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研究:女性易「反芻思考」憂鬱風險高

研究:女性易「反芻思考」憂鬱風險高#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面對難受的情緒時,自我慈悲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可以使人脫離情緒化反應的破壞循環,這種情緒化的反應經常控制我們的生活。本文將仔細觀察自我慈悲讓情緒復原、增益身心健康的方式。能自我慈悲的人焦慮憂鬱的程度較低諸多文獻中最有力、最一致的發現就是,能夠自我慈悲的人焦慮憂鬱的程度比較低,且兩者的關聯性很強。也就是說,對焦慮與憂鬱來說,自我慈悲是一個主要的保護因素。自我批判、能力不足的感覺與憂鬱焦慮有強烈關聯。當人覺得自己有嚴重缺點、應付不來生活中的挑戰時,容易因為恐懼與羞愧而封閉自己的情緒,眼中只見一片愁雲慘霧,於是事情每下愈況,因為負面的心態蒙蔽所有的感覺,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瀝青」(black goomind)。研究證實,大腦對負面資訊的敏感度大於正面資訊,當一個人在評估別人或自己時,對負面事實的重視程度大於正面。例如,參加派對前你照了一下鏡子,發現下巴長了一顆青春痘,接下來,你完全不會去注意髮型是否出色或是衣服亮不亮眼,眼中只有那顆青春痘,宛如救護車上的緊急紅燈在你眼前閃個不停,於是,你對自己今晚看起來如何的感覺隨之扭曲。這一切都是其來有自的。大腦對正面資訊的注意力和時間比不上對負面資料的關注在自然的環境中,負面資訊意餵著威脅靠近,如果沒有立即對潛伏在河岸的鱷魚做出反應,不久就會成為牠的盤中飧,因此大腦進化到對負面資訊高度敏感,並在大腦的杏仁核迅速反應,也就是採取行動把生存機會拉到最大。所以,大腦給予正面資訊的注意力和時間比不上對負面資料的關注。《佛陀腦》(The Buddha’s Brain)一書作者韓森(Rick Hanson)說:「大腦對負面的體驗就像魔鬼粘,對正面體驗卻像不沾鍋。」因此,人類把正面資訊視為理所當然,把注意力全投注在負面資訊,彷彿生命繫於其上。一旦緊抓負面心念不放,就像壞掉的唱機般不斷跳針。這個過程稱之為「反芻思考」(rumination),與造成憂鬱症、焦慮的重複性、侵入性、無法控制的思考方式有關。反芻思考過去的負面事件容易導致憂鬱症,而反芻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同樣也會焦慮。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約是男性的兩倍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反芻思考,這一點說明何以女性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比例約是男性的兩倍,這個性別差異有一部分是來自生理方面,但是文化也有影響。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婦女在社會上的權力小於男性,對事情的控制力量沒有那麼大,因此必須對危險更提高警覺。(本文摘自/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天下文化出版)

