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

趙舜短片「抽掉人生」 呼籲及早戒菸

趙舜短片「抽掉人生」 呼籲及早戒菸#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資深藝人趙舜是演藝圈的長青樹,不過看起來健康的他卻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中風、洗腎等疾病,只因自己一再地拖延戒菸時限,眼睜睜地將原本及早戒菸就可能避免的心血管疾病、中風、洗腎一個個帶進自己生命,日前他將自身慘痛經驗現身說法,拍攝成網路短片「趙舜~抽掉人生」,告訴社會大眾抽菸所造成影響,並在11月14日趙舜生日當日發布,呼籲癮君子戒菸的重要。在短片發布的記者會上,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戒菸門診醫師郭斐然表示,經常會有人問我「吸菸真的會像趙舜這樣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甚至洗腎,有這麼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抽菸會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如果立即量血壓,會發現吸菸後血壓馬上上升,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的研究發現,吸菸者比非吸菸者血壓、血糖皆會上升。郭斐然醫師進一步指出,吸菸者易有胰島素耐受不良的情況,就會得到糖尿病,至於中風則是吸菸造成血管硬化、阻塞,發生在腦部就是大家知道的中風,發生在腳部就會有間歇性跛行,而洗腎,是因為腎臟有許多血管,如果糖尿病加上吸菸就有雙重的危險因子,自然會走到洗腎的地步。醫生的能力有限,我們僅能就病症給予治療,真正可以改變的其實是病人自己。義工趙舜表示,他也曾經多次想戒菸,尤其是身體不舒服或是逢年過節或是發生特別的事件,婚前老婆叫我戒菸,我說小孩生了我就戒,小孩一出生,我立刻改口45歲才戒,快到45歲時, 又自動宣布延期到 50歲就戒!其實這一次我是認真的下定決心要在50歲生日完全戒菸,只是萬萬沒想到,在50歲生日前幾天,趴!我中風,倒下了!曾經是37年的老菸槍,現承受吸菸後遺症-COPD所苦的終身義工孫越叔叔說,趙舜50歲起歷經一二十次的大小中風,當中風倒下時,他必須努力復健站起來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但趙舜現在站出來,是為了不讓其他家庭重蹈覆轍、再繼續受到傷害!孫叔叔呼籲,請將「趙舜~抽掉人生」網路短片傳給所有你愛的及愛你的人,並上網給熱心公益的趙舜全家按個「讚」,共同響應戒菸行動! 

克服抽菸戒斷症 應尋求專業協助

克服抽菸戒斷症 應尋求專業協助#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張先生一進診間就神情非常憂愁的說:「醫師啊!該怎麼辦?我從年輕就開始吸菸,每天煙不離手,都要抽上好幾包。」張先生過去雖然戒過菸,不過戒了又抽,又常聽到周遭友人因抽菸罹患肺癌,令他相當焦慮。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吳煜隆表示,事實上吸菸這項行為的成因是非常複雜,涉及生理、心理與社交等層面,決定要戒菸,必須下定決心並付出努力,還需要外力的支持與配合。  香菸中含有的尼古丁,為一種天然生物鹼,能興奮中樞神經,造成心跳加快、末梢血管收縮、引起血壓上升,長期會導致心臟血管疾病,另外也會造成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造成組織壞死。也會造成成癮性。若不繼續抽菸,血中尼古丁濃度下降,幾個鐘頭後可能就會出現焦慮、易怒、坐立不安、渴求香菸等「戒斷症狀」。吸菸不僅會造成心臟病、癌症、腦中風、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台灣地區約有四百五十萬的吸煙人口。台灣18歲以上吸菸人口在男性已達40%,女性也接近10%,抽菸者的壽命比起未抽菸的人,平均減少22歲,每年造成國內經濟與健康損失近500億元。許多人都知道吸菸的壞處,也嘗試想要戒菸,但在戒菸的過程中,因為尼古丁戒斷症候群的發生,對於戒菸者來說並不容易。國民健康局今年三月起,特別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補助部分藥費,以減輕戒菸的藥費負擔,希望能增加吸菸者戒菸的意願。阮綜合醫院也配合國民健康局,設立了戒菸特別門診,給予戒菸者專業的協助,配合病患狀況來選擇適當的戒菸治療方式。不只在戒菸的過程會適時的追蹤,戒菸成功後仍持續追蹤以預防復發。 

