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小妹2歲半時看東西總是無法正視物品,媽媽也發現他走路姿勢怪異,到醫院就診後發現醫師發現,張小妹雙眼皆水晶體混濁,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快3歲時張小妹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3歲半時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4歲2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透過配戴眼鏡及定期追蹤,目前張小妹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1/3患者與母親懷孕時不良習慣有關台北慈濟醫院醫師鄭涵之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其中1/3至1/2的患者與遺傳有關。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此外,有1/3成因與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有關。其餘1/3則為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時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程度高的患者有明顯眼球震顫情形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3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3歲時會發展到0.5、0.6,4歲時發展到0.7、0.8,5、6歲時視力能達到1.0。鄭涵之醫師表示,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看東西歪斜、不自然擺動 父母要警覺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因此父母若觀察到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此外,鄭涵之醫師也呼籲若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驚!情緒異常恐致子宮頸癌

驚!情緒異常恐致子宮頸癌#遺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免疫功能變差的原因很多,遺傳、年齢、體溫、壓力、營養、疾病、感染、放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其中,沈重的壓力,更是破壞這道重要自然防線的元兇之一。以口腔扁平苔癬患者來說,100%和精神壓力有關,其次是90%以上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其他如口乾舌燥,都和壓力脫不了關係。長期承受壓力 容易引發癌前症狀適當的壓力對人體有喚醒作用,腎上腺會在短期承受高度壓力時,分泌大量皮質醇,刺激身體釋放能量對抗外來壓力。但現代人長期承受過重壓力,腎上腺因此工作過度而疲乏,皮質醇分泌不足,導致人們無法有效對抗壓力,並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反應,免疫力降低,進而表現出身心各方面症狀,比如:反覆發作的憂鬱症、失眠、頭痛、經常感冒、消化不良,甚至引發「癌前症狀」。情緒與免疫的關係是許多學者近年來研究的課題,精神緊張等心理因素,可影響「自體免疫性疾病」的誘發、症狀演變、疾病的預後、甚至抵消療效的反應。眾多的事實,使人們相信情緒障礙,特別是緊張刺激引起的負性情緒體驗,可以改變機體免疫功能、而增加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有情緒異常者 恐發展成為子宮頸癌情緒與免疫的研究,還涉及到腫瘤與自體免疫疾病問題。目前不僅證實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女性患者間的心理反應不同,而且一些前瞻性研究也顯示,那些有可疑的子宮頸抹片異常的婦女,經過追蹤觀察發現,有明顯的情緒異常者,大多數發展成為子宮頸癌患者。生活於緊張性環境中數月後,婦女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同樣的現象也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我多年研究扁平苔癬的自體抗體、和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以及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候群)的自體抗體等,也有類似的情形,不當的情緒壓力,會打破免疫平衡,造成免疫失調,使得自體抗體或腫瘤指標濃度升高。體虛失眠 易罹患復發性口腔潰瘍情緒與免疫的一些證據,可以從研究中得到證實,比方離婚、是一個較嚴重的生活事件,情緒的變化也較為複雜,因而引起的免疫學變化也很複雜。參加考試的學生,在參加考試的當天與考試前後壓力比較,也是不一樣。病人臨手術前的等待,是一種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手術前的精神壓力,可影響到淋巴細胞對刺激物的反應,尤其是病人個體的敏感性、擔心對手術預後了解與評估的不足,影響關係都是最為密切的。口腔潰瘍,也可算是因生活形態導致的「文明病」,很多患者的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從臨床觀察,多是在過度疲勞後發病的。也就是說,口腔潰瘍最喜歡找上精神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愛抽菸、酗酒、嚼檳榔、體質虛弱和失眠的人。容易罹患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除了對症治療外,也要注意生活規律、該休息的時後就要休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持之以恆的運動,並且保持心情愉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孩子長不高?這些原因別輕忽

孩子長不高?這些原因別輕忽#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高人一等,看到孩子比同齡者矮人一大截就非常擔心。小兒科門診中,不少家長深怕孩子長不高,會帶著孩子就醫,事實上,長不高和遺傳、飲食、運動與睡眠有很大的關係,也有些是因為疾病造成,必須對症治療。 不要熬夜、多運動以及飲食均衡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鄭弼文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長不高而帶來就醫,年齡從2歲至17歲都有;其實,長高有一半是遺傳基因,一半是後天因素,想要長高,必須不要熬夜、要多運動以及飲食均衡。 想長高應把握第二性徵出現後2年當第二性徵出現後的2年,是成長發育長高的黃金期,想要長高應好好把握時間。鄭弼文醫師指出,男生第二性徵如生殖器官發育所出現時間大約是11歲,女生乳房長大是9歲,之後的2年是孩子要衝高的黃金期,但若常熬夜又不運動,就會導致錯過生長黃金期,若想要長更高,就往往會來不及。 小心性早熟也難長高鄭弼文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因為性早熟導致長不高。例如女生在8歲以前乳房就發育,或是男生在9歲前就有第二性徵,就有性早熟的現象,也往往會長不高,經由生理檢查以及檢查骨齡確診後,可給予抑制性早熟藥物,以及補充生長激素治療,能有助於爭取長高的空間。 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長不高另外,也有的孩子是因為腦下垂體功能不良,或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長不高!鄭弼文醫師解釋,若是腦下垂體功能不良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就必須補充生長激素。至於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在新生兒篩檢就可確認,應補充甲狀腺素,否則不但會長不高,且會影響腦部發育;但是也有孩子是出生時正常,到了5、6歲才顯現甲狀腺低能狀況,身材較矮小,低於同齡3%,這也要補充甲狀腺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醫訊/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

