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

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程威銓(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表示,最近遇到兩件事情讓我一直放在心裡。第一個是,前幾天和一個同樣為憂鬱症困擾多年的朋友Y聊天,她本身也是心理系一路念上來、母親也有憂鬱症。她自己曾吃過一陣子的藥,但實在忍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考慮選擇諮商,但又怕遇到同行(敝圈很小),就這麼樣靠著自己的力量,不好也不壞的與憂鬱症共處了十幾個年頭。第二個是,前陣子我回學校見督導,那時候我的督導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心靈的疾病和困擾並不是在藥物和諮商發明之後才出現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醫學開始發展之前,人類都是怎麼面對他們內心的痛苦?會不會每個人本身,就有一些因應這些痛苦的能力?」這兩件事情一直放在我心中慢慢發酵, 加上最近遇到一些因為經濟或者是家庭等等其他因素,而無法前來接受諮商或者看診的個案,更讓我去思考一件事情: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沒錯,並不是靠「想開一點」就會好的。但是,會不會吃藥和諮商只是其中的兩種選擇?會不會在個案自己的身上,就有治好這個疾病的答案?如果有的話,那會是什麼?懷抱著這個疑問,我繼續我的實習、接我的個案,然後我慢慢發現,有些時候個案的確在諮商師或者是朋友的支持之下,慢慢找到自己的出路。有些人會在情緒抒發之後,開始規畫去旅行、有些人會培養起記錄情緒和寫日記的習慣、有些人會熬夜追劇(書裡面有提到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有些人會離開一段讓他有壓力的關係或工作(當然難度也很高)。無論他們做了什麼,其實都是在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可能是行為的改變、或者是看待事情方式的改變、甚至只是「接受自己現在就是病了」這種改變。當他們開始做「改變」之後,其中有些個案,症狀就開始慢慢減輕了,服藥量也隨著療程慢慢減少。那麼,有可能在個案還沒有來見我們之前,甚至是他因為種種限制沒有辦法來就醫、尋求諮商之前,就可以有系統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痊癒方法囉?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收到時報出版寄來的這本書稿。老實說,剛收到這個稿子,我心想,憂鬱症患者寫的書這麼多本,這本到底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仔細一看才發現,他真的是從病患的角度出發,像是神農氏嘗百草一樣,整理了各種可能可以用的方法,不愧是憂鬱症病患啊(p.s. 我聽過很多個案也都是這樣,會上網查各種方法,非常想讓自己「趕快」好轉)!除此之外,他還收集了各種資料佐證, 所以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值得推薦給暫時不想吃藥或者是接受治療的人,一種靠自己的入門方案。對我來說,科學研究和心理治療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領域;前者強調的是一種治療方法,或者是一顆藥物「平均來說」對於個案有何種效果,但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情—每個個案都是不一樣的,有他們的世界、有他們的生活、有他們的壓力和困境,也因為每一個人都非常不同,所以後者才會針對不一樣的個案,採用不同的介入和協助方式。然而,治療師和個案的契合程度也是一個問題,找到自己的治療師,通常也需要花一些時間和金錢。基於前面種種原因,我覺得這本書可以是另外一種選擇,這並不是說你要按照作者書上面所標示的星等,來決定自己要採用哪一種方法來走讓自己好過一點,而是你可以參考他的方式、看看你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嘗試任何一種方法的時候,評估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何。我們這行有一句話說:「個案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面對你的疾病,我想沒有任何人比你更清楚身體的狀況,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過往的治療模式,或許可以嘗試看看書裡面提到的各種方式,讓憂鬱症和你自己,都可以被放在生命裡最安適的位置。(本文摘自/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時報出版)

