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

鈣質、維生素D如老夫老妻 少吃一種恐照樣骨鬆!

鈣質、維生素D如老夫老妻 少吃一種恐照樣骨鬆!#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骨鬆治療,已經持續長達多年,怎卻不見骨鬆密度好轉?一名七十二歲的陳姓老婦,十年前,發現骨質密度出現問題,便立即展開治療,不料,日前外出,不小心輕摔了一跤,竟造成骨折,行動不便花了長達三個月,才恢復過往行動力,讓老婦大感意外,怎麼努力治療骨鬆十年,骨質密度還是猶如雞蛋殼,一碰就破,進一步檢查才揪出元凶,原來是維生素D3嚴重缺乏!鈣與維生素D 捨取都不可偏廢如果你以為只要多補充鈣質,就可維持骨質密度,減少骨鬆風險,那可就大錯特錯,因為鈣質與維生素D3,好似老夫老妻,只要缺一,恐怕骨頭還是會脆不可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說,鈣與維生素D的補充不可偏廢,維生素D3足量才能有效幫助腸道吸收鈣,以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治療目標。事實上,國內婦女忽略補充維生素D3的比例,出乎意料的高!根據2014年全台八大醫學中心針對骨鬆骨折之停經後婦女調查發現,高達9成血液中維生素D3濃度不足,美國研究顯示,每降低10ng/ml之維生素D3濃度,髖部骨折風險將增3成,顯見維生素D3對於預防骨鬆骨折之重要性不可輕忽。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強調,臨床上數不清的患者,雖然猛補鈣,明明治療骨鬆已長達好幾年,但還是經不起任何碰撞,骨質密度照樣拉上警報,原因幾乎都出在維生素D3攝取不足。維生素D3 扮演鈣質吸收關鍵腳色至於人體需要多少維生素D3,才能與鈣質相輔相成,促進吸收?國際骨質疏鬆症學會則建議,老年人每天應補充800~1000IU的維生素D3才足夠 ,其中體內維生素D3應大於30ng/ml,美國研究顯示,體內每降低維生素D3濃度10ng/ml,髖部骨折風險將增3成6。陳芳萍醫師提醒,若有骨鬆及維生素D3缺乏的高危險族群,應特別注意血液中維生素D3的濃度,以防長期治療骨鬆,卻仍處在時時刻刻都有骨折的風險之中。

五十萬老年人罹肌少症 罹骨鬆風險恐高13倍

五十萬老年人罹肌少症 罹骨鬆風險恐高13倍#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馬路過不了、瓶蓋轉不開,蝸牛速、軟腳蝦等,這都是邁入老年,在日常生活中最「無力」的症狀,究其原因,無非是肌肉流失過多,導致身體無法施力,稱作「肌少症」,而肌少症除了讓人走不動、全身軟趴趴之外,因肌肉無力無法運動,將使罹患骨鬆的風險,較常人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男性是三倍,女性更是高達十三倍,在未來,因骨鬆而骨折的危險,幾乎無可避免。根據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每五位就有一人是肌少症患者,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鬆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女性更高出12.9倍。健保資料顯示,女性髖部骨折死亡率為15%,男性則高達22%,相當於十大癌症死因中第三名的腸癌(22.6%),因此國人極需防範「肌少、骨鬆、骨折」的老人健康三害。每五個老年人一人罹肌少症 骨折風險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國內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270萬,其中有50萬名肌少症患者,相當每五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國際研究顯示。他進一步指出,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基於各種肌肉質量及功能的測定,定義為骨骼肌質量的流失,及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臨床測定包括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每秒鐘行走少於0.8公尺,出現「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的症狀時,便是肌少症的徵兆。黃兆山強調,若因肌力衰弱而不積極運動,將導致骨質流失加快、成為骨鬆高危險群或骨鬆患者,一旦肌力不足不慎跌倒,便容易骨折。文獻顯示,接受16周的下肢訓練後,可提升1.6%的神經肌肉激, 改善老人家的肌力及行動不便。另在骨密度的幫助上,一項美國的研究也顯示,4個月的運動介入可增加股骨頸密度約3.8%,運動可同時預防及改善肌少症、骨鬆的風險。醫師呼籲,罹患肌少症的民眾,務必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動,才能提升肌力並且避免罹患骨鬆。

