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增肌又不過度訓練 調整訓練量有秘訣

增肌又不過度訓練 調整訓練量有秘訣#健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要增肌(肌肥大)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慢慢提高訓練量,但是訓練量太多又容易過度訓練,所以到底要怎麼樣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量呢?認識最修復訓練組術、最小維持訓練組數肌肉需要足夠的訓練量來達到增肌的效果,但是過高的訓練量會讓身體來不急修復,所以我們在增肌過程中要做的就是找到「適中」的訓練量,然後慢慢增加到最高訓練量限制,才不會一下就過度訓練。首先要先了解兩個詞,叫做最大修復訓練組數,跟最小維持訓練組數。(大多以8-12下為一組來解釋)最低維持訓練組數對於訓練者來講,大約是10組左右(新手更低,老手更高),高於維持訓練組數,就有機會增肌;最大修復訓練組數限制大約是20組左右(新手更低,老手更高)。超過修復訓練組數限制,肌肉不容易長出來甚至容易過度訓練。限制組數其實在研究上還沒有很確實的一個數字,因為大部分都是拿訓練中手(練了1-2年)來做研究。但我們知道的有以下幾點:1)訓練中手的限制大約在20組左右。而訓練老手練超過20組是有可能有幫助的。2)越大的肌群通常修復會越久,但是可以承受的訓練量也越高。所以腿部也許可以練到23至25組也能承受,二三頭肌可能練個17至18組就差不多。3)修復組數限制會被生活狀況影響。像是飲食、睡眠、飲酒、壓力等等。研究怎麼說?連結:https://goo.gl/NzUkoT以上研究把健身中手(練了1至2年)分成兩組,高訓練量組與中訓練量組。每個部位大約是2個主要動作、2個輔助動作。主要動作高訓練量都是10組10下,中訓練量是5組10下。次要動作,兩組都做8組10下。等於是高訓練量組每個部位一星期練28組,中訓練量組每個星期練18組。作者本來是預測高訓練量會進步比較多,但是照結論來看,肌肥大效果兩組是差不多的。更神奇的是中訓練量的人他們力量成長較多,身體組成進步稍多(軀幹非脂肪組織、手臂肌肉量)。會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太多的組數會讓身體來不急修復,也無法進步。這研究告訴我們:1)每個不同階段的訓練者,做的組數應該要不同。2)使用適合自己的訓練量,可以增加更多肌肉與力量。3)不是舉越多越好。應該要依自己的能力去安排。Peeta的建議 以力量成長當作訓練量的指標若還沒有認真訓練超過2、3年以上,你的力量成長是會直直上升的。所以個人會建議用力量進步來當作指標,如果力量一直進步不了,排除掉生活作息很有可能是訓練量太高,就要稍微減少訓練組數或是負重。平均最低和最高組數範圍:當然每個人對於新手、中手、老手的定義都不一樣,所以還是以你身體的感受為主。總而言之,對於還沒有很熟悉自己身體狀況的訓練者,力量成長不上去,是一個很好的過高訓練量指標。對於老手來講,應該已經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建議大家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況等等,才能熟悉最屬於自己的訓練量,遠離過度訓練。 (文章授權提供/Peeta & Martyn健身網)(原文連結:避免過度訓練 – 找到理想的增肌訓練量)