醫訊/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增加,漸漸地,退化性疾病例如老年黃斑病變、青光眼、視神經疾病也逐漸增多。此外,和遺傳有關的疾病,例如色素性網膜失養症(即夜盲症的一種),或是因為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者的黃斑病變,視網膜剝離的患者,這些都會讓原有良好的視力或視野逐漸或瞬間惡化。最令人衝擊的就是這樣的視力,使病患喪失與現實環境的融合能力、行動力、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與人溝通的能力,甚至是失去工作及穩定的經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郭巾慈指出,有很多低視能患者,並不是雙眼完全沒有光覺,但惡化的視力卻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大部分的低視能者多處於徬徨無助、需要長期仰賴他人的照護。長久下來,自尊心與自信心漸漸凋零。然而,針對這群人,其實如果經過專業的協助,使用適合的輔具和生活技巧,還是可以重建一個自主的生活,就像腿部骨折使用拐杖仍能行走自如一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目前成立視覺復健中心,在各院區逐步開設低視能門診,就是要幫助任何因為視覺問題造成生活影響的民眾,如何利用他們剩餘的視覺來安全、自由的過日子。目前與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合作,在醫院裡,結合各種資源,提供患者適當的建議和協助,包括選擇申請哪種視覺輔具的補助,來增加患者的能力和信心。今日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五大院區會輪流舉辦低視能講座等活動,讓民眾體驗視障者的世界,以及如何協助引導盲人。目前於3月16日於中興院區1樓大廳皆有內容精彩的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更了解低視能者的世界,以及如何重建他們不一樣但更美好的人生。名稱: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時間:1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09:00-12:0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樓大廳(台北市大同區鄭州路145號)洽詢:02-2555-3000 分機2365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遺傳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父母有酒癮 男孩上癮風險30%

父母有酒癮 男孩上癮風險30%#遺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任何人都可能依賴酒精,持續暴露在酒精下會改變大腦,產生酒精依賴性。每個人產生酒精依賴性及成癮的風險雖然不一,但是只要腦部長時間暴露在足量酒精下,身體都會產生酒精依賴。每天喝酒超過3到4杯 成癮機會增暫時撇開已知的酒精依賴危險因子不談,從數據上來看,一個人每天喝酒超過3到4杯,成癮的機會通常便會顯著增加,對女性來說,導致成癮的量大約是每天3杯,另一個一致的發現是,酒精成癮的人往往表示,他們喝酒是為了減輕情緒上或社交上的困擾。換句話說,如果有人想藉由喝酒來自我療癒,以逃避情緒或社交方面的問題,就特別容易染上酒癮,但是,借酒澆愁並不能解釋所有的酒精成癮,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選擇喝這麼多酒而導致上癮?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酒精依賴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酒精依賴,證據主要來自雙胞胎研究,這些雙胞胎的家長染有酒癮,但一出生就被沒有酒癮的養父母收養,這類研究讓研究人員得以釐清酒癮的先天與後天成因。清楚的是,酗酒有一部分來自遺傳,但單憑遺傳並不足以發展成酗酒,這些研究到目前為止的實際價值,是在容易產生酒精依賴的個體及家族身上找到共同的性狀或標記,這有助於辨認可能染上酒癮的個體,如果某人知道自己罹患這種病症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就可以對喝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家族有酗酒病史 風險幾乎增加1倍酒精成癮顯然就像糖尿病一樣,會在家族內流傳,家族沒有酗酒史的男性,發生酗酒問題的風險大約是10%,女性約為5%,然而,如果家族有酗酒問題的病史,風險幾乎增加1倍,例如,假設有個女性的一等親(子女、兄弟姊妹或父母)有酒癮,那麼她染上酒癮的風險將從5%上升到10%,以男性來說,若一等親有酒癮問題,他的風險就從10%提高到20%。父母有酒癮 孩子染上酒癮的風險也增加因此,男性及女性的風險都增加1倍,如果一等親、二等親(如叔伯、阿姨、姑姑、祖父母)及三等親(如表親、曾祖父母等)中的兩方有人酒精成癮,男性染上酒癮的風險便上升至30%,女性則上升至15%,因此,父母有酒癮,孩子染上酒癮的風險也增加,而男孩的風險又比女孩高。許多研究顯示,在酗酒問題嚴重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未來依賴酒精的機會也相對較高,男性特有的風險,雖然男女都可能因遺傳導致酗酒,但男性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似乎特別強烈,若一方的父親有酒癮而另一方則無,結果發現,父親有酒癮的人,受酒精傷害的程度通常小於父親沒有酒癮的人。(本文摘自/藥物讓人上癮/大家出版社)

