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腸道不健康 恐害情緒失調出狀況

腸道不健康 恐害情緒失調出狀況#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情緒失調,不應該單純只談腸胃道問題,還包含著其他許多面向,從腸道功能失衡,進而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以及荷爾蒙失調產生的情緒問題……還有一項原因,也是影響情緒疾病的主因,當身體的營養失衡,罹患憂鬱症或情緒困擾也將變多……情緒問題:70%的血清胺透過腸道分泌最近有一種時興的研究理論,叫做「腦腸循環」(BrainGut Axis),其實就是在談腸道如何影響大腦的醫療觀念,有些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人體會自然而然改變腸胃道的菌叢分布,久而久之,當身體中的壓力過大,導致一些壞菌過度成長,或是菌叢過度增生,SIBO 的現象便發生了,並進一步造成後續種種情緒疾病。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腸道除了消化、吸收以外,一些神經傳導物質也是在腸道內被分泌,因此,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或腸漏症,除了將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發炎、過敏等疾病外,對於人體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或生產,都會造成一些潛在問題。人體內大約有70%到80%的血清胺(Serotonin)是在腸道內分泌,在正常的運作下,血清胺會讓我們情緒比較安定。因為血清胺的代謝速度很快,通常抗憂鬱藥物不是補充血清胺,而是讓它再回收利用,憂鬱症的人所服用的憂鬱症藥物,其中有一項,就是讓血清胺不要太快被身體代謝掉,並將其回收,能夠讓人遠離憂慮,進而維持情緒喜悅感受。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時候,腸道上皮被破壞,腸道在發炎期間,會導致血清胺的濃度降低,沒辦法被腸道細菌合成出來,因此,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時,憂鬱症、焦慮的症狀就很可能找上門。當本身具有憂鬱或焦慮的狀況,如果此時追問並檢查患者本身是否患有腸道問題,大多數都會有相關症狀,例如厭食、暴食,因而進一步導致情緒上的顯現。此外,體內的腸道環境,除了造成血清胺不足外,也會形成雌激素佔優勢的情況,雌激素佔優勢的狀態不僅跟荷爾蒙失調有關,也容易引起心情焦慮、躁動。因此,腸道不好所造成的憂鬱,可以歸因於兩者,第一在於神經傳導物質不足,第二則是荷爾蒙系統的失衡。自閉症:腸道間接影響情緒與社交關係自閉症跟情緒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因為自閉症的成因通常都與血清胺過低有著高度關聯,然而進行血清胺的補充時,需要仔細評估並查看體內含量,不可沒有醫囑就隨意補充。通常來說,腸道疾病也會造成血清胺過低的情況,有些小朋友在 5、6 歲的時候,被家長發現好像不太愛說話,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也不喜歡跟他人接觸,此時除了精神科的診斷之外,也可以嘗試朝向腸道方面著手,進一步檢測。由於血清胺透過體外直接補充時,容易被腸道排泄掉,難以直接到達腦部被運用,因此,精神科的用藥大部分都是「抑制回收」,使身體不要把血清胺回收代謝,盡量留在體內,維持一定濃度。(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博思智庫出版)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即將邁入月底,家家戶戶準備迎接農曆新年,除了與親戚團聚,也不忘與他人互相聯繫恭賀新年。科技世代衍生出多元的通訊方式,年長者也願意學習新科技。國內學者發現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超過5成使用LINE,國發會於2018年《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報告指出,有51.5%年長者每天上網1至4小時。根據一份2018年10月發表於《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如Skype、Facetime)的年長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者的一半。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年長者 出現憂鬱症狀機率為一半此次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研究對象為1424名美國年長者,平均年齡64.8歲,選自於全國性《健康及退休研究》中2012年完成科技使用問卷的受訪者,2年後接受追蹤調查,多項調查中包括詢問憂鬱症症狀。結果顯示,使用像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及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的受訪者,與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的年長者相比,憂鬱症狀上呈現相同比例。