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NG減肥「生酮飲食、水果減肥」上榜!專家教正確吃法

NG減肥「生酮飲食、水果減肥」上榜!專家教正確吃法#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開始煩惱經過冬季肥了一圈的肚子、大腿肉肉,再也藏不住了,但營養師提醒,一昧追求短時間快速減重而用錯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傷身、傷心、傷荷包,更可能造成健康的損害。常見3大NG減重飲食模式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常見的NG減重飲食模式有: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咖啡減肥法、水果減肥法、只吃青菜減肥法等,因只攝取相同的極低熱量食物,初期體重會減輕,但減掉的大多是水份和肌肉組織,無法消耗脂肪,而體脂肪越高,代謝就會越慢,反不利於減重。當恢復正常飲食後,體重飛快回彈,可能比減肥前更胖。生酮飲食法:採用吃極少量醣類,但吃很多肉和油脂的飲食模式,會產生大量身體無法吸收利用的「酮體」,於排出體外時帶走大量水分、電解質,達到快速減重效果。由於是高脂飲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酮酸中毒、增加肝腎負擔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個減重方式需有專業人士協助,不適合自己在家DIY。代餐減肥法:以熱量低的代餐取代正餐,短期間體重會減輕,但容易衍生空虛感或「我有吃代餐,下一餐可以稍微放縱」心態,反而吃更多、攝入更多熱量。營養師推薦「2種飲食法」溫和不傷身針對想健康減重民眾,李孟穎推薦2個溫和的減重飲食模式:1410斷食法:由於「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法,是一天之中禁食16小時,並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但要空腹16小時,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因而衍生出「1410」斷食法。做法為空腹14小時,於10小時內完成進食。使用此法時需注意:1. 食物挑選很重要,應多選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及原型食物。2. 空腹容易攝入過多食物,要細嚼慢嚥7~8分飽就好。3. 提高每日飲水量,每公斤體重x40~45cc。442飲食法+211餐盤:三餐間隔時間4小時,早餐、午餐採正常餐食、晚餐採輕食。正餐的食物比例為1/4蛋白質+1/4澱粉類+1/2的蔬菜(211餐盤),輕食以液體為主,可於2小時內完成消化,如:豆漿、牛奶、清湯或沙拉不加醬,除了飲食控制外,仍須搭配喝水及運動。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表示,肥胖是國人的健康殺手,所以如何甩掉肥胖除了飲食控制之外、也要多運動,並且選擇正確的減重方式。減重飲食模式需持續才會看到效果,如果貪圖求快取巧,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因為痛苦而放棄,所以還是要在不偏離均衡飲食原則下,進行溫和的減重方式,才有可能讓減重事半功倍。

不吃「麩質」更健康?別傻傻跟風,營養師親解「3迷思」

不吃「麩質」更健康?別傻傻跟風,營養師親解「3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近年來「無麩質飲食」的討論越來越多,民眾在進行飲食菜單的控管時也會常常聽到,但究竟麩質是什麼?對麩質過敏又會導致那些症狀呢?不吃麩質真的比較健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麩質食物也潛藏生活中的各式麵食、糕餅、醬料、發酵酒之中。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分解麩質蛋白,會引起過敏反應、誘發體內慢性發炎,間接感到腸胃不適症狀如: 易脹氣 拉肚子 便秘 腹瀉 腸躁症許多餐廳、麵包都主打「無麩質」,到底什麼是麩質?莊譓馨表示,近年來「無麩質飲食」討論度極高,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可以增添食物的筋性及黏性,賦予食物豐富的口感。日常生活中含有麩質的食物幾乎無所不在,舉凡從早餐吃到的三明治、麵包、饅頭,到午晚餐的麵食、水餃、Pizza、餅乾、蛋糕,包含連調味料當中的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甚至是啤酒、威士忌、黑麥汁等發酵酒、飲料皆潛藏麩質地雷,可能正在無形中傷害腸道健康。