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肝指數就飆高 膽結石作怪!

腹痛肝指數就飆高 膽結石作怪!#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腹部疼痛症狀別輕忽,醫師提醒兇手極有可能是膽結石!一名約35歲李姓女子,因為上腹疼痛,嘴唇發白到冒冷汗,到肝膽腸胃科求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肝指數高升,GPT超過500 IU/L(正常值為7~35 IU/L),醫師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患者是因為膽結石引起急性肝炎及急性膽囊炎。醫師提醒,若膽結石阻塞在膽囊出口或膽道,可能會引起膽囊炎、膽道炎或併發急性肝炎等肝功能異常,不可不慎。膽結石發生率逐年增加、年輕化南投醫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表示,根據期刊研究,膽結石發生率有逐年增加傾向,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肝膽關係密切,肝臟製造分泌膽汁,經膽管送至膽囊暫時儲存,再送至十二指腸吸收消化。大多數初期或較小顆的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一旦開始出現不適的症狀,患者多半有右上腹疼痛、上腹部飽脹感或悶痛感、時而打嗝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進一步疼痛到後背或後肩,這種突然的劇痛往往令患者無法忍受,緊急至急診就醫緩解和接受進一步治療。膽囊切除後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運用腹腔鏡進行膽囊微創切除手術,相對於傳統手術具有較低的死亡率,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組織傷害。膽囊切除並不會影響身體主要維生系統的運作,傷口癒合後,日常行動及作息如同一般人,並不會有太大差異。但由於膽汁主要消化油脂類的食物,所以膽囊切除後的飲食必須以清淡為主。建議採取低油脂、低膽固醇的飲食,民眾可進一步諮詢醫師及營養師,依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獲得量身訂做的實用指南。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4歲男性飯後突發嚴重腹痛並倒臥在地,病患到院時呈現休克狀態,收縮壓只有70毫米汞柱,經血管攝影發現病患腹主動脈有1個5公分的動脈瘤破裂且造成後腹腔出血2000毫升以上,在覆膜支架植入手術後,病患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於第5天順利出院。腹部有異常脈搏跳動要盡快安排檢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政維表示,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高達90%,超過一半的患者往往在破裂後來不及轉送醫院即死亡。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症候群患者、抽菸以及年紀大都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血管硬化將造成大動脈失去彈性,此時若沒有妥善控制血壓,彈性疲乏的血管會像氣球一樣不斷被撐大而成為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症狀陳政維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一般在沒有破裂前常常沒有症狀,幾乎可以被視為體內的「隱形炸彈」。但有些患者會在柔軟的腹部上摸得到脈搏跳動的節律,也有些患者因為不典型的背痛或腹痛,才在就醫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直徑擴大逾5公分 每年有10%破裂機會陳政維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若能早期診斷,可藉由血壓控制、戒菸以及定期影像追蹤,在破裂前及時治療。正常的腹主動脈直徑應該在3公分以內,若動脈瘤直徑擴大到5公分以上,每年就有10%破裂的機會。陳政維醫師呼籲,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是血管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若有腰背痛、腹痛等症狀,或觸摸到腹部脈搏跳動都應該至心臟血管科進行檢查,及早追蹤治療,以避免突發破裂發生遺憾。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4歲的王小妹近日常有上腹痛症狀,但吃了胃藥仍不見效。後來因為反覆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腹部囊腫。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膽道囊腫。小兒腸胃科醫師呼籲,家中兒童若有不明原因反覆上腹痛,建議家長帶往醫院就醫檢查確認原因,避免延誤治療。膽道囊腫表現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醫師徐千婷表示,膽道囊腫是先天膽道異常擴張的疾病,通常於10歲之前作出診斷,女性較常見。常見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腹部腫塊,若有以上症狀可以腹部超音波做初步檢查。如有異常可再加做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查明是否合併有結石,囊腫位置、膽管與胰管匯合處解剖構造異常。 膽道囊腫常常伴隨膽管與胰管結合處異常。目前詳細造成的原因未明,但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異常是膽道囊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過長的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造成胰液反覆逆流到總膽管,造成膽管異常擴張而形成不正常的囊腫。術後可能併發膽汁滲漏或膽管發炎徐千婷醫師指出,膽道囊腫手術因涉及膽道剝離切除,小腸與膽道的重建,算是大手術,術後可能併發症為膽汁滲漏或是長期膽管反覆發炎。膽道囊腫形狀大小影響位置不一,大部分單獨影響總膽管,少部分為多發性,同時影響肝內小膽管。徐千婷醫師表示,膽道囊腫有可能演變成膽道癌,因此只要診斷出膽道囊腫,一定要儘早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囊腫,以防癌症發生。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罕見囊腫,則需要接受定期追蹤。

