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預防乾癬復發 少吃羊肉、堅果

預防乾癬復發 少吃羊肉、堅果#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是容易復發的疾病,壓力、環境、寒冷、潮濕、外傷、感染等都容易誘發乾癬,尤其是飲食,更是要忌口,以免造成乾癬復發;中醫師就點名帶殼海鮮、羊肉、堅果、鳳梨、芒果、荔枝及咖啡等,乾癬病人不要碰。 擔心類固醇影響 以中醫治療乾癬治療在西醫常以類固醇居多,致使不少病人會尋求中醫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門診中,有超過五成乾癬病人都是西醫治療後,才來找中醫治療,多是因為西醫以類固醇為優先,大部份病人在吃藥一、二年後已成為慢性病人,但是會擔心類固醇的影響,而來以中醫治療。 龍膽瀉肝湯與黃連解毒湯 緩解發炎乾癬可分急性期與慢性期,謝旭東醫師指出,急性期病灶會有厲害的脫屑與紅斑,通常急性期病人會去看西醫,其實,中醫也有對於急性期治療的用藥,通常會以龍膽瀉肝湯與黃連解毒湯來緩解發炎,再搭配去癢藥,上半身會以去風藥如荊介、防風,下半身以去濕止癢藥如白鮮皮、地膚子,慢性期則是以四妙散用藥,四妙散包括蒼朮、黃柏、牛膝與薏仁。 中藥治療乾癬 分4個階段也有不少乾癬病人會中西醫治療併行,謝旭東醫師進一步指出,以中藥治療乾癬會有4個階段,首先會有反彈期,因為不用西藥有可能會使病況反彈,之後會有停滯期,因為很多病人的病程很長,服用中藥大約要1個月才有效,再來是改善期與自我養生期,改善之後就可以逐漸減藥與停藥,到了自我養生期就可以停藥。 帶殼海鮮、堅果、羊肉、鳳梨不可吃謝旭東醫師強調,乾廯也有分型,慢性期較嚴重以斑塊居多,用藥治療之後會變點狀,若是不影響生活就不用特別吃藥,但是,得注意不要復發,因為乾癬是自體免疫疾病,尤其是在飲食上要忌口,帶殼海鮮、堅果、羊肉不可吃,水果中的鳳梨、芒果與荔枝都會誘發乾癬,也不宜吃,還有要戒咖啡,辛辣與炸烤食物也都不可以吃,以免使乾癬復發。(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不只是皮膚症狀,若出現指甲、關節疼痛腫脹現象時,恐已演變為乾癬性關節炎!臨床一位40歲女性,因皮膚出現乾癬症狀四處求診達6~7年,卻無法有效控制,之後更陸續出現指甲斷裂、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手指更腫如香腸手,苦不堪言。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時,皮膚甚至出現水泡感染而緊急住院治療,經過生物製劑治療1年後,皮膚症狀已經減緩,關節疼痛、腫脹情況也已逐漸緩解,出院後她大嘆「原來罹患乾癬真的不能大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林聖閎醫師指出,有6成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2~3年內會產生指甲病變,若不及時治療,10年內就會出現關節炎症狀,他表示許多乾癬患者會忽略指甲與關節問題,導致終身關節變形。乾癬患者出現皮膚外等病徵 應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林聖閎醫師解釋,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侵犯遠端指關節處,於韌帶附著於骨頭的附著點產生發炎現象,這是診斷上最典型的判斷依據。而根據國際乾癬聯盟IFPA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乾癬患者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潛在患者,卻未被診斷出使得病情加劇,因此,若有乾癬症狀同時又有指甲病變、或關節疼痛等現象時,就要高度警覺。門診也發現,許多已有皮膚、指甲出現嚴重乾癬症狀的患者,多只使用外用藥物治療皮膚問題,已持續使用乾癬用藥達6~7年,直到關節疼痛難耐時,才驚覺是乾癬性關節炎。所幸,如今已可藉由2週施打1次以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有助改善皮膚狀況、紓緩關節疼痛腫脹,同時也可降低乾癬患者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乾癬共病多 及早治療為對策由於乾癬屬於全身性的發炎病變,對心血管、膽固醇、動脈硬化等代謝性疾病影響大,若不積極治療,不但會造成關節永久損傷外,甚至會有心血管等共病的隱憂。因此,林聖閎醫師提醒,在治療乾癬的同時也須配合正常作息,並要戒菸以免誘發皮膚症狀、少喝碳酸飲料避免日後共病產生,更要留意不抓破皮疹以免感染、多做關節運動避免僵硬等,與疾病和平共處。