抽菸者當心悄悄入侵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抽菸者當心悄悄入侵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抽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6歲李姓退休人員,年輕時平均每天抽兩包菸,菸齡超過三十年,雖然已戒菸十多年,但近幾年來開始出現有喘、咳嗽多痰液等症狀,幾週前感冒至診所就診病況無改善,遂至署立豐原醫院胸腔科門診檢測肺功能,醫師證實肺功能惡化已經達到嚴重性阻塞性肺病的程度,癮君子即使已經戒菸十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依然有可能悄悄入侵。李先生主述,已經戒菸十多年了,身體也覺得很健康,但最近幾年開始出現走路會喘的情形,爬樓梯也無法一氣呵成的爬上二樓,幾週前感冒到診所拿藥但是咳嗽多痰及喘息的症狀一直沒有改善,後來連走幾步路到廁所也都覺得相當喘,到醫院經由肺功能檢測才知道是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邱振峰醫師表示,時序入秋,早晚天氣開始轉涼,呼吸道疾病患者到門診就醫人數明顯上升,多數患者經詢問皆有咳嗽不止、痰量變多、輕微運動即出現喘息等現象且共通點都有長期抽菸的習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是全世界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少數死亡率仍繼續上升的疾病之一,而抽菸即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抽菸會引起呼吸道慢性發炎,使呼吸道出現漸進性阻塞、肺部換氧不足、血氧濃度下降,更甚者進而影響全身器官,造成肌肉萎縮、體重下降、焦慮等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病晚期患者不僅可能因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也有很多病患因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其他共病死亡。女性肺部結構先天性較為脆弱,與同菸齡男性相比,病情會更為嚴重。邱振峰醫師叮嚀,40歲以上的抽菸者,無論有無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機,一旦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一定要戒菸,持續用藥,減緩肺功能惡化速度。且需定期接受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預防呼吸道感染,維持均衡飲食營養,最好能夠尋求醫院肺部復健治療師協助,制定個人運動計畫,持之以恆接受復健運動,以改善生活品質,減輕運動時呼吸喘的症狀。

母親抽菸傷孩童 恐導致生長遲緩

母親抽菸傷孩童 恐導致生長遲緩#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很難想像小朋友抽菸會是什麼狀況。家中的孩童如果常常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痰多,甚至出現類似氣喘的現象,都可能與父母親吸菸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實就是間接得讓小朋友抽菸。從胚胎時期開始,母親的吸菸卻能決定小朋友一生的幸福健康。若母親懷孕時抽菸不但容易早產,還會有胎兒生長遲緩的問題,其體重也會比一般孩子輕。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出生之後,在嬰兒時期比較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日後罹患氣喘的比率也增加。而且,母親抽菸的孩童,其住院率較母親不抽菸的孩童高出70%。上呼吸道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衛防線,二手菸則是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呼吸道黏膜會受二手菸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容易導致急性呼吸道感染、鼻竇炎,及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產生肺部囊狀纖維化,而降低肺臟功能。日後發生過敏疾病的機會,也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除了提出對二手菸的警告之外,更強調有所謂「三手菸」影響環境的新觀念。許多抽菸的家長以為,只要打開窗戶或電風扇吹得「煙消雲散」,就可避免小孩吸入二手菸,卻不知抽菸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和顆粒,吸附在吸菸者的頭髮和衣物,甚至地毯或家俱中也會存有這些有害物質。「三手菸」。儘管通風可以使得煙霧排到屋外,但是殘留物包括重金屬,致癌物質,甚至放射性物質卻留了下來,除了會讓呼吸道出了問題,肺部的發育不全,肺功能下降,甚至還會影響到行為認知與閱讀能力。抽菸所帶來的傷害並不是「眼見為憑」,看不見的「三手菸」所帶來的危害一樣是可怕的。自98年的元旦起,為了下一代的健康著想,「大人戒菸」不僅可以提供孩童最清潔安全的環境,更是等同付出最大之愛心。

拒絕不良嗜好 「我十六歲 我不吸菸」

拒絕不良嗜好 「我十六歲 我不吸菸」#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南市立醫院強調,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國人吸菸現況發現,青少年吸菸有增加的趨勢;國中生吸菸率約7%,到了高中職則增加一倍,高達14%,問題相當嚴重!因此希望透過「做十六歲」這項台南最受歡迎的傳統活動來達到宣導的目的。今日(15日)上午臺南市安平區「做十六歲」成年禮活動,首度由台南市立醫院結合安平區衛生所共同參加安平區公所與安平開臺天后宮所辦理的「角色扮演(cops play)祈福踩街活動」,帶領年輕學子扮演鄭成功與各朝代背景人物進行祈福踩街,另也扮成拒菸小子將道具香菸折斷,象徵「我十六歲 我不吸菸」,教導青少年要勇於拒絕外界不良嗜好的誘惑。衛生署指出,青少年發育中的腦部對尼古丁相當敏感,吸菸會影響學習,因為吸菸會損害大腦神經,使思慮變得遲鈍及智商減退,影響課業學習與生活;菸煙的尼古丁、焦油與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呼吸道的阻力、阻礙呼吸系統發育及降低體力,也會降低肺功能增長,增加日後罹患氣喘、哮喘、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耳疾病、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之潛在風險,台南市立醫院表示,「做十六歲」是臺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資產,讓16歲的孩子擁有一個不同的成長記憶與見證;不過,16歲青少年正處於國高中階段,對於菸品、檳榔、酒精的好奇心更需要學校及家庭的監督,尤其現在正值暑假期間,呼籲家長應多關心家中孩子的健康及交友情形,避免他們嘗試第一口菸,除以身作則不吸菸外,多陪孩子從事戶內外健康休閒活動。