由於麩質蛋白無法像其他蛋白一樣,在人體腸道裡完全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而是會保留由幾個胺基酸組成的小片段「多肽」,這些多肽在某些人身上會引發過敏反應,而誘發體內慢性發炎、免疫反應,讓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症狀,卻因為臨床症狀多樣容易被忽略,民眾根本不會聯想到是因為麩質過敏所引起的問題。本身對麩質沒有過敏,吃不吃麩質有什麼差異?當腸道長期在慢性發炎的狀態,易讓人感到腸胃有不適的症狀,像是易脹氣、拉肚子、便秘、腹瀉、腸躁症等,同時腸腦軸線相通也會影響大腦系統,容易誘發頭痛、疲倦、腦霧、憂慮、焦慮等症狀,甚至出現濕疹、關節痛、失眠等全身性的問題。莊譓馨建議,若想知道自己是否對麩質過敏,可透過「急慢性過敏源分析」以及「腸道功能健康評估」等相關檢查,藉由糞便以及抽血來瞭解自己的過敏原。不過,莊譓馨也提醒,並非只有對麩質過敏者需要避免麩質攝取,一般民眾也可以少吃麩質食物,因為麵粉很容易震盪血糖,提高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另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兒童也應少碰麩質,因小朋友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吃進麩質後會破壞腸道健康,過去在整合醫學門診中遇到不少自閉、生長遲緩、過動的孩子一旦開始控制麩質攝取,發現兒童在專注力、反應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吃「無麩質」真的有比較健康嗎?莊譓馨解釋,長期不吃麩質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反而是更健康,對血糖管控也很有幫助。若想控制麩質攝取,建議可以先從主食挑選「原型食物」先開始,因為會接觸到麩質的機會相對比較多,可以多選擇十穀飯、地瓜、馬鈴薯、南瓜、冬粉、藜麥等。民眾在買食材時可以看一下成分,如有小麥、大麥、黑麥、裸麥、麵粉等麥製品都是屬於麩質食物,另外留意蕎麥、燕麥容易被麩質污染也要多避免,即使外面許多產品都有標榜「無麩質」,但無麩質可能經再加工的過程中會變得高油、低纖維,盡量還是選原型食物比較好。莊譓馨建議,民眾若想維護腸道和大腦的健康,不妨試試看從不吃含麩質的食物開始,利用根莖類替代麥製品,可幫助身體上的小病小痛會有所正向改善。

頭痛竟是因關節炎、骨刺是骨頭?醫破解5大骨科迷思

頭痛竟是因關節炎、骨刺是骨頭?醫破解5大骨科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人以為骨科疾病就是骨頭本身不適所發生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疾患,竟然與骨科有關聯。以下是一些常見迷思的破解,有相關困擾的人,必須要詳細了解。迷思1:偏頭痛、暈眩等問題不是腦循環就是耳部問題引起的?解說:偏頭痛、暈眩當然是跟頭部有關,但問題不只如此。頭部也分內外,組織還分神經、血管、骨骼關節。這些不適常常跟很多腦部顱骨內外血管神經與頸椎肌肉的問題相關,一樣會造成偏頭痛。醫學上所指的「偏頭痛」具有許多的特徵,而頭痛一邊只是其諸多特徵之一而已。女性的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而亞洲人患者要比白種人少。偏頭痛可以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會有像血管搏動的規律性。通常疼痛發生在頭的一邊,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甚至眼眶後方位置。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還會怕光、怕吵,也常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閃爍的光點或線條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暈眩等等,這些併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中風。▲圖1-1 偏頭痛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很多,有遺傳的因素,也有許多誘因會引發症狀,像是壓力大、月經、失眠、吸菸,甚至某些食物也會引發偏頭痛,像味精、酒精等。還包含了頭部一些神經、血管、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當接觸到某些刺激,神經、血管會產生反應造成腦部血管收縮時,就可能造成一些神經性的症狀。頭部的血管擴張時,就產生搏動性的疼痛。另外,顱骨與頸椎關節肌肉的問題,像頸椎退化性關節炎與頭頸部慢性筋膜炎也會造成偏頭痛。此時再生醫學對於修復神經、血管、韌帶與筋膜就有重要影響。迷思2:引起疼痛或手腳發麻的是骨刺,骨刺就是骨頭嗎?照X光一定可以看到?解說:骨刺最常見的原因是骨關節炎或退化性疾病造成的關節損傷。全身可動關節包含脊柱之間的關節軟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痛風也會損害關節。