紫外線忽強忽弱 乾癬症狀恐加劇

紫外線忽強忽弱 乾癬症狀恐加劇#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烈陽高照,一般乾癬患者在陽光照射下,症狀可得到改善,但若是戶外紫外線忽強忽弱時,反而可能造成乾癬發作,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醫師說,紫外線與人體的情緒壓力反應接近,一旦壓力過大,抗壓性低的患者就會導致症狀加劇,輕忽不得。中重度乾癬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不可不慎 乾癬屬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臨床認為與後天環境、壓力有關,症狀多以紅斑、發癢、表皮增厚及脫屑為主。研究顯示,中重度乾癬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兩倍之多。王淑惠醫師解釋,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乾癬患者,其症狀也較嚴重,這是因脂肪組織會分泌包括腫瘤壞子因子與介白素等激素,吸引白血球附著在血管內皮,進而破壞血管組織,促使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高,導致高血脂;另一方面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產生高血糖,王淑惠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動脈硬化的前驅反應,容易出現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需長期治療。乾癬治療選擇多 副作用少成為用藥關鍵目前乾癬治療藥物主要包括MTX、環孢黴素及維生素A酸等,並搭配照光治療。然而,MTX具肝毒性,有造成骨髓抑制的風險,而長期使用環孢黴素可能產生具腎毒性,維生素A酸則可能影響血脂或肝功能、令黏膜皮膚乾燥,且值生育期婦女不建議使用。王淑惠醫師表示,如今市面上也有腫瘤壞子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作用於阻斷造成乾癬發炎的腫瘤壞死因子與介白素,對肝腎負擔較小,透過兩週一次的治療,來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門診間就有女性患者,因額頭長滿乾癬,需以瀏海蓋住額頭才能示人,治療時因要準備懷孕無法使用A酸,且在使用MTX及環孢黴素加上照光三個月後,仍不見改善;後來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額頭的乾癬漸漸退去,如今只需遵循日常生活醫囑,與使用外用藥物搭配控制。乾癬長期治療目標 首要學會與疾病和平相處王淑惠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平日應注重日常保養,如適度紓壓、悶熱的天氣,最好穿著寬鬆棉質的衣物,不可亂投藥,以免讓病情更嚴重。中重度乾癬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長期的治療目標,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才可與乾癬和平共處。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四月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易導致頭皮代謝異常,容易有頭皮癢且頭皮屑變多的現象。患者王小姐近日發現頭皮屑莫名爆量,走到哪裡,屑就掉到哪裡,還發紅發癢呈現片狀一大片一大片的掉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經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不是頭皮屑在作怪,而是有嚴重的頭皮乾癬。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張雲亭提醒,一般人以為頭皮屑變多是脂漏性濕疹所導致,其實還有可能是乾癬的初期表現! 乾癬疾病共病多 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性疾病,但以皮膚症狀為多,如果是在壓力大或季節更換期,發現有頭皮癢且頭皮屑增多的現象,且伴隨有紅色斑塊、皮膚明顯隆起,或者在四肢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指甲凹陷等,臨床上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就會評估可能為乾癬患者,治療上除了治療皮膚症狀外,也會考量是否併有新陳代謝或心血管系統方面的慢性疾病,一併治療。張醫師表示,乾癬之所以會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連,主要是致病因子與細胞激素有關,這種細胞激素會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從國內的研究資料可發現,同年齡相比,有乾癬症狀者,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兩倍,必須長期治療才能得到控制。積極治療 乾癬患者重拾幸福人生傳統治療乾癬的方式是以免疫製劑、維他命A酸等用藥,但免疫製劑可能傷及肝、腎,或讓血球降低;而維他命A酸則易致使不孕、皮膚乾裂、血脂肪或有讓肝功能不正常的疑慮。「患者若對傳統用藥效果不理想時,建議可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所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可降低傳統用藥的副作用,效果也比較好。」研究指出,抗腫瘤壞死因子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藉由兩周施打一次,也可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張醫師說,目前在國內健保規範中,生物製劑的治療給付時間已延長為兩年,且必須在傳統用藥無效後才可使用,不過,若不考量經濟因素,及早用藥可大幅改善乾癬及關節侵犯症狀。從臨床上來看,約有八成患者表示滿意,可回歸正常社會功能,提高自信心。他強調,乾癬是不容易斷根的疾病,即使經醫師評估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平日也應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放鬆情緒、且配合定期回診,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疾病控制。

年節在家打牌坐太久 碰出乾癬性關節炎!

