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熬夜久坐打牌 當心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熬夜久坐打牌 當心乾癬性關節炎上身#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從牌桌下來上廁所,結果肩頸痠痛,全身關節卡卡又硬梆梆,還以為是自己老了。」過年期間親朋好友相約打牌,逐漸變成全民運動,日前就有一名乾癬患者,因過年在牌桌上待太久,起身如廁時驚覺身體僵硬疼痛,本以為是關節老化引起,尋找家醫科、復健科期望能減緩疼痛感,但多次看診無效且關節持續腫痛,轉診至風濕免疫科才發現,這些腰痠背痛、關節腫痛竟與乾癬性關節炎有關!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郭三元醫師表示,許多人因打牌久坐或是長期保持單一姿勢,容易使血液循環變慢,肌肉關節僵硬不靈活。特別是乾癬患者,平常應適時活動筋骨,當手腳、關節有腫痛的現象,且不適感超過一小時,切勿輕忽,可能是罹患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不可逆 關節一旦毀壞便無法回復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系統性的全身免疫性疾病,有超過85%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僅有皮膚症狀,但隨著罹病時間增長,關節症狀會隨之出現。郭三元醫師提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為慢性發展,但長期卻會引發關節變形,這種不可逆的關節破壞會使患者逐漸喪失生活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可能比類風濕關節炎還要嚴重;因此,及早發現與治療是不容忽視的。生物製劑助改善皮膚狀況及預防關節惡化根據臨床統計,將近一半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僅使用治療皮膚的治療藥物,卻沒有使用預防關節破壞的藥品,等到關節受損時已於事無補。對此,郭三元醫師表示,現今市面上已有生物製劑可作為選擇,不僅可改善乾癬的皮膚症狀,並能緩解關節發炎和破壞的程度。其中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的生物製劑,為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方式,藉由2週施打1次生物製劑,有助於監控關節是否有惡化。郭三元醫師呼籲,平時不宜待在牌桌上太久,久坐後需起身動一動舒緩筋骨,尤其是乾癬患者更要密切注意自身的關節變化,若是發現手腳有腫痛的症狀、或是長時間關節不順暢,必須及早開始預防或治療,才能走出「癬」關。

脫屑、乾癢難耐 乾癬患者胡亂進補恐加重病情

脫屑、乾癢難耐 乾癬患者胡亂進補恐加重病情#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好癢好癢,但抓了又流血,想抓卻不能抓的感覺實在好痛苦。」小美(化名)從小深受乾癬脫屑困擾,尤其在前陣子乾冷的氣候,脫屑、乾癢的症狀更是難耐。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不只是皮膚的脫屑乾癢,甚至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會合併關節炎問題。醫師更發現,在冬天「食補」季節,乾癬患者一旦擅自食用刺激免疫或調整免疫力的食補藥膳,更可能引起症狀發作或惡化,不可不慎。驚!每年6萬乾癬患者就診根據統計,國內乾癬盛行率是2.35‰,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6倍,估計每年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就診。醫師也說明,一般人的皮膚角質代謝約需要一星期的時間,但乾癬病患因皮膚代謝很快,只需要24小時,角質層就會代謝死亡,因此,乾癬病患身上常常出現脫屑情況,甚至有些病人走起路來就像陣陣雪花飄下,長久下來容易造成病患人際關係、工作職場上的困擾。乾癬容易合併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乾癬脫屑會傳染嗎?」蔡醫師強調,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相關的皮膚發炎遺傳性疾病,並不會傳染,值得注意是,乾癬屬於全身性發炎,所以不僅表現在皮膚,身體的各種部位都可能發生。臨床上發現,高達三分之一的乾癬病患同時合併有關節炎問題,但因這類病患尿酸會升高,在診斷上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痛風發作,若疏於治療,未來恐會造成關節變形、不良於行等狀況。此外,因乾癬患者在血脂肪、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指數較高,因此病患也容易被發現合併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乾癬治療契機:生物製劑助抑制發炎的免疫表現「只要確診為乾癬,不管病情多輕微,建議應立即積極治療。」蔡長祐醫師說明,目前治療上可分為擦藥、照光及吃藥,主要就是抑制免疫作用;但因為這些治療沒有專一性,因此效果並不是那麼明顯,直到生物製劑的出現,這類問題才得以被解決。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一種類似標靶治療,可以抑制身體真正引起發炎的免疫表現,臨床治療成效甚至有出現肌膚乾癬脫屑完全消失的案例。蔡長祐醫師補充,目前健保給付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有三種,施打時程為最大的不同,可分為每星期兩針、每兩星期一針,以及每三個月一針的施打方式,主要是依患者的病情及需求而有所不同,當然較為長效型的針劑使用上較為便利,但病患是否適合,仍需視病況而定。

