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孕媽咪的冬季衣服該如何選 才會保暖舒適?

孕媽咪的冬季衣服該如何選 才會保暖舒適?#新陳代謝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嬪嬙諮詢/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系主任 鄭靜宜      中華文化服裝教育協會理事長 林明宜天氣冷颼颼,孕媽咪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到風寒而生病了,到底冬季孕媽咪該怎麼穿最舒適,同時又可保暖呢?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系主任鄭靜宜表示,其實台灣冬季不像美、日等國有明顯的室內外溫差,所以穿著上只要掌握保暖和調節兩項原則即可。對於保暖,孕媽咪們可別以為穿的越厚重就越能保暖,保暖與否會牽涉到布料的纖維組織,有些材質無論屬於那種纖維,穿起來都會比較保暖。以下幾種常見材質的介紹,可供孕媽咪們在選擇時參考:天然纖維包括羊毛、兔毛等動物毛皮類的材質,都具有很好的保暖功效。棉的保暖性其實並不高,反而比較適合夏天,不過如果經過處理也能達到保暖效果。像是經過刷毛(如:法蘭絨)、夾層(如:棉襖)處理的衣服,會像棉被一樣能增加滯留的空氣,使散熱受到空氣阻隔,而提高保暖度。人造纖維若不屬於機能性吸濕排汗纖維,穿著時最好裡面先穿一件天然纖維的貼身衣服,再穿上非機能性吸濕排汗的人造纖維,這樣比較不會在冬天時產生靜電。此外,由於孕婦新陳代謝比一般人旺盛,即便在冬天,也較容易流汗,所以必須有棉質衣服幫助吸汗,若只穿非機能性吸濕排汗的人造纖維衣物,很容易引起皮膚搔癢,尤其孕婦皮膚特別敏感,腹部容易有乾癢症,因此要盡量避免較長時間直接接觸人造纖維。為避免人造纖維引起皮膚的不適,孕媽咪可選擇機能性布料。機能性布料是在經過特殊技術改質或後加工處理後,可達到吸濕排汗的效果,經過認證的機能性布料,孕婦可以更放心選用,所以也不見得非選擇羊毛等天然纖維布料不可。目前在國內外都有機能性紡織品認證單位,而紡拓會驗證的「台灣機能性紡織品驗證」項目有17項,對消費者有更多的保障,例如通過「透濕防水紡織品」驗證的衣服,代表有透濕功效,穿著時裡面即使流汗也不覺得悶。假如冬天穿厚外套,想要防風又防水,又怕裡面會因為流汗而感到悶,改用此布料,就可以讓汗氣透出,而外面的風和雨水卻進不去,穿起來相當舒適,尤其有些需要騎機車或外出上班的孕媽咪,可參考選擇。有哪些款式是孕婦冬季的必選單品?鄭靜宜主任表示,怎麼穿可依個人喜好及生活型態做決定,像有些媽咪肚子較大時,很不習慣穿褲裝,或是穿褲裝很容易在腰部勒出一圈紅色痕跡,如果孕媽咪屬於較敏感的皮膚,還是建議穿背心裙、傘狀衣比較好。對於偏愛休閒風的孕媽咪,還是可以穿著褲裝,不過建議選擇彈性材質為佳,如含萊卡纖維的褲子(成份標中會標示),就算很合身,仍然有一定的彈性,在蹲、坐時比較不會不舒服。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0&mon=11&id=346

吃過量或太快 是「體寒」的元兇?