年節在家打牌坐太久 碰出乾癬性關節炎!#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原本就有乾癬症狀的莊先生,平常就偶爾有下背痛及關節痠痛情形,過年期間經常約朋友來家中打牌且長時間久坐,數日後卻發現持續下背痛及手指腳趾關節緊繃的現象,一開始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的關節痠痛,誰知年節過後開工,症狀卻沒緩解,甚至出現嚴重下背痛致無法下床以及手指腳趾紅痛腫脹等情況,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以上症狀都與乾癬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有關!乾癬性關節炎輕忽不得 嚴重造成關節變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指出,臨床上統計,約有5-40%的乾癬患者同時會出現關節炎、下背痛與著骨點疼痛的症狀,可說十分常見,而由於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現象,若輕忽嚴重性延誤治療,就可能導致關節損壞變形,最終影響日後的生活作息,實在輕忽不得。乾癬屬於一種皮膚慢性發炎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明顯的斑塊、發癢、脫屑等情形,雖多為皮膚症狀,實際上卻是自體免疫調節出現異常所致。因此,若乾癬患者出現夜間或清晨起床時下背痛,但活動後可以改善;或有手足肘等周邊關節發炎現象,甚至出現足跟疼痛與腫脹等症狀時,就要高度警覺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在作祟,應提早就醫治療。研究顯示,當乾癬患者的指甲、頭皮或股溝間出現嚴重的乾癬症狀時,將來發生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會增加。洪醫師表示,上述症狀最易被輕忽,而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疾病本身併發代謝症候群、冠狀動脈硬化、脂肪肝、眼睛病變等等種種問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患者積極治療 才能減少共病發生目前治療乾癬關節炎的方式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針對嚴重患者的外科手術治療。洪醫師提醒,傳統免疫調節抑制劑藥物使用在控制皮膚與關節發炎,但對於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目前衛生福利部已核准多項生物製劑可供申請使用,但需一定藥物療程及符合健保條件,透過定期每兩週回診治療以改善皮膚及關節炎症狀。洪醫師表示積極治療乾癬與乾癬關節炎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對看不見的潛在關節病變有保護作用。上述案例經由適當的治療後,關節疼痛及下背痛的問題已消失,對乾癬皮膚症狀亦有大幅改善。洪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及相關下背疼痛易被輕忽,因此醫師建議,乾癬及乾癬關節炎患者平日宜多了解自身症狀及可能影響部位的嚴重程度,同時也要清楚目前使用藥物的種類與注意事項,聽從醫囑按時治療且定期回診,只要積極控制且治療,就可減少日後憾事的發生。

當心!乾癬不只會癢 3成患者併發關節炎

當心!乾癬不只會癢 3成患者併發關節炎#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乾癬與關節炎,竟是難兄難弟!惱人的乾癬,要提防共伴效應,也就是會嚴重破壞骨頭與關節的乾癬性關節炎。醫師指出,約有3成的乾癬病患,慘遭乾癬性關節炎侵犯。也提醒乾癬患者,目前還沒有任何抽血檢查,可以診斷出乾癬性關節炎,因此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關節變化。台灣乾癬發生率仍達0.5%~1%,相當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溼免疫科蔡嘉哲醫師說,最近就診的一位40多歲的男子,就是典型病例。他乾癬纏身已有30年之久,最近半年,左側膝關節及大腳趾開始腫痛,意味關節炎已合併乾癬出現。 乾癬侵襲處多  皮膚、眼睛、關節難幸免傳統認為,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都只是局部的皮膚病,事實上,2者均為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蔡嘉哲說,乾癬是角質細胞在感染或外傷後,觸發大量增生,致使角質細胞成熟,造成表皮凸起、發炎,出現銀白色脫屑紅斑,且讓人搔癢不止。侵襲處除了皮膚,眼睛、關節、骨頭、指甲也難以幸免,甚至牽連到心臟疾病與腸病變。麻煩的是,合併發炎性關節炎、指甲病變、指趾炎、手腳關節新骨形成,乃至殘障,這些都已令人疲於應付,大片紅斑在外觀上的衝擊,更嚴重影響人際關係。部分病患因為心理壓力過大,終日憂鬱,不知何時才能擺脫惡疾。但醫師也說乾癬性關節炎,常以抗發炎藥物、免疫力調節藥物治療,加上近年來也有生物制劑可選擇,所以患者勿灰心,目前控制乾癬性關節炎已成為可能的任務。

