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小心!過敏原也是一種毒素

小心!過敏原也是一種毒素#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外界的「毒物」進入體內,跟著血液循環,從身體的大動脈、小動脈,一直送到微血管裡面。如果我們的新陳代謝不夠快(例如寒冷、不運動、少喝水),或是一下子太多毒素進入體內,這些毒素就會「卡」在微血管的末梢,也就是微血管最豐富的表皮(外皮膚)和黏膜(內皮膚)上。發炎反應就是免疫系統在排毒一旦有異物「卡」在這些微血管裡面,免疫系統當然要想辦法將它們排出來,但是,要怎麼排呢?身體唯一的方法,就是派白血球來清理,此時,從外表看起來,就是「發炎」了!當免疫大軍到達現場來清理時,會產生許多身體的不舒服反應,例如發癢、紅腫、流汁、流膿……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發炎反應。舉例來說,如果這個發炎的反應發生在鼻黏膜,我們的鼻黏膜就會開始發癢、腫脹、發紅、分泌黏液,這就是肥大細胞分泌的組織胺所造成的,這個人就會一直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如果這個發炎反應發生在皮膚,我們可能就會看到皮膚搔癢、長疹子、起水泡、流汁等,醫生可能會診斷為蕁麻疹、濕疹、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等。加速身體排乾淨毒素症狀就會加速消失 從這個角度來看,皮膚過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即使長疹子、流膿、流汁,也不過是身體在「排」過敏原的過程罷了!排乾淨,過敏也就消退了!如果避免吃進、吸進過敏原或毒素,則會加速身體排乾淨,過敏症狀就會加速消失!(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發行)

口腔健康不「破病」 刷乾淨是重點

口腔健康不「破病」 刷乾淨是重點#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1) 含菌種很多。2) 新陳代謝很快。3) 血液循環充沛。人的口腔內通常有5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胚胎的發育,口腔黏膜、皮膚、生殖器黏膜,都是來自外胚層,有抗原的交叉性,所以免疫的相關反應,會在口腔黏膜中表現出來。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5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2到1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6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身體內外有600兆的細菌,消化道就有100兆,最多的在大腸,再來便是口腔。就全身的代謝來看,腸道黏膜最快,2天到12天1次更新,其次是口腔黏膜,4到14天脫換一次皮,但是壓力、情緒、營養等的問題,都會影響代謝速度。舌下含片是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的特性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正常人的口腔中,原本就有各式各樣的細菌,細菌間不但彼此維持平衡,也和人體局部或者全身免疫系統、我們平常慣說的「抵抗力」,保持均衡。一旦這樣的均衡狀態被打破了,便會引發疾病的發生。口腔黏膜、唾液、免疫力,都是對抗病菌的尖兵,當這些防衛組織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口腔黏膜產生病變。不同年齡的口腔菌群也會改變在局部原因方面,比如口腔黏膜受傷、牙結石、牙菌斑堆積、唾液減少、局部放射照射、假牙有問題、或咀嚼檳榔等等。全身性的因素,則例如過度使用抗生素、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免疫系統受到藥物壓制、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重金屬中毒、內分泌機能障礙、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情緒壓力…等等。不同的年齡時期,由於口腔和顎面部發育、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會使口腔內部環境也發生變化,當然,在這一個環境中生存的菌群,也隨之發生演變。口腔微生物群,也是要經過長期動態變化磨合,才能逐漸達到穩定的狀態。菌種由簡單到複雜,數量由少到多。在早期階段,以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占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厭氧菌的比例增多。所以除新生兒期與嬰兒期外,無論在任何年齡組,兼性厭氧菌總是優勢菌。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內,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游離狀態,微生物存在於經常流動的唾液中;一種是定植於口腔黏膜及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引起齲齒和牙周病。在口腔中定植的主要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等幾大類。其中,細菌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複雜。細菌增殖會產生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齲齒,是宿主、食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導致的牙體硬組織疾病。實質上,它是牙面局部環境、細菌和食物,相互關係失調的表現。齲病活躍的病人,局部環境因素改變,包括滯留區增加,唾液分泌減少,使牙面聚集的細菌增加,再加上大量蔗糖的攝入,使牙面微生態,發生明顯變化,變形鏈球菌等產酸菌的數量增多,產生大量有機酸而致琺瑯質脫鈣,而了形成齲洞。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造成損害牙周病,是發生於牙周支持組織的一組疾病,由內外環境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齦下菌斑生態失調所引起。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細菌組成比的改變,和絕對數量的增加,其中某些種類的細菌可增殖很多,比如產黑色素類桿菌、螺旋體等。此外比如牙髓、牙根尖周疾病,和一些口腔黏膜病,也是口腔菌群間生態平衡失調所致。例如口腔內白色念珠菌的大量增殖,可導致大家熟悉的「鵝口瘡」。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含菌種很多、新陳代謝很快、血液循環充沛。口腔衛生習慣不好 恐有高達10 億細菌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500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2到1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6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口腔與黏膜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正常情況下 口腔菌群不會造成疾病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醫訊/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

