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

罹2大婦科病恐不孕!遺傳基因影響「生育率差10倍」

罹2大婦科病恐不孕!遺傳基因影響「生育率差10倍」#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31歲張小姐備孕3年無果,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己和媽媽一樣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醫師透過藥物調整代謝,加上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幫助回復正常排卵後,張小姐採第一次試管療程就順利懷孕。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提醒,過去民眾常著重在個人體質如何造成不孕,但其實原發性女性不孕症,包括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和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等,都與遺傳基因有關。這些疾病會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類似,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成為罹患不孕症的危險因子。王瑞生表示,建議30歲以上、親戚中若有難孕症狀的女性,未避孕半年後仍無法懷孕,需盡快到生殖中心檢查,把握黃金生育期。延伸閱讀「不孕症」妳是哪種病因?中醫師建議「6藥方」助受孕2大疾病致不孕,與「遺傳基因」有關根據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最新統計,有4分之1的求診者,皆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導致不孕。王瑞生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好發於年輕女性,依據統計,生育年齡婦女有5~10%罹患此疾病。以台灣育齡婦女推算,全台約有28~56萬婦女受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纏身。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常見症狀: 肥胖 多毛 青春痘 黑色棘皮王瑞生進一步解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因卵巢異常分泌過多的雄性激素,影響卵巢功能,導致受孕困難。根據2021國際《Nature Reviews》期刊,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母親,女兒得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由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代謝疾病,若未妥善治療、管控飲食及調整作息,未來罹患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症狀: 經痛 性交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媽媽或姊姊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罹患率比一般人高出7倍。」王瑞生說,全台近11~28萬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但實際人數應該更多。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內膜細胞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造成卵巢、輸卵管和子宮的沾黏。相較於正常育齡夫婦的受孕率,未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的受孕率約只有2~5%之間,可相差1.5~10倍。 王瑞生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為藥物和手術治療,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掌握治療的先機,因此建議媽媽或姐妹有嚴重經痛、或曾經診斷罹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應主動到生殖中心檢查。

僵直性脊椎炎會遺傳!醫:「●歲」前沒治療恐脊椎變形

僵直性脊椎炎會遺傳!醫:「●歲」前沒治療恐脊椎變形#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歲職業女軍官,由於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透過規律藥物控制。結婚後一直有計畫懷孕,因擔心藥物影響便自行停藥,後來幸運懷孕2個月後,卻發現自己下背痛狀況越來越嚴重,不僅晚上無法好好睡覺,也嚴重影響白天正常工作效率,加上懷孕前期的不適症狀,讓她飽受身心煎熬,情緒崩潰!後來她回診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經與醫師溝通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使用1個月後就明顯改善疼痛症狀,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獲得穩定控制,讓她相當期待寶寶到來。僵直性脊椎炎常見腰痛屁股痛 男女患者比例2:1國軍台中總醫院副院長楊登和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的年輕人,屬於發炎性的下背痛,在診間常見患者求診的主要原因是腰痛、屁股痛,甚至有些厲害的會造成周邊關節與接骨點的發炎,會影響患者行動、工作與日常作息。楊登和補充,許多人會以為僵直性脊椎炎並不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但臨床上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男女比例約是2:1,男生數量比女生數量多一些;另外,這個疾病與家族遺傳也有關係,診間常見父子檔或是母女檔的病患,而家族遺傳原因在於HLA-B27的基因,若是直系親屬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基因,那下一代的孩子有該基因的比率為50%,但實際發病的機率約20%左右。生物製劑治療降低止痛藥使用 懷孕患者亦可安心使用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楊登和認為,目前第一線的治療還是以使用一些口服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除了止痛也同時減少患者脊椎發炎的程度,但這些藥物長期服用可能會傷害肝臟或腎臟,建議患者應把握年輕黃金治療期,也就是在40歲之前儘早診斷治療並定期追蹤,以減少日後之脊椎變形。楊登和進一步說明,針對傳統抗發炎藥無效的患者,可使用生物製劑,臨床上約9成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後,能有效緩解疼痛與發炎症狀,大幅減少止痛藥的使用量;另外有計劃生育的女性患者,也有合適的生物製劑可以使用,藥物作用較不影響胎盤,在懷孕全期及哺乳期都可持續使用,對想要懷孕及哺乳的年輕婦女是一大福音。遵循醫囑保持運動習慣 長期抗戰僵直性脊椎炎楊登和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就像長期抗戰,隨著患者年齡越大,免疫力會漸漸下降,此時很多僵直性脊椎炎的狀況有可能逐漸穩定,因此要及早診斷把握年輕黃金治療期,另外,患者千萬不要因為怕痛而不運動,建議多做些伸展型運動,像是游泳、瑜珈、伏地挺身或是拉單槓,都能有效緩解疼痛,穩定控制病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下背痛未必是太操勞 僵直性脊椎炎延誤醫治恐變殘