核心肌群練不膩 教你做棒式3種變化

核心肌群練不膩 教你做棒式3種變化#健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棒式核心系列動作中,大部份訓練的軀幹抵抗伸展控制,也能因為姿勢的變化轉為抵抗旋轉的訓練。雖同樣是將身體趴於地板進行訓練,但因軀幹主要部分懸空,且身體完全伸直的狀況,令操作動作顯得更為困難,並且需要協同作用的肩、髖關節,同時也能夠訓練到附近肌群的穩定能力。1)棒式交替碰肩訓練肌群:軀幹穩定肌群、下肢穩定肌群。在棒式姿勢下,加入單手離地碰肩動作,單手離地時因支點的減少,身體必須額外抵抗旋轉的力量,令棒式動作加上額外的訓練效果,在軀幹穩定姿勢下進行額外動作的能力。1使用手掌撐地,軀幹擺放為棒式姿勢。※執行動作時,因必須額外抵抗旋轉力量,故能夠將雙腳打開,提供更穩定的支撐。2單手抬起,觸摸對側肩膀。回到起始姿勢(同步驟1),並換手進行動作。※常見錯誤,將單手抬起時,無法抵抗旋轉,使得單邊肩膀下沉,破壞姿勢穩定。Boss這樣做執行棒式動作時,將身體盡量向前、向後延伸,雙掌與雙腳向地板使力,撐起身體,在單手離地時,盡量不將雙腳上的重心過份轉移。2)棒式交替伸手訓練肌群:軀幹穩定肌群、下肢穩定肌群、肩關節屈曲肌群。在棒式姿勢下加入單手離地抬手動作,單手離地時因支點的減少,身體必須額外抵抗旋轉的力量,令棒式動作加上額外的訓練效果,在軀幹穩定姿勢下進行額外動作的能力。1使用手肘撐地,軀幹擺放為棒式姿勢。※執行動作時,因必須額外抵抗旋轉力量,故能夠將雙腳打開,提供更穩定的支撐。2單手抬起,向前延伸,回到起始姿勢(同步驟1)。換手,進行動作。※常見錯誤,單手抬起時過高,使得姿勢破壞,無法穩定。Boss這樣做執行棒式動作時,將身體盡量向前、向後延伸,雙肘與雙腳向地板使力,撐起身體,在單手離地時,盡量不將雙腳上的重心過份轉移。3)棒式側向爬訓練肌群:軀幹穩定肌群、下肢穩定肌群、肩關節水平動作肌群、髖關節內收外展肌群。在棒式動作中加入側向移動的成分,在側向移的過程中,對側手腳必須暫時性的離開地板,在這期間身體必須大量的抵抗旋轉,並且需要主動旋轉,使身體能夠向側邊移動。在能夠較好的執行不移動的棒式系列動作後,進階為移動動作,能使軀幹力量與肢段的推拉協同作用,得到更大的訓練效果。1使用手掌撐地。軀幹擺放為棒式姿勢。雙手打開、雙腳併攏。※從正面觀看起駛動作時, 雙手略比肩膀寬,雙腳併攏。2往一側向移動時,將雙手交叉併攏。雙腳打開,連續進行起始與移動至結束。※移動時,雙手前後交叉,雙腳打開,方能使身體往側向移動。Boss這樣做執行棒式動作時,將身體盡量向前、向後延伸,雙手與雙腳向地板使力,撐起身體,在對側手腳離地時,維持手腳支撐,持續向地板用力。(本文摘自/運動吧,全人類!BOSS健身一次到位的訓練指南/博思智庫)

