病情加以治療,這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態度。

勞工未戴護目鏡 鐵絲倒插左眼險失明!

勞工未戴護目鏡 鐵絲倒插左眼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藍領階級的辛苦勞工們工作時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根據童綜合醫院表示,日前,一位患者,工作時要拿老虎鉗拔除鐵絲,沒想到鐵絲竟倒彈到這位患者左眼球,導致眼睛差點失明,所幸經開刀處理之後已無大礙。該院眼科主任陳沛仁表示,患者主述工作時,使用老虎鉗要拔除一條鐵絲,突然鐵絲斷掉彈回直接插入左眼眼球,同事見狀快速將他送至本院急診室就醫,初步檢查仍可見異物鐵絲插在眼球上,立即緊急安排「開刀手術」治療,整個手術約花費1小時。手術時後取出2公分的鐵絲,但由於鐵絲直接刺入穿破水晶體,造成「外傷性白內障」,於是再使用「超音波乳化手術」將他的白內障摘除,並將角膜破裂處縫合。術後住院治療與觀察5天出院,追蹤一個月後,他的眼部無感染情形,再返院接受「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陳沛仁主任強調,鐵絲從左眼球的正中間刺穿了患者的角膜及水晶體,幸好未傷及眼球後方的視網膜,才未造成更嚴重的視力損傷;而角膜被異物從正中央穿入,造成高度不規則的散光;但也因為鐵絲直接刺入水晶體造成外傷性白內障,經過治療後他眼睛的外觀並無異常,但左眼的視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傷,目前視力約剩0.2。因此,陳沛仁主任呼籲,工作時應做好保護措施,如工作環境有鐵屑、木屑或是從事焊接性質的工作等,須戴護目鏡,本身也要小心,不幸發生意外時,應儘速就醫,若是異物插入勿自行將異物拔出或揉眼睛,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用愛傳世界挽救全球近三千萬失明人口

用愛傳世界挽救全球近三千萬失明人口#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捷運上常看到許多盲胞們,拄著一根棒子,辛勞的摸著黑,小心翼翼的走進捷運車廂裡頭,然後坐下。然而,這樣美麗的大千世界,全球無福看見的人卻多達近三千萬人,而這樣的數字,還不斷慢慢在攀升。根據WHO的統計,近9成失明人口,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因此有醫生親力前往這些地方,試圖送愛到遠方。 全球有三千萬失明人口,近一百四十萬為孩童,而這樣的數字,根據WHO的預測,到了2020年可能加倍,為了防範全球失明人口持續的增加,WHO將每年10月第2個週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以期達到降低全球失明人口的目的。 然而,國內眼科醫師蔡瑞芳與呂大文在世界視覺日跳出來呼籲,希望民眾能為世界燃點更多「光明希望」、送愛到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開發中國家。蔡瑞芳引述WHO,指出8成致盲眼疾是可以防治的,但9成患者生活在經濟和醫療資源匱乏的開發中國家,根本來不及治療,而白白斷送視力。 呂大文說,6年前曾至緬甸義診,回憶當地醫療人力培訓不足,當時一位30歲的內科醫師請呂大文治療青光眼,前年還排除萬難、透過特殊管道再來台治療,今年又再聯繫呂大文,希望能再請他診治。而拿台灣與尼泊爾或是孟加拉相比, 台灣平均每350人就有1位專業眼科醫師服務,另兩國卻分別是17萬人、2萬人才有一位眼科醫師。因此,呂大文說,在這樣經濟不好的年代裏頭,心靈因工作而勞累,但有時候逆向思考來用棉薄之力幫助海外落後國家的人民,反而能夠讓心靈獲得工作以外的極大慰藉,因此他說,也許可以捐輸少少一點資源到落後國家中,見證自己也能改變遠方孩子的一生!

別讓他出生就失明!基金會號召全台搶救黑暗孩子

別讓他出生就失明!基金會號召全台搶救黑暗孩子#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通常發生在懷孕31週前出生、體重不足1250公克的早產兒身上,可能會導致該名新生早產兒產生終生視力障礙或失明現象,而地處南亞的孟加拉,近4成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年375萬個新生嬰兒中,約有15,000個體重過輕的早產兒有某種程度的ROP,更有超過1,000名最終會因此失明。今年,奧比斯亦將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地區成立該國第一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中心」。大多數孟加拉的新生兒醫生、眼科醫生和父母都不瞭解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嚴重性,也缺乏訓練有素的醫護團隊及所需的儀器設備。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與達卡市的Ispahani Islamia眼科中心合作,以5年時間,建立全國第一個ROP篩檢和醫療服務中心,預計籌募30萬美金,做為整建硬體、培訓醫護團隊、補助貧困家庭、建立新生兒加護病房轉診通報網絡及購置儀器設備之用。目前全球有126萬名失明兒童,且每分鐘都會增加一個。他們大多生活在資源極度匱乏的發展中國家,缺乏具品質的醫療環境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進行應有的治療;如果不及時伸出援手,可能導致6成失明兒童失去生命,或在失明後一年內死亡。其實要消除這些悲劇並不難,8成的失明是可以避免的,因此30年來,奧比斯基金會致力於全球防盲救盲,近年來更著重籌建兒童眼科中心,目標是在2015年前在發展中國家籌建100所,迄今已成立55所,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也趁勢號召全台灣的熱血份子,在網路上拯救身陷黑暗孩子的「視界」!即日起至8月16日,奧比斯推出「反黑復明  光明再臨」的年度網路募款活動,並結合最夯的臉書APP,網友可以測驗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的反黑英雄,又將拯救哪個無助受困的眼疾兒童。除了可於臉書分享APP結果,以有趣KUSO的方式推廣消弭「可避免的失明」議題,更可以實際捐款響應救盲任務,您的捐款即可幫助一個發展中國家眼疾兒童進行必須的治療手術,讓他們也能擁有繽紛童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