下背痛未必是太操勞 僵直性脊椎炎延誤醫治恐變殘#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3歲的王爸爸在年輕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竟痛超過20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後靠殘障手冊過活。沒想到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及時就醫,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一般下背痛越動越痛 發炎性下背痛越動越不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林理信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20~40歲族群,男性是女性的三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有七成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僵直性脊椎炎常造成發炎性下背痛,患者初期都會以為是過度勞動引起的下背痛而延誤就醫。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就是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起床、睡午覺後,或是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但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延誤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者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綜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積極治療 也能像病友東奧選手陳思羽一樣運動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近年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有效。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達到控制疾病及成功懷孕的雙重目標。林理信提醒,民眾若出現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是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應儘早尋求治療。只要積極治療,也可以像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陳思羽一樣,正常生活及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及正常婚姻生活。

寶寶像誰比較多?父母基因大PK

寶寶像誰比較多?父母基因大PK#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看小花的大眼睛,跟她媽媽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佑佑真乖,不用大人陪就可以自己在房間玩玩具,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父母總喜歡從孩子身上挑出與自己相似的部分。你知道女兒的智商會和爸爸比較接近嗎?身高也可能隔代遺傳?頭髮、皮膚、眼珠顏色較深,有較高機率會遺傳給寶寶?  你是不是也喜歡看著孩子,與另一伴討論著哪一點像誰呢?綜合科學與生活的因素,我們來看看影響孩子誰像誰的依據是什麼吧! 爸爸、媽媽 誰影響孩子深?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炫沛表示,所謂遺傳就是把父母(親代)身上的特質互相揉合重組後傳承給子女,包括長相、性格、身高、智商等特徵都是如此。因為基因重新洗牌後會產生新的變化,傳遞過程中又會受到多對基因影響,所以孩子並不會完全複製父母的特質。相反的,孩子會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許多父母總喜歡問「孩子受爸爸影響大還是媽媽影響大?」林炫沛醫師分析,就XY染色體攜帶的基因來看,X染色體帶有近千個基因,Y染色體承載的基因相對少且較不重要,因此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媽媽會比只有一條X染色體的爸爸對孩子的影響來得大。