強化下肢力不失能 教你做2種背蹲舉

強化下肢力不失能 教你做2種背蹲舉#健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背蹲舉,是將槓鈴作為負重阻力放置於身體背側上,並執行下肢推動作。訓練肌群包括膝關節伸展肌群、髖關節伸展肌群、踝關節伸展肌群、軀幹穩定肌群、肩關節穩定肌群。背槓方式分為兩種:高槓(High bar)與低槓(Low bar),差別在於槓放置高度位置的不同,而使身體在執行動作時,保持重心位置的方式、軀幹傾斜的角度、膝蓋向前移動的距離,與腳踝在動作中所需要的關節活動度,也會截然不同。 高槓背蹲舉高槓背蹲舉下槓鈴所放置的位置,位於斜方肌上方,身體微微向前傾斜為一般常見的方法,但因身體向前傾斜角度較小,膝蓋向前移動的距離較大,對於踝關節活動度較小,或大腿股骨較長的操作者來說,較為困難。1‧將槓鈴擺放至蹲舉架上,約與鎖骨同高後將雙手實握,鑽至槓鈴下方。‧將位於肩膀上方和頸部下方之斜方肌上段,緊貼槓鈴中心位置。‧雙腳置於槓鈴正下方,並打開與肩同寬。※握槓鈴時,手腕保持直立不折腕。2‧站起並穩定的向後方移動三小步,至適當且安全的位置。‧站定後,保持身體稍微前傾,並讓槓鈴與腳底正中央對齊。※背起槓鈴時,身體雖稍微向前傾斜,但必須繼續維持脊椎中立,並將肩胛骨向身體下方扣緊,且手肘指向後方。3‧踩穩腳板,臀部向下移動,維持視線與脊椎垂直,動作過程中盡可能地保持槓鈴垂直向下移動。‧最後,雙腳同時推蹬地板,回到開始動作(同步驟2)。※高槓背蹲舉,相較於低槓背蹲舉下蹲時身體較為直立、膝蓋向前移動的距離較大。 低槓背蹲舉低槓背蹲舉下槓鈴所放置位置,位於後三角肌上方,身體向前傾斜角度會比高槓來得多,此種背蹲舉方式對於大部分來說,相較於高槓背蹲舉平均約多了15%重量。但對於胸椎、肩胛骨、肩關節活動度較小的操作者來說,較為不友善,依照情況或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背蹲舉方式,較為適合。1‧將槓鈴擺放至蹲舉架上,約與鎖骨下方同高後,將雙手實握。‧鑽至槓鈴下方,並將位於肩膀下方之後三角肌緊貼槓鈴中心位置。‧雙腳置於槓鈴正下方,打開與肩同寬。2站起並穩定的向後方移動三小步,至適當且安全的位置。站定後,保持略大於高槓背蹲舉的身體前傾角度,並讓槓鈴與腳底正中央對齊。※低槓背蹲舉則身體較為傾斜、臀部往後移動的距離較大。3‧踩穩腳板,臀部向後移動,維持視線與脊椎垂直,動作過程中盡可能地保持槓鈴垂直向下移動。‧ 最後,雙腳同時推蹬地板,回到開始動作。Boss這樣做高槓背蹲舉:1、背起槓鈴時,將槓鈴往下方扣緊,可使軀幹更加穩定。2、下蹲時,想像正下方有張椅子,將臀部向下坐至輕微碰到後,雙腳用力踩地板站起。3、站起時,想像背負之槓鈴是一雙手,將你向下壓,並使力用腳撐起。低槓背蹲舉:1、背起槓鈴時,將槓鈴往斜後方扣緊,可使軀幹更加穩定。2、下蹲時,想像後方有張椅子,向後坐至輕微碰到後,將臀部用力推回原位。3、站起時,想像一雙手將臀部向斜後方拉住,並使力將之推回原位。(本文摘自/運動吧,全人類!BOSS健身一次到位的訓練指南/博思智庫)

