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是腸胃炎?女童長5公分畸胎瘤

腹痛是腸胃炎?女童長5公分畸胎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歲的黃小妹右下腹隱隱疼痛持續2天,原本家長以為是吃壞肚子的腸胃炎,沒有多加留意。沒想到第3天腹部突然劇烈疼痛,黃小妹右下腹突然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右側有5公分大的卵巢畸胎瘤併扭轉,緊急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保留卵巢與未來生育能力。術後傷口僅1.5公分,幾乎看不出疤痕。畸胎瘤好發年輕女性 破裂恐致卵巢壞死亞洲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陳泰昌表示,卵巢畸胎瘤為女性常見的生殖細胞腫瘤,多為良性腫瘤,佔卵巢腫瘤發生率5至10%,好發於年輕女性,少數會出現在幼童或停經後婦女身上,一般採手術切除方式治療。卵巢在身體裡是由韌帶所支撐,會隨著身體動作而浮動。正常情況下,卵巢旋轉後均可再轉回來,但若卵巢畸胎瘤過大,或旋轉後常無法回復,造成急性破裂或扭轉,嚴重甚至會造成卵巢組織壞死,引發腹腔感染,必須切除卵巢才能保命。小孩腹痛莫輕忽 應盡速就診陳泰昌說,婦女骨盆腔手術一般可分直式剖腹、橫式剖腹,3孔或4孔腹腔鏡手術。透過新式單孔腹腔鏡手術,比起前3項手術不但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恢復快、住院時間少,更重要的是能保持美觀,讓患者不會留下任何遺憾。陳泰昌提醒,當小孩出現腹痛症狀時,家長應提高警覺,別單純以為是腸胃道問題,更不要認為小孩不會得婦科疾病。建議出現症狀時到醫院檢查,及時治療,日後治療情況也會比較好。