吃過量或太快 是「體寒」的元兇?#新陳代謝

對於預防及治療疾病而言,「改善體寒」及「清理因代謝廢物而混濁的血液」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在第一章已充分說明。這一章我就針對「食」的方面,說明讓身體溫熱的方法。首先,為了去除「體寒」,在飲食方面有兩個重點: 少量並充分咀嚼。充分攝取纖維豐富及有利尿作用的食物。這兩個要點是飲食的基本原則。若無充分咀嚼,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會因為沒有得到飽足感,一不小心就因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我想大家都知道,吃得過量和肥胖是造成血液混濁的元兇。另外,就算不是吃得過多,一旦便祕,原本應該和大便一起排出的膽固醇、脂肪、糖等多餘物質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液混濁。防止便祕也是使血液乾淨的重要條件,所以平時就要多吃海藻、豆類、胚芽、玄米、蔬菜等,攝取食物纖維以促進排便。糖、脂肪等營養過剩物質、和食物一起吃進體內的化學調味料、農藥、戴奧辛、致癌物質等……以上各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食物纖維能把它們和大便一起排出體外,可說是「腸內的清道夫」。而且,食物纖維能使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增生,此類菌能改善腸內環境、產生各種維生的作用。譬如說,胡蘿蔔或蘋果等所含的維生素BX(對胺基苯甲酸,PABA)就是乳酸菌的發育因子。因為有利尿作用,也可作為淨化血液之用。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會隨著汗、眼屎、鼻屎、糞便、尿、痰等排出體外,其中排出最多的是尿。換句話說,能夠利尿的食物,如紅豆、黑豆、葡萄、梨子、花草茶、紅茶等,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的效果。曾有某位德國醫學家直言:「世上有兩位名醫。一是發燒、一是食慾不振。」感染症等發炎性病症當然不用說,膠原病、癌症、風濕、心肌梗塞等,絕大多數的疾病一開始的症狀都是發燒、食慾不振。如果說「發燒」、「食慾不振」是生病的結果,那麼生病的原因儘管如此,現代醫學的治療,只要一發燒就急著退燒,又以「為了補充營養」為由而讓病患吃多。這並不符合自然法則。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雖然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但各種病症和病患人數卻有增無減,這都是因為治療時違反了自然法則。從野生動物們沒有醫院、醫生、護士照顧,但絕大部分都能身體健康、安享天年這一點來看就知道了,因為野生動物們生病時,絕不會勉強吃東西,發燒時也不會去做退燒這種蠢事。發燒是白血球強化吞噬病菌及殺菌力的一種現象。另外,發燒時淋巴球、NK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力量也會上升,也就是增強免疫力。而身體會產生食慾不振的現象是為了讓腸胃休息。腸胃負責消化功能,可說「胃腸力=生命力」,所以,食慾不振是身體需要時間讓腸胃恢復功能,是治療疾病的自然反應。無論未來的醫學會出現多麼神奇驚異的治療法,我想都不可能勝過「發燒」及「食慾不振」這兩位名醫吧!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000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新陳代謝

隨著現代文明的提升,人們對健康長壽的願望也日益高漲,因而關於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課題。當前,衰老機制尚未明瞭,學界先後提出了數十種衰老的學說,其中自由基的研究特別活躍,公認較多,認為人體進行新陳代謝時,會產生大量氧化活性的自由基,易攻擊細胞膜脂質和DNA,引起不飽和脂肪酸氧,生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老年斑;並能誘導DNA突變,誘發腫瘤和降低免疫力等。因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代謝產物的生成,是延緩衰老的重要途徑。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鄭宸君醫師表示,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精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陰陽協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另外,中醫學認為社會因素、自然環境、遺傳因素、七情太過、勞逸過度是引起人體早衰的重要因素。中醫藥在養生防衰老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延緩衰老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現將中醫藥抗衰老機制略述如下。鄭宸君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衰老的速度,直接主宰著人體的生、長、壯、老,關係著人體的壽、夭、否、泰;故中醫學歷代醫家把補腎作為抗衰延年的首要治法。不少延年益壽的成方,是由補腎藥物組成的;補腎的中藥與食物,大多能益精養肝,肝腎得養,則鬚髮轉黑,耳目聰明,筋骨堅強。常用藥物有黃精、菟絲子、巴戟天、紫河車、鹿茸、何首烏、地黃、淫羊藿、鎖陽、肉蓯蓉、補骨脂、女貞子等補腎藥物;同時現代研究發現這些補腎藥也有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增高性激素,延緩大腦組織衰老,降低自由基等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鄭宸君說明,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較差,不論藥補,還是食補,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如有腸胃病的老人,更應重視。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耆、西洋參、蜂蜜、茯苓、山藥、白朮以及花粉、靈芝等;藥理研究發現此類藥物有較好的改善衰老症狀,增強免疫力,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延長細胞壽命的功能,從而推遲衰老。上面兩點著重於肝腎、脾胃,照顧到先天與後天兩個方面。鄭宸君解釋,根據五臟學說,還有心與肺也很重要。老年人中,不少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冠心病等等,應該根據老年人這些發病特點,重視保養心肺。常用藥物有丹參、人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等。    鄭宸君提醒民眾,疾病所引起的臟腑功能減退局限於部分臟腑;而衰老所引起的機體臟腑功能的降低,幾乎涉及全身器官。衰老是無法根治的,但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延緩它的發生與發展。中醫有豐富的抗衰、防老養生保健之道,特別在抗衰老中藥和延年益壽方。

視力模糊?你檢查過血糖了嗎?