進一步調整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本身有憂鬱症傾向及教育水平),發現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約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社交參與、減少孤獨 降低憂鬱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這份研究再次呼應2個重點,(1)「社交參與」會促進憂鬱指數下降(2)「孤獨」會增進老年人憂鬱的發生。因此如何減少孤獨,增進人際互動是預防憂鬱的重要課題。台灣早期開始提供社區送餐服務,對年長者而言不僅三餐受到照料,而有人開始關心他,願意陪伴一起聊天,就能有效改善憂鬱情緒。時代演進,增加他人互動的方式也多元化,建議無論因工作或學業等而離開原生家庭的民眾,不妨用視訊通話與家中的長輩聯繫,聆聽到聲音也看到肢體語言,比起打電話、傳簡訊更有真實感,同時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蔡佳芬主任提醒,不單是使用或觀看就能減少憂鬱,而要有交流,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效避免憂鬱發生。教導長者使用視訊通話 將感情聯繫破除空間限制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應時代轉變,家有年長者可協助他們學習新的通訊方式,只是需依他們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年齡越大者,考量反應及記憶需要多一點耐心。以Line為例,除視訊通話外,可教導基本的功能像閱讀他人訊息、設定時即先下載一些有趣的貼圖,教他們使用貼圖回應等。讓年長者多參與及增加互動,從中享受樂趣。葉雅馨提醒,無論是Line或其他視訊通話系統,都可超越空間限制,與他人的距離感也消失。年節將近,如有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除了電話問候,不妨來個視訊與長輩們聯繫、保持交流。

防季節性憂鬱 用這些習慣調節血清素

防季節性憂鬱 用這些習慣調節血清素#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氣候紊亂,是否也讓你情緒跟著紊亂?在高緯度的北半球,因缺乏日照易引起「季節性情感疾患」,也導致冬季臨床憂鬱症增加。研究顯示,90%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人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如睡眠或飲食紊亂,約5%的人在冬季出現臨床憂鬱症。過去科學家已發現,女性及帶有5-HTTLPR短對偶基因的人發生「季節性情感疾患」的機率較高,這種遺傳變異決定血清素轉運體的功效。但根據一份2018年10月發表於《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的研究指出,某些人(特別是女性),即使她們身上帶有導致憂鬱症的基因,仍可以透過整年維持或增加血清素的水平來避免憂鬱症的發生。部分帶有憂鬱症基因者 可透過調節血清素降低憂鬱風險此次研究由丹麥哥本哈根科學團隊進行,研究對象為23位丹麥年輕人,帶有憂鬱症的HTTLPR遺傳易感性,為測量大腦中血清素轉運體及血清素水平,受試者在夏季時接受2次腦部掃描(正點子斷層掃描),及在冬季時進行2次追蹤掃描。結果顯示,從夏季到冬季,血清素轉運體蛋白的水平平均下降10%,尤其女性更明顯。有一些帶有遺傳傾向,被認為可能會罹患「季節性情感疾患」者卻能控制血清素轉運體蛋白量的產出,這意味他們能夠調節從腦中排出多少量血清素。如此一來,變得更有能力對抗憂鬱症。有能力對抗「季節性情感疾患」的女性在冬季調降比男性更多的大腦血清素轉運蛋白。一般來說,能抵抗「季節性情感疾患」者在不同季節裡都保持相同水平的血清素。補充色胺酸食物如牛奶 並保持戶外運動習慣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台灣因地形氣候的關係,較少罹患季節性情感疾患,主要與日照有關,在高緯度、晝短夜長的地區較常發生。腦中血清素功能低與憂鬱症相關連,臨床有效的抗憂鬱劑,大多能提升腦部血清素功能。目前科學實證出不少能提升腦部血清素功能的「非藥物方法」,如多做讓自己快樂的活動、保持運動習慣,建議從事戶外的運動,同時有適度足夠的日光照射,能提升血清素功能。也能從飲食下手,研究證實食物中缺乏色胺酸會造成憂鬱,色胺酸是大多數膳食蛋白質的必然成分,像牛奶、紅肉、魚、雞鴨、蛋等。正常人飲食要缺乏色胺酸幾乎不可能,只要均衡飲食即可。防陷入憂鬱 從2方面著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比男性高,已被許多研究證實。最近正逢季節轉換時期,預防陷入憂鬱更要靠自己,可從兩方面著手:1) 覺察情緒並認識憂鬱症症狀/當不想再做本來感興趣的事、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悲傷沮喪、無故想哭、負面思考加劇,甚至是不想存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就需求助專業。2) 積極讓身體產生對憂鬱有作用的激素/日照已被證實為有效的天然抗鬱劑,可以預防血清素從大腦中流失,所以安排戶外運動,或規律的日常生活、休息及飲食都是預防之道。當發現身旁的親人或朋友,有憂鬱症症狀的現象,不妨多一份關心與了解,如無法改善或協助對方,建議陪同就醫,尋求專家診斷及治療。