骨刺經常在關節或肌腱受傷後形成,當身體在骨骼關節韌帶受損時,它會嘗試通過在受傷區域添加骨骼來修復的結果,就是會產生無用甚至有害的骨刺。骨刺的症狀在通過X光檢查尋找疾病之前,病患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骨刺,只有骨刺在壓迫神經、肌腱或身體其他結構引起不適時,才會令患者感覺到受影響的關節疼痛或僵硬。如果骨刺壓迫脊柱神經、手臂或腿部,則會出現無力、麻木或刺痛與肌肉疼痛痙攣。若有腫塊出現在手和手指上也可能是骨刺,此時若繼續鍛鍊受影響的關節,症狀可能會變得更糟。骨刺也可能會斷裂並卡在關節空腔中,這種叫做「游離體」(free body),卡在關節中間會使關節退化、發炎更為嚴重。因此骨刺常常引起疼痛或手腳發麻,但骨刺不只是骨頭,它還包含變肥厚的骨關節韌帶與纖維組織,由於也會圍繞在神經與血管周邊並引起壓迫。▲圖1-2 骨刺生成位置圖一般而言,骨刺在X光下大部分時間是可以看得見的,但韌帶與纖維等軟組織增生伴隨骨刺所造成的壓迫現象,需要核磁共振(MRI)的檢查才能清楚可見。迷思3:骨質疏鬆就是缺鈣嗎?骨泥是水泥嗎?運動就能逆轉骨質疏鬆嗎?解說:骨頭是身體的支架,骨質就是支架的內涵,而骨頭的成分88%是鈣質,12%是膠原蛋白,因此說骨質疏鬆就是缺鈣,此話只對了8成。老人家骨質疏鬆,其實鈣質要補充,蛋白質也要補充。所謂的骨水泥是指能運用在醫療上骨頭損傷與缺損,用於治療補充上,或黏合人工關節與骨頭的材料。醫療用的骨水泥的成分其實有許多,主要分為:可吸收材料或不可吸收材料。可吸收材料骨水泥有鈣質成分或膠原蛋白等,不可吸收材料也有壓克力成分或其他化學合成成分的。由於材料不同特性也不同,用法用途也不同。例如:脊椎壓迫性骨折常使用椎體成型術治療(Vertebroplasty),就是所謂的灌骨水泥。一般會將一種不可吸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稱骨水泥)的醫療壓克力材料注入椎體骨折損傷處,待骨水泥於椎體內硬化後,可使骨折處得到良好的支撐,進而減緩患者的疼痛。但其硬度相較於周邊椎體高出非常多,臨床上會造成臨近上下節椎骨再骨折高達1/3的可能性。再生醫學可以採取含鍶鹽與氫氧磷灰鈣的可吸收促進骨生長物質,再混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達到支撐骨損傷並促骨再生,同時減少骨水泥過硬的問題,並還可以增加操作時骨水泥黏稠度,減少了骨水泥滲出與進入血管的風險。至於運動,絕對可以加強骨質的密度與蛋白質的強度,所以運動也是可以逆轉強化骨質疏鬆的,但要正確的運動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以免得到反效果。迷思4:脊椎是直的,腰痠背痛是因為脊椎側彎?解說:脊椎是直的、也是彎的,其實脊椎正面是直的,所以從外觀來看,人是左右平衡的。但由於人從出生到發育的過程,會產生一系列的脊椎初級與次級的彎曲變化。從側面來看,人要把頭抬起來要把腰直起來,就產生後彎的角度。而胸椎與骨盆則是向腹側彎曲產生一個空腔,就是我們的胸腔與腹腔。所以,脊椎側面是一個具有生理學健康自然的彎曲型態。脊柱側彎患者脊椎有不正常的脊柱曲線,常會伴隨脊椎旋轉的一種狀況。因此造成脊椎正面呈現S型、C型等的形狀,而非垂直左右平衡。脊柱側彎的原因,可分為結構性及非結構性2種。結構性脊柱側彎症原因在於脊椎本身變形,只有矯正治療脊椎本身才能改善,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彎占80%,通常開始於10到13歲兒童,好發於身體快速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時期。▲圖1-3 正常脊椎正面直立、左右對稱還有肇因於其他特定病因,例如神經肌肉病變、退化、感染、腫瘤等等。非結構性脊柱側彎症,則是由於姿勢不良、長短腳、骨盆傾斜與肌肉痙攣等原因次發產生脊柱形變,在躺下來時候會消失,故又稱「姿勢性脊柱側彎」或「功能性脊柱側彎症」,只要姿勢不良原因改善了,側彎自然恢復正常。各種肌肉痠痛與姿勢不良會引起姿勢性脊柱側彎,而結構性脊柱側彎症也同樣會造成肌肉痠痛與姿勢不良,因此如何治療脊柱側彎,便首要了解肌肉痠痛姿勢不良的原因與脊柱側彎的本質。迷思5:脊椎滑脫會導致腰部殘廢?解說:所謂脊椎滑脫症是指腰部椎體往前或往後位移,大部份患者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久坐、重覆性用力彎腰及習慣性駝背,使得腰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和小面關節受損退化、不穩定鬆脫,導致腰椎滑脫。也有脊椎滑脫患者是因外力傷害,造成椎弓斷裂或先天脊骨發育不良所導致。脊椎滑脫的病徵在站立和行走的時候,因為重力的關係,椎體不穩定向前或向後滑動,引發腰部的肌肉痠痛,同時,神經也因椎體不穩前後拉扯與關節韌帶不當增生壓迫神經而產生下肢麻痛無法緩解,因此也會造成相當大的痛苦產生所謂的殘障。腰椎側面前彎及後仰的動態X光檢查,可以查明滑脫的部位及不穩定程度。另外還有左右側45度角的腰椎X光檢查,可以看出椎弓是否斷裂,或只是退化而產生鬆脫的小面關節。