整天久坐不運動 三十五歲後罹骨鬆風險大增

整天久坐不運動 三十五歲後罹骨鬆風險大增#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整天坐在位置上,說到運動一股懶意便油然而生,這是全台大多數上班族的最佳寫照、但你知道嗎?長期久坐、不運動,除了會造成多種慢性疾病與肥胖之外,骨鬆很可能因此悄悄纏上身,倘若加上平日鈣質攝取不足,牛奶喝不夠,年齡一超過三十五歲後,罹患骨鬆的風險恐怕會暴增!一堆上班族不運動不補鈣 三十五歲就知道!根據中華民國骨鬆協會,對於全台上班族骨鬆認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上班族不愛喝牛奶,五成沒有運動習慣,且長期待在辦公室裡久坐不動,都是罹患骨鬆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男性或是女性,只要年齡一超過三十五歲骨質就會慢慢流失,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會大幅加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也補充,男性看起來雖較為剛強,但骨質流失的情況與女性相比,同樣不相上下,其中,根據數據顯示每五位罹患骨鬆的男性,就有一名有骨折風險,且髖部骨折的死亡率,更是女性的1.5倍以上。陳芳萍呼籲,提早預防骨鬆為上班族當務之急,健走為易入門運動,下班後可直接套上運動鞋健走,平時可透過掌握超敢動健走節奏每分鐘90~120步、補充高鈣牛奶,提升總骨密度,才能打造由內而外骨骼健康。

研究:骨鬆會遺傳!父母罹骨鬆 子女中招風險暴增34倍

研究:骨鬆會遺傳!父母罹骨鬆 子女中招風險暴增34倍#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正當民眾在關注伊波拉病毒不斷蔓延的同時,事實上有更多的疾病,其威脅來得比伊波拉還要更為劇烈,骨質疏鬆症,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流行病,根據統計,台灣45~64停經後婦女,每三人就有一人曾有脊椎骨折的經驗,65歲以上更是每兩人就超過一人,倘若骨折處,又是所謂的髖部骨折,死亡率恐怕會不亞於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台灣骨鬆人數多 對骨質檢測卻漠然以對除了多運動、多補充鈣質之外,骨質疏鬆症就跟癌症、高血壓、糖尿病,都有遺傳的可能!根據近十年國際期刊研究,父母任一人骨密度過低,子女低骨密的風險值高4.3倍,父母兩者骨密度過低,子女風險值更飆升8.6倍,其中女兒甚至高達34.4倍,風險值不輸一般民眾熟知的肥胖遺傳。然而,雖統計指出,台灣人的骨折發生風險,排名世界第七,於亞洲更是排名第一,有統計還進一步預測,未來台灣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口,將超過台灣人的四分之一,但民眾對於骨質密度檢測,仍然漠視,恐怕會讓骨鬆不知不覺惹上身。儘管台灣檢測單位及醫界奔走多時,國內統計50歲以上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DEXA)者,女性每一萬人僅不到200人;男性每一萬人更不到40人,顯示每年定期骨密篩檢的觀念仍尚未被建立。陳芳萍醫師呼籲,台灣成年國人骨折率高居不下,排名僅次丹麥、瑞典、挪威、瑞士、美國白人、奧地利,全球第七名,在亞洲更高居第一,如此高的疾病盛行率,可能與篩檢率持續低迷有關,因此提高國人骨密篩檢意識實在刻不容緩,呼籲家有骨鬆骨折病史的民眾更應主動陪伴家人一同前往,為家人、姐妹的骨骼健康而行動。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與遺傳有關?病友及家屬可抽血確診及預測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與遺傳有關?病友及家屬可抽血確診及預測#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為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依照臨床症狀有無可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大部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沒有明確家族遺傳型的,但是,少數是具有家族性,且是屬於某個症候群的一部份,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簡稱MEN)。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乃是身體內多種內分泌腺體發生腫瘤或是細胞增生,臨床上這類疾病可分為兩型,包括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的臨床表現包括:1)副甲狀腺增生或腫瘤、2)內分泌胰臟腫瘤、3)腦下垂體腫瘤。第一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已發現是第11對染色體長臂上的MEN1基因出現致病變異點,再經由顯性遺傳方式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病人的下一代不論男女都會有一半機會遺傳到這個疾病。目前幫助第一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病友的親戚來篩檢本疾病的方法,仍以傳統的生化和賀爾蒙檢查為主。由於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是最早且最常出現的問題,所以一般是偵測家族成員血中鈣質和副甲狀腺賀爾蒙的濃度,以確定那一位家族成員罹患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進而瞭解他有第一型家族性多發性內分泌瘤。通常不正常的血液檢查在臨床症狀出現前幾年就可偵測得到,但血中鈣質和副甲狀腺賀爾蒙的濃度正常,並不代表在日後不會出現此病。一般來說,第一型家族性多發性內分泌瘤患者的一等親(如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應該接受篩檢,因有些家人即使已遺傳到致病基因,僅是暫時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必要時這些病人的二等親如祖父母、叔伯、阿姨等也應該接受篩檢。此外,適當的影像學檢查也有助於診斷,抽血檢查可半年到1年做1次,副甲狀腺超音波也可1年左右做1次。陳沛隆醫師進一步說明,「基因檢測」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任何單一家族的致病基因變異點如果已經確定,則所有家族成員一輩子只需做1次檢查,未來就不需要持續長期篩檢,就能確定是否帶有此疾病。多發性內分泌腫瘤患者終生帶有基因上的致病變異點,因此,終生可能有新的腫瘤發生,必須長期追蹤才能確保新生腫瘤的早期診斷。陳沛隆醫師提醒,腫瘤的多寡與嚴重性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差異很大,因此,即使被診斷有此疾病也不需要太慌張,規律追蹤並且確保新生腫瘤的早期診斷,是最好的就醫策略。所幸過去10多年來,遺傳學有突破性的進步,藉由基因醫學的進步,能夠讓國人得到最合適的診斷與治療。