憂鬱症患者逾百萬 從身心環保喚醒愛

憂鬱症患者逾百萬 從身心環保喚醒愛#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很憂鬱,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21萬人服用抗憂鬱劑,女性比男性更憂鬱。國內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8.9%,即約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推估其中還有125萬人屬於可能有自傷傾向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有力量去愛人的人 都是幸福的人物質的富裕,並不一定代表幸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心理富足,無私奉獻的志工們聚集在一起,為創造幸福台灣付出努力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愛因斯坦曾言,「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誠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森曾說「人生中重要之事是認識自己」,透過選擇愛的言行,每個人都能用行動滋養台灣。印度聖雄甘地更曾說,「以簡單的行為愉悅他人的心靈,勝過千人低頭禱告。」由內而外的成功之道 先喚醒心中愛的種子知見心理學創始人恰克‧史匹桑諾博士說,「態度決定人生方向,心靈則是成功的居所。」透過行動回饋孕育我們的故鄉,台灣!幸福台灣行動計畫-「108公益的故事」、「公益參與的號招」、「幸福女人幫」等。真正的成功,不是卓越的工作與成就,而是能選擇自己真實所需,感受快樂、溫暖與愛這些事物的本質,才是由內而外的成功之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愛的種子,專注在恐懼時便容易陷入宇宙黑洞。開啟創新整合的綠色時代,全民一起進行身心環保大腦減碳運動,喚醒每個人心中愛的種子。這些故事與主角人物,將在「幸福台灣」網站(http://www.inspire-love.com)陸續一一為您揭幕。

別急著脫單!研究:配偶關係差易憂鬱

別急著脫單!研究:配偶關係差易憂鬱#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適婚年齡者(20至50歲)未婚率節節升高,2017年男性未婚率突破半數達到53.0%,女性則為43.5%。雖單身者比例日升,有許多人仍想脫單,與他人有緊密的關係連結。但根據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與配偶關係緊張和配偶態度缺乏支持者,明顯更容易罹患憂鬱症。與配偶關係緊張、缺乏支持 更易罹患憂鬱症該研究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學者進行,研究4642位25至75歲的美國成年人。調查以關係品質及社交孤立作為測量評估,在1995至1996年先完成基礎調查,後續並進行為期10年的追蹤。結果顯示,無論個人社會互動頻率為何,與配偶、家人和朋友「關係的品質」是導致重度憂鬱症的重要風險因子。且進一步發現,與配偶關係緊張或配偶態度缺乏支持者,明顯更容易罹患憂鬱症,沒有配偶者則沒有增加的風險;而關係品質最低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1/7)比關係最好者(1/15)多出1倍以上。真正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關係 親密關係及家人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明,這份研究顯示3個重點:(1)不好的社會關係可預測十年後的憂鬱症,提醒不論單身或已婚者,都要重視社會關係的維護。(2)真正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關係為親密關係及家人關係,比起朋友,我們大多對於配偶/伴侶及家人有較多的期望,另有文獻認為結婚是心理疾病的保護因子。這篇研究則指出,不好的配偶/伴侶關係反而不利於心理健康。(3)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不論是配偶/伴侶或家人,只要主觀感覺到他們的支持,將有助於我們預防憂鬱症的發生。伴侶間如果沒有很好的關係 單身反而比較快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現今社會忙碌,在婚姻、伴侶、家人相處關係,要求「量」的增加反易成為壓力,應該把重點放在「質」的經營。相處時盡量有互動交集,累積「好」的感覺,例如一起吃飯時不要各自玩手機,沒有交談;擁有共同的朋友、嗜好、放鬆的情境或去運動等。當發生爭執時,要告訴自己,對事不對人,不要跟對方過不去,坦誠、不隱瞞事情。了解彼此的優缺點,學習多看優點,練習多說正面的話。