當病人有神經壓迫症狀時,必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來了解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脊椎滑脫症在症狀輕微者可藉保守療法而獲得改善,包含臥床休息去除重力讓背部肌肉鬆弛,加速肌肉復原減少痠痛,再輔以肌肉訓練強化肌肉健康。消炎藥物治療包含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但藥物常有其副作用造成肝腎胃的損傷並非好的治療方式。復健治療如接受熱療及電療方式,促進肌肉血液循環,也可以緩解痠痛,但常無法持久與根治問題。而外科手術治療用於嚴重的病人,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來解決問題但有其風險。至於,骨科神經再生醫學,則可以搭配傳統醫學使用,或用於不願手術或無法手術的病患。手術目的是神經減壓,以解除神經壓迫,再以補骨及內固定達成腰椎穩定。再生醫學搭配手術用於幫助補骨促進骨融合與加強神經肌肉萎縮再生。▲圖1-4 脊椎滑脫解剖病理圖(本文摘自/骨科延壽密碼:老而彌堅不是夢,再生醫學掌握自體修復的關鍵!/時報出版)

化療不一定掉髮!醫揭化療4大迷思:關鍵在「吃對藥」

化療不一定掉髮!醫揭化療4大迷思:關鍵在「吃對藥」#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只是癌症病患,就連一般人聽到「化療」2字都會感到恐慌,常會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但醫師提醒,許多民眾對於癌症化療常見的迷思印象,多存在於臨床治療上的不適和副作用,其實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著重要角色,關鍵在於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常見民眾對化療的誤解包括:迷思1: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吳佳哲表示,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2:化療的不良反應會一定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doxorubicin)的化療藥品在施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若使用另一種化療藥品如:溫諾平、威若賓(vinorelbine),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吳佳哲建議,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3: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吳佳哲舉例,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迷思4: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吳佳哲說明,在治療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抗癌治療選擇透過「醫病溝通」共同決策吳佳哲表示,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吳佳哲也建議病患在進行化療時可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

胃食道逆流「左側睡」可改善?醫:其實關鍵在⋯

胃食道逆流「左側睡」可改善?醫:其實關鍵在⋯#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人愛吃美食,但腸胃卻常常出問題!每次到醫院看診,總會看見腸胃科診間前人滿為患,有許多民眾疑惑,腸胃不好,到底跟先天體質還是後天作息有關?胃不好到底3餐該怎麼吃?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就精選出以下「9大常見腸胃迷思」,教你透過中醫的望、聞、問、切,來觀察日常生活中腸胃的各類問題。迷思1:綠茶會刮胃,胃不好的人不適合?雖然喝茶是養生的一種方式,但是喝錯了反而會加重對身體的傷害。每一種茶都有寒熱之分,如果是胃不好的人,就不適合喝未發酵或輕微發酵的茶葉,如綠茶、煎茶、烏龍茶等,這類茶的單寧酸含量較高,都會促使胃酸分泌。對於愛茶人士來說,輕發酵茶的確有「不可承受之輕」的顧忌,尤其是整日喝茶又飲食不正常的現代人,在咖啡因、單寧酸的長期浸漬下,常經歷搜腸刮胃之苦,而綠茶的寒性較於其他茶類更為明顯,切忌空腹勿喝。另外像是對容易腹瀉、大便不易成形的患者來說,也建議少喝綠茶,若要喝茶可以選用紅茶、普洱茶等。迷思2:消化不良時吃胃散就可以?出國到日本或東南亞國家時,總是會看到很多人在藥妝店裡大掃胃散,殊不知胃散也是中藥的一種。