指甲深「癬」危機 當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

指甲深「癬」危機 當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指甲凹陷、變色、斷裂,手指腫痛,到底怎麼了?」原來與乾癬有關!皮膚科醫師李婉若表示,大約50%的乾癬病患在指甲會有上述症狀,常誤被認為是灰指甲,但其實灰指甲是屬於黴菌感染,指甲會明顯增厚;而乾癬的指甲症狀則會變黃、出現小凹洞,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指甲、頭皮有乾癬 為乾癬性關節炎高危險群乾癬性關節炎潛在徵兆常顯現於皮膚、關節及指甲,且要特別留意指甲會出現凹陷、指甲下方增厚、指甲變色、混濁、甲床剝離等。根據臨床統計,約有85%的乾癬病患,當有指甲症狀出現時,就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的高風險性族群,李醫師提醒「由於患者多數先有乾癬,平均10年後可能引發乾癬性關節炎;而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症狀,一但毀壞就不能恢復,不可不慎!」李婉若醫師表示,近來診間常聽到患者說,早上起床是一天最糟的時候,常感到關節僵硬,做任何動作都需要暖身幾分鐘,之後才能順利活動。乾癬性關節炎在天氣冷時容易發作,特別是在人體脊椎(中軸)是最易忽略的徵兆;因此,當覺得自己身體時常僵硬或懷疑自己有關節炎,建議可回診尋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測。廚師飽受乾癬關節炎之苦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生活品質日前,一名鐵板燒師傅因罹患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不僅皮膚狂掉屑,關節變形也造成工作不便,一度因無法直接面對客人,被調到後場做備料,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關節也不再惡化,重回工作岡位繼續第一線烹飪工作。對於乾癬、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李醫師認為生物製劑有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目前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方式,可同時改善乾癬症狀及控制關節的發炎和破壞程度,透過2週施打一次、定期回診,有助於醫師及病人監控病情。最後李婉若醫師也呼籲,乾癬除了皮膚症狀外,更可能會引發不可逆的關節破壞;因此,愈早開始預防,愈能避免關節被破壞。提醒乾癬患者,應保有規律的日常生活,留意身體的變化,切記不菸不酒,配合醫師診斷及定期回診,才能脫離「癬」境。

罹乾癬逾40年 病友協會助她擺脫束縛

罹乾癬逾40年 病友協會助她擺脫束縛#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60歲的何女士罹患乾癬的時間已有40年,早期到處求診經常感到徬徨無助,找遍各大醫療院所,就連親友介紹的國外偏方妙藥都不放過,最終希望還是一再破滅。她回憶起以前每次擦藥時,因面積過大需請親友幫忙,且花費的時間至少超過1小時以上,皮膚癢的問題,也造成嚴重的睡眠失調,實在是非常大的煎熬。在何女士19歲發病時,同時出現乾癬的皮膚症狀及乾癬性關節炎,在花樣年華之際,要面臨皮膚大片脫屑、發紅、發癢的壓力及乾癬性關節炎帶來的行動不便,記憶中曾經有一次過馬路,行動實在無法自如,瘦小的母親即揹起當年已19歲的她,費力步行,一想到此畫面,何女士的眼角仍泛起淚光。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及醫師協助,並加入台灣乾癬協會,獲取更多有關醫療及心理各方面的支持,何女士乾癬的症狀已獲得控制,同時在協會中與病友互相交流資訊、加油打氣,也讓她的心不再徬徨,進而積極投身加入協會志工的行列中。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依據健保資料庫統計,估計台灣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其中不包括未就醫或未確診的人數,故實際患病人數應更高。病患通常會因皮膚的大片脫屑、發紅等外顯症狀,被誤認為傳染疾病,以致於在就學、就業及兵役體檢等領域遭受社會大眾的歧視,使許多患者的生涯規劃被迫中斷,進而退縮在社會的角落。柯理事長說明,目前乾癬患者需要政府單位及社會大眾共同關心的事項有:1)瞭解乾癬不會傳染,以降低社會環境對病友的歧視。2)乾癬盡快納入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範圍,藉此讓更多嚴重的乾癬患者可因社會系統的介入,不落入因貧困而放棄治療,影響就學、就業,陷入生活窘境的惡性循環。3)藥物的健保給付能更為放寬,使乾癬患者不會面臨選擇不到合理且適用藥物的困境。柯怡謀理事長也表示,近年來,台灣乾癬協會與歐美及亞洲地區其他乾癬病友組織交流時,觀察到關乎病友權益的爭取,實需病友自身的覺醒及團結,才能在政策面上有更大的進展,因此再次重申團結的重要性「病友需團結,團結真有力」,可藉由加入台灣乾癬協會,一起為『建立一個對乾癬病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來努力。