腹脹半年月經不來 竟是處女膜閉鎖

腹脹半年月經不來 竟是處女膜閉鎖#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13歲少女已有第二性徵發育月經卻遲遲不來,後因腹脹半年檢查才發現少女有子宮陰道積血的狀況,醫師高度懷疑腹脹原因是處女膜閉鎖造成陰道出口阻塞。安排手術將處女膜切開卻未看見經血流出,內診才發現原來患者除了觸女膜閉鎖外,還伴有上陰道橫膈,將陰道橫膈打開後排出經血約1200CC。陰道阻塞發生率約1/1000~1/16000三軍總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林介文表示,女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發生率大概是2~3%,其中處女膜閉鎖是最常見的陰道阻塞,發生率約1/1000~1/16000。處女膜位於陰道口與陰道前庭分界處,是環繞陰道口的一層薄膜狀組織,處女膜上有一個圓孔,可讓經血流出,若先天沒有這個圓孔,即是處女膜閉鎖。未正確治療會影響生育能力林介文醫師表示,處女膜閉鎖若未正確治療會引起子宮積血、輸卵管血腫或子宮內膜異位等,不但容易影響生育能力,也會因經血累積於陰道,導致壓迫腸子、膀胱、尿道,產生腹痛、排尿困難等症狀。然而有陰道橫膈的狀況又更為少見,發生率約為1/21000~1/72000。目前在國內外文獻中,處女膜閉鎖合併陰道橫膈的病例更是只有個位數發表。月經不來、腹脹腹痛、頻尿便秘都要小心林介文醫師表示,現代女性初經時間已有提前趨勢,若已有第二性徵發育卻遲遲未有月經來潮,甚至合併腹脹腹痛,頻尿便秘等狀況,那麼陰道出口阻塞的機會就不能排除。若有問題可盡早至小兒科或是婦產科診所。

下腹疼痛治不好 這「婦女病」害的

下腹疼痛治不好 這「婦女病」害的#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6歲的胡女士長年下腹痛,看遍泌尿科、腸胃科卻都未好轉。後求診於婦產科確診胡女士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發炎」。透過不含抗生素的藥物治療,解決困擾多年的疾病。醫師提醒,女性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常見反覆性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但常常沒被診斷出來,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至醫院做更詳細檢查。有凸起結節、一碰就痛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龐渂醛表示,女性的慢性下腹痛原因很多,預估超過一半的比例合併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單純性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臨床表現是內診檢查骨盆底肌肉筋膜時,會觸碰到「結節性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正常情況下的肌肉筋膜為軟質平滑,一旦有「結節性痛點」,會有0.5公分「凸起結節」,且一碰就痛,即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龐渂醛醫師表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會致命,卻會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無時無刻的反覆性下腹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表現、夫妻生活、情緒等。熱敷、泡澡可緩解症狀 避免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症常見於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婦女族群,例如理髮師、櫃姐等,因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造成慢性發炎;另外,生產撕裂傷、外傷等,會造成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調與肌肉僵直,進而導致缺血、缺氧,長時間就形成「結節性痛點」 (MTrPs)。龐渂醛醫師也提醒,需要長期站立的婦女,平日可利用熱療緩解肌肉僵直症狀。或每天泡1至2次的熱水澡,症狀改善後可自行調整泡澡的頻率及次數。此外,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婦女朋友,則要避免一般常耳聞的凱格爾(Kegel’s)骨盆底肌肉強化運動,以避免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惡化病症。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的王奶奶,4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手術切除腫瘤後不到1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此患者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及肺臟,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仍無法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評估後建議患者服用口服標靶藥物,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超於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的6.4個月。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3年共有1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癌細胞侵犯不同部位產生症狀不同梁金銅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期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口服標靶」能選擇性消滅癌細胞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對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標靶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 

95歲嬤腹痛吐血 10公分腫瘤破裂害的!