從上述研究可知,伴侶間如果沒有很好的關係,單身反而比較快樂,所以脫單的重點不在於趕快有個伴,而是應該想要有什麼伴。千萬不要把不婚當前提,遇到心儀的對象,積極追求及營造好關係,同時別忘了,維持好的伴侶關係是需要呵護,用心經營。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2018年4月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的病史,以及喝酒和吸食古柯鹼、安非他命,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藥物使用過量的風險因子。研究:蓄意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病史該研究由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者以14至26歲參加物質濫用疾患治療方案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為對象,共有200名患者參加,評估其101年1月至102年6月於「成癮治療中心」的初診資料,由接受過藥癮訓練的社工、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進行去識別化數據的回溯性分析,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病史的詳細資料。研究發現,200名患者中有58名至少發生過一次服用過量的情形,其中36名患者,約62%為意外、18名約31%為蓄意,兩者皆曾發生的患者有4名,約7%,且有24名患者藥物服用過量次數不只一次;相較於單一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兩種以上的患者發生過量服用的機會為三倍以上,且蓄意者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科住院病史。結果顯示,過量服用的預測因子為酒精、古柯鹼和安非他命,精神方面則是飲食疾患、憂鬱和焦慮。濫用藥物件數成長十倍 情緒問題是主因根據臺灣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97年至106年國內濫用藥物件數自3.8萬增加超過12.3萬件;而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也發現,重度憂鬱的青少年經過12週治療後,其中有效緩解症狀者濫用藥物比例僅有10%,治療未見成效者比率卻高達25%,顯示治療憂鬱症能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跟情緒有很大的關聯性,其實不只藥物濫用,網路與遊戲成癮也是如此;當孩子出現焦慮、睡眠、人際等問題,甚至罹患憂鬱症卻沒被發現,而自行採取酒精、藥物來緩解內心的不安,久而久之則會產生成癮及藥物濫用的問題。因此,不要只關注青少年的課業、成績及行為本身,而是要瞭解他們行為背後可能的情緒困擾及問題。尋求醫療專業介入 有助緩解藥物成癮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網路成癮與壓力情緒有很高的關聯,他們可能因為同儕、好奇心去嘗試,從中達到短暫逃避壓力的效果,情不自禁一再使用,漸漸變得依賴甚至成癮;建議若當藥物濫用情況已成為一種疾病,家長不能再配合演出,除了給予規勸,更需偕同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才能有效緩解藥物濫用與成癮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想、行為、活力甚至身體機能如睡眠及飲食的疾病,但卻很容易被忽略,而長期的憂鬱症狀更會影響至人際、家庭以及職業功能;因此,醫師呼籲憂鬱症患者應勇敢面對,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症狀惡化。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 僅2成鬱友尋求協助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暨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客座教授李明濱醫師表示,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強化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助鬱友突破治療瓶頸 李明濱教授表示,治療憂鬱症的過程中,當症狀緩解不如預期時,可能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慢性化與自殺的風險,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意願。目前,抗憂鬱劑最少要服用兩週,才會出現明顯效果,若鬱友對抗憂鬱劑治療無成效時,很可能與大腦前額葉(包括DLPFC、ACC)功能失調,即是多巴胺含量缺乏有關。所幸,治療憂鬱症已有新策略,鬱友可與醫生充分討論,針對難治型憂鬱症,可適當合併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aripiprazole、olanzapine或quetiapine)進行強化治療,以增加大腦前額葉的多巴胺含量,進一步改善憂鬱症狀與相關的認知功能。