男大生裸奔 「桃花癲」躁症發作

男大生裸奔 「桃花癲」躁症發作#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18歲的林姓男大學生曾因憂鬱症接受治療,持續用藥後病情獲得控制。去年考上大學後,功課壓力加上學校住宿,擔心被同學發現吃藥而自行停藥。兩個月前開學時出現異常行為,包括白天經常情緒亢奮、走來走去;晚上卻夜夜失眠,甚至全身裸露詢問室友評論自己的身材。剛開始室友不以為然,當作玩笑帶過,不料林姓大學生卻變本加厲,在男生宿舍開始裸奔,逢人就問自己的「尺寸」如何,引起學生間議論紛紛,因壯碩的體型,還被同學取名「男宿浩克」。校方得知後指派輔導老師介入,並轉送精神科醫師協助,經確診為雙相情緒障礙中的躁症發作,又俗稱「桃花癲」。躁症易失眠話多性慾漲 易被誤認性變態開業醫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桃花癲」就是精神醫學上雙相情緒障礙中的「躁症」,由於症狀好發在春季,又因春季桃花盛開而得名。季節性的「躁症」主要與氣候變化大,導致腦部運作失調有關,臨床表現症狀包括睡眠需求減少、話多及情緒高昂,甚至性慾高漲,致使患者做出超乎常理的行為。一般民眾經常對「躁症」有錯誤迷思,認為出現暴露身體或裸奔性器官等行為,就將其貼上「性變態」的標籤;楊聰財醫師指出,類似性偏好症,其患者會透過某些異於一般性愛的行為來滿足性慾,但確診條件是持續同樣的行為長達六個月以上,雖然行為表現類似,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疾病,治療方式更是天差地遠。雙相情緒障礙呈週期性 應具有病識感小心應對楊聰財醫師補充,所謂「雙相」情緒障礙就是患者的行為、情感表現會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並且以週期性的方式呈現「躁期」及「鬱期」,上述男大生案例就是標準的「鬱期」結束後,因氣候變化及擅自停藥,情緒轉換成「躁期」,因此出現異常行為。治療方式除了以藥物控制外,也會視情況安排團體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強調,凝聚相同群體間的相互交流,進而可提高患者對於疾病的適應性;另外,想要提高治療效果,患者自身應先具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並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且不可擅自停藥,避免症狀再度復發。百人之中就有一例 若情緒不定應尋求專業協助季節交替之際,除了日夜溫差大容易感冒外,由於天氣急遽變化容易引起情緒起伏大,精神疾患若沒有按時服藥,會提高疾病復發機率,尤其是躁鬱症患者最近求診激增三成,就是因為受到季節轉換影響情緒控制,要提高警覺!楊聰財醫師提醒,現代人罹患身心疾病愈來愈普遍,每一百個人之中至少就有一個人有類似的情緒障礙症狀,如民眾在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的時候,發現自身或親屬有情緒起伏不定的現象,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避免症狀持續惡化造成遺憾。(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抗憂鬱藥副作用 恐致情緒「喪屍化」

抗憂鬱藥副作用 恐致情緒「喪屍化」#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197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界中最大條的新聞,始終是藥物治療呈爆炸性成長。包括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監控不佳、藥效有疑慮等,都是心理藥物治療的主要爭論。不過,還有其他更深刻、更具哲學性的反動角度,反對以藥物治療悲傷、憂鬱、焦慮、狂躁、過動等問題。然而這類問題可說是人類極端但又自然的面向,那麼,用藥物來治療情緒是正確的嗎?一九九○~二○一一年,美國的抗憂鬱藥用量增加將近四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旗下的國家健康統計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上美國人,有一一%在服用抗憂鬱藥,其中有大約一四%已有十年以上的藥齡。機器人般的超完美嬌妻抗憂鬱藥的許多副作用之一,是情緒變得平板或遲鈍—嚴格來說就是「平板感情」—尤其以SSRI這類抗憂鬱藥為甚。這類藥物會影響神經細胞處理血清素,而血清素負責傳導訊息,例如眾所皆知的百憂解就是一種SSRI。服用SSRI的病患有一至兩成會出現平板感情現象。患者會感覺麻木、脫離、平淡,甚至會「喪屍化」,雖然案例相對罕見,但這樣的感受已進入大眾對百憂解的認知,認為百憂解的副作用會將服藥者變成「機器人嬌妻」。此外,百憂解也廣遭指控會削弱創造力,言下之意是,極端的情緒是真正創造力所必須。緩解症狀還是壓抑感覺?藥物到底是緩解症狀,還是壓抑感覺?我們真的想扼殺所有的感受嗎?即使是難以負荷的痛苦?藥物治療的基本理由,有一部分基於以下論點:憂鬱症等心理失調肇因於大腦化學失衡,然而上述論點並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對於化學失衡到底是什麼情形也所知甚少。例如,並沒有任何檢驗方法,可檢查神經化學物質的「平衡」;此外,憂鬱症等疾患有心理、社會、精神的層面,這些不同的領域如何透過藥物治療處理?關於這個問題,哲學家一向有很多話要說。舉個例子,德國修道士托馬斯.肯皮斯在著作《效法基督》主張:「不時遭遇困難和逆境是好的,困難往往會逼人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中世紀早期羅馬哲學家波伊修斯,也主張逆境可形塑性格:「好運會蒙蔽人,厄運則會教導人。」藥物只是橋梁 引導走出情緒困境不過還有另一方的觀點。一九七二年,美國精神科醫師克勒曼首度將反對藥物治療者稱為「藥理學的喀爾文主義」。就克勒曼的觀點而言,用藥被視為便宜行事,象徵在道德和(或)性格上的軟弱,這套頗有「苦行僧」味道的觀點,把服藥視為一種逃避行為,迴避精神上自我改善必經的「辛苦」。這套觀點某種程度反映出心理學的二元論,意即心靈跟身體是分開的,不承認心靈是有形的物質;如果心靈是無形的「非物質」,那麼心理毛病就不可能有肉體上的病因,也就不是用藥物或任何肉體療法就可治癒。比起這些,許多心理治療師強調的是藥物治療的務實面。二○○九年,波士頓塔夫茲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臨床教授派斯博士指出:「憂鬱症本身通常會導致情緒反應鈍化,無力感受生活上尋常的喜悅和悲傷(中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與嚴重的憂鬱症本身相比,抗憂鬱藥的副作用問題能糟到哪裡去嗎?」派斯認為:「藥物只是連接『感覺很糟』和『感覺很好』的橋梁,但這中間的距離,還是得靠人的雙腳去克服。」至於藥物治療會慢慢侵蝕創造力的根基,這一點已經有很多藝術家強烈駁斥,他們認為剛好相反,甚至有一整本書《百憂解詩人》致力於打破這個迷思。(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對任何事都沒感覺,真的比較好?〉/遠流出版)