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

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症不只是暫時的情緒低潮,憂鬱症的症狀背後,有許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響。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疾病負擔的估計,憂鬱症在2020年會成為疾病導致失能的第二位,到2030年會上升至第一位,超過其他慢性疾病,造成龐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國內衛生福利部2002年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下,憂鬱症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憂鬱症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 需被同理和支持腦部影像研究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大腦特定功能的迴路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大腦對於情緒的調節出現障礙,此外大腦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也和憂鬱症相關,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腦內化學物質的失衡,這些證據都支持憂鬱症是一個腦部功能出現病變的疾病。憂鬱症不應被視為是杞人憂天或庸人自擾,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更需要被同理和支持。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便是透過增加病患腦中的血清素以改善憂鬱症狀,然而,研究指出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臨床上的難題。經顱磁刺激採電磁脈衝 刺激特定區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張祜銘主治醫師指出,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主要作用於大腦皮質,利用磁場產生的電磁脈衝,在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以增進或減弱特定區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經顱磁刺激很早就在2008年被美國食藥署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之後也被用於睡眠障礙、強迫症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臺灣則在2018年由衛生福利部許可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之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至今已有許多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受惠,那些在用藥階段都無法獲得改善的成人病患皆有可能經由經顱磁刺激治療得以改善病情。經顱磁刺激是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不需麻醉,也不需要打針或其他侵入性的儀器。磁波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和感受到頭上有輕輕敲擊的感覺,不會有特別的不適,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連續二週治療後,約有50%-60%的患者情緒獲得改善。連續四週治療後,一般而言情緒改善的反應會來得更為理想。絕大多數患者僅會出現輕微之副作用,如短暫輕微的局部疼痛或面部抽動,多數反應非常輕微。治療過程中醫師也會評估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目前健保尚不給付,相關疑問都可至門診向醫師進一步洽詢。

檢測你是否已患有職場憂鬱症?

