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當心跳失控、喘不過氣—中醫帶你理解恐慌症 找回內心的平靜

當心跳失控、喘不過氣—中醫帶你理解恐慌症 找回內心的平靜#心悸

先講自救技巧,當恐慌發作,哈佛醫學院推薦「54321接地法」: #說出5樣看見的物品(例:檯燈/筆記本) #觸摸4種材質(牆壁/毛衣/水杯/頭髮) #聆聽3種聲音(冷氣聲/鍵盤聲/呼吸聲) #找出2種氣味 (衣物的香味/香水) #品嘗1種食物(水果/甜點/飲品/點心) (原理:強制感官接收新訊號,能阻斷杏仁核過載,90%受試者在2分鐘內心率下降15bpm。) 案例分享: 32歲上班族女姓,因恐慌症服用西藥治療3週,但症狀仍反覆發作且伴隨嚴重頭暈的副作用,尤其在搭乘電梯、捷運或長途公車時會出現恐慌反應,當下出現心悸、溺水感、喘不過氣、冒冷汗發抖等,必須立即離開當下環境才能緩解,嚴重影響上下班的通勤時段及工作表現。因上述不適尋求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協助,經半年中藥、針灸、耳穴等調理,情況漸漸穩定,目前即使偶有發作,也能自我覺察並採取緩解方法。 一、莫名的驚慌,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現代生活節奏快,許多人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四肢發麻,甚至有種「是不是要死了」的恐懼。這些身體反應來得急又猛,常讓人以為是心臟病發,結果檢查卻完全正常——這很可能就是「恐慌症」。恐慌症屬於焦慮障礙,發作時短短幾分鐘,情緒與身體就像失控般爆炸,伴隨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麻木,甚至強烈的死亡恐懼。雖然身體檢查沒問題,但心理卻飽受煎熬,生活品質也被嚴重影響。 二、中醫怎麼看恐慌症? 中醫雖沒有「恐慌症」這個病名,但古籍裡早有「驚悸」、「怔忡」、「心神不寧」的記載。徐瑋憶解釋恐慌與氣血失調、五臟功能紊亂有關。壓力或情緒波動會擾亂心神,導致心悸、難眠、焦躁;肝氣鬱結會影響呼吸,使人胸悶、喘促;脾胃虛弱時,代謝差、腦袋昏沉;長期焦慮則可能陰虛火旺,夜晚更難安睡。治療重點在於調氣安神,恢復臟腑平衡。 三、日常安心法──穴位、茶飲 除了徐瑋憶中醫師治療,生活中也能透過簡單的方法調養。 #穴位按摩: 內關:手腕橫紋上三指寬,兩條肌腱之間。主安神、止心悸。 神門:手腕小指側的凹陷處。能寧心、助眠。 每天早晚各按 1~3 分鐘,微痠微脹即可,發作時也能隨時按壓,幫助穩定情緒。 # 安神茶飲: 合歡花+百合+酸棗仁:疏肝解鬱,安定心情。 浮小麥+甘草+桂圓+紅棗:補氣養心,適合心悸、易疲倦者。 每週喝 2–3 次,若同時服用西藥,建議先詢問醫師。 四、生活步調的調整才是根本 徐瑋憶中醫師分享要走出恐慌,除了藥物與治療,更要從生活習慣下手。試著建立自己的「安全網」:有人靠聽音樂、陪伴、旅行計畫,或在發作時用深呼吸轉移注意力,這些都能幫助減緩症狀。規律作息更是基本,晚睡會加重焦慮與失眠。每天快走半小時、少看過度刺激的影劇、透過寫日記或傾訴釋放情緒,都能慢慢培養內在的韌性。特別是「腹式呼吸」非常重要——當感覺恐慌醞釀時,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讓身心重新連結。恐慌不是敵人,而是身體在提醒「我需要被照顧」。 五、結語:接納自己,才能真正療癒 恐慌症不是軟弱,而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徐瑋憶中醫強調「調氣、安神、養心」,提醒我們不是和恐慌對抗,而是學會理解與接納,透過調養逐步重建安全感。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與支持,恐慌並不是一輩子的枷鎖。若你或身邊的人正經歷這樣的困境,不妨讓中醫的智慧與生活習慣的調整,陪伴你一步步走回平穩的日常。

心臟停2.85秒!中年男跑步突暈厥⋯醫揪「病竇症候群」讓心跳異常

心臟停2.85秒!中年男跑步突暈厥⋯醫揪「病竇症候群」讓心跳異常#心悸

50歲的葉先生在某天下班後跑步時,突然因眩暈倒地,經診斷確診為「病竇症候群」,心跳不僅過慢,甚至每天多次出現心搏暫停,最長達2.85秒,雖醫師建議裝設人工節律器,但他心中仍有疑慮,最後轉至奇美醫院中醫部就診,經調整體質與生活作息後,他免於裝設人工節律器,且經近1年追蹤,未再出現心臟不適。

心房顫動讓心臟怦怦亂跳!醫示警「血液滯留心臟」當心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讓心臟怦怦亂跳!醫示警「血液滯留心臟」當心中風、心衰竭#心悸

一名年近7旬的陳姓婦人,近期常出現胸悶、心悸與氣喘等症狀,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衰退所致,就醫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後,確診為心房顫動,且心臟已有明顯擴大情形。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若未及時治療控制,恐導致血栓循環至腦部,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不整「心悸、胸悶」別輕忽!醫:藥物治療無效「燒一下」就好

心律不整「心悸、胸悶」別輕忽!醫:藥物治療無效「燒一下」就好#心悸

45歲陳小姐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控制良好,大約半年前開始感覺到間歇性的胸悶和心悸,最近幾週甚至出現呼吸喘與水腫的現象,就醫接受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患有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經藥物治療後雖然症狀緩解,但是運動耐受性仍然不佳,經醫師建議電燒,心臟功能恢復正常,症狀明顯改善。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心悸

面對台灣少子化浪潮,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節前夕,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張嘉侃提醒家長,在孩童時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統計指出,約每1,000名出生嬰兒當中,就有7~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即使孩子已長大,仍要留意有無心臟雜音及心律不整問題。

天冷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授「超簡單養生法」每天曬太陽●●分鐘

天冷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授「超簡單養生法」每天曬太陽●●分鐘#心悸

冷氣團侵襲一波接一波,最怕低溫急凍,引發心肌梗塞和中風!中醫師提醒,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讓血壓升高,每到冬天,門診中冠心病、心律不整的患者就會增加。除了飲食保健,不防透過「曬太陽法」保暖身體,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幫助身體補足陽氣,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活絡筋骨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