主動關懷、適當陪伴及轉介 助揮別隱「憂」李明濱教授補充,憂鬱症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可以透過簡式健康量表(心情溫度計)檢測自己的身心變化,並迅速了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並建立紓壓習慣;而憂鬱症已成現今社會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親朋好友應當起鬱友們的健康守門人,主動給予關懷、傾聽,並適當回應跟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也提醒,當鬱友出現負面自殺念頭,不該只是被動的阻止,更應積極的協助並轉介至專業相關人員,多一份關心、少一份憂心,一起幫助他們揮別隱「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在序章曾略為提及,「假性失智」的症狀其實是憂鬱症引起的,但在現實狀況中,憂鬱症老人仍然經常被誤診為失智症。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對周圍發生的事不甚關心,注意力也變得散漫,這會讓年輕患者身上少見的「記憶障礙」症狀,在憂鬱症老人身上變得更為明顯。要是再加上原本會做的事突然忘了該怎麼做,或是精神活力顯著衰退、提不起勁,身邊的人往往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啊,是老年痴呆了」。如果事先不知道「有些病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就很容易讓本來可以用藥物治好的疾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事實上,在我診治的病人中,也有「之前被診斷為失智症,其實並不是」的患者。詳情後續會再說明,但如果沒有人發現老人家得的是憂鬱症,還一直被當成是失智症,憂鬱的症狀可能會逐漸惡化、進而變得更難治療。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憂鬱症老人更常見的狀況是慢慢惡化,因此也更容易被誤認為「該不會是老人痴呆了?」。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經常發生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一般而言,憂鬱症患者經常會說出「大家都討厭我」之類的話,憂鬱症老人更是會反覆述說旁人聽來完全是「想太多」的抱怨或不滿。各種充滿被害妄想的言論,也是他們經常被誤認為失智的重要原因。有時候,可能是太害怕自己被拋棄,憂鬱症老人也會進而產生懷疑配偶出軌的「嫉妒妄想」或「迫害妄想」,由於失智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的確很難分辨。在這裡希望大家記得的是,失智症很少出現症狀急速惡化的情形,因為這是一種老化現象,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發病。如果狀況急速惡化——特別是突然劇變,比起罹患失智症,通常更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所致。但就像先前所述,比起年輕患者,憂鬱症老人的症狀發展更為和緩,因此有時還是可能被誤診。話雖如此,「假性失智」通常能清楚劃定出「是從○月左右開始變得奇怪」的分界線,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多半也比較短;失智症一般則很難確認是從「何時開始發生的」,從發病到就醫的期間也拉得長。此外,出現「假性失智」症狀的人,有不少在年輕或中壯年時曾罹患憂鬱症,他們通常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而自發性地到醫院求診。相對於此,失智症患者絕大部分對自己的能力衰退是缺乏自覺的。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就如本節一開始所說的,「假性失智」是由憂鬱症引起,因此使用SSRI類抗鬱劑就可以改善症狀(雖然並非所有憂鬱症都能以藥物改善,但也能以用藥有效與否,來確認是否為假性失智)。不過,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有些人在服用醫生所開立、用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愛憶欣」時,也會因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ACh)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提高而改善心情低落、失去活力的狀況,這時就有些麻煩,因為它對假性失智的患者也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大多數時候,只要使用少量抗憂鬱藥物,就能明顯改善假性失智意欲低下的症狀,得以迅速好轉,也因此才讓人發現「啊,原來是憂鬱症」。(本文摘自/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仲間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