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孤獨而死亡的案例年輕化,而且案件逐年增加,甚至有知名人士因憂鬱而自殺。共通點是無人聞問,缺乏支持救助,抑鬰寡歡,即使沒有病痛仍選擇走上絕路。非單一因素引起 壓力、生病皆致憂鬱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憂鬱、孤寂、冷漠,往往壓倒生活,放棄生命。憂鬱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可分為外因累積、內在因素、自我認知性問題3類,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或是家族有憂鬱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甚至是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特別可能致病。因憂鬱陷入生死爭扎會不安,行為漸漸脫離現實,迷戀死亡、覺得生存無意義。有自殺企圖者,覺得生活沒目的,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出現自傷或危險行為。當憂鬱者出現下列4項行為,千萬要多留意,這是尋求自殺的警訊:1) 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2) 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3) 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4) 尋找方法殺害自己多關懷、包容、找回目標 避免憾事發生陳家駒醫師提醒,常常有人已陷入憂鬱孤獨而不被發現。對於身邊的人多些關懷、交流、包容,也許能把人即時拉回生活軌道。在憂鬱情緒者,除了親友的關懷陪伴,專業的醫療照顧外,調整日常生活,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多想想自身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能幫助自救。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憂鬱症患者長時間將生活費挪用購買刮刮樂,導致家庭開銷入不敷出,和先生發生爭吵拉扯,因此情緒低落。經與患者和親屬討論,安排適當的治療計畫,包含藥物調整、心理與行為治療以減少購買行為,降低本身情緒及家人的影響。強迫性購物恐與躁鬱症、憂鬱症有關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表示,強迫性購物是明知購物行為不合理,卻忍不住持續購買。購物前緊張壓力大,購物時輕鬆、愉悅,事後卻苦惱、後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強迫性購物透露缺乏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需要藉由反覆購物來提供安全感與成就感。一些精神疾病與強迫性購物有關,如躁鬱症躁期發作時,購物慾上升。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受到某些刺激與誘發,會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憂鬱症、強迫症、物質濫用疾患、以及邊緣型人格等,都和強迫性購物的行為有關。超出負擔仍忍不住購物 需求診身心科強迫性購物的治療,若和躁鬱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優先治療精神疾病。若無精神疾病,考慮用認知行為模式、藥物模式、心理分析模式3種模式來治療。利用改變行為得到的正向回饋,調整認知來維持行為改變。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增加衝動控制、減少焦慮。了解購物行為面對每個人的意義,自動改變行為。粟寧醫師提醒,對於大多數人,購物的經驗是快樂而滿足的。如果明知消費超出經濟負擔能力,但購物的念頭仍然揮之不去,可能是強迫性購物,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負債累累無力償還。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明是30多歲、中重度的乾癬病患,因病況起起伏伏,求職四處碰壁,也不敢交女朋友,更別說結婚。10年過去了,阿明面臨著病況、工作的不確定性,情緒愈來愈憂鬱,也少與人互動,後來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乾癬病患 可能亦受關節炎所苦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正處青壯年時期的阿明,本應是國家社會生產力的中間份子,但因為生物製劑在健保給付上的斷藥制度,以及沒有保障其工作權的措施,社會及醫療防護網配套的不足,反而成了家庭、社會、國家未來要付出更大負擔成本的來源。衛福部全民健保會委員王雅馨指出,乾癬病患所承受的身心衝擊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除了乾癬,其他已存在、且會對乾癬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包括乾癬性關節炎、憂鬱症、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克隆氏症等等。社會、醫療配套不足 乾癬病患難生存王雅馨委員說明,高達77%的病患認為乾癬是一大麻煩,且有被汙名化的經驗,60%病患認為乾癬會影響到日常生活,40%的病患會避免運動,65%的病友曾在職場、學校被歧視,21%嚴重的乾癬病友為低收入戶,2.5%至9.7%的病友選擇自殺。顯示乾癬影響病患是全面性的,關乎健康、就業、就學、人際、家庭與婚姻關係。以往對乾癬病友多集中在疾病治療,鮮少聚焦於相關政策對病友不友善的情形和衝擊,然而對乾癬病患來說,台灣實須建構一個全面性的社會及國家政策防護網、才能對病患的處境做全方位的照顧。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3.5億人口罹患憂鬱症,每年逾百萬人因憂鬱症自殺而身亡。在台灣保守估計約有100萬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其中10%-15%喪命於自殺。中國總人口中1/5出現憂鬱根據董氏基金會2017年針對台灣五都民眾調查發現,超過7成民眾不知道各縣市設有心理衛生中心。在中國,總人口中高達1/5出現憂鬱症症狀,至少3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寧波地區,每100個人中有4-5位是憂鬱症患者。寧波市心理衛生協會會長暨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指出,抑鬱症篩檢日活動開展十年來,寧波市民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有顯著的成效,居民對抑鬱症的知曉率逐年提高,據調查顯示,從2007年的42%提高到2016年的77.4%,接受治療的比例也已上升到了25%。