視力模糊?你檢查過血糖了嗎?#新陳代謝

病患A先生61歲,因經濟因素沒有加入全民健保,平日自覺身體健康,也從不身體檢查,最近突然感到視力急速下降,視線中央一片模糊,等了幾天症狀未好轉,只好就醫檢查,赫然發現視網膜已出血並水腫,視力只剩下不到0.1。醫師懷疑可能有糖尿病,經過抽血檢查,才知道空腹血糖值已經到達300 mg/dL,糖化血色素為13%,原來已經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經過治療後目前血糖控制在150 mg/dL左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指出,過去這類情況不算少見,但近年民眾健康觀念更進步,醫療更普及,此情況漸漸減少,最近短時間此類個案卻增多,因此她提醒40歲以上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應充分利用資源,定期抽血檢查,早期發現才不致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蕭雅娟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與罹病長短及年齡密切相關。美國研究指出,糖尿病罹病20年後有95%以上的第一型患者及60%的第二型患者會產生不等程度視網膜病變。概括而論,患病5年,大約有10%的病患產生病變,患病10年約為25%,患病15年約為50%,患病20年後則約有90%的病患產生病變。她指出,糖尿病造成血液中血小板不正常附著增加,紅血球凝集增加,血脂異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上升,進而血液濃稠度增加等等,造成視網膜血管病變而缺氧引起的不正常血管增生、出血、血管滲透性改變引起的黃斑部水腫等,都是造成視力下降原因。蕭雅娟提醒糖尿病人,眼睛保健是一輩子的事,視網膜定期追踪非常重要,正常眼底表現可每年追踪一次,輕微病變為6~9個月追踪一次,若產生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已達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則至少3個月追踪一次,嚴重需每個月小心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擁有良好視力。