當胃疾發作時,通常患者很難自身判斷疼痛的原因,就會直接吞成藥,這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無法緩解當前胃痛的症狀,還容易使症狀加劇!凡是藥物,就必須在醫師、藥師的指示下服用,否則很容易小病延誤成大病。以最常見的消化不良為例,消化不良常見於脾陰虛的人,老是覺得腸胃堵堵的、吃幾口飯就飽了,這時會在藥方中加入一些山楂、陳皮等藥材。或是吃完東西就想上廁所、無法好好消化,腸胃道如滑水道的患者,在用藥上會使用活血健脾的藥物,如當歸、黨蔘等。畢竟胃病的原因甚多,必須先知道原因才得對症給藥,而不是一罐胃散就可以解決的。迷思3:脹氣時塗抹涼涼的精油,真的可以緩解嗎?小時候只要遇到脹氣,媽媽總是會拿出涼涼的精油或脹氣膏來按摩緩解,是很多人都有的兒時回憶。按摩脾經、胃經穴位的確可以起到些許的治療效果,透過輕度按壓特定穴道的方式得到疏經活絡、緩急止痛的效果,包含常見的足三里穴、合谷穴、三陰交穴,或是脹氣時可適當的按壓腹部上中脘穴、關元穴、天樞穴等,大部分都可以起到不錯的緩解作用。不過要特別提醒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們,很多爸爸媽媽會選擇透過天然的精油,如薰衣草、薄荷等,或是脹氣膏來緩解脹氣,這類含有薄荷醇的產品,對3歲以下小朋友仍存有一定的風險,建議可以用嬰兒油或中醫外用藥膏——「紫雲膏」來取代精油按摩。但當疼痛反覆發作且無法緩解時,請務必馬上前往醫院,由專科醫師做徹底檢查才是上策。迷思4:腸胃發炎時,要吃飯、吃粥、還是吃吐司呢?當腸胃發炎時,胃壁細胞受損,就無法像平時一樣地消化或吸收食物,因此建議進食時應以「少量多餐、好消化」為原則。基本上腸胃發炎的時候,除了注意飲食應清淡外,大部分的東西還是可以適量攝取,只要不讓受損的腸胃負擔太大即可。那麼如何才算適量呢?這個部分就因人而異了,一般會建議先從攝取原本食量的1/4至1/2開始嘗試,2、3小時後,若沒有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不適症狀,再逐漸增加分量。但要注意的是,在嚴重腸胃炎期間,最好不要喝牛奶與糖分高的飲料,因為此時腸道仍處於恢復期,腸黏膜炎症反應尚未完全消退,腸道會變得比較敏感,而牛奶中的乳糖、飲料中的砂糖、高果糖糖漿,都會刺激白血球,反而促進腸道蠕動,繼而加劇腹瀉的狀況。迷思5:不吃早餐對胃不好?在《黃帝內經》中有提到「胃為水穀之海」,即代表人體精氣神的產生,都離不開腸胃的吸收與消化功能。而早上7點到9點通常是上課、上班時間,是大部分的人會吃早餐的時間,也是人體胃經運行最旺盛的時刻,若未能適度進食補充營養,在胃大量分泌胃酸的同時,卻沒有食物可以消化,就容易對我們的腸胃黏膜造成傷害。但也不是有進食就好,現代人的早餐選擇多樣化,很多西式的早餐會有薯餅、薯塊、炸雞等油炸類食物,吃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胃火過於旺盛,所以早餐的選擇建議還是以溫熱、清淡的食物為主最為恰當。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在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養生智慧中,脾胃的調理是最基本的,所以要有充滿活力的一天,就從吃早餐開始!迷思6:胃不好的人忌吃麵食?若胃不好,比較米飯來說,麵食反而是較好消化的食物。其實胃不好的人,更應該要注意的是「飲食習慣」,包含少量多餐、仔細咀嚼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口味選擇清淡溫和、不要吃太快等等。很多人習慣吃麵食的時候呼嚕呼嚕2、3口就吞下去,吃太快或是未經咀嚼後吞入,都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舉例子來說,許多人都有過腸胃不適造成嘔吐的痛苦經驗,在嘔吐物裡面也可以看到很許多未消化的食物,若有吃麵條,就可以看到未消化完整一段一段的麵條,畢竟澱粉類的食物不像魚、肉類等蛋白質食物,很快能被分解消化,所以在吃澱粉類食物的時候,還是得仔細的咀嚼,讓澱粉能夠順利的被唾液中的澱粉酶消化。不過,若在吃麵食後導致喉嚨痰增多,或長期有咳嗽、喉嚨不適困擾的人,建議還是少吃麵食,才不會讓症狀加重。迷思7:飯後1杯乳酸飲料,可以幫助消化?常見的便當好朋友——乳酸飲料,並不等同優酪乳或酸奶喔!即便裡面含有乳酸菌,但通常也添加過量的糖,喝多了除了不會達到促進消化的作用外,還容易提高發胖的機率。由於乳酸飲料並不是直接使用牛乳發酵而得到的優酪乳,因此通常乳含量較低,在營養成分上也遠遠低於優酪乳,而且乳酸菌飲料添加的菌種僅有乳酸桿菌,若要維持腸道健康的菌生態,至少需要4種以上的益生菌;加上乳酸活菌進入腸道後,很容易被胃酸和膽鹽殺死,實在無益於腸道益菌生態。所以,乳酸菌飲料只能算是發酵過的高濃度糖水奶粉飲料,對我們腸胃道消化的益處並不大。針對促進腸胃道的消化,中藥也有相當不錯的茶飲可以飲用。扶原消脂茶材料:山楂3錢、澤瀉2錢、車前子2錢、決明子2錢、烏梅2錢、陳皮1錢、甘草1錢。做法:1. 藥材以冷流水沖10秒鐘2. 加入清水500~800C.C.煎煮,將水煮開後,再轉小火煎20分鐘3. 