長久失業當心憂鬱!醫師剖析3層面

長久失業當心憂鬱!醫師剖析3層面#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6歲的阿凱大學畢業後做過幾份工作,無業2年。父母一開始安慰鼓勵的態度逐漸變成冷嘲熱諷及批評斥責。阿凱心情低落一個月,到精神科就診,認為父母天天在家叨唸,沒人了解自己痛苦。氣父母,氣這社會,更氣自己。鬱悶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沒辦法找工作。失業導致壓力 三層面機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頌威表示,失業非罕見,失業、失志、生病惡性循環。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Bartley與Ferrie教授在書中提及,失業者與受雇者相比,「生病」與「死亡」的風險皆提高近2兩倍。失業後第一年風險最高,第二年後風險逐漸下降。陳頌威醫師說明,失業本身是「失落」的「壓力事件」,會經由三層面機制影響健康,建議特別留意此三層面的保健之道:1)心理機制/工作除提供經濟收入,亦提供認同感、安全感、成就感、人際接觸等心理回饋。失業造成挫折會憤怒,壓抑憤怒會憂鬱。憂鬱會影響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引起全身自律神經失調,導致慢性疾病。建議失業者善用「多出來的時間」,修養心理、保養身體。為下一個工作修養韌性,理性調整思考方式,保持樂觀積極態度。2)行為機制/人們可能以喝酒、少運動、飲食不均、抽菸、成癮、衝動行為等「不健康行為」來舒緩壓力事件造成的「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失業者在宣洩或壓抑憤怒時,可能出現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建議失業者停止自責怨嘆,嘗試培養健康行為以休閒舒壓,如散步運動、陪伴親友、休閒娛樂、學習新知等。3)物質機制/失業時為了節省開支,生活水平下降可能會面臨營養不均、飲食不潔、衣物不周、環境擁擠髒亂,結果可能造成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意外災害等健康問題。失業者宜精明謹慎地節省,把錢花在刀上,儘量維持生命健康安全的基本開銷,如健康飲食或清潔環境。失業者出現2周以上憂鬱症狀要當心陳頌威醫師提醒,宜留意身邊失業者是否出現2周以上憂鬱症狀,如悲傷情緒、興趣減退、食欲變化、失眠或嗜睡、激動或遲滯、疲倦、無價值感、罪惡感、專注決斷能力減退、自殺意念等。親友除關心陪伴外,也可考慮求助精神醫療的專業協助。呼籲失業者切莫失志,注重保養身心健康,才能再創契機。