少女尿不出來 子宮竟積血逾600毫升

少女尿不出來 子宮竟積血逾600毫升#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2歲的王妹妹,從小身體都很健康。某天卻突然尿量減少,甚至尿不出來。2天後因為無法排尿而身體不適才告知家長,趕緊到婦產科就醫。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王妹妹腹部有很大囊狀的病灶,壓迫到輸尿管,所以無法排尿。確認女童罹患處女膜閉鎖,處女膜較厚、沒有小開口,導致經血無法排出,子宮及陰道積血。腹脹、排尿受阻 恐是處女膜閉鎖童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簡陳榮表示,王妹妹進行開洞造口手術,在處女膜上挖個小洞,讓經血順利排出。排出經血量高達600毫升,術後完全恢復排尿功能。之後雙胞胎姊姊也說肚子脹脹的,到門診就醫。檢查後亦確診處女膜閉鎖,進行開洞造口手術,排出300毫升左右經血,解除不適症狀。處女膜包圍女性陰道口,正常為厚約1至2公分的膜狀物,在胎兒3至4個月時期開始長成,陰道外端與尿生殖竇腔交匯間有層薄膜相隔,隨著女性發育長大,這層薄膜也會開始發生空腔化。青春期月經遲遲未出現 伴隨腹痛應就醫也就是處女膜逐漸形成洞孔,即處女膜孔,讓經血從陰道流出。成年女性處女膜型態非常多,有些有一個洞,或多個洞,但也有先天就沒有長成處女膜,或者是閉鎖的情況。簡陳榮醫師呼籲,若到了青春期年紀的少女,開始出現乳房隆起,但月經卻一直沒有出現,且伴隨腹痛、頻尿、尿不出或便秘等症狀,家長要特別留意,必要時須帶至婦產科檢查。若能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就不會影響生育,延誤治療可能因為經血囤積導致輸卵管變形,或有血塊堵塞輸卵管,影響生育。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楊先生腹痛頻繁5、6年,始終沒有好好處理或檢查,某次腹痛嚴重掛急診,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炎。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已被腫瘤阻塞,連大腸鏡都無法通過。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開刀後正追蹤病情。大腸癌初期症狀少 常誤認為腸胃炎或便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楊先生經檢查疑似大腸憩室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大幅緩解。但由於約1%至2%左右病人,在電腦斷層下大腸憩室炎和大腸癌難以區分,提醒患者1個月後應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發生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是出血及腹痛,以致常被誤認為痔瘡發作、腸胃炎或是便秘,導致沒有積極治療,但當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腹痛腹脹,便血等等,就有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增加纖維攝取、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腹痛患者服用藥物後多半能緩解腹痛,但後續需大腸鏡檢查。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就認為腸胃道沒問題,不再配合回診後續追蹤,使得臨床上許多大腸癌患者,多半因沒有遵照醫囑配合回診,導致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到末期。林敬淳醫師說明,大腸癌發生與家族史、飲食和腸道反覆性發炎有關,若是家中具大腸癌病史,一旦腸道發炎應檢查。日常飲食應增加纖維攝取,促進腸道蠕動,並適度攝取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的食物。50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大便習慣改變,更要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早期揪出大腸癌。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洪伯伯長期臥床,家人發現他2到3天吃不下東西,也無法喝水,休克昏迷被送至急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腹股溝疝氣,已延宕多年未就醫,造成小腸阻塞,經緊急微創腹腔鏡手術後撿回一命。久站、腹部用力時 腹股溝會鼓脹、疼痛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邱瀛毅表示,疝氣最常見的症狀,腹股溝處有鼓脹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症狀特別明顯,平躺休息時卻又變得平坦。因突出的腫塊會自行縮回體內,所以很多人不以為意。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大部分是腸子凸出到腹股溝附近。一般來說孩童的腹股溝疝氣多為間接型而且是天生的,而直接型的腹股溝疝氣,大多會隨著年紀增加變多,男女比例約為9:1。無法吃藥或復健 只能以手術治療疝氣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治療,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而腹腔鏡手術術後恢復比較快,住院天數較少,可以盡速重返工作或運動,對於復發型的疝氣亦可使用腹腔鏡疝氣手術來處理。邱瀛毅醫師提醒,若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凸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可能就是腹股溝疝氣,不應輕忽。長期臥床的長者,更要小心留意,否則疝氣狀況惡化會造成腸子卡住,嚴重會造成腸壞死,應盡速就醫治療。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8名友人至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返台當天上午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自行服藥後,晚間入境台灣時無發燒或不適。隔天男子出現水瀉、嘔吐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弧菌,目前男子仍住院治療中。霍亂症狀 大量水性腹瀉、嘔吐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男子出國期間曾食用海鮮、熟螃蟹,飲用椰子水、冰品。男子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其他8名團員中,有2人出現疑似症狀。1人就醫後已採檢通報,另1名將安排採檢,剩下6名無症狀者中,有1人與有症狀者密切接觸,衛生單位將安排採檢,釐清是否為群聚感染。霍亂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潛伏期通常2至3天。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吃入大量細菌才會致病,但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或免疫機能較差,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嚴重未治療致死率超過50%,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降至1%以下。吃熟食、不喝加冰飲料 降低罹病風險台灣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例霍亂確定病例,本土、境外移入各1例,為近5年同期最低。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薄荷島及宿霧省卡內薩島,今年2月底曾發生霍亂疫情,至少100人確診感染。該國呂宋島東南部阿爾拜省奧阿斯鄰近海灘區域今年9月初也曾發生疫情,約100人感染,1人死亡。羅一鈞副署長提醒,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應飲用煮沸的水、包裝完整且經消毒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冰塊飲品,勿食用生魚片、生菜、生蠔或未煮熟的貝類,減少罹病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腸胃不適、吃幾口就飽了的症狀,千萬別誤以為是自己胃口不好,當心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風險!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雖然屬於癌症的一種卻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患者應注意開刀後每3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等「一要二不」原則,才能避免惡化或出現轉移現象。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留意復發或轉移胃腸道基質瘤是最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之一,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且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若腫瘤不夠大也不如意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手術加上標靶藥物治療 8成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2、3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8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3到6個月回診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 詳盡檢查才是遠離疾病不二法門兩位醫師共同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重拾健康人生。

12公分超大主動脈瘤 支架成功救命

12公分超大主動脈瘤 支架成功救命#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0歲陳姓阿伯是老菸槍,同時罹患高血壓,2年前被診斷出腎上型腹主動脈瘤,因手術風險極高,患者還怕手術