濾去藥渣,即可飲用迷思8:喝檸檬水減重消水腫更有效?前陣子很流行用「檸檬水」來消水腫,檸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幫助養顏美容、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及擊退黑色素,對於喜歡喝飲料的朋友,建議可以把每日1杯的飲料換成不加糖的檸檬水(可加無熱量的赤藻糖醇來代替蔗糖),同時還可以減少糖份的攝入。基本上容易造成水腫的理由,不外乎是吃下過多含有高量鈉鹽的食物,因此容易形成下半身水腫體質。適當的飲用檸檬水是可以有效幫助排水腫,對健康也有一定的益處,但所有食物都一樣,適量可以,過量反而就傷身!很多人會把檸檬水當成水來喝,過量飲用檸檬水反而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像是噁心、反胃等症狀,更嚴重還可能造成胃潰瘍。要說到消水腫的最佳方式,其實多喝水,就可以達到消水腫的目的喔!迷思9:經常胃食道逆流的人,睡覺應該採取左側睡?睡左邊睡右邊都有其根據,也都有其效果,事實上人在睡著的時候,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睡姿。若是為了防範胃食道逆流而每天戰戰兢兢地控制睡姿,除了會因姿勢不良而造成肩頸受傷,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壓力。過度的思慮會傷到脾胃,所以與其煩惱睡左、睡右,不如睡好!胃食道逆流和壓力或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可能會透過吃宵夜來緩解白天累積的壓力,其實這樣只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建議睡前3~4小時勿進食,反而是更重要的事。(本文摘自/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時報出版)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傳染病嗎?當「麵粉人」常搔癢難耐、皮膚脫屑,長大就會好?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患者易面臨「癢了又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也因外觀具明顯皮膚症狀,導致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辛,甚至面對歧視與難堪遭遇,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環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許多民眾因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不了解,見到患者脫屑、搔癢等症狀,誤以為此病是「傳染性疾病」,無形中表現出排斥言行。另有許多家屬存有「孩童才會得」、「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免疫力低下導致,不僅濫用食補越補越糟,更忽視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與成人患者的處境,及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長大就會自己好?異位性皮膚炎「常見5大迷思」丁淑敏說,過去30年她看著兒子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親眼目睹孩子反覆發作、體無完膚,不但承受皮肉痛,且夜不能寐;身為中重度病患的家人,在照顧上也相當辛苦,作為母親時常感到束手無策與內疚。若民眾能多加同理患者處境、鼓勵接受正規治療,並正確認識以下「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就能大大幫助病患及家屬減緩長期的心理壓力: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只發生在孩童時期,長大就會好?正解:異位性皮膚炎以孩童為多,但仍有2~3%患者病程會持續至青少年與成人,亦有病患於成年後才發生。10歲以上病患約10萬人,其中重度病患佔38%。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其盛行率為:2歲以下嬰幼兒,約占17%6歲以下孩童,約占9%青少年,約4~7%成人,約1~3%迷思2、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受遺傳、先天免疫或後天環境相互作用,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縱使病患破皮、流血流膿,也不會因接觸而感染他人。迷思3、異位性皮膚炎只是食物過敏引起,控制飲食即可,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與免疫異常活化因子、遺傳、環境影響關聯較大。