憂鬱症需一輩子吃藥?醫:有望可治癒

憂鬱症需一輩子吃藥?醫:有望可治癒#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壓、過勞情形普遍,不少人都有憂鬱症,而罹患了憂鬱症,是否需要一輩子吃藥?醫師指出,憂鬱症治療要越快越好,才能避免患者輕生,更能幾乎治癒;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未曾復發,也不用一輩子吃藥。治療嚴重憂鬱症 有4大原則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憂鬱症使用藥物治療相當重要,尤其是嚴重憂鬱症患者,治療有4大原則,包括治療速度要快、藥物劑量要夠、要好得徹底,以及心理治療,才能夠快樂過日子。治療劑量夠 3個月可痊癒憂鬱症用藥治療有多重要?黃偉俐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治療平均需要2顆抗憂鬱藥物,是一般劑量的2倍,才能讓憂鬱症在3至6個月內幾乎痊癒,但治療是雙方面的事情,包括醫師、病人,治療期間都應持續不斷溝通。不用一輩子吃藥 解決心理問題不復發黃偉俐醫師強調,憂鬱症患者停藥就會出問題,必須一輩子吃藥,都是絕對錯誤的說法;事實上,憂鬱症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降低發作情形,如果是前2次憂鬱發作,等到症狀幾乎消失後,還得持續吃4至6個月,逐漸減藥是用藥原則,要能解決壓力來源、心理問題,門診中完全治癒未再復發,不用吃藥的例子並不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人不發牢騷 可能終致憂鬱症

