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常能聽到「哭又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堅強點啊、認份吧、你能成熟一點嗎、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必要這麼在意嗎、我也曾經這樣阿,還不是走過來了」,諸如此類的語言彷彿是拴在腳上的枷鎖,讓人難以動彈。2019年每10萬人就有6.2名青少年自殺,2019年自殺防治通報高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笑嘻嘻的人也可能尋短 男子漢不能哭是沉重包伏李品賢指出,社會上有些既定印象,如長大了就不能哭、男子漢或爸爸不能哭、不要讓小孩擔心所以大人不能哭,這些都是沉重的包伏,事實上「哭」不一定是最傷心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一部電影或一本書或一則故事感動,適當哭泣能放鬆、緩解壓力。常見門診病人說「我壓力大到好想哭」,他都會建議「那就哭吧,哭出來就會好很多,如果你擔心影響到別人,那就選擇一個你安心的空間好好哭一場」。 多數人以為情緒不穩定的人才是自殺高危險群、自殺者通常患有憂鬱症、笑嘻嘻的人就不會走上絕路、青少年自殺都因為學業壓力或被霸凌、如同放羊的小孩,常說想自殺的人不會真正尋死等,事實上這些都是迷思,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複雜、多元且多變,每一刻所發出的訊息都有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如果誤解以為是刻意展現想獲得注意而忽略,可能就會產生憾事。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 不批評、以同理心傾聽陪伴那該如何辨識自殺警訊並加以協助呢?李品賢表示,情緒異常徵象如情緒異常低沉或異常高亢、情緒起伏大、突然就哭了、改變平常親子互動的頻率,高齡者更會呈現生活無望或感到自己無用、對生活無熱情也無力改變的狀況,當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但無法得知對方困擾的原因與程度,可以透過「以同理心傾聽、不責怪批評、在心靈上理解對方,與對方站在一起」的方式關心,過程中透過「心情溫度計」檢驗對方的心情健康狀態,迅速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在自己產生情緒困擾時也適用,不要給自己及對方太大的壓力,揣著溫柔溫暖的心,多給自己及他人溫暖的機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連續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覺得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小心憂鬱症可能悄然上身。有人說憂鬱症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表示是可以治癒的。焦慮和憂鬱症困擾全球1.2億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表示,憂鬱症除了會出現心情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食欲或是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症狀。憂鬱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痠痛、頭痛、頭暈等。一般民眾都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痛,要去看醫生;不過,當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要去正視或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最常見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困擾全球約1億2000萬人。憂鬱症容易因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更甚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如何防治憂鬱症與維持身心健康,張一賓提供以下建議:1.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人活力充沛,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2.多做運動: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方法,美國杜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量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愉快的腦內啡,憂鬱症患者大量運動後,效果等於服了一顆抗憂鬱藥物。3.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壓力。4.找人傾訴心中不悅: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向你信任的人傾訴,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5.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及發現,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令人流露自信,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更有意義。做好心理健康保養 可減少憂鬱症發生草屯療養院藍祚鴻院長表示,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你我身邊的人都可能得過,而且是可以經過治療而康復,就像心情的感冒一樣。所以我們無需要諱疾忌醫,平常做好心理健康保養,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孩子總是睡不飽?當心憂鬱症上身