環境因素包含居住都市、低紫外線照射、PM2.5空汙、塵蹣等,並非靠飲食控制可緩解中重度病況。迷思4、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免疫力太低,所以需要食補才可以改善?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食補會讓免疫系統如同「提油救火」越補越糟。迷思5、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終生不會好,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需要透過穩定用藥、日常保養才能良好控制。隨醫學研究進步,近年陸續上市新藥可幫助中重度患者良好控制病況,鼓勵中重度患者再次回歸正規醫療體系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更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全台30萬人罹異位性皮膚炎 伴隨焦慮、憂鬱風險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補充,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是常見的皮膚疾病。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中重度患者一年會面臨3~4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且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與疾病抗戰。國外研究亦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1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孩童患者在成長為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為的風險增加,除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外,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呼籲,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正確知識瞭解,接受並鼓勵患者回歸正規醫療體系治療、穩定控制疾病,才能讓患者安心選擇更多藥物治療方式,有機會找回潔淨肌膚,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希望。民眾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圖片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以助眠,但其實這些習慣反而會讓你睡不著!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特別整理了一些比較常見的錯誤迷思,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新的一年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迷思一、如果睡不著,就是要一直躺在床上直到睡著其實一直躺在床上會讓身體更焦慮,如果睡不著反而應該起身走走。迷思二、睡前洗熱水澡可以幫助入眠洗熱水反而會讓大腦更亢奮,睡前1小時內要盡量避免洗熱水澡。迷思三、睡前可以做些運動讓身體累一些,自然就很好睡運動同樣會讓大腦亢奮,建議睡前3小時內都要避免運動。迷思四、一定要在11點前睡,並睡滿8小時才是最好的其實每個人入睡的時間點和所需睡滿的時數都不一樣,如果過於執著反而會導致失眠。如果你是只睡6~7個小時精神就很好,那也不一定要睡滿8小時。除了上述比較常見的幾點以外,另外像有些人睡不著就會一直看時間,其實這樣也是會加重失眠,還有如果晚上失眠,也不要利用白天補眠,這樣反而會打亂生理時鐘,應該讓自己維持正常作息。最後,林志豪醫師幫大家總結,想要睡得好,很重要就是避免給自己壓力,例如說一定要幾點睡覺、要睡滿幾小時。其實很多人的失眠都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因為無形中規定自己一定要幾點前入睡,但你的生理時鐘如果沒那麼早,當然就會失眠睡不著。另外也不要過於擔心失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記得保持平常心、放鬆心情,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適時尋求醫師診治,就可以重拾美夢。(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