特別在兒子身上,因為來自媽媽X染色體的基因量遠大於爸爸Y染色體的基因量,所以兒子往往會比較偏向媽媽。 7大遺傳特徵專家開講 1.性別 由於性別是由XY染色體決定,而男女雙方只有男性帶有Y染色體,所以決定寶寶是男是女的重責大任是由爸爸負責。爸爸的精子會搭配其他5個基因組成代表女生的XX染色體或代表男生的XY染色體。林炫沛醫師表示,胎兒直到10~12週才會分出性別。在性別決定的一剎那,XX染色體或XY染色體會發出一系列基因指令讓生殖腺轉化成睪丸或卵巢。寶寶出生後性徵會隨著身體逐漸成熟不斷強化,直到青春期發展出第2性徵才成為完整的男人或女人。臨床上曾出現性染色體是XX卻呈現男性特徵或性染色體是XY卻呈現女性特徵的案例,但比例極少。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基因變異或染色體異常。 男性睪丸會在胚胎期第3個月從後腹腔壁隨著睪丸繫帶逐漸下降至腹股溝,一路旅行到9個月以後才進入陰囊,此時腹膜底部的「腹膜鞘突」會關閉。若腹膜鞘突沒有關閉,寶寶未來有很高的風險會形成腹股溝疝氣。林炫沛醫師提醒,因為女性也有腹膜鞘突,所以女寶寶也有可能發生疝氣。有別於小男生滑入疝氣囊的器官大多是小腸,小女生掉落的器官通常是卵巢。 2.長相 有些寶寶明顯長得像爸爸或媽媽,有些寶寶綜合父母的長相,有些寶寶則是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反倒比較像阿公或舅舅,這是為什麼呢?臺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任蔡立平表示,人類面相的組成錯綜複雜,大部分特徵都是由許多不同的基因決定,只有少數幾項特徵由單一基因決定。由多對基因決定的特徵包括眼皮單或雙、鼻子挺或塌、嘴巴大或小等;由單一基因決定的特徵則包括耳垂相連或分離、舌頭捲曲或伸直等。生殖基因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會被重新洗牌、組合,有些基因符碼會被隱藏,有些則會明顯表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長得像祖父母或甚至前幾代的祖先,卻和父母不大相似。此外,人的外貌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有些遺傳特徵不一定會在兒童時期表現出來,而是在成人以後才慢慢顯現。所以不用太在意孩子北鼻時期的樣貌,長大都會變的。 另一方面,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通常會被認為是「強勢」的特徵,比較容易遺傳給下一代,事實真是如此嗎?林炫沛醫師分析,如果父母雙方都是大眼睛,的確有很大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但如果父母只有一方是大眼睛,這個大眼睛基因就有可能在基因重組的過程中隱藏起來。他指出,雖然單眼皮、捲髮屬於比較強勢的基因,但遺傳與否還是要看配偶的基因如何配合,如果雙方沒有充分協調,強勢基因也不一定會遺傳給下一代。 3.膚色&髮色 「唉呦!妳吃水餃怎麼灑那麼多醬油,聽說寶寶吃太多醬油會變黑耶!」「懷孕就要多吃水果、珍珠粉,這樣寶寶才會變得白泡泡、幼綿綿。」許多人都以為胎兒的膚色和媽媽吃的食物有關。但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皮膚色素的深淺幾乎完全取決於基因。也是為什麼同一人種的寶寶膚色通常不會差距太大,而不同種族的結合大多是「深色」的一方佔優勢;如果父母一方的皮膚較深,寶寶的皮膚就會偏向深色(但不是絕對)。這個理論也可以放在眼珠、髮色上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黑髮爸爸和金髮媽媽生的孩子大多數是黑髮。不過蔡立平主任也說,雖然髮色的深淺絕大多數取決於基因,但有些先天性代謝疾病也會影響基因中黑色素的表現。比方苯酮尿症的寶寶若出生後沒有好好控制,髮色就會逐漸偏向棕色。   4.身高 蔡立平主任表示,身材的高矮與第二性徵啟動的時間點息息相關(愈早發育的人往往較矮小,晚熟的人則較有潛力長高),而人類第15號染色體上恰恰就帶有與性徵早熟相關的基因,所以孩子的身高將近7成都是遺傳自父母。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些人身高平平,卻可以生出身材高挑的孩子?林書豪父母身高都不到170公分,為什麼他的身高可以超過190公分?蔡立平主任解釋,雖然身高有很大的比例來自基因,但後天環境、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都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可能林書豪的父母其中一人帶有高個子基因,只是在生長階段沒有補充足夠的營養因此無法顯現出來,而林書豪在成長過程中攝取了大量牛奶與肉類,自然就顯現出高個子的基因。