女性必知!影響內分泌的關鍵-甲狀腺

女性必知!影響內分泌的關鍵-甲狀腺#新陳代謝

甲狀腺問題是台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可以說是內分泌科門診中罹患率僅次於糖尿病的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形狀有如蝴蝶一般,包覆住我們的氣管。甲狀腺會製造甲狀腺激素,是一種含碘的蛋白質,可分成四碘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素(T3),它們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諸多功能。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包括心臟、肌肉、眼睛、骨骼、皮膚、情緒等,這也是為什麼甲狀腺亢進症狀相當多樣化的原因。甲狀腺也受下列兩個內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影響:一、下視丘:位於腦下垂體上方,分泌甲促素釋放激素(TRH)。 二、腦下垂體:位於腦底,分泌甲促素(TSH)去調控甲狀腺荷爾蒙的製造與釋放。正常人的甲狀腺功能會隨著年齡、性別、懷孕、飲食中碘的攝取量、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一定的變化。可是一旦甲狀腺體積過大、過小或產生結節,分泌過多或過少的荷爾蒙,這就是「甲狀腺生病了」。分泌過多荷爾蒙叫作「甲狀腺機能亢進」;分泌荷爾蒙不足叫作「甲狀腺機能低下」;而甲狀腺體積過大或產生結節就是俗稱的「大脖子」。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稱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身體組織受過多的甲狀腺素刺激後出現的症狀和徵象,稱為「甲狀腺毒症」。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多的原因有兩類。第一類:瀰漫性的甲狀腺腫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稱葛瑞夫氏疾病(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此疾病以廿~卅歲女性病患居多。致病機轉是導因於自體免疫的關係。病人產生甲促素受體的抗體,持續刺激甲狀腺產生甲狀腺荷爾蒙,造成機能亢進症。此外也產生抗眼球後及脛前纖維細胞抗體,造成突眼症及脛前黏液水腫。第二類:多發性甲狀腺結節所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此類病人年齡一般較長,約五十~六十歲。多數病人常併發於早已存在腫大但功能正常的甲狀腺。毒性單一結節、亞急性甲狀腺炎會造成短暫甲狀腺毒症;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甲促素等,則會造成甲狀腺毒症。甲狀腺激素一旦分泌過多會造成代謝加快,病人常有體重減輕、流汗、怕熱、心悸(心跳快)、脾氣暴躁、緊張、失眠、食慾增加、大便次數增多、月經不正常的現象。雖好發於年輕女性,但事實上男女老幼皆可能發生,而且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對於年紀較長,如六十歲以上的病人,以上典型症狀則較不明顯。有些人反而外表看起來冷漠、疲憊、憂鬱、混亂,部份年長病患則以心律不整來呈現。有名的例子如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慢跑中發現有心律不整,經進一步檢查證實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未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維生素缺乏、骨質疏鬆、腎結石、糖尿病等。待甲狀腺機能耗竭,則有可能反而成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檢查方式 ●1.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四碘甲狀腺素(T4)、三碘甲狀腺素(T4)、甲促素(TSH)、游離甲狀腺素(free T4),是檢驗甲狀腺機能最直接的方法。2.超音波檢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鑑別甲狀腺自體免疫發炎及一些形態學上的變化。● 治療方法 ●甲狀腺亢進症的治療方法有好幾種,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開刀、或口服放射碘治療,醫師會依據每位病人情況來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是一般患者首先採用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必須定期檢測血中甲狀腺素濃度,以調整藥量。使用一~二週後症狀會開始改善,四~八週後成效良好,通常需持續使用六~十八月至甲狀腺功能正常。使用維持劑量後,如要停藥,須歷經數月並定期追蹤。極少數人會因抗甲狀腺藥物引起副作用,例如︰皮膚癢、皮疹、蕁痲疹、關節疼痛、肝功能異常等。最嚴重的副作用為「顆粒性白血球缺乏」,此時病人會有喉嚨痛、發燒、口腔潰瘍,當這些症狀出現時,須立刻停藥,並找醫師診治及進一步檢驗。● 生活上的注意事項 ●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不僅應依照醫師囑咐規則服藥,此外日常生活也要特別注意。一、少吃含碘食物,包括:海帶、紫菜。外食者,可以把菜先用湯洗一洗再吃,減少鹽分。二、戒菸。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如果抽菸,會讓眼睛的病變(眼突)更難治療。三、適度管理壓力。因為壓力過大常會誘使亢進復發。四、按時追蹤。五、有懷孕計畫者須和醫師討論。相信如此一來,大家的甲狀腺一定會健康久久喔!(本文作者 / 台東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李思慧)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新陳代謝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從1985到1999十四年間,針對一萬多名35至55歲職場人士,進行長期有關工作壓力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證實:不分性別,長期處於高度工作壓力下的工作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的解釋:第一、從事工作壓力大行業的人,較不容易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因此容易有吸煙、過度飲酒、運動不足、營養攝取失衡…等行為產生。其次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導致心跳速率加速,加重心臟的負擔。最後,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影響神經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因為身體為了應付壓力情境,必須分泌壓力賀爾蒙以保持警戒,卻導致其他賀爾蒙分泌功能(如組織再生)被抑制。主持此一研究的Chandora博士表示「工作壓力與心跳加速以及心律變異(每次心跳之間的細微變化)降低有關。經常處於工作壓力下的人們,身體中有著較高濃度的壓力賀爾蒙,以致於身體其他正常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這是不是表示為了自己的健康,就必須辭掉工作呢?其實不然!邱永林醫師表示,細數所有的行業中,警察可能算是工作壓力最高的其中一個族群。一項研究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郡警察執勤時身心壓力的報告指出,當一位身體健康的警察看見歹徒手上持有槍械時,瞬間的心跳速率平均高達每分鐘230下!即使當任務已經結束,在恢復期間的心跳仍高達每分鐘130下以上。但另外一群警員,之前已經學習過由醫師以及心理師指導的「生理回饋壓力管理」課程,在任務完成後立即練習這些疏壓技巧,幾乎可以馬上恢復每分鐘70到80下的正常心跳速率。邱醫師表示,對於公司以及企業而言,除了提供員工具有科學實証效果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建議:將工作環境重新設計,提供員工充分的疏壓設備以及課程。對於明顯壓力過大的員工,應聘請心理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個人而言,除了積極參加專業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平日應多注意以下幾項建議:偵測情緒的生理警訊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至少要有一個人能傾聽你的困擾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每天讓至少頭腦「放空」半小時持續探索紓壓技巧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西醫新的名詞,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認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不能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其病變模式如下: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多種代謝和生理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96年1月18日公告實施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中醫對代謝症候群的病機應該從病因下手尋找其基本病機。臨床實踐觀察出,過食和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發病的兩大主因。過食是熱量攝入過多,一是因為食量過大, 一則是吃過多油脂甜食。而少動是活動減少,脾臟主四肢、肌肉,因此,活動的減少必然影響脾臟的機能。既然氣機和運化是病機的根本,就要涉及肝。當然過食少 動也會導致肝氣的鬱滯,形成了肝脾鬱滯的核心病機。縱觀代謝症候群的發展演變,可以用“鬱、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從未病到已病,因鬱而熱,熱耗而 虛,由虛及損,形成代謝症候群發生、發展的主軸。代謝症候群的早期即鬱、熱階段,應以開鬱、清熱法來治療;代謝症候群的中期,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 更有痰、濁、瘀的標實,治療自當標本兼顧;代謝症候群的後期,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對目前臨床工作中代謝症候群的中醫治療,應以下的原則:預防為主,主要在於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綜合調控,既要把握其核心病機,又要針對各種代 謝的異常,個個擊破,防治合一,藥食結合,中西合併。中西互補,各取所長。尤其要善於利用中醫中藥的優勢,比如改善體質,緩解症狀,調暢情志等,西 藥療效確切,機理明確,要正確應用。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新陳代謝