孩子總是睡不飽?當心憂鬱症上身#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開學進入第三周,家中的孩子是否已調整好作息,維持充足與良好睡眠品質?若孩子常常晚上睡不好、睡不飽,當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根據6月發表於《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相關,睡眠不佳的青少年日後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憂鬱症患者 青少年時期睡眠品質都欠佳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年齡在14至17歲間的青少年睡眠時間大約需要8至10小時,但由英國雷丁大學、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和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學者合作,以4790名青少年為對象進行的縱向研究結果發現,一般青少年平日晚上約有8小時的睡眠、假日約9.5小時;而患有憂鬱症者平日的睡眠時間不到7.5小時(約7.25小時)、假日則剛好9小時,顯示患有憂鬱症者每天較一般人晚30分鐘入睡。進一步分析發現,有憂鬱和焦慮的年輕人在青少年時期絕大多數的睡眠狀況都不好,與沒有憂鬱或焦慮症的參與者相較,患有憂鬱症者其睡眠的質和量都較差,而患有焦慮症者僅是睡眠品質較差。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睡眠與心理健康相關,但究竟是睡不好造成憂鬱或焦慮症狀,還是因為憂鬱、焦慮導致睡眠狀況變差,這兩者的因果關係並無法證實,她提醒,睡眠狀況是憂鬱或焦慮症診斷的指標之一,但並非造成憂鬱或焦慮的原因。從研究中可以發現睡眠的重要性,睡眠狀況不佳會影響情緒與專注度,間接影響青少年學習效果,若孩子出現睡眠問題,建議父母先了解影響孩子睡眠的原因,是因為學校作業或考試太多、父母幫孩子安排太多事物、孩子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或玩遊戲等外在因素,還是孩子有拖延習慣無法好好利用時間、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個性,或組織事情能力較差等內在因素,了解背後原因再給予適當協助,有助於幫助孩子改善睡眠狀況。孩子早上起不來、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 可能是警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證實,青春期的睡眠不足若不加以治療,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她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應檢視干擾孩子睡眠的可能問題。家長可環顧孩子睡眠的環境,像是到了休息時間,盡量減少電視聲響與燈光的干擾、降低家人間談話的音量、盡快結束與親友的聊天聚餐;其次要注意孩子飲食與情緒狀態,別讓孩子睡前吃太多食物與飲料、避免讓孩子過於興奮或因使用網路與人產生不當的互動而影響情緒無法入睡。葉雅馨提醒,若孩子常常早上起不來導致上學遲到、早餐沒食欲甚至變瘦、上課沒精神或不想上學、對原來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出現以上狀況卻無法改善,建議家長可尋求專業協助。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帥被媽媽帶到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媽媽卻一直罵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大帥是古意人,個性內向,但現實生活中太過害羞且缺乏溝通技巧,所以朋友不多也無女友,以致後來迷上電玩遊戲,整天沉溺在電玩虛擬世界享受人生。 個性內向或有憂鬱症者較容易成癮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文隆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者比較容易「成癮」。 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協助,結合多種療法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電玩成癮也是疾病 不治療病情恐加劇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指在患者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沉迷於電玩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療法則是希望讓患者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子女有這樣的問題,家長可陪同至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責罵與禁止,若造成子女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應把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日益嚴重。大帥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淵世界。

每分每秒 我們遊走在憂鬱症灰色地帶