乾癬病友2年不剝皮 一食補竟破功

乾癬病友2年不剝皮 一食補竟破功#乾癬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在寒冷的冬天,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吃羊肉火鍋暖胃又溫馨,不過有皮膚疾病患者,當心食補養生成了「癢身」!中國一名男子,有10年乾癬症病史,近2年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但因為最近在聚會中吃羊肉爐和飲酒而復發。據了解,男子罹患乾癬症快十年,原本病情已經得到控制,近兩年來都沒有復發,前幾天老友相聚,大口吃涮羊肉和飲酒,雖然事後有點後悔,但身體沒有出現異狀,也就不以為意。然而,兩天後,他突然發現自己幾年前消退的皮疹又出現了,不僅全身大面積出現紅斑,搔癢難耐,而且皮膚上覆蓋大量灰白色鱗屑。注意!心理壓力、外傷恐增復發率當地醫師表示,乾癬症俗稱牛皮癬,是常見慢性、炎症性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紅斑、丘疹、鱗屑,此疾病復發率高,除了會因外傷、過大的生活壓力、特定藥物、或突發劇烈影響情緒的悲傷事件等原因之外,多數受飲食影響,特別是冬季大家愛吃羊肉爐,喝酒禦寒,易引起乾癬復發或加重。hold住病情!6大招不再皮癢根據《優活》過去報導,乾癬容易發生在全身各處的皮膚,有乾癬體質的人,只要掌握以下6大招,避開復發及誘發的危險因子,並配合醫囑妥善治療,大部分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1 ) 避免外傷。2)注意皮膚保濕。3)健康均衡飲食。4)生活作息正常。5)做好情緒壓力控管。6)勿聽信偏方、濫用藥物。 

男童患灰指甲拒上學?原來是「二十甲失養症」

男童患灰指甲拒上學?原來是「二十甲失養症」#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門診來一個國小六年級男童,因兩手的手指甲及腳趾頭皆有異常現象,而遭到班上同學們嘲笑,也因以為是灰指甲,怕被傳染不敢靠近他。而男童不僅手腳指甲出狀況,連頭頂也禿了一塊,原本在診斷上被視為灰指甲,但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二十指甲失養症」,醫師指出,這類疾病與灰指甲完全不一樣,並不具傳染性。指甲粗糙伴隨禿頭、乾癬 即可能為二十甲失養症粗面指甲 (trachyonychia)指的是指甲表面異常粗糙,當手腳上多數指甲都出現粗糙就叫二十甲失養症 (twenty nail dystrophy),最早在1977年由Hazelrigg等人提出,它是一種後天指甲變形,特徵是表面粗糙像砂紙、縱軸紋條、脊狀隆起、裂溝、雨滴狀凹洞、脆甲、指甲裂開、甲面失去光澤等,出現在手腳大部份的指甲,甚至是二十指的指甲。通常從嬰兒或孩童時期緩慢出現,到了3-12歲時達到高峰,然後又慢慢的改善,少數病患則是成年後才出現,另外,也可能因遺傳家族史的關係,而伴隨圓形禿疾病。據統計圓形禿患者有12%會發生二十甲失養症,尤其是嚴重的全頭禿或全身禿,也有部分人認為二十甲失養症是圓禿的指標之一,此外,二十甲失養症還可能跟扁平苔蘚、乾癬有關,扁平苔蘚引起的二十甲失養症通常比較薄,而乾癬引起則多為厚甲。二十甲失養症多屬良性病變 不具傳染性二十甲失養症的報導不多,目前較大的研究是韓國做的統計,其中分成五種臨床亞型,分別是萎薄甲型、增生厚甲型、雨滴凹陷型、淺縱溝型(深度不及指甲板一半厚度)及深縱溝型(深度超過指甲版一半厚度)。大多數情況下,二十甲失養症會隨著年紀慢慢改善,因此大部份的病人,尤其是兒童患者,並不一定要治療,若要選擇治療,可以嘗試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國外則有報導可使用口服A酸及環孢靈來治療乾癬引起的粗面指甲。二十甲失養症多數屬良性病變,雖然外觀不好看,但不會造成指甲疤痕化,這代表將來指甲仍有機會恢復正常。建議如果民眾發現可能患有相關疾病,先與醫師諮詢,進行正確的診斷,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