也有可能林書豪祖先的高個子基因在近幾代被隱藏起來,遺傳到林書豪身上才被凸顯。加上基因也會突變,所以即便父母身材矮小,也不能就此斷定他們一定會生出矮個子的孩子。 5.性格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擁有穩定、平和的性格,但基因遺傳會影響情緒的表現。有些人有家族精神病史,因為負責管理情緒壓力的基因變異,往往會在遇到重大創傷或挫折時突然性情大變。我們也可以看到書香世家出生的孩子性情通常比較溫文儒雅。這種表現除了遺傳的影響,後天環境的陶冶也十分重要。 6.智商 與智力相關的基因大約有數百個,這數百個基因分布在23對染色體上,其中又以X染色體上的智力基因密度最高。正因如此,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女性在智力表現上先天就比男性多了一份「選擇權」,可以選擇打出較聰明、有競爭力的牌(基因),將另一副較差的牌隱藏起來。相較之下,男性無論拿到的牌是好是壞都必須打出來,沒有任何選擇餘地。因此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女性比男性聰明。也因為女性攜帶了比男性多一倍的智力基因,古代要獲取資源和利益時,女性通常會「智取」,男性則基於體型優勢,大多偏重「武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往往會發現在男女相處的過程中,女性偏向用腦思考,男性則比較直來直往。 蔡立平主任指出,由於女性的X染色體遺傳給兒子或女兒的機率是一半一半,而男性的X染色體只遺傳給女兒,所以兒子的智商容易遺傳媽媽;女兒的智商則會和爸爸相近(但不是絕對)。林炫沛醫師則說,因為X染色體上的基因遠比Y染色體多,少數研究認為媽媽在智力遺傳的影響力較大。加上華人社會的子女大多由母親撫育,媽媽的身教、言教無形中會為孩子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兒女在智力表現上可能會與母親比較相近。 7.壽命 壽命的長短與端粒長短有關。端粒(Telomere)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讓染色體不受外來物質干擾、破壞。端粒愈長對染色體的保護力愈大,壽命因此獲得延長。蔡立平主任說,長壽基因存在在某些人身上,但即使帶有長壽基因也不代表可以活得較長,因為生活型態會影響長壽基因的表現,不好的生活型態會對長壽基因造成刺激進而縮短壽命。所以,要讓長壽基因順利表現,就必須搭配良好的生活模式。俄羅斯的高加索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因為居住在無汙染的阿爾卑斯山腳下,每天飲用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純淨泉水,加上生活作息規律,自然就能夠長壽。   遺傳禿頭乾脆不保養?大錯特錯 許多禿頭爸爸都擔心孩子會遺傳禿頭。蔡立平主任表示,毛髮濃密與否的確是遺傳而來。以遺傳掉髮中最常見的雄性禿為例,雄性禿與男性荷爾蒙及男性荷爾蒙受體有關,男性荷爾蒙中活性強的5α還原酶會把睪固酮轉換成高濃度的二氫睪固酮進而讓毛囊早早凋零;有些男性荷爾蒙受體則容易受雄性素刺激,讓毛囊因為敏感而衰敗。造成落髮的5α還原酶和男性荷爾蒙受體皆為遺傳基因。不過也不要因為認定寶寶將來會禿頭就在護理頭髮時隨便。禿頭的形成除了遺傳因子,也和後天生活習性有關。作息日夜顛倒、心理壓力大、皮脂腺分泌旺盛、疏於清潔都會讓禿頭來得更快,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可以大大降低禿頭的風險。   後天環境 會改變基因表現方式 即使科技日新月異、進步神速,人工生殖發展到今日也只能排除重大疾病,無法訂做完美無缺的下一代。在遺傳光譜的兩端,孩子有可能表現得超乎預期,也有可能因為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產生或大或小的缺陷。無論如何,父母都應該接受寶寶所有的特質。要記住,基因只是構成孩子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就算遺傳好的基因也不代表就此拿到成功的門票,許多研究都指出後天環境因子會改變基因表現的方式。所以不要因為孩子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就否定他,應該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努力陪伴、教育他,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月瘦5公斤、莫名背痛 驚罹癌中之王