新手深蹲必知!安全用4種負重器材

新手深蹲必知!安全用4種負重器材#健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我們的深蹲訓練計畫裡,會使用到各種不同的重量來源: 你的體重體重是你隨時隨地攜帶的重量是你做深蹲時的負重「預設值」。當你可以把完整範圍(也就是屁股略低於膝蓋)的徒手深蹲做到超過15下沒有困難時,繼續長期做20下、30下、50下還是能夠維持關節與肌肉活動度、增進血液循環、維持健康,達到少許增肌的效果,但你肯定要做非常多組(例如超過10組)或很多下(例如一組30下),才能達到花更少時間做更重重量的成果。如果你沒有適當器材,可以選擇做徒手深蹲維持體力(別忘了,即使是徒手,也可以透過後腳點地、後腳抬高或是登階的方式增加難度,請參考健美女大生深蹲訓練的教學章節)。如果你希望增進進步幅度,務必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重量。下面就是本書中用到的各種額外負重方式。 啞鈴啞鈴是最方便的負重器材,很適合用單手抓握。高腳杯深蹲、弓箭步蹲、後腳抬高深蹲、借力推深蹲,以及其他進階的深蹲變化,都可以用啞鈴來做。你需要的重量範圍以下三個主要動作需要的重量範圍大致如下(每個人會有差異,此為健美女大生教學經驗的大概數值): 槓鈴、槓鈴架、槓片槓鈴和啞鈴的原理一樣,都很好用手抓握,只不過槓鈴使用的方式與啞鈴的單手抓握不同,通常是雙手抓握,或是直接放在身體上可負重的位置,例如頸前(頸前深蹲與槓鈴借力推深蹲)、頸後(槓鈴深蹲)或髖關節(負重橋式)。一般國際標準規格的練習用槓鈴是20公斤,少數健身房會有非標準規格的不同重量槓鈴。(低頭時會在後頸正中央摸到一塊凸出的骨頭,把槓鈴放在它下面一點的位置最穩。槓鈴的重量會在脊椎兩旁的肉上,不會在正中央的骨頭上。)肩膀比較沒肉的女生如果一開始槓鈴放不住,可以略微聳肩,並把手肘往後轉,讓肩膀肌肉縮短變凸,「創造」一個放槓的位置。槓鈴架是槓鈴深蹲的必要器材,可以用不同的高度置放槓鈴。通常空槓鈴重達20公斤,沒有訓練過的女生無法輕易舉過頭,因此不太可能從地上拿起、舉過頭、再放到背後,一開始需要從槓鈴架上「扛」出來:起槓方法槓鈴放在架上的高度:約與腋下同高1)走到槓下,以標準深蹲姿勢站起。2)站起穩定後,後退3至5步,站定深蹲位置。落槓步驟1)往前走快碰到槓鈴架時,身體略前傾(而非「前彎」。前彎會讓脊椎變不穩),把槓往前「壓」在架子上2)壓到後,以正確蹲姿往下蹲,直到槓放好3)確認槓已放好。放鬆身體走出來(小心頭!)只要槓還在背上,就一律背打直,腿半蹲。 壺鈴除了盪壺以外,絕大部分的深蹲動作也可以用壺鈴做:壺鈴和啞鈴最大的不同,就是重心不在握把上。因此,使用較重的壺鈴時,需要把手肘抬高,讓鈴「放」在肩上。女大生的提醒除非你對特定器材有興趣,就像對球類或運動項目有特定興趣,或是你的目標是巨石強森那樣的身材,需要大量增肌,否則健美女大生本書內的健康、增肌、減脂訓練的成果,跟使用器材的關聯並沒有很大。在挑選器材時,可謹記以下原則:1)規律訓練勝過花俏的器材。再厲害再齊全的器材,沒有一定頻率的練習都是枉然。就算什麼器材都沒有,別忘了,你還有徒手動作可以選擇。2)讓器材成為健身的助力,而非阻力。別讓「懶得去健身房」、「自己買器材好麻煩」成為不運動的理由。深蹲動作最大的優勢在於,即使沒有器材,也能夠做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3)再重的重量都比不上良好的動作品質。健身最大的好處在於「訓練出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力量」,這中間扮演轉換角色的就是「良好的動作」。重量再重,若造成生活品質降低(例如受傷),絕對得不償失。(本文摘自/健身從深蹲開始/商周出版)