菸照抽酒照喝 男子罹乾癬嚴重惡化

菸照抽酒照喝 男子罹乾癬嚴重惡化#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皮膚紅腫癢,皮屑一直掉,更嚴重一些,還會侵犯關節,造成永久性破壞,這是乾癬的典型症狀。台中就有一名林姓男子,太太懷孕那年,身體開始出現搔癢脫屑的情況,起初不以為意,菸照抽酒照喝,作息同樣不正常,症狀也因此逐年惡化,乾癬蔓延到全身, 甚至連關節都出現局部病變,才開始接受治療。嫌醫師藥物沒用 找上偏方症狀更嚴重不過,林男並沒有因為就醫,而回歸治療正途。治療之初,他開始服用了兩個月風濕免疫科開立的藥物,不料因嫌棄效果太慢不滿意,中途聽別人介紹跑去接受號稱乾癬權威的自費中醫療法,花了大把鈔票症狀不但沒改善,還越來越嚴重,因此再度重回到風濕免疫科門診服藥。大里仁愛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霍安平表示,全球現今治療大面積乾癬或乾癬性關節炎的主流方式,已不再使用口服或塗抹的類固醇,或是照光,而是使用口服免疫調節藥,甚至合併新一代的生物製劑來治療。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不僅效果顯著,副作用甚至非常的少,只不過嚴重乾癬或其他全身皮膚疾病,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作用效果較慢,有些患者個性比較急,常常沒耐心而無法規律回診追蹤及服藥,導致治療效果有限,甚至因沒耐心而放棄治療。他呼籲,唯有配合專業醫師的醫囑,耐心治療,不去亂找偏方或服用來源不明的中草藥,才能讓嚴重乾癬完全受到控制而不復發,也才能尋回生活的美好。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生活作息正常、愛運動,但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請注意,當心你可能也是罹患直腸癌的危險族群之一!日前,有一名38歲的賈小姐,平日上班忙碌、工作壓力大,且三餐在外,愛吃油炸類食物、麻辣鍋等,雖然平常保有愛運動的好習慣,但因她有10多年的痔瘡病史,總是認為血便是痔瘡所造成,所以不以為意。直到今年公司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她潛血反應為陽性,進一步安排檢大腸鏡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第二期,但因她的腫瘤靠近肛門,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機器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骨盆腔狹窄者 透過機械手臂可保留完整肛門臺大醫院外科部梁金銅醫師表示,近十年來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系統已在全球許多國家中廣為使用,主要是因為機器手臂微創手術,可讓外科醫師進行更複雜、更高精準度的手術,進而突破傳統手術及傳統腹腔鏡手術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因此,對於骨盆腔狹窄、低位腫瘤、肥胖及需保留自律神經等患者而言,若使用傳統手術,恐有破壞肛門、影響生育能力等問題產生,但醫師若機器手臂進行處理,不僅可幫病患解決問題,更可保留肛門、自律神經等,使得男性患者在術後仍可維持性功能,女性則可保留生育能力,只不過目前此手術仍處於自費狀態,平均要價約20萬。定期接受篩檢 才可有效遠離大腸癌最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瘜肉(腺瘤性瘜肉)發展為大腸癌時間需時5~10年,因此,醫師提醒若能遠離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不當飲食、不運動、抽菸、喝酒以及腰圍過大等,並定期篩檢,大腸癌是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之一。