醫訊/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飲食習慣若不改變,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了解三高指數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是協助得到良好生活品質的最重要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國陽,主講「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整合照護時間:106年3月23日(四) 下午15:30-16: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長期壓力大 應激反應恐傷身

長期壓力大 應激反應恐傷身#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壓力太大不是好事,但壓力的危害並非像肌膚上的傷口,肉眼可見,壓力對身體有怎樣的危害?可以危害到怎樣的程度?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壓力會導致呼吸急促 減少氧氣的攝入人處在壓力之下,體內的荷爾蒙和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身體一些部位的血液會因此改向而流入腦部、心臟和肌肉,使人異常興奮,壓力還會導致呼吸淺而急促,進而減少氧氣的攝入。這些變化被稱為「應激反應」,它們會使人變得警覺、注意力集中和反應靈敏,但如果人經常處於壓力之下,應激反應就會持續處於啟動狀態,對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癌症、心臟病、高血壓都跟壓力有關壓力還會阻礙氣(細微能量)和血液在全身的流動,造成局部或全身的堵塞,這將使身體某些部位失去活力,為疾病的發生提供良好的環境,事實上,有好多健康問題都與壓力有關,比如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甲狀腺問題、肥胖、免疫力降低、消化不良等,據統計,目前,美國就醫的人群中,75~90%都患有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壓力的危害不僅限於身體的健康方面,有證據顯示,長期的壓力是臨床憂鬱症和其他心理問題的潛在致因,明白了壓力過度對身心健康的極大危害,我們就會開始重視舒緩和調節壓力,以改善身體狀況。(本文摘自/蕙蘭瑜伽/原水文化出版)

瘦下來很難?試試腸道微整形!

瘦下來很難?試試腸道微整形!#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減肥一直是歷久不衰的話題,不少人為了瘦下來,有時候會採取激烈的手段,就像現在很夯的上班日減肥法、酒鬼減肥法,可是這樣的方式真的瘦的下來嗎?平日吃少、假日卻暴食的上班日減肥法及不吃任何食物,用豪飲或做劇烈運動來平衡一天卡路里的酒鬼減肥法,營養師余朱青解釋,這兩者恐引發身體營養失衡,不僅傷身,也只有短暫的效果。近來於日本盛行的腸道微整形,是不少瘦身者躍躍欲試的方法之一,所謂腸道微整形指的是幫腸道菌叢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只要腸道保健做得好,要瘦下來自然不是難事。反之,腸道壞菌過多,如果沒有正常排便,食物的殘渣、毒素、廢物一直累積在身體裡,代謝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自然無法瘦下來。4點改善腸道環境 牛蒡、苦蕎幫助大至於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哪些方式來保健腸道呢?余朱青營養師提出以下4點供民眾參考:1)吃飯細嚼慢嚥:未被充分咀嚼的食物,會使胃裡蛋白質易分解不全,故容易造成未消化的蛋白質在大腸裡腐敗,增加壞菌生長。因此,用餐時應細嚼慢嚥,用餐過程維持20分鐘以上較佳。2)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維生素C是乳酸菌的食物之一,有助於增加好菌生長,預防便祕。3)適量補充益生菌:在飲食上適量補充如優格、泡菜、發酵醬油等富含乳酸菌的食物,乳酸菌有幫助改善腸道環境、舒緩便祕症狀。4)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牛蒡、苦蕎。牛蒡有「蔬菜之王」之美稱,含豐富的營養素如:牛蒡皂素、綠原酸、菊糖、鈣、鎂、鉀、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等,其中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蠕動,有益排便。苦蕎又稱韃靼蕎麥,有「五穀之王」之美稱,營養素有生物類黄酮、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等,本草綱目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有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牛蒡、苦蕎沖泡茶飲 選擇有口碑品牌較佳忙碌的都市生活作息,三餐老是在外,飲食習慣加上工作壓力,不少人都有腸胃方面的疾病,真要靠食物來改善腸道恐怕是不足的,目前市面上有以牛蒡、苦蕎製成的沖泡式茶飲,提供較為便利的飲用方式,余朱青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選購上,除了參考品牌口碑外,是否採用低溫萃取方式、擁有產品製作履歷及SGS認證通過標示也可以做為選購的參考。