醫訊/拒菸大作戰 姊妹一起來

醫訊/拒菸大作戰 姊妹一起來#抽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指出,女性吸菸原因多與生活工作遭受壓力、轉移挫敗、心情低落及受同儕同事影響有關,或認為吸菸即是個人追求時尚的象徵。為強化女性拒菸反菸認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展開一系列女性菸害防制宣導講座。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表示,女性菸害防制宣導講座的內容包括說明吸菸的危害、戒菸的方法、戒菸服務管道及壓力調適等,更特別的是會介紹「戒菸菜單」,以提供擔心戒菸後會變胖的民眾參考,讓想要戒菸的民眾能吃的健康又能成功戒菸,而台北市衛生局也邀請到林清麗主任,為戒菸做更多宣導活動,讓想戒菸的女性不再擔心,也更能事半功倍。講座時間:8月25日(六)14:00~16:00講座地點: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1樓閱覽室講座洽詢: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轉1809

當心口腔癌前病變 戒檳榔菸酒最佳

當心口腔癌前病變 戒檳榔菸酒最佳#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民國92年起口腔癌己躍升為男性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要避免口腔癌的發生,就必須對口腔癌前病變有所認識。根據研究顯示、同時有嚼檳榔、抽煙及喝酒的習慣會得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 倍,阮綜合醫院口腔外科梁錦榮主任表示,由於致癌物所造成之口腔癌前病變,其最好之治療方法為戒除不良習慣如嚼檳榔及抽煙。所謂口腔癌前病變是一種仍歸屬於良性的口腔組織改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常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之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根據許多研究顯示慢性刺激是口腔癌前病變發生的主要成因,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其它像吸菸、喝酒、過度陽光曝晒、不良口腔衛生、尖銳的蛀牙、殘根及製作不當或破損的假牙或套子等都可能是口腔癌前病變的成因。口腔病變可能有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粘膜紅斑症、口腔粘膜紅白斑症、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疣狀增生。梁錦榮主任表示,民眾可以利用一般口腔檢查、視診,注意口腔黏膜是否有任何顏色或其完整性的改變;利用觸診注意病變之大小、硬度、彈性、可動性及是否易出血等現象。情形嚴重者可進行特殊檢查,利用甲苯胺藍試劑進行活體染色、細胞學檢查及組織切片檢查等。臨床上有些癌前病變在戒除口腔習慣後會得到改善或痊癒,若病變不大,可進行手術切除,但並不一定保証完全療效,長期密切的追蹤,觀察病變是否有變化,才是最重要的做法。必需遠離各種危險因子如檳榔、菸、酒,去除製作不良的假牙或套子,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定期請專科醫師做口腔檢查,相信必能使您脫離口腔癌的威脅,永保健康。

拒絕菸品不抽菸 青少年尬街舞度暑假

拒絕菸品不抽菸 青少年尬街舞度暑假#抽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暑假來臨,青少年放下課業後,容易因為同儕及環境的影響接觸菸品,為營造青少年的健康生活型態,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與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信義分局,於7月29日下午在臺北信義威秀影城徒步區舉辦「2012青少年街舞比賽暨防治菸品稅捐逃漏及菸害防制園遊會」,陪伴市民渡過快樂、健康的假日。此次活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青少年街舞比賽,另一部分辦理「吸菸害人害己、私劣菸品沒保障、拒絕來路不明菸品」為主題的園遊會,會中邀請知名的T.P.E.C舞團熱舞帶動氣氛。此外台灣街舞推廣文化協會陳柏均理事長也藉機呼籲青少年可藉由舞蹈發洩精力與壓力,鼓勵青少年不要接觸菸品,讓青少年免於菸害及勇敢拒絕二手菸的危害。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年「大專校院學生及教職員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7.6%大專學生有吸菸行為,另2010年(國中生)、2009年(高中職生)執行之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國中吸菸學生在10歲以前第一次吸菸者占32.3%;高中職吸菸學生在10歲以前第一次抽菸者則占20.7%,一旦開始吸菸,日後有較高機率使用酒精及毒品。研究顯示,以每天1包菸的青少年為例,相較於不吸菸者,未來有3倍以上的機率使用酒精及10~30倍的機率使用不同種類的毒品。又有運動的戒菸者,其戒菸成功率為不運動的戒菸者的兩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自99年起即辦理一系列以青少年為目標的菸害宣傳活動,希望能一起幫助青少年戒菸,也呼籲青少年們,青春有限,多參加有益健康的休閒活動,遠離菸害,為自己規劃一個健康、安全、快樂的假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