月瘦5公斤、莫名背痛 驚罹癌中之王#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62歲謝老闆,以前常吆喝朋友小酌幾杯,去年8月起背部莫名劇烈疼痛,不僅無法工作、完全吃不下食物,就連晚上也無法好好睡,短短一個多月就激瘦5公斤。起初先至藥局買止痛藥,但還是痛到無法忍受,他直呼那種痛只有痛過的人才知道,就醫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胰臟長了3公分的腫瘤,經執行EUS內視鏡超音波細針切片檢查,確診為「胰臟癌末期」。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李傑哲主任表示,此個案因胰臟腫瘤同時壓迫到膽管造成黃疸,有先利用內視鏡在膽管置放金屬支架,對惡性腫瘤膽管阻塞的病人,讓膽管可保持暢通,減輕胰臟癌的黃疸併發症,延長存活的時間。腹部超音波檢查易受腸氣干擾由於胰臟在胃的後方,不易檢查,增加臨床上鑑別診斷的困難度,過去若是進行腹部超音波容易受腸氣干擾,準確度較低,但現在可透過「EUS內視鏡超音波細針切片檢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在診斷胰臟癌之敏感度與特異度均高於九成,藉由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進行細針切片來取得組織,再進行細胞學或病理化驗,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式。腹腔神經叢破壞術 有助減輕疼痛對於末期胰臟癌引發之嚴重疼痛,胃腸肝膽科李傑哲主任表示,可利用「腹腔神經叢破壞術」在EUS內視鏡超音波的導引下,注射酒精破壞腹腔神經叢,以利減輕疼痛及減少嗎啡止痛劑的需要量,可有效運用在任何腹腔腫瘤所引發的頑固型疼痛。患者做完手術後,疼痛指數評估從10分變成2分,減痛至少八成,現在只需睡前服用止痛藥,且一個月後回診體重已經上升3公斤。面對胰臟癌的謝老闆,已調整心態決定要積極配合治療,接下來將進行化學治療,為了最親愛的家人們,仍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希望!胰臟癌惡性程度高 留心各症狀由於胰臟腫瘤的惡性程度高,發現時多數已是晚期,再加上胰臟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是目前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如果出現上腹痛、背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黃疸、食慾不振,千萬要提高警覺!