深蹲膝蓋別過腳尖?破解3大常見迷思

深蹲膝蓋別過腳尖?破解3大常見迷思#健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身能做的動作不少,為什麼深蹲特別重要?因為深蹲相較於其他動作,有更多的不可取代性,不僅促進循環代謝、幫助瘦身,還能預防膝蓋傷害,讓你擁有結實的臀腿肌肉。以下列出3種深蹲常見的迷思並一一破解:迷思1:深蹲會讓膝蓋受傷深蹲會讓膝蓋受傷的觀念應該遠遠拋在腦後了。幾十年前,因為重量訓練動作的相關研究還非常少,且都是由運動傷害有關的醫療人員主導,因此造成了「樣本偏誤」。意思是,這些研究人員手上的樣本都是已經受傷的人,自然很容易得出「深蹲是危險且傷膝蓋的」的結論。重量訓練漸漸普及後,有越來越多的例子顯示,只要操作與指導正確,深蹲不只安全,還可以預防未來可能的膝蓋傷害。很多看似是深蹲造成的傷害,成因其實和深蹲本身沒有直接關係,而是來自複雜的成因,例如姿勢不正確、原先身體的骨骼結構異常、日常活動或運動的疊加、疲勞或過度訓練,甚至是營養失衡與睡眠不足。迷思2:蹲越低,膝蓋越容易受傷這個迷思跟上一個類似,沒有證據確實證明。受傷率也一樣,相關因素很多,而且在所有和深蹲深度與受傷率有關的資料裡,唯一能測量並且數據化的是「深蹲時,膝蓋在不同深度下所承受的力」。實際去量測這些力後,結果顯示:膝蓋構造中最常受傷的軟骨與韌帶,承受最大力量的角度都不是在全蹲到底的時候,反而是日常生活中避不開的動作角度,例如半蹲、蹲馬步、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淺蹲」,而非「深蹲」。此外,以訓練效率來看,全蹲(下蹲到底,大腿後側幾乎碰到小腿)的肌肉收縮範圍大,全蹲與半蹲同樣做10個,全蹲給肌肉的刺激更多,訓練效果也更好。站在健康、實用、貼近日常以及長遠的角度,只要你目前的關節活動沒有問題,能蹲多低,就蹲多低。迷思3:膝蓋不可以超過腳尖「深蹲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的說法非常常見,在各大健身房都可以看到有教練用這樣的指令教學。然而,你把本書深蹲動作解析的部分仔細看過一次就會發現,幾乎很少有人可以在做出正確且範圍夠全面的深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的。最大的原因是:如果膝蓋不超過腳尖,承受的壓力雖然會下降,但腰椎的壓力會大幅上升。刻意避免膝蓋超過腳尖,會讓身體的重心往後,此時身體為了平衡,上半身必須往前趴非常多。上半身越斜,腰椎會越吃力,進而讓身體形成太多代償,難以進步。我不建議膝蓋不超過腳尖的蹲法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在你的日常生活與休閒運動裡,每天都會做幾十幾百次「膝蓋超過腳尖」的動作:從椅子上起身再坐下、上樓梯、下樓梯、甚至只是最簡單的走路。觀察看看,你會發現,如果你要刻意維持膝蓋不超過腳尖,做這些動作都會有困難。你會突然變得行動不便,要不是身體僵硬、要把速度放很慢以免跌倒,要不然就要靠手抓住旁邊輔助,才有辦法做到這些像喝水一樣平常的動作。既然膝蓋超過腳尖的動作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頻繁,就沒理由在做訓練時徹底屏除。你可以硬要膝蓋不超過腳尖,想像「深蹲常見錯誤姿勢」裡提到的足背屈角度不足。想想看,這樣的姿勢,光是徒手就很難保持脊椎中立了,如果還要加上負重(例如槓鈴深蹲),是不是就更不可能把姿勢做好了呢?(本文摘自/健身從深蹲開始/商周出版)

鍛練臀部 先從徒手深蹲、臀橋找感覺

鍛練臀部 先從徒手深蹲、臀橋找感覺#健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臀部訓練計畫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就是不斷地活化臀部肌群。在整個訓練過程中,都應該不斷保持臀部肌群的張力,不管是上半身動作或下半身動作。這個要點很難在一開始就掌握好,但跟隨訓練計畫進行兩個月後,你就會在每一個動作中感受到臀部肌群的存在。深蹲、弓步蹲 訓練四頭肌和豎脊肌在休息日時,也請花個十分鐘,從書裡選擇幾個居家的臀部運動來活動臀部。小小的舉動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不管是走路、跑步,甚至是站立時,你都可以感受到臀部肌群無所不在。一般人鍛鍊臀部肌群的最大阻礙,就是他們無法充分刺激臀部,因為臀大肌真的是很奇怪的肌肉,它總是找得到偷懶的機會。許多人會做一些很棒的臀部運動,卻很少人懂得如何正確啟動臀部肌群。例如:你可以依靠著股四頭肌和豎脊肌,來完成深蹲及弓步蹲,你也可以透過豎脊肌和腿後肌群,來完成硬舉及橋式。先抓到訣竅 再帶入更多下半身動作當你能夠成功駕馭啟動臀部肌群的訣竅,並且成功感受到臀部肌群強烈收縮的感覺,便能將臀部肌群大量地帶入許多下半身動作,包括了深蹲、硬舉、早安運動、跨步蹲、臀舉、背伸展,甚至是棒式。你可能會在YouTube影片上,看到一些強壯的女性使用大重量做臀部運動,但她們肯定不是一開始就如此強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大部分會從徒手深蹲與臀橋為起頭。向後坐,膝蓋與腳趾的方向平行,使用正確的腰椎骨盆力學,讓雙腳正確的傳遞力量,並讓臀部獲得均勻的啟動。當基本功都做好後,我才會逐漸增加重量。(本文摘自/強曲線‧翹臀終極聖經/橡實文化)