每分每秒 我們遊走在憂鬱症灰色地帶#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心目中的喜劇泰斗,主演過無數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野蠻遊戲》、《心靈捕手》,甚至得獎無數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你還記得嗎?或是主演《王牌天神》、《楚門的世界》的金.凱瑞(Jim Carrey),他的眼神及招牌誇張表情讓人印象深刻。還有童星出身,笑容甜美,常在愛情喜劇電影現身的茱爾.芭莉摩(Drew Barrymore)──他們,都曾受憂鬱症所苦。關於微笑憂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指出,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指的是「有憂鬱問題,但卻成功將問題隱藏的人」。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其實非常憂鬱。.憂鬱問題從憂鬱情緒到憂鬱症,是一個連續向度的光譜,也會在兩極之間持續不斷地變動。情緒會因著每一天的生活事件,或大或小的外在刺激,讓人措手不及的緊急狀況,長期累積的重重壓力,來自社會、家庭環境或個人擁有的內在信念、性格及行為反應模式,而交錯影響及變化著。因此,關於情緒的覺察不能輕忽,而憂鬱問題更是不容小覷。.成功將問題隱藏這讓我想到,微笑憂鬱的族群往往能力也相當優異。換言之,他們可能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領頭羊,在他人的眼裡就是成功、傑出及優秀的代名詞,簡言之,就是「人生勝利組」。同時,對旁人而言,他們可能都沒有「客觀的憂鬱理由」。也就是,有工作、有車、有房、有伴侶、有父母、有兒有女……什麼都有。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既然應有盡有了,是要憂鬱什麼呢?其實,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主觀經驗」裡,外在客觀現實如何,旁人看來有多美好,跟當事者的內在主觀世界,往往都是天壤之別。名人自殺,只是冰山一角生命如同一場戰鬥,誰能來幫助自己?除了名人案例,更多的,是看不見的黑數。對我而言,能夠勇敢面對,甚至願意在鏡頭前分享自己走過憂鬱歷程的名人,非常地勇敢,更是了不起。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那些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敢公諸於世,甚至連對親近的人都不願揭露的憂鬱經歷。因為他們必須自我揭露,承認自己並不如大家所以為的正向積極,光鮮亮麗;要承認自己,所有的徬徨、脆弱、軟弱、黑暗甚至毀滅性的一面,還有許多撐不下去的夜晚,都在無聲地哭泣。他們讓大家知道,憂鬱並不可恥,更是不罕見。不僅是前述的公眾人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周遭的人呢?身為創業第一代,隨時枕戈待旦的「老闆」,在公司裡運籌帷幄的「高階主管」,看不見照護及責任盡頭的「長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或者孩子需要時時跑醫院復健,因為有發展遲緩的「主要照顧者」;看起來是核心家庭,其實是「偽單親」的族群,甚至是老公去大陸經商,早已另組家庭;或老婆有躁鬱症,時常發怒,但是為了事業形象,還有面子,只好繼續當貌合神離的「假面夫妻」;不被家人接受及祝福,被人歧視及訕笑的「同性戀族群」;還有長年的「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但無法徹底根治的癲癇、僵直性脊椎炎,以及各種免疫系統疾病,例如乾癬、紅斑性狼瘡等。這些人之中,大都是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看起來正向開朗,也充滿正能量。甚至很多人在大眾心中,就是正能量女神的化身、激勵男神的象徵。然而私底下,在許多人看不見的那一面,卻是高度焦慮、長期憂鬱、持續失眠。在憂鬱症與正常之間:我們都遊走在灰色地帶沒有得到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的診斷,沒有吃抗憂鬱劑,並不代表不曾憂鬱、不會憂鬱,或毫無憂鬱的情緒。所有的人,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兩端之間遊走著。我們都一樣,差別只在於此時此刻的你,是靠近淺灰色那一端,還是深灰色那一端。每當出現自殺新聞事件,所有人就會開始努力拼湊自殺者的憂鬱樣貌。如果找不到憂鬱症的證明,也會去找出其他的蛛絲馬跡。總之,就是找個理由及解釋,說明他為何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要拼湊出憂鬱症的樣貌並不困難,但這一切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人都有一種傾向,就是「選擇性」地蒐集證據。也就是,去採訪他身邊的親友,去找到足以支持他早已憂鬱的痕跡。然而,那又如何呢?時光無法倒流,憾事無法挽回。真正重要且關鍵的是,如何不在憾事發生後,才悔不當初、長吁短嘆,徒留親友的傷痛與遺憾永遠刻在心中。還有,所有人如何能及早自我覺察、辨識及了解內心的訊號,讓自己處在安全的網絡,而不會走到選擇結束生命的這一步。(本文摘自/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寶瓶文化)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是否以為,女人只要生下孩子,乳房開始分泌乳汁,自然就會充滿母性。這也難怪,因為乳房向來是母親的象徵,一般人會做如是想並不奇怪。然而,實際上無論媽媽乳汁豐沛,還是乳源枯竭,絲毫都不影響母性。女人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內分泌劇烈起伏震盪,不只是體內環境改變,外觀也經歷種種巨大變化,這些都可能造成情緒失衡,引發許多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症。即便還不到確診為憂鬱症的程度,也可能變得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完全失去興趣,然後足不出戶,懶得和家人以外的人見面。她們忍受丈夫工作晚歸,娘家又遠在天邊,整天關在鳥籠般的小屋裡,和一個字都不會講的寶寶大眼瞪小眼等,孤寂無助的日子一天過一天,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雖然日本社會現在也開始接受「育兒爸爸」,不過媽媽仍然是在家帶孩子的主力,她們在無人可以分擔育兒重任的情況下,有時難免感到喘不過氣。