陽光型抑鬱症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殺風險寧波市健康教育促進協會會長何一天說明,部分抑鬱症患者容易被忽視,他們外在表現若無其事,礙於面子總是面帶微笑,但其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被形容為「陽光型抑鬱症」(又稱微笑型抑鬱症)。這類患者從不主動尋求社會性系統支援,因此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殘自殺危險。何一天會長呼籲,提升辨識抑鬱症能力才能給予有效協助與治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時,憂鬱症名列全球第二大疾病與傷害。提升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接納這個階段的自己、並善用資源主動搜尋協助管道。憂鬱症猶如心的感冒,呼籲民眾養成「規律生活」及「運動紓壓」的好習慣,是讓心微笑的不二法門。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罹患青少年憂鬱症者,18歲時產生大麻食用疾患的比例達50%,根據華盛頓大學發表研究顯示,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與後期大麻食用疾患有高顯著相關!大麻和酒精現在為美國青少年最常用的物質,約30%大麻食用者停用時易發生戒斷症狀。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透過其他成癮調查發現,憂鬱症患者因情緒低落、適應環境能力變低,成癮性活動比例較高。相對於成人,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心理問題也常轉向自我慰藉。吳佑佑院長強調,憂鬱情緒及憂鬱症會使青少年轉而尋求不好的紓解方式,多注意兒少困境、正視青少年的憂鬱症狀並適時給予協助才是預防的最佳策略。逃避壓力容易沉迷成癮根據2014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全台約23萬人曾濫用藥物,且藥物濫用者其憂鬱情緒的比率為一般人的4.4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時期正好為叛逆期,容易因好奇心而嘗試菸品、大麻、酒精等成癮物品,建議憂鬱青少年不要輕易嘗試成癮物,既然知道它的危害,朋友邀請時要勇於說不,也要力勸對方不要沉迷。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特定物品應適時介入葉雅馨主任表示,積極建立運動紓壓的習慣,將旺盛的體力拿去快跑,或跑到空曠的地方大吼、有效的宣洩壓力。提醒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平日需觀察與了解,多與孩子交流,當發現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於特定物品(大麻類毒品、用藥、酒精…),包括長時間打電動、上網,則需即時介入給予正確的引導,甚至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只是一昧的斥責或置之不理。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症狀,但卻常被眾人忽略。憂鬱症不但成為隱性的殺手,還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社交功能。你是否曾經因心情低落,出現莫名的睡眠障礙或胃口改變,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講座讓你更了解憂鬱症,有助於大家提早發現,早期治療,重拾快樂與活力。名稱: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得到重鬱症後,看著她/他低落的情緒,失去生活及工作動力,好像也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整個人都懶洋洋的...,身為家人的我們除了跟她/他說: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失志..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要怎麼相處及照顧方式才能讓生病的家人逐漸康復?名稱: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孩子胖就是養的好?憂鬱風險恐高3倍

孩子胖就是養的好?憂鬱風險恐高3倍#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長輩常有「孩子養胖,就是養的好」、「孩子不能瘦,要多吃」的觀念,暑假期間家中孩童是否吃多動少呢?根據一篇2017年5月刊載於「每日科學」(ScienceDaily)的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特別是小時候就出現的肥胖,會大幅增加一生中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肥胖讓身心都受影響。兒童、成年皆過重的人 憂鬱機會高4倍研究者先讓889名平均年齡75歲參與者接受評估,瞭解參與者目前是否有憂鬱症狀或過去曾否罹患重度憂鬱症,並以學校記錄了解參與者8至13歲的身高和體重資料。結果顯示,在8歲或13歲有超重現象的孩子,一生中發生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超過3倍;兒童和成年時皆過重的人與只在成年時期過重者相比,前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高出4倍。3層面找出體態與憂鬱間的關係從小肥胖的孩子,可以發現其家人體態大多也較圓潤,受遺傳性基因影響較難改變,建議可透過運動,增進人際互動、促進腦內啡分泌,保持好心情。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體態與憂鬱症的關係尚未有明確的結論,其因素可以從3個層面來探討:1) 生理面/肥胖基因與情緒的相關性。2) 賀爾蒙層面/肥胖的孩子相對運動量可能較不足,受腦內啡、多巴胺等與情緒相關的內分泌影響。3) 社會面/肥胖的孩子較容易被取笑,人際互動相對較差,易造成自尊及自我價值感低弱。長輩觀念易造成孩子肥胖 影響人際互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時期過重現象除遺傳基因影響,也常因隔代教養的過程,傳統長輩既有觀念,易造成孩子體態肥胖。在人際互動上,更可能因肥胖受他人嘲諷與霸凌使孩子處於低自尊、沮喪,甚至自暴自棄以食物來當作安慰,建議家人給予正向支持力量,鼓勵孩子多運動及調整飲食習慣。葉雅馨主任強調,如果已是過重體態者,當有心情沮喪、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開始不斷大量找食物吃等現象時,就要用情緒篩檢量表檢視自己是否壓力過大,不要挑選有許多壓力時減重,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才是預防憂鬱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