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別亂「鈣」!6成民眾分不清關節炎與骨質疏鬆

別亂「鈣」!6成民眾分不清關節炎與骨質疏鬆#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45歲,一年前開始覺得上下樓梯困難及膝蓋痠痛,原以為是骨頭問題,因此自行攝取一堆鈣片及牛奶,反而使病情越來越嚴重,就醫後才發現是關節炎應該補充葡萄糖胺,但因錯誤的方式而使症狀加重,悔不當初。長庚醫院骨科部陳文鈐醫師表示,關節炎是軟骨磨損造成的退化現象,而骨質疏鬆則是骨頭強度降低,兩者症狀及保養方式截然不同。近年來,診間也發現有近6成的民眾無法完全辨別兩者症狀,導致錯誤治療。呼籲民眾,一旦發現身體不適應立即就醫,對症下藥,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近6成民眾搞不清關節炎與骨質疏鬆陳文鈐醫師說明,大部分民眾容易混淆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診間統計也發現,高達6成以上的病患無法完全辨別兩者症狀。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造成關節僵硬或疼痛的退化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頭強度降低,因此容易骨折或跌倒,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表現也完全不同。走路關節會痛是關節炎、容易骨折是骨鬆症到底該怎麼分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呢?陳文鈐醫師解釋,分辨方式相當簡單,只要發現關節緊繃或痠痛,像是走路膝蓋會痛、上下樓梯膝蓋無力,甚至年輕族群使用電腦坐姿不正,造成頸肩痠痛等關節疼痛狀況,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而骨質疏鬆症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到後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跌倒或骨折,就好比是一棟海砂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所以被稱之為無聲無息的殺手。關節炎初期可補充葡萄糖胺,骨質疏鬆多曬太陽補充鈣質陳醫師表示,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可透過葡萄糖胺,讓軟骨的增生以減低軟骨的磨損,到中後期就可能得施打玻尿酸或更換人工關節;而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應多曬太陽及攝取小魚乾、深綠色蔬菜,補充維他命D及鈣質,尤其亞洲地區年過3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做骨質檢測,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呼籲,健康的身體維繫於良好的骨關節系統,保健應同時兼顧骨骼、肌肉與關節,三者的保養缺一不可,才能擁有靈活的活動力。

膝蓋卡「關」 葡萄糖胺怎麼吃才正確?

膝蓋卡「關」 葡萄糖胺怎麼吃才正確?#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體未老,膝蓋先老」是說關節就像機器一樣,長久使用容易造成磨損,尤其是久坐一族的白領階級,很容易因久坐不動而造成膝關節的提早退化。事實上,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中晚期的玻尿酸注射及手術開刀外,許多人也會選擇攝取葡萄糖胺來潤滑關節的磨損。馬偕醫院藥師楊淑滿說明,葡萄糖胺的產品百百種,目前通過健保局規定的藥品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她強調,即使是同樣成分,不同的製成技術也可能影響療效,提醒民眾購買藥物前還是應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身體未老,膝蓋先老 您也是其中一員嗎?新光醫院骨科廖振焜醫師表示,因為現代人動得少、坐得多,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很容易造成關節提早退化,尤其是身體的負重關節,如:膝關節就特別容易出現提早退化的情況。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到了中晚期則以玻尿酸注射潤滑磨損的關節,此外,像是服用葡萄糖胺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因為葡萄糖胺除了可以改善關節退化症狀,同時也具有抗發炎的功效。但若情況嚴重,醫師可能會進一步以手術的方式,開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 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以初期關節炎的藥物治療而言,目前主流為攝取葡萄糖胺藥品,然而,市面上葡萄糖胺藥品百百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對此,楊淑滿藥師說明,目前通過健保局規定的葡萄糖胺藥品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但是不同的製成技術或環境也會影響人體吸收的效果。常見的劑型如:「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因添加少量的氯化鈉,可讓藥品更安定,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液體型的葡萄糖胺」因添加程度不一的糖分,嘗起來味道甜甜的,糖尿病患者就不適合使用。楊淑滿藥師強調,目前市面上葡萄糖胺藥品相當多元,即使是同樣成分,不同的製成技術也可能影響療效,呼籲民眾,應根據自身的關節問題,與醫師充分溝通後再行服用。此外,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平時應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尤其年輕人常認為自己不可能會得到關節炎而輕忽,甚至因過度使用關節,讓關節過度承載,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找上門,提醒民眾應時常變化姿勢,避免關節過度使用才能幫助降低得倒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肥胖傷膝蓋 罹患關節炎機率高出4成