95歲嬤腹痛吐血 10公分腫瘤破裂害的!#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95歲的劉姓阿嬤因反覆的胸、腹痛並伴隨著劇烈嘔吐及吐血狀況,由家人帶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發現大於10公分的巨大腹主動脈瘤破裂合併血胸與後腹腔出血,返家後的劉阿嬤症狀仍不見舒緩,家屬決定接受讓阿嬤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目前劉阿嬤狀況已經穩定。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因為失去彈性形成動脈瘤員林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表示,劉姓阿嬤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大於10公分)破裂合併血胸與後腹腔出血。一般來說,隨著年紀的增長,血管會漸漸的失去彈性並出現鈣化,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因為失去彈性後血管弱化而形成動脈瘤,而老化所造成的鈣化則可能因為血管脆化而破裂。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N Engl J Med 371;22 nejm.org november 27, 2014)在2014年所出版的臨床練習指引指出,大於5.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年破裂的機率大於10%,大於7.0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年破裂機率更高達32.5%,而腹主動脈瘤破裂後所造成的死亡率更高達85-90%。然而絕大多數的腹主動脈瘤是沒有任何症狀、無聲無息的,一旦因為破裂出現臨床症狀,往往患者會來不及接受手術治療,因此稱腹主動脈瘤為「沉默殺手」一點都不為過。身上幾乎沒有傷口 可大幅縮短恢復期陳映澄醫師指出,只要在鼠蹊部打開2公分的傷口,便可完成主動脈支架置放。此外,患者亦可以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患者只要以穿刺方式,搭配術後使用血管閉合器,患者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傷口,更可以大幅縮短患者手術後的恢復期。因此患者免去傳統的開腹做主動脈修補手術,進而大幅縮短患者手術後的恢復期,而在年紀較大的患者中,更是ㄧ大福音。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腹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外孕有可能造成大出血,嚴重時會有致死之虞!曾經有一位子宮外孕女子,因為腹痛去婦產科就醫,醫師卻沒有診斷出該女子為子宮外孕;這名女子返家後,竟昏倒被送醫後不治身亡。到底子宮外孕該如何確診?又該如何治療呢?超音波檢查胚胎是否在子宮內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沈國壽表示,子宮外孕的原因不明,主要是婦女懷孕時胚胎跑到輸卵管,沒有在子宮裡面,由於子宮外孕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只要有懷孕都會照超音波檢查,如果胚胎沒有在子宮內,就會懷疑是子宮外孕,必須要進一步抽血檢驗來判斷。若子宮外孕 則驗尿的beta-hCG上升會低於66%通常婦女月經沒來,就會先驗尿確認是否懷孕。沈國壽主任指出,婦女懷孕時的乙型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eta-hCG)會大量上升,在尿液測試時是呈陽性反應;受精卵受精6週左右時,若是正常懷孕,beta-hCG在48小時內會上升66%以上,若低於66%,則要懷疑是流產或子宮外孕。還須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而子宮外孕時除了驗尿可看出一些端倪之外;沈國壽主任強調,若是超音波檢查子宮內沒有胚胎,會再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並且要抽血檢驗兩次來確認,一般懷孕濃度會倍數增加,如果沒有上升,就要懷疑是子宮外孕。可用藥物終止妊娠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外孕還會有單側腹部悶痛,以及陰道出血症狀;沈國壽主任進一步指出,胚胎小於3公分的子宮外孕,可以用藥物胺基甲基葉酸(MethotrexateMTX)治療,是利用藥物停止妊娠組織的成長,並使其慢慢被身體吸收,且要持續追蹤;目前則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可用腹腔鏡從肚臍附近開2公分小洞,再將異常胚胎切除,由於輸卵管有兩條,切除一條,還有一條可再懷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