兒童缺碘影響新陳代謝 恐成長遲滯

兒童缺碘影響新陳代謝 恐成長遲滯#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檢驗全台共一千多人的尿液碘濃度,其中有5成民眾有缺乏碘的情況,更有研究顯示,兒童缺乏碘恐影響身體新陳代謝造成成長遲緩,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孕婦缺乏碘,可能影響胎兒在言語智商較低的風險。成人缺碘 致甲狀腺機能低下衛福部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張寶文醫師表示,成人缺碘恐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導致身體代謝速度變慢,造成肥胖,若是烹調未用含碘鹽,且少攝取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蛤蜊等,則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碘的缺乏。尤其是孕婦及兒童要特別的注意食物來源是否足夠碘是製作甲狀腺素的必要成分,成人若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結節等問題患者,還是要諮詢專科醫師討論個別狀況是否適合補充或是需要限制。防缺碘危機 衛福部將提高食鹽添加濃度南投醫院蔡秀雯營養師表示,國人缺碘可能原因是民眾飲食精緻化,烹調時常使用海鹽或玫瑰鹽等精緻鹽,而這些鹽當中,並未添加碘。世界衛生組織係依食鹽攝取量,訂出食鹽添加碘建議量為20~40毫克碘/公斤,目前國內食鹽中之碘添加濃度為12~20毫克/公斤,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衛生福利部預計提高碘量至20~33毫克/公斤。若依國民飲食指標建議上限,每日攝取食鹽6公克,則可從食鹽中及飲食中補充足夠的碘,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為維護民眾健康,提高食鹽業者添加碘的限量標準,以期符合民眾的健康需求。

秋葵、山藥7大食物 滋潤肌膚促進新陳代謝

秋葵、山藥7大食物 滋潤肌膚促進新陳代謝#新陳代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覺得「黏呼呼」的食物特別美味。過了40身體變得容易乾燥,這些黏呼呼的食材或許可以幫忙滋潤,例如秋葵、山藥、滑菇、納豆、埃及國王菜(縞綱麻)等。讓它們產生黏性成分叫做「黏素」,不只具有極佳的保溼效果,還能守護肌膚的黏膜,同時可以將食物的營養素確實的傳送到肌膚,因此促進肌膚的新陳代謝。對40世代來說,真是令人感恩的食材啊。另外,像水雲、海藻中的黏性成分叫做「褐澡醣膠」,具有保溼與抗氧化的效果。我每天都特別加入一道用黏呼呼食材作成的小菜,其實也只是將超市買來的水雲、海藻和納豆盛入小盤中而已。不費工又對身體好的黏呼呼食物,是我家餐桌不可或缺的。每日菜單一道黏呼呼的小菜1)梅肉拌秋葵/除了柴魚和醬油外,我喜歡加點日式美乃滋調味。2)蒜味水雲/在沖繩吃到的水雲居然加了大蒜!意外的組合卻非常美味。3)月見山藥泥/在山藥泥放上一顆鵪鶉蛋,澆點醬油後就可以開動了。4)番茄伴埃及國王菜/先將埃及國王菜川燙過切成細絲,和番茄伴在一起,再淋上喜歡的醬汁即可。不過是加了一小盤黏呼呼小菜,餐點馬上就感覺健康又均衡。(本文摘自/就是喜歡有活力的自己/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