他乾癬錯吃益生菌 病情惡化抓到噴血

他乾癬錯吃益生菌 病情惡化抓到噴血#乾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30多歲的邱先生,在6年前因接受過骨刺開刀,結果在恢復的過程中,卻開始出現全身刺、癢等症狀,後來就醫檢查後才發現,他竟罹患了乾癬,而乾癬治療最重要的就是照光,但因時間無法配合,以至他自行聽信偏方,如喝符水、藥浴、吃益生菌等,花了20多萬。不僅無法控制病情,甚至每到晚上時,便會癢到無法睡覺,尤其冬天更嚴重,且就算塗抹乳液也沒效,使得他根本不敢穿著白色衣服,因為身上有多處地方因抓癢而滲血,直到後來規律接受照光後,幾乎有一半的病灶都消失了,而目前症狀已獲得顯著的控制。乾癬共病多 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率高雙和醫院皮膚科李婉若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的慢性發炎反應,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而引起皮膚表皮增生、血管擴張和大量皮屑,而後天則是因為環境刺激所致,但不管是何種因素所引起,都不具傳染性。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乾癬共病很多,不論嚴重程度高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還高。此外,乾癬的嚴重程度的分辨方式,主要是1個手掌代表體表的1%,只要全身有10個手掌大小的病灶,即屬於中重度病人,必須接受積極治療。拒絕治療、亂用偏方 恐會延誤治療加重病情而在治療方面,皮膚科曾德朋醫師表示,有外用藥、口服、照光與生物製劑,其中照光是治療乾癬的重要方式,主要是透過特殊的紫外光,來抑制發炎細胞與細胞激素增生,且病人每週需接受2到3次的治療,以達療效,因此,建議民眾不要因忌諱就醫或採用偏方,不然可能會延誤治療。另隨著時序進入冬天,病人接受日照的機會變少,所以,幾乎所有的病人,病情都會有惡化的情形,依照醫矚接受照光治療,或評估使用生物製劑的必要性,才能讓乾癬得以獲得控制。

食補過頭陷「癬」境!乾癬患者體無完膚、關節紅腫痛

食補過頭陷「癬」境!乾癬患者體無完膚、關節紅腫痛#乾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季進補旺季,有皮膚疾病患者,小心食補養生成了「癢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蕭玉屏醫師表示,乾癬患者在秋冬因為病情惡化、復發而必須回診,比例比夏天多了2到3成,主因與天氣變冷、日照減少有關外,不少患者是因過度食補引發乾癬惡化。誤食中藥材偏方 全身紅皮症、手指腫如香腸一名45歲陳姓患者,誤以為自己罹患乾癬是因為免疫系統不好,因此嘗試各種偏方治療,包含廣播電台賣的中草藥、宣稱具有排毒功效的藥酒等,反造成全身乾癬性紅皮症,手指頭腫如香腸般大,關節出現紅腫痛,每天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無法動彈。停止食補後,透過正規治療2周施打一次生物製劑後,緩解皮膚症狀以及關節痛,逐漸控制病情患者才展露笑顏。蕭玉屏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的慢性發炎皮膚病,乾癬患者本身即免疫過盛,一旦擅自服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食補藥膳、保健食品(常見的靈芝、牛樟芝、人參等),容易引起症狀發作或惡化,不可不慎!目前乾癬病因並不清楚,有許多情況都能誘發乾癬發作,如感染、外傷、藥物、天氣變化或壓力等,避免上述誘發因子,對於乾癬患者也相當重要。乾癬/乾癬性關節患者 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台灣約有近6萬名乾癬病友,其中尚不包括許多並未就醫或未確診的人數,其中有1/4以上為中重度乾癬患者,當乾癬面積大於體表的10%就是中重度乾癬,除了皮膚狀況之外,不少患者合併關節腫脹疼痛不堪。蕭玉屏醫師說,乾癬不僅是單純的皮膚病,可能會有關節炎的風險。雖然乾癬不能完全根治,但是能積極控制,來減少對生活品質受影響。目前除了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口服藥物,還有生物製劑,可改善皮膚症狀及控制關節的發炎和破壞程度,及早治療關節炎就可以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毀壞及關節變形問題。門診中若中重度和重度乾癬患者使用過照光治療3個月,合併至少2種以上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或病人無法耐受時,亦可申請施打生物製劑。蕭玉屏醫師提醒,乾癬患者除了找尋正規的就醫資源外,心理的調適與正常的生活作息也是不可或缺,才能與疾病長期共處;若欲知更多乾癬/乾癬性關節炎衛教資訊,也可至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查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