檢測你是否已患有職場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職場憂鬱症的研究起於日本,是日本職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職場憂鬱症的最大特徵是,患者在私人時間裡能夠正常、愉快地和朋友們來往、參加休閒活動;一旦進入工作模式,就會感到精神憂鬱,甚至伴隨生理上的疼痛。如果下述症狀你中了一半,你可能已經患有職場憂鬱症。● 對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認同感較低、看低自己。● 不願意和身邊的同事有積極互動、合作。● 工作時間精神萎靡、情緒沮喪或易怒。● 工作倦怠、對工作結果不再關心或持續焦慮。● 對工作中的大多數事物感到排斥,例如主管、企業文化、辦公環境等。● 下班時間也會因為工作上的事焦慮、擔心。● 因為工作而產生生理疼痛,例如頭痛、胃痙攣、腸絞痛、頭暈。● 記憶力、反應力下降、進食過量或厭食、睡眠障礙。職場憂鬱症一般不容易發生在社會新人身上,工作已有段時日,或者剛轉換了崗位、部門、新環境的人較容易中招。導致這項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作息時間。如果作息時間非常不規律,例如長期熬夜、輪班、跨時差工作,就會影響生理時鐘,造成內分泌失調,進而誘發職場憂鬱症。第二,工作壓力。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競爭性,長期處在人事鬥爭激烈的環境中,需要在緊迫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或者需要定期進行業績匯報,例如銷售,也容易罹患職場憂鬱症。與之相反的另一種工作壓力,是工作過於輕鬆、簡單,難以滿足個人心理上的成就感和他人的認同感,也就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如果你剛好是個稍有野心或上進心的人,就很容易患上職場憂鬱症。第三,工作環境。這裡指的是精神上的環境。當和同事關係不融洽、缺乏合作支援的夥伴、需要獨自承擔更多工作時,因為壓力難以排遣,積久成習就會憂鬱。第四,頻繁變動。無論是經常換單位或頻繁跳槽,都需要不斷適應新環境、新同事,這不僅會造成生活壓力,也會使自己的精神長期無法放鬆。因為任何新事物都會帶來新鮮感,同時也讓人心生警惕,因此導致職場憂鬱症。你是哪一款職場憂鬱症?早稻田大學心理學教授小杉正太郎在《職場憂鬱症》一書中,把這項心理疾病分為:力竭型、認輸型、喪失型、逃逸型四種。● 第一種:力竭型如果在學生時代你是優等生、有些自負又有較強的責任感,容易罹患力竭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設定了目標就一定要實現,所以會全力以赴、甚至超載地投入工作,直到身心俱疲。他們在別人眼中也許只是一名工作狂,也看不出有何異樣,直到因為體力透支、壓力過大而精神崩潰或猝死。● 第二種:認輸型如果你做事認真但又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有可能會罹患認輸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由於受到不平等對待、主管提出不合理要求也不敢發聲,只能鬱悶忍受、內心服輸。● 第三種:喪失型意志脆弱的人會因為工作上遭遇重大變故,精神無法承受而罹患職場憂鬱症,例如自己的工作崗位突然沒有了、剛剛開展的重要項目戛然而止等。● 第四種:逃逸型如果你自尊心強,或者身處要職、曾經創造不錯的成績,就要小心逃逸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可能因職位的變動、短期內沒能取得滿意的結果而沉浸於過去的榮耀;相較於此,現狀令他們自尊心受傷,精神也容易崩潰。擺脫職場憂鬱症的關鍵儘管工作的本質並非愉悅和歡樂,但也不該成為折磨。千萬不要等到你情緒崩潰或接近臨界點時才重視這項問題,平時就要防微杜漸。以下方法可以幫你有效抵抗職場憂鬱症:第一,創造積極抗體。如果你的憂鬱來源於同事的負能量,不妨盡可能遠離他們,或尋找平衡的管道。例如,減少和同事一起抱怨,而是盡可能地用積極的態度回應對方,或者多和正能量、樂觀的同事聚在一起。第二,給自己洗腦。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曾在TED裡提到五個積極心理習慣:寫一封兩分鐘內可讀完的Email;表揚一個你認識的人,寫下三件你覺得感激的事;花兩分鐘記錄一段積極的經歷;做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冥想兩分鐘。這五件事裡,每天能堅持做一∼二件,便足以減緩工作帶給我們的負面情緒。第三,睡眠乃競爭之母。為工作犧牲睡眠是普遍的事,但哈佛醫學院醫師、全球頂尖的人類睡眠週期專家查爾斯.克斯勒曾明確表示: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和公司的績效,就得注意睡眠這個基本的生物學問題。(本文摘自/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方舟文化)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片「返校」是最近全台熱映的電影,據媒體報導觀影人次已超過100萬,影片劇情也成為民眾熱切討論的話題。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觀片後指出,劇中男主角魏仲廷每經拷打後,只要閉上眼就會重複進入相同的惡夢中,無法想起與事件有關的重要部分。女主角方芮欣一再浮現過去片段影像,卻記不起與事件有關的經過,每當接觸到與創傷相關的事物就會引發激烈生理反應,對某些事件感受卻又過於表現情感麻木疏離。上述皆為創傷後壓力反應的表現。余錦星臨床心理師表示,國片「返校」除傳遞戒嚴時期,政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行為、白色恐怖事件,以及轉型正義意涵之外,他也窺見影片中主角因創傷事件所誘發的精神症狀,並藉此呼籲民眾了解及正視「創傷後壓力症」問題。創傷後壓力症 需精神科醫師評估余心理師解說,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個案曾直接經歷或目睹一嚴重事件後,出現一再經歷與事件有關的經驗,例如惡夢、突然憶起創傷片段。會對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表現出逃避、麻木或無法記起。身體反應過度警覺,出現易怒、無法專注、焦慮、失眠等。這些症狀不只對個案造成心理上極大痛苦,也會對個案的生活、人際、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症狀在創傷後馬上出現,時間超過三天,稱作為「急性壓力症」。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稱為「創傷後壓力症」。但實際的診斷,仍需要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遺忘或失憶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返校」影片中一句旁白「你是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雖然失憶是逃避罪惡感的表現,卻也是人類與生俱來保護性機制運作的一種,藉以減輕事件帶來的痛苦。而一句:「忘了過去,好好向前看不行嗎?」此句話也是臨床上很多家屬對個案的期望,希望個案可以忘卻過去的傷痛,重新開始,從此過著正常的生活。「創傷」比一般人知道的更為普遍一般人會覺得PTSD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因為相同事件在每個人心中的主觀體驗是不一樣的,當個體的身心無法應對威脅且出現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易產生創傷後的症狀。從輕微的頭痛、頭暈、胸悶不適…,到心悸、恐慌、鬱悶、失眠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等,並導致個體的社會生活功能出現障礙。有些創傷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自我照護,雖能夠自我恢復,但症狀若持續惡化,那就有就醫治療的必要。個案治療三步驟目前治療創傷壓力症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目的是改善情緒障礙、身體不適,並協助個案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藥物治療有緩解情緒及改善不適症狀感受的功效。心理治療在建構安全的環境下,協助個案學習適當的因應技巧,大致治療三步驟為:1.建立安全感,穩定個案身心狀態。2.整理創傷記憶。3.整合身心的痊癒與成長到新生活中。最後,余心理師提醒,在現實中,壓抑、逃避,不能帶來痊癒。但過度舔食傷痛,也會為個體帶來更多的痛苦,並延續影響到身旁的他人。唯有真實面對過去,接納自己及事實,以適當正確方式因應所處環境,放下自己的執念或對他人仇恨,生活才有邁步向前的可能。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失智症的成因,除了6成是阿茲海默症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例如:中風、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部缺氧等,與及其他可治療性失智症,如腦瘤、正常腦壓水腦症、維他命B12過低、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感染、腦膜炎、嚴重憂鬱症,甚至是第三期神經性梅毒,都會造成失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鄭勝允主治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假性失智症是什麼?假性失智症跟失智症都會有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例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但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乃是不可逆的變化,而假性失智症在改善了背後的成因之後,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可能是假性失智的七大特徵一、情緒憂鬱低落二、訊息太多,大腦難負荷三、合併特殊病史四、使用特定藥,副作用五、壓力大,多工分心六、睡眠品質不佳七、更年期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假性失智症?鄭勝允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假性失智症都是憂鬱或焦慮情緒所引發的。我們煩心、緊張或遇到壓力時,大腦會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而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患者常常將這類的情況形容為「腦霧」,意即思考沒有以前那樣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患者往往抱怨的主題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漂亮地完成工作,但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患者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假性失智症要怎麼治療?鄭勝允醫師認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告訴自己這個病一定會好,專注力與記憶力一定能獲得改善。再來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心理治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幫助解放自己的腦力,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還給自己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脊損罹患憂鬱症比例高 籲多注意情障