民眾在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我血糖監控(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並不適用於篩檢或診斷糖尿病,但卻是糖尿病患用於評估飲食、運動及藥物療效,以達成血糖控制目標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對於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使用血糖機監測過高或過低的血糖值有其必要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黃建榮指出,在糖尿病門診中發現,有意願進行自我血糖監控的糖尿病患,因血糖機廠牌不同而產生的操作差異或常見採血技術錯誤,多可由說明書、廠牌技術人員、醫院內醫檢師或糖尿病專科護理師處獲得完整協助。然而依據200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漿糖介於90~130 mg/dL,飯後兩小時血漿糖小於180 mg/dL及醣化血色素小於7%,其監測血糖樣本為靜脈血經離心後不含紅血球之血漿,非隨身血糖機使用指尖微血管所採含紅血球之全血。黃建榮說,正確解讀兩者差異的資訊,可能因商業性考量或專業性不足,被有意無意忽略。因此隨身血糖機數值準確性及代表性始終為部份糖尿病患所疑慮。部份糖尿病患可能也因此被誤導,未能達成最佳血糖控制目標。他說,首先須釐清的觀念是不同時間(空腹或飯後)於不同部位(動脈、微血管或靜脈)所採集不同性質血液樣本(微血管採得含紅血球全血或靜脈抽血離心後不含紅血球血漿),所得的血糖值均有所差異。一般而言,空腹時微血管血糖僅略高於靜脈血糖約2~3 mg/dL,因差異小可視為相等;飯後時微血管血糖則可高於靜脈血糖達20~70 mg/dL。但醫院內醫檢師於病患肘前臂靜脈抽血離心後所得為「靜脈血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指尖微血管採血所得為「微血管全血」,血漿血糖值又高於全血血糖值約10~15%。綜合上述技術層面的結論,糖尿病患應有概念為:用血糖機測得血糖值,於空腹時加上約略10~15%,於飯後時減去約略17~63 mg/dL,所得數值與醫院測得血漿糖可能較為接近。黃建榮表示,市面上現有隨身血糖機種類豐富,檢測原理也不盡相同,部份品牌標榜數值已修正為血漿糖值。然而因為變因太多,即便排除操作及環境因素,病患本身血液比容、低血壓、缺氧、三酸甘油脂過高、極高或極低血糖狀態等,仍可能導致血糖機數值偏差。黃建榮最後提醒,糖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進行自我血糖監控,對於達成血糖控制目標並避免低血糖發生有極大助益。但必須定期將血糖機測得數值與醫院檢驗室數值比對修正,以避免誤判血糖情事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