父母皆有狐臭 孩子8成機率會遺傳

父母皆有狐臭 孩子8成機率會遺傳#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熱,現代「香妃」又要開始煩惱了!夏天容易出汗,到公共場合經常從人群中飄散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其中以狐臭最讓人受不了。天生有狐臭的人,總對這股揮之不去的異味感到困擾,甚至自卑並出現社交障礙。狐臭 從青春期開始活躍花蓮慈濟醫院整型外科李俊達醫師表示,人體的汗腺分為2種,一般汗腺分布於全身,具有為排熱功能;另一種是「頂漿腺」分布於腋下、肚臍、會陰、乳頭等部位,頂漿腺所分泌的頂漿腺液,一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異味,特別是腋下多汗處,就成為「狐臭」,受荷爾蒙影響,青春期開始分泌活躍。李俊達醫師也說,有研究指出,狐臭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其中一個人有狐臭,子女有狐臭機率約1半,如果父母2個人都有狐臭,則子女有狐臭問題的機率高達8成。有些患者會藉由加強清潔或是止汗劑等外用藥物,可以稍微降低異味濃度,但是這方法卻無法完全根治狐臭。著透氣衣物、定時刮腋毛 助減少異味李俊達主任表示,狐臭主要是因為體內頂漿腺分泌旺盛引起,可透過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刮除腋下分泌過剩的頂漿腺,除去身上散發的獨特味道。而醫師也提醒有狐臭的人,夏日穿衣服應選擇棉麻透氣、寬鬆的深色衣服,定時刮腋毛、注意腋下的清潔保養,對減少異味有些許幫助,但若想要徹底擺脫狐臭困擾,可能還是要考慮手術。 