老人不發牢騷 可能終致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聽到別人沒完沒了地吐露一堆毫無建設性的怨言時,聽者的心情也跟著變得陰鬱,相信這種旁人的壓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的經驗,任何人都體會過。一般人都認為:「年紀越大,牢騷越多。」老人也因此遭人嫌惡,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老人覺得:「發牢騷會給別人增加困擾。」所以自始咬緊牙關,嚥下想要找人傾訴的衝動。時常發牢騷紓壓 才是健康之道這種想法確實令人欽佩,只是心有怨忿而不找人傾訴,不斷累積下去,就可能變成壓力的重要成因。心中一直被怨忿糾結,心態也逐漸趨於保守、退縮,不再對未來懷抱期待與欣喜。結果就很可能引發「心情老」的症狀,或變成高齡者「憂鬱症」的起因。所以請大家心有怨忿時,不要忍耐,還是說出來吧。任何人心裡都會有些牢騷,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需要感到羞恥。時常發發牢騷,把心中的壓力發洩出來,才算是健康之道,不過更重要的,是發洩的方式。首先,我們必須認清,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當做發牢騷的對象。所以,大家都應該交些氣味相投,談得投機的朋友,也可以稱之為「牢騷友」吧。條件許可的話,最好找個身世與價值觀都跟自己相似的人。因為過往的經歷相同,很多事情不必詳細說明,就能獲得對方的共鳴。發牢騷別超過10分鐘 以免引發反感上了年紀之後,還能找到這種朋友,實在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另外必須注意的是,應該根據牢騷的內容選擇傾訴的對象。儘管對方表示願意傾聽我們抱怨,但是沒完沒了地說下去,絕對不值得讚許。別忘了,對方也有對方的生活,就算是容易產生共鳴的對象,聽這種非正面的牢騷聽得太久,心情也會變得很鬱悶的。所以說,發牢騷的時候如果只想著自己發洩壓力,而把壓力都丟給聽眾,就不可取了。建議各位大約把目標定為十分鐘,說完之後立刻結束,然後再談些光明面的話題比較好。如果是用電話傾吐怨言的話,十分鐘之後正是掛電話的時機。(本文摘自/老後快適生活術/健行文化)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4歲的老奶奶因意識不清送至急診,緊急處置後意識逐漸恢復清醒,住院治療。老奶奶向楊醫師坦承在家吞了40多顆安眠藥,經過問診與檢查後,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再給予抗憂鬱藥物後心情逐漸好轉,最後順利出院並門診追蹤。老年人較少與人接觸 較難發覺變化憂鬱症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即為老年憂鬱症,包含重鬱症、輕鬱症、低落性疾病、適應性疾病等。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喪偶等生活壓力事件、慢性疾病、長期失眠、社交孤立等,也都與憂鬱疾病有相關,一般人因此常誤認老年憂鬱症症狀是老化而被忽略,也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青壯年罹患憂鬱症可用言語表達心情低落,影響到生活及工作時較易察覺。但是老年人常用身體不適來表現,較有慮病傾向。老年人常有多重慢性病,且多半退休在家,比一般人更難查覺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變化。老年憂鬱症有較多認知障礙,如記憶力變差、自殺率較高。老年憂鬱症9症狀 符合5個、持續2週須就醫老年憂鬱症症狀很多以身體不適表現,也有可能造成記憶衰退、認知功能變差及反應遲鈍,可能被誤認為失智症。但失智症不同,老年憂鬱症有可能隨著治療,讓記憶力及症狀明顯改善。老年憂鬱症也可能出現焦躁、躁動、或妄想現象,如有人要害他或是堅信自己患不治之症等等。若下列9個症狀中符合5個,持續2周以上,且已經影響到社會、職業功能,就可能是老年憂鬱症:1)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或食慾減輕或增加4)嗜睡或失眠5)思考動作變得緩慢6)容易疲倦或沒有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力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無法判斷事物9)經常出現負面想法或自殺念頭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暨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楊秉勳表示,正常生活作息、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曬太陽都可預防老年憂鬱症無效的安慰反而容易惡化病情。照顧者除可敦促長輩服藥,站在長輩立場傾聽長輩的心聲及關懷、陪伴長輩也是很好的方式。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年節結束,許多婦女忙進忙出,加上近日天氣變化大,不僅感冒人數暴增,情緒上可能也連帶受到影響。根據2018年研究發現,女性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大,比男性更容易受「冬季憂鬱」所苦。疲憊、嗜睡、愛吃 都是冬季憂鬱症狀該研究以15萬名中年人為對象,調查整體憂鬱症狀、情緒低落、緊張和疲乏的分數,同時評估憂鬱症狀、日照時間和室外平均溫度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相較於男性,女性一整年都會經驗情緒隨季節改變而產生的變化,且冬季出現更多憂鬱症狀。當日照時間較短、氣溫較低、夏季氣溫驟降時,較易引發嚴重憂鬱症狀;夏季更長的日照,也更容易感到疲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指出,若連續2年於特定季節發生憂鬱,可視為季節性憂鬱症,為憂鬱症的型態之一。好發於秋冬之際的冬季憂鬱症,症狀包括(1)疲憊、(2)嗜睡、(3)貪食碳水化合物、(4)體重上升、(5)退縮在家,不參與社交活動等。可能與日曬不足、血清素分泌不足,或褪黑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美國衛生研究院指出,女性罹患冬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4倍。離赤道越遠的地區發生率越高,美國北部地區的精神科門診在秋冬季節,常見病患增加。季節性憂鬱症也有少部份患者發生在夏天,出現失眠、坐立不安、焦慮、衝動等症狀。可和過去2週情緒狀況比較 揪出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相較於職場,女性更容易在家中顯現情緒,家人容易察覺情緒變化。當情緒低落、疲憊、失眠、負向思考、暴怒、失去活力、不斷責怪自己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頻率增加,應給予更多關注,甚至陪同尋求協助。家中突有變故,都會讓家中女性承受過大壓力。家人或女性自己發現情緒有上述變化時,應先釐清壓力源,找到因應方式。平常應維持固定運動習慣或找到紓壓方法。女性出現較輕微的憂鬱症狀時,容易和幸福感混淆而被忽略,未能及時尋求協助與治療。建議可跟過去2周的情緒狀況相比,若排除生理週期引發的負面情緒,仍持續出現憂鬱症狀,需特別留意,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藥物治療、心理、光照治療,都有助改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