基因侷限肌肉表現?臀舉增進曲線

基因侷限肌肉表現?臀舉增進曲線#健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瑪莉是私人教練,原本身材就不錯,但她一開始在臀舉時會感到下背痛,所以我要她在執行動作時專注於骨盆後傾,在她的背痛消失後,我便增加她的臀舉重量到105磅。兩週後,她便進步到可以臀舉155磅,同時臀圍大了兩吋,而且她的體重一點都沒有增加。臀舉增強臀部形狀、大小她的臀部原本就很好看,但是在短短的時間內,臀舉就將她帶領到一個新境界。她的訓練夥伴們不敢相信她怎麼可以進步得如此神速,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她是不是去動了隆臀手術了。臀部有千百種形狀及大小,但通常來說,好臀部和壞臀部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臀部的力量。在開始進行翹臀曲線計畫前,有件重要的事情得讓你知道:如果你的臀部是扁的,你當然有救,但這不代表高腳椅的薄坐墊只靠著塞棉花,就能進化成坐墊超級厚的懶人沙發。臀部訓練 使力量、形狀、線條進步在翹臀曲線計畫中,你可以改善自己臀部的力量、形狀及線條,然而,你能進步到哪裡,最終將由你的基因決定。原先臀部力量軟弱、形狀扁平且鬆弛,她的臀部最終進步成充滿力量、形狀美妙、讓人羨慕的狀態。但是,她還是難以跟卡戴珊相比,不過她也不在乎,因為她已經夠愛她現在的臀部了。這全都要仰賴你的基因,如快肌和慢肌的比例、年齡、荷爾蒙狀態、體態類型、身體頑固的部分等,這些都不是你能控制的。請你記住這一點。你可以參考訓練計畫,打造自己的規則,改變現狀,抑或是放棄,退回你的舒適圈。(本文摘自/強曲線‧翹臀終極聖經/橡實文化)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健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在運動、學術、商業、藝術和其他競爭領域中茁壯成長。不論輸贏,我們都在學習、精進並且替未來的進步設定參照點。藉由在健身房多做一組訓練動作,或是跑三英里的時間少那麼五秒鐘,我們和他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運動訓練的發炎性疼痛 是休息而進步的預告疼痛在打磨我們的競爭優勢時非常重要,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以及何時該屈服。跑到最後一英里時,或是做最後一組健身動作時,你會感受到乳酸的灼熱感(發炎性疼痛),你知道自己已經接近體能的極限。疼痛的感覺告訴你,你可以再撐一下,然後就要休息,好讓訓練的效果極大化。當你逼迫自己逼近不舒服的閾限,你的肌肉會有輕微的撕裂傷。只要休息,它們就會變得比之前更強壯。在追求這種進步時,疼痛不可或缺。高爾基氏腱器 幫助了解伸展極限高爾基氏腱器是感覺接受器,在我們伸展軀體時,它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極限。沒有這個腱器的提醒,我們可能延展肌肉過了頭,導致肌肉撕裂甚至損傷關節。疼痛可以校準伸展和收縮動作,讓我們安全地停留在兩個極端之間。為了坐收運動後伸展的成效,你必須緩和地將自己逼近疼痛設定的界限。如同班傑明.富蘭克林在那篇經典文章〈致富之道〉中提及的:「所以,何必期盼時局變好?只要我們好好努力,時局就會變好了。勤奮不必靠希望,靠希望過活的人得餓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了疼痛的代價,我們獲得成長與收穫。「無勞不獲」這話出現在很多脈絡中,在運動領域中尤其適用。(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