「狐」父無犬子 他一家三口狐臭難耐…

「狐」父無犬子 他一家三口狐臭難耐…#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期來因氣溫逐漸升高,容易流汗的民眾,「腋下」便開始發出陣陣狐臭,顯得困擾,台中就有一名四十八歲房仲許姓男子,最近天氣悶熱,雖他態度良好,以客為尊,但客戶似乎因他身上充滿狐臭味,紛紛草率看房,退避三舍,再也全無音訊,直到主管委婉告知,才讓他頓悟,原來是狐臭讓他業績不斷下滑拉警報!但許姓男子,似乎也把他狐臭的功力,完完整整的遺傳給他的兒子與女兒,因此自從知道自己有狐臭困擾後,也把兒女一起帶至醫院就診,希望能夠替他們除臭,經光田醫院整形外科吳文宏醫師檢查後,確認都是頂漿腺增生引起之狐臭,特徵就是三人皆有濕耳垢的症狀。於是採用迷你水刀手術來為其根治狐臭,同一個下午就完成三人的治療。狐臭有遺傳傾向 遺傳率達五成吳文宏醫師解釋,人的汗腺有兩種,一種比較細,較小汗腺(eccrine gland)分佈於全身,主要功用是排汗、調節體溫;另一種較大的腺體,稱為頂漿腺或大汗腺(apocrine gland),分佈在腋窩、陰部等特殊地帶,其中又以腋窩為最多。而頂漿腺分泌出來的漿液原是無臭的液體,但當漿液受到滯留於腋下的細菌分解後,才成為有臭味的液體,這就是狐臭。尤其每到夏季出汗量高,有狐臭問題的民眾就會特別困擾,嚴重者常會造成個人精神上的挫折感,甚至影響社交活動。他進一步指出,患者大多是從青春期之後開始發生,但近年來隨著青少年普遍發育提早,門診中也開始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的狐臭手術患者,最小的甚至只有9歲。且狐臭有遺傳傾向,遺傳率約有五成以上,因此門診中常常遇到父母治療後也帶孩子來手術的例子,不過這次親子三人同時看診、同時手術還是第一次遇到。

《豐胸撇步》罩杯想升級 抓緊2時機:發育期、孕期

《豐胸撇步》罩杯想升級 抓緊2時機:發育期、孕期#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提到豐胸,不只一般女性,甚至女星、歌手也都躍躍欲「試」,想藉助中醫、飲食、運動來改善飛機場,其實胸部大小,除了遺傳、營養,時機也是相當重要關鍵因素,把握發育期及懷孕期,善用時機,是有可能讓胸部有所成長的。媽媽胸部小  女兒也會是飛機場?新光醫院小兒科陳怡伶醫師指出,乳房發育的大小除受雌性激素影響外,遺傳、營養狀況、暴露的脂肪量、胖瘦、環境荷爾蒙等都會有所影響。其中遺傳跟營養都佔有較大的關係,以遺傳來說,如果母親的乳房較小,則女兒罩杯也大多較小。而以營養方面來看,發育期適時的營養補充,也會對胸部發育的大小有所幫助,但醫師也提醒,乳房發育早晚並不影響其今後發育的快慢,所以乳房發育晚些的女孩也不必過度擔憂。 陳怡伶醫師也說,胸部的第一個發育期時期,年齡大約在國小5、6年級左右,這個時候胸部乳暈下方會摸到一些小硬塊,是女性胸部開始發育的第一個信號,而步入青春期,約17、18歲的少女,乳暈範圍會開始變得明顯、乳房開始隆起快速成長,這是一個胸部發展的重要時期,配合飲食調整,胸部大小還是可以有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青春期的女孩子對於胸部開始發育改變會感到害羞排斥,而造成過度減肥,恐會影響身體全面發育。升級有撇步 把握2時機點胡心瀕中醫師指出,胸部發育期為10歲左右,雖然乳房大小主要與遺傳有關,但青春期若是有適當的營養補充,也是能發育不錯。而想讓乳房長大,以下2個時機是個重要的關鍵因素:●發育期/乳房一般會在發育期成快速長,之後便趨於緩慢直到發育期停止,一般來說最晚約到24至25歲左右,而每次的月經週期女性因體內荷爾蒙變化,也會呈現脹奶,期間會略微短暫的影響胸部大小。●孕期/另一個可讓乳房長大的關鍵期便是「懷孕」,因為孕期為了哺育新生兒,胸部會大幅成長,但一旦完全退乳後,胸部也隨之縮小,但如果退乳期間有充足的營養補充,及產後退乳別太快速的話,把握此時期,甚至可以較產前成長1個罩杯以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