脊損罹患憂鬱症比例高 籲多注意情障#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髓是人與其它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為生命中樞-腦幹之延伸,負責腦部和軀幹與四肢間的神經信息傳遞。脊髓損傷可能會發生在交通意外、跌倒或工作意外等。在損傷的急性期,病人會因為脊髓損傷的節數而有不同之症狀與表現,越高位的損傷症狀越是嚴重。除了在醫療層面的努力之餘,脊髓損傷病人的情緒問題往往容易被忽略。脊髓被保護在脊椎管腔內,是中樞神經控制四肢活動的唯一神經傳遞路徑,故脊髓若受到損傷即可能造成不同嚴重程度的神經傷害。頸椎屬於脊髓的最高部分,損傷時,除了可能造成四肢癱瘓外,高位頸椎的損傷更可能引起呼吸衰竭而有立即之生命危險,其嚴重程度比胸椎和腰椎更加倍。脊髓損傷後的併發症多且複雜脊髓在損傷後,可能會引起脊髓性休克,是指受傷的部位以下的運動與感覺功能喪失、脊髓反射喪失。亦會引起神經性休克,造成交感神經衝動無法傳遞而引起周邊血管擴張、心輸出量減少,病人會有低血壓、心跳變慢,甚至需急救的風險。脊髓損傷後的併發症多且複雜,如神經性膀胱(排尿困難)、四肢無力、麻痛、肌肉痙攣疼痛、因長時間坐臥導致壓瘡、呼吸衰竭、感染症、體溫調節和性功能障礙等,即使於醫療上積極治療,這些併發症的產生仍會嚴重影響病人之生活品質。脊髓損傷後產生焦慮或憂鬱的比例高達1.3倍佳里奇美醫院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3,556名脊髓損傷病人追蹤三年以上,發現在損傷後產生焦慮或憂鬱的比例佔8.8%,為非脊髓損傷者的1.3倍。因低落的情緒失去積極復健的鬥志,錯失了可以藉由復健而恢復的黃金時間;也可能因為食慾不振、嚴重睡眠障礙而缺乏復原所需要的體力與精神,甚至影響其免疫能力。亦可能由於心理障礙導致神經疼痛感增強,即使使用了多種止痛與神經穩定劑也難以控制,日夜的疼痛造成病人的情緒與失眠進入了惡性循環之局面。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思維感性的呼籲:面對脊髓損傷病人,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家屬,都需要注意病人是否有情緒上的障礙,必須適時的進行心理評估,甚至鼓勵他(她)們接受心理治療,才能夠讓病人在艱難的復健之路上有更好的復原成果,協助再次尋回生命中的那一道曙光!

