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羅馬並非一天造成的」,其實禿頭也是有跡可循的。事實上,禿頭前兆可能會以頭髮變得細薄、髮線變高與頭皮油膩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因此時常留心自己的頭髮及頭皮健康非常重要,才能預防禿頭危機。
俗話說「羅馬並非一天造成的」,其實禿頭也是有跡可循的。事實上,禿頭前兆可能會以頭髮變得細薄、髮線變高與頭皮油膩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因此時常留心自己的頭髮及頭皮健康非常重要,才能預防禿頭危機。
32歲小嫻某日梳頭髮時,無意中摸到頭頂有一小塊區域似乎沒有頭髮,由於頭皮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確定到底病灶存在多長的時間,因此加重她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頻繁焦慮的現象。經皮膚科醫師詳細診察評估後,確定診斷為「圓形禿」(Alopecia areata),後續小嫻開始接受規則的皮下類固醇治療及定期追蹤;過了幾個月後,原本禿髮的區域已長出許多細毛。
你有有落髮困擾嗎?國內雄性禿的年齡層,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調查發現,國內成年男性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雄性禿的掉髮問題。對此,營養師建議,若要改善落髮問題,除了讓自己找到紓壓的方式,飲食中也要補充毛髮所需的營養,千萬別誤用偏方,導致落髮問題更嚴重。
33歲輕熟女小涵一頭長髮烏黑亮麗、髮質細軟,身旁閨蜜們羨慕又嫉妒,稱讚「細髮女生會好命」。但近來工作壓力大,睡眠嚴重不足,同仁提醒「髮際線似乎變寬囉」,加上每天起床枕頭幾十根掉髮,更讓她心慌,幸好就醫後,醫師建議改變作息可改善,但也提醒掉髮成因多,務必對症治療,才能救「髮」圖強!
掉髮是許多現代人的共同困擾,因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不均衡、過多化學製劑的刺激,更造成掉髮年齡層快速下降。創下世界最多禿頭治療紀錄、知名掉髮治療醫師方基浩於《56天!還你濃密頭髮》一書中,分享掉髮迷思、奇蹟生髮術,幫助讀者根治生髮問題,重拾自信。以下為原書摘文:
沒由來地突然長痘痘、掉髮,或是月經不順,就要留意是否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是一種荷爾蒙失調所導致的卵巢疾病,造成的原因可能和遺傳、雄性賀爾蒙或胰島素阻抗有關係。常見症狀為經期不正常、出現雄性素過多的表徵。醫師表示,維持良好飲食習慣及適當體重有助改善,建議戒糖、避開加工食品,儘可能吃原型食物等。
禿頭、落髮是許多人的困擾,因此市面上有大量養髮產品,而近期「雷射生髮帽」更是討論熱烈。生髮帽能否真的改善禿頭、掉髮?使用上又有哪些注意事項?皮膚科醫師提醒,生長髮為輔助工具,非每種落髮都適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只是癌症病患,就連一般人聽到「化療」2字都會感到恐慌,常會聯想到嚴重難耐的不良反應,或是和癌症末期畫上等號!但醫師提醒,許多民眾對於癌症化療常見的迷思印象,多存在於臨床治療上的不適和副作用,其實化療在癌症治療扮演著重要角色,關鍵在於與醫師正確溝通,了解使用化療的時機與注意事項,才能有效抗癌。常見民眾對化療的誤解包括:迷思1:使用化療代表疾病已經到末期?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吳佳哲表示,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品來摧毀或抑制癌細胞,是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依據癌症的種類、腫瘤的分期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及選擇不同的化學治療藥品。例如開刀主要針對局部處理,若腫瘤已經離開原發部位,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必須藉由化療做全身性治療;然而像白血病這類血液癌症,化療則是治療的優先選項,且反應非常好。因此,並非癌症末期才使用化療,現在化療甚至普遍運用在早期癌症來增強手術的效果:比如在手術前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手術成功率;對於乳癌或肺癌這類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後追加輔助性化療,可降低日後腫瘤轉移或復發的機會。迷思2:化療的不良反應會一定讓頭髮掉光?化療是透過化學藥品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讓癌細胞凋亡,但同時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大量掉髮、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其實不同化療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不盡相同,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doxorubicin)的化療藥品在施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若使用另一種化療藥品如:溫諾平、威若賓(vinorelbine),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吳佳哲建議,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迷思3:化療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早期鉑金類化療藥品可能造成嚴重的嘔吐不適,病人會非常虛弱,往往需要住院;但現在有許多藥品可大幅降低嘔吐的不良反應,因此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住院,而是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吳佳哲舉例,如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5-FU化療藥品,由於要持續輸注24小時甚至48小時,早期必須要住院治療,但現在可選擇用化療奶瓶(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可以隨身進行化療,病人仍可兼顧工作或是家庭照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迷思4:化療過程感到不適只能勉強忍耐?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有些不適感是很主觀的,像是化療造成的疲倦感,醫師很難明確知道有多嚴重,建議病人可以透過症狀的描述,讓醫師去評估如何調整治療方向。吳佳哲說明,在治療過程中若有任何難耐的不良反應,都可以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要如何調整,例如施打劑量減少、延長施打頻率、抑或是單純處理不良反應,醫師會在療效與不良反應當中去取得平衡。抗癌治療選擇透過「醫病溝通」共同決策吳佳哲表示,罹癌後的治療選擇需要醫師與病家共同討論,除了衡量有哪些治療武器跟可能面臨的不良反應,還要考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疾病別、器官剩餘功能等,才能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個人化醫療。吳佳哲也建議病患在進行化療時可放輕鬆,比如有些針劑一次要打3小時,可以帶本書去看來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維持體重及體力,這是抗癌基本的要件。如果治療後味覺變得不好,未必要堅持清淡飲食,而是要想辦法讓病人能正常吃飯,比如吃些重口味食物增加味道,或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果真的吃不太下去,才退而求其次藉由配方營養品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