乳癌二等親要留心 罹乳癌率高達1.5倍

乳癌二等親要留心 罹乳癌率高達1.5倍#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7年建置北市癌症篩檢資料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整合數據並分析,改善重複通知並減省工作流程。根據臺北市癌篩乳房X光攝影檢查,較103年精實管理前篩檢人數提升2萬1,143人,成長率達23.6%,其中106年40-69歲具乳癌家族史者陽性率10.0%,而40-44歲具家族史之年輕族群陽性率則為13.9%,較全市乳癌篩檢陽性率(9.0%)達1.5倍。乳癌篩檢精實管理 數據智慧化分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104年起推動各部門精實管理專案,為整合中央不同系統之篩檢資料,建置北市癌症篩檢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更新資料,避免重複彙整及通知市民,並以視覺化分析市民健康問題,聚焦於高危險族群,進而投入專業之陽性案追蹤與管理,提升服務效率。臺北市致力於乳癌防治除了宣導及加強45-69歲女性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惟經乳癌篩檢數據智慧化分析,於106年40-69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之二等親民眾,乳房X光攝影檢查陽性率為10.0%,而40-44歲具家族史之年輕族群陽性率則為13.9%,較全市乳癌篩檢陽性率(9.0%)達1.5倍。黃世傑局長表示,北市為關心乳癌風險,自106年起結合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國泰醫院、萬芳醫院、振興醫院、新光醫院、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院區等院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運用資訊流制定院內乳癌高危險群轉介篩檢服務流程、建置提示資訊系統及主動通知乳癌二等親家屬篩檢等機制,本市乳癌高危險群篩檢人數增加,由105年9,658人,上升至107年1萬986人,成長率達13.8%。醫院主動介入乳癌二等親關懷 具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部鄭春秋副主任分享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個案之一的58歲陳女士正值中年期,表示雖然過去曾經接到通知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因為怕痛、也沒有不舒服症狀,認為沒有檢查必要;今年初因為妹妹被診斷乳癌,醫院在召開家屬病情說明會時,醫師很慎重提醒家屬,且個案管理師不厭其煩衛教關懷及鼓勵我去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我當時很勉強的去完成了檢查,結果檢查結果發現是早期乳癌,還好有聽醫生及個管師的話去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鄭春秋副主任強調,女性往往是家庭及職場重要支柱,常因沒有症狀而忽視檢查,106年起透過醫院主動介入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關懷,具乳癌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協助二等親家屬無症狀及早發現早期乳癌並及早治療,讓疾病預後好、存活率高,減少對家庭、生活的衝擊及社會醫療資源成本。經由篩檢發現乳癌 85.3%屬早期(0、1、2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陳火木主任表示,乳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第一胎生育在30歲以後、未曾懷孕、未曾哺乳、服用口服避孕藥、停經年齡晚(>55歲)及停經後肥胖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雖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的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此外,經由篩檢發現的乳癌女性,85.3%屬早期(0、1、2期),相較於臨床乳癌個案的54.2%,可更早發現早期癌症。陳火木主任強調乳癌防治,應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拒絕菸酒外,一定要「定期篩檢」,另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規劃於個案治療穩定期,推動轉介家屬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以達高危險群早期篩檢。

鼻咽癌恐因遺傳!鼻涕有血絲應警覺

鼻咽癌恐因遺傳!鼻涕有血絲應警覺#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中第二常見,僅次於口腔癌,在台灣每年約10萬人中會有5至6人罹患鼻咽癌,好發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約為3:1。罹病原因除了長時間吸入有害氣體,如空氣中的石棉、鎳、吸菸或二手菸等因素外,多數的鼻咽癌與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而研究發現遺傳也是極大的影響因素,將近10%的病人有鼻咽癌家族聚集的現象,若家族有人罹患鼻咽癌,則其一等親罹患鼻咽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2倍,因此不可輕忽家族病史的影響。56歲的劉先生因痰中帶血絲及鼻塞超過數周而到耳鼻喉科就醫,醫師問診時發現病人的父親、弟弟及伯父皆為鼻咽癌患者,後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在左側鼻咽處有一顆約2-3公分大的腫瘤,切片後證實為「鼻咽癌」,且頸部的淋巴結有轉移情形,接受化放療合併治療方式後腫瘤明顯受到控制,同時也在醫師的建議下成功戒菸,持續治療及追蹤病況。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因鼻咽管被腫瘤阻塞,有類似鼻塞、鼻涕倒流等感冒或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不過,比較明顯的差異是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頸部淋巴結腫塊也會愈來愈大,不像鼻炎吃過藥就會逐漸消腫。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表示,鼻咽癌好發於鼻腔與口咽之間的鼻咽部,以頂部最常見,因部位隱蔽,腫瘤及症狀不易被早期發現,因此民眾若有鼻咽癌家族病史時應提高警覺。如果發現痰中帶血、長時間鼻塞、頸部不明腫塊、突然耳塞感或聽力減退未改善時,應尋求醫師協助,就醫時也要主動說明症狀及家族史,以協助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提早診斷、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