肥胖傷膝蓋 罹患關節炎機率高出4成#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以往常聽聞「慢跑傷膝蓋」,但美國報告指出,慢跑對關節並不會造成直接傷害,反倒是體重過重或是家族有關節病史者罹患關節炎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5%,且每增加1磅體重,膝蓋承受壓力就增為4磅。振興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林鍵指出,規律的運動,尤以有氧運動及低阻力之肌力訓練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進而減輕關節負擔,反倒體重過重者會讓關節承受壓力增加,容易引發關節相關疾病或加速關節退化。常搬運重物恐加速關節退化此外,銀髮族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它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全身的關節會隨著老化讓關節腔中滑液的玻尿酸濃度減少,因此降低對關節、軟骨保護、同時減少吸收震動作用、降低物理碰撞功能,如此一來便讓關節暴露在威脅之中。醫師也提醒,常搬運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開過刀者都是得到關節炎及加速關節退化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也不要常常坐太低的椅子,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態如盤坐、蹲踞、跪等彎曲膝蓋的動作。 

醫訊/認識關節炎與過敏性皮膚炎

醫訊/認識關節炎與過敏性皮膚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關節炎,就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它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通常骨關節炎好發於中年或老年人,在頸部、背部、膝蓋、及髂骨等主要負重的關節上,出現退化性關節病變。現在,三軍總醫院特舉辦「關節炎」與「過敏性皮膚炎」講座,由風濕免疫科醫師陳相成與皮膚科醫師陳振豐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關節炎&過敏性皮膚炎時間:102年8月17日(六)上午9:30~11:30地點:三總內湖院區(台北內湖區成功路2段325號)B1第2演講廳洽詢:02-8792 3311轉12657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近半年來因手腳多處關節反覆腫痛僵硬而苦惱,最初以為是痛風並不以為意,但關節逐漸變形後,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風濕免疫門診檢查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發炎與免疫調節藥物合併生物製劑後,病人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關節炎,往往與其他關節炎不易區分,因此,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很重要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侵犯關節,造成局部的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但當疾病活性嚴重時,也會能造成全身的關節的損壞變形,甚至造成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會侵犯最常見的四肢小關節,也可能會侵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器官,所以我們仍應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終將變形、僵直而活動受限。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常常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常常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的「晨僵現象」。若是反覆發生「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常常發炎的最終結果會造成受侵犯關節逐漸變形、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上視病人的病情,是以「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疾病藥物」以及「類固醇」來治療,但若是對傳統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近年來生物製劑的應用提供病患更快速達到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了六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上市,對於長期疾病處於高活性的病患,經傳統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時,健保也提供生物製劑的治療,對於頑固型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是一大福音。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惱人的疾病,疾病的嚴重度可由輕度的關節腫脹症狀到重度的關節破壞變形或是其他器官侵犯。若出現上述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之症狀,宜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與計畫。長期配合醫師的處方合併生活作息的調整可使疾病的活性控制在最穩定的狀態。

醫訊/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退化性關節炎

醫訊/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跟老化有很有關連,主要肇因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其將導致疼痛、僵硬、腫大和變形,在活動時,會聽到異常的磨擦聲。為此,新店慈濟醫院特舉辦社區衛教講座「預防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邀請該單位骨科周博至醫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預防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時間:102年7月26日(五)上午10:30~11:30地點:北城玫瑰社區圖書館洽詢:02-6628 9779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中年女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中年女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00多種關節炎疾病中,破壞力最強、侵襲範圍最廣的疾病,通常是因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發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關節嚴重變形,甚至波及皮膚、心血管、肺腎、眼睛和神經。 南投縣衛生局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至50歲間,女性發病機率約為男性3倍,雖然明確的病因還不清楚,但最新研究發現可能與抽菸、牙周病和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 近年來生物醫學進步快速,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能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免疫抑制藥物和生物製劑等,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不過,如果民眾有發現以下症狀,應儘速就診,且經專科醫師排除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其他自體免疫問題後,積極展開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6大警訊 1.晨間僵硬15分鐘以上,為時超過1周。 2.在全身18個關節區域中,有3個以上的區域腫脹超過1周。 3.手腕、掌指、近端指間、腳踝、趾間的任一關節腫脹超過1周。 4.對稱性腫脹超過1周。 5.血液中有類風濕因子。 6.手部或足部X光出現軟組織紡錘形腫脹,或有骨疏鬆、骨侵蝕情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