曬傷致白斑?恐為遺傳白化症

曬傷致白斑?恐為遺傳白化症#遺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黑皮膚變白,這事確實有可能,最知名的病例應該是深受世界人民愛戴的麥可‧傑克森,這位皮膚白皙的黑人常常因為膚色受到一些人的非難,但其實他的白色皮膚是白癜風「漂白」的,仔細觀察他在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些白癜風發展的過程。黑色素細胞缺乏 出現白斑白癜風是一種表皮色素脫失性疾病,我們知道,皮膚顏色主要取決於黑色素數量和分布,表皮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並通過樹枝狀突起輸送給周為約10到36個角質形成的細胞,使皮膚呈現均勻一致的顏色,當黑色素細胞數量缺乏,導致黑色素不產生,就會在皮膚上出現白班,俗稱白癜風。與外傷、疾病、情緒緊張有關至於它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相關的學說非常多,綜合看來,白癜風的發生是具有遺傳素質的個體在多種內外因素的激發下,誘導了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導致酪氛酸酶系統的易治或黑素細胞的破壞,最終引起皮膚色素的脫失,許多患者的發病與外傷、疾病和情緒緊張有關,常常有白癜風發生於親人亡故或嚴重外傷後的案例,也有人發現曬傷反應可引起白癜風。廣泛分布體表 嚴重剩少許正常皮膚少部分患者的色素脫失只侷限在小部分皮膚,屬於局限型,更常見的是泛髮型白癜風,表現為白斑廣泛分布於體表,並且會逐漸融合成大的白斑區,嚴重的泛髮型患者可能僅剩少許正常皮膚,即發展成了全身型的白癜風。不是傳染病 但有一定遺傳背景泛髮型白癜風的白斑會擴展、融合,最終可能遍及全身,仿佛傳染病一般,加上白癜風這一病名中有「風」字的緣故,很容易將它和痲瘋等傳染病或是中風、抽風等急重症聯繫起來。但事實上,白癜風不是一種傳染病,但具有一定的遺傳背景,大於30%的患者的雙親之一、同胞或小孩中有白癜風,同卵雙生者也可能同時有白癜風,患者小孩患白癜風的危險性尚不清楚,目前猜測這種可能性小於10%。長波紫外線照射可誘導色素再生由於白癜風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也沒有根治的方法,有一些醫學手段可以幫助控制病情、恢復膚色,使皮膚顏色較為一致,對於一些早期的、小範圍的病變採用的免疫抑制療法對於病情控制、皮損恢復會有一定的效果,此外,為了恢復皮膚顏色,還可以透過長波紫外線照射來誘導色素再生。(本文摘自/搖身一變:別被流言嚇傻了/九韵文化)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過半百的蘇先生半年前確診為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改善暴飲暴食的習慣,並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為此,太太對飲食嚴格把關,讓他吃飯變得很痛苦,為了擁有健康生活,蘇先生自行上網找了許多控制血糖的方法,得知秋葵有許多研究實證輔助控糖,便自己嘗試製作秋葵水,卻因口感黏膩且耗時而放棄,後經朋友介紹,每日飲用2次秋葵萃取物,一個半月後血糖明顯改善。每日飲用秋葵水 一個月間血糖降1/2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長期進行血糖代謝的中藥研究,其父親也長期為代謝性症候群困擾,在得知秋葵的功效後便讓父親每日飲用足量的秋葵水,一個月間血糖從300mg/dl降為150mg/dl,整整降了1/2。對此,宋祖瑩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惠婷,針對秋葵植株、花、籽進行深入研究,經過1年多實驗發現,16根秋葵萃取物可有效控制血糖,87.5%的受測者,在8周內平均血糖從163.4mg/dl降為141.0mg/dl,持續觀察飲用8周後,受試者平均血糖也改善14%。異槲皮素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50萬糖尿病患 45%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吃「素顏」澱粉 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鄭師嘉營養師補充,大多數病友較難達到良好的飲食控制,建議病友可以在餐前拍照,將照片帶到診間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另外,若擔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升高,可在餐前喝秋葵水增加飽足感,其實只要吃足夠的「素顏」澱粉,如地瓜、芋頭等未加工過的食物、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得當、水果慎選甜度,血糖控制將不再困擾你。//  var google_tag_params = {ecomm_prodid: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pagetype: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totalvalue: 'REPLACE_WITH_VALUE',};/*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