寶寶哭鬧不止、把食物灑滿地、滴尿漏便等,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刺激媽媽失控抓狂忍不住作勢要打人。當妳被逼到宛如成了「母夜叉」的狀態,感到自己面目可憎時,該怎麼辦才好呢?眼看孩子不自覺做出危及生命的舉動,妳慌忙輕拍他的小屁股制止,或是在人前顧不得形象地大聲喝斥孩子「不可以」,兇惡的嘴臉引起眾人側目等類似這樣的經驗,相信每一位媽媽多少都曾經歷過。筆者認為,雖然程度有別,但是這類舉動本質上與兒童暴力或虐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媽媽們也不用為了自己的一時失態而嚴厲自責,懊惱不已。姑且把肩膀上的重擔暫時放下,回想父母是怎樣拉拔自己長大,或許可以從中發現一點啟示。萬一還是感到自己十分孤立無援,請毫不猶豫地向周邊的人尋求協助,例如,與孩子的小兒科醫師討論,也是筆者推薦的好辦法。不必等到孩子生病上醫院,利用兒童健診、預防接種等機會,都可以向醫生表達自己的無助,像是「我對自己帶孩子很沒把握」、「我有育兒的問題想要請教醫師」。我們小兒科醫師既是統管兒童疾病的醫生,也算是家庭醫師。想要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得先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所以從旁協助全家人的育兒工作,也是身為小兒科醫師的使命。遺憾的是,媽媽有可能沒遇上投緣的小兒科醫師,或是醫生沒能設身處地理解家長的話,就像我以前那樣,忙看診都來不及,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傾聽媽媽們的心聲,也不懂得體諒媽媽們求助無門的痛苦。所以,當你感覺小兒科醫師和妳不投緣,無法向他請教育兒問題時,請儘管另找高明。因為陪伴孩子成長是一條長遠的路,非常需要一位值得信賴的、可以說得上話的小兒科醫師。而對於小兒科醫師來說,遇到主動求助的父母,是一件必須慎重以對的大事,因為我們也經常從病患的家長身上獲得寶貴的經驗。小兒科醫師若要累積臨床經驗、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絕對少不了病患父母的啟發。請不要一個人為養育孩子苦惱,當妳會自問:「我是不是在虐待孩子?」時,就表示妳一定有能力當個好媽媽。沒有任何一位媽媽能夠憑一己之力獨自帶大孩子,當妳煩惱不已,或是感到無以為繼的時候,請對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沒人敢責怪妳不夠稱職。(本文摘自/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時報出版)

負面症狀逾兩週以上 小心罹患憂鬱症

負面症狀逾兩週以上 小心罹患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日照短、氣溫低,還經常伴隨著陰雨綿綿的冬天,有民眾抱怨心情鬱卒、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衛福部苗栗醫院臨床心理師余錦星提醒,很可能是罹患了所謂的「冬季憂鬱症」。余心理師指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因缺乏日照容易引起「季節性情感疾患」,導致「冬季憂鬱症」增加,值得注意與預防。個案自述:「冬季天氣冷颼颼。晨間日光雖已劃過天際,不管鬧鐘一再的鳴啼,我還是不想離開那溫暖被窩裡。我發現這個季節裡,自己的心情處在起伏不定的狀態,但大多是較低落的情形,有時我很難過,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有時我又顯得煩躁與不安。那些我原本有興趣的事,已不再讓我興奮。喜歡大自然的我,也變的喜歡待在家裡的被窩中。我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想讀書。我整天昏昏沉沉的,感覺四肢無力。我夜間睡不著,白天也顯得疲累不堪。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負面症狀出現超過兩週以上 小心是否罹患憂鬱症余心理師指出,憂鬱症的個案常會表示心情不好,對原有喜歡的事物不再有興趣。食慾改變,導致體重跟著改變。會睡不好,或是睡太多。感到疲憊、不想動。會有無望感,或自我沒有價值的感覺,專注力及判斷力變差,有時甚至會出現想死的念頭,若上述症狀出現超過兩週以上,且已影響個人功能或責任,例如無法好好工作、不想上學,甚至出現人際互動的困擾時,就要進一步提醒自己,是否可能已罹患憂鬱症。但確立診斷還是需經由精神科醫生評估後才能確診。預防憂鬱症4方法憂鬱症好發於秋冬,有些人一到這季節裡就容易有上述的感受,一些季節性情感障礙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或是原有憂鬱症病史的個案也常在此季節發作。這些類型的個案都應事先做好預防,以降低憂鬱症的出現。余心理師說,藉由行為活化的角度,可以藉著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例如:1.多走到戶外曬太陽。2.進食奶、豆類、堅果、香蕉等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3.提升自己的運動量。4.加強人際社交互動頻率,皆有助減緩上述症狀。藥物增加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濃度 調節改善情緒功能余心理師提醒,若自我持續努力,都未獲得改善時,就有必要進一步就醫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忙,目前臨床有藥物及心理治療可供選擇。藥物治療主要增加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以調節改善情緒的功能;而心理治療採談話的方式介入,藉由調整個案的認知,增進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提高面對挫折及問題因應的能力,來提升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