一人憂鬱全家陷風暴 六招面對憂鬱症

一人憂鬱全家陷風暴 六招面對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親友需更加費心思照顧。和罹患憂鬱症的家人相處時,情緒與氣氛容易隨著罹病者的病情一起起伏,因此常見家中有一人陷入憂鬱,周邊親友的生活也一起陷入混亂。家人必須擁有正確正面的應對方式,才能阻止全家陷入憂鬱的風暴,真正幫助到罹病親人。一人陷憂鬱,全家捲風暴!38歲已婚女性,育有一子,由先生陪同就醫,在診間明顯憂鬱、歇斯底里情緒失控、抱怨先生的種種不是、無法給予同理心及足夠支持、自己照顧小孩及工作壓力太大、焦慮、失眠、坐立不安、負面想法嚴重、自殺意念、猶豫不決,又擔心小孩沒人照顧等,而先生在一旁十分無奈及無助,婦女被診斷為憂鬱症。經藥物、心理治療及婚姻諮商,目前病情已獲得改善,家庭關係也較和諧,仍持續治療中。六招面對憂鬱症患者,幫助罹病家人身心維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提醒,當家人罹患憂鬱症時,可掌握以下六點,幫助自身及罹病親人安度治療過程:1.正確認知憂鬱症:收集並學習憂鬱症相關知識及資訊,對憂鬱症這個疾病有越多的了解,才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者是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在發病時會沒有辦法自己控制情緒。2.己心理保持健康:親友自己須維持心理健康,適度抒壓、喘息,整理好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面對憂鬱親友時才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3.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由於憂鬱症在發病時,沒有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並同時保護憂鬱症者與協助就醫。4.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倘憂鬱症者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有警覺多留意周邊及其安危,儘速協助就醫。5.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要保持信心: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會有無力感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憂鬱症者照醫囑規律使用藥物,需4~6週,甚至8週,才能看到藥物的效果,所以親友及憂鬱症者均需保持耐心。6.對外尋求支援,親友間相互扶持:在治療的過程中家人或親友間彼此加油打氣是相當重要的,同時要避免全部焦點只停留在憂鬱症者身上,而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可透過一個家庭或親友聚會或會議的形式,讓每一個人可以在這一聚會中重新被關照、疑慮可以得到釐清,得到充電的效果,另外有撐不下去的感覺時,應適時尋求外界協助支援。憂鬱症發作警訊 要當心!施佳佐說,當出現憂鬱、焦慮、情緒起伏過大、易怒、易哭泣、個性行為改變、悲觀負面想法、不理性思維、鑽牛角尖、吃不下、睡不著、沒動力精神...等變化,表現與平常有明顯差異時,就應當要留意;倘反應過大,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持續超過2週,或有自傷、傷人意圖,親友就須特別當心並協助就醫。若憂鬱症者不願意就醫時,親友的態度要避免「忽略、不以為然、批判、指責、比較」,保持關切、同理心、給予尊重空間,傾聽、支持與陪伴。

憂鬱重症治療新選擇-重覆經顱磁刺激

憂鬱重症治療新選擇-重覆經顱磁刺激#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全球超過4%的人為憂鬱症所苦。憂鬱症也可能一再復發,導致明顯功能減退,因此需要及早治療與預防復發。草屯療養院院長簡以嘉表示,針對難治型的憂鬱症,使用藥物已經不夠有效,如使用最新核准、非侵入性且安全的生理治療方式-「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還是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重型憂鬱症患者,深受病情所苦草屯療養院呂尚恒醫師指出,重型憂鬱症患者除了明顯的情緒低落、表情愁苦、易流淚外、生活興趣及日常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如:對平常常做的事完全沒有興趣、行為退縮、變得不想說話、動作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做事猶豫不決、睡眠也變得不正常(常半夜醒來就無法再入睡)。「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有效治療重型憂鬱症目前已有許多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對多數病患有效,但仍有約有30%的患者對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因此,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透過準確定位的磁場,直接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但短暫的磁性脈衝,在人腦的神經線路上引發微量的電流,作用在腦中的特定目標區域,經由改變大腦生理狀態、達到緩解憂鬱症的效果。療程需至少2週以上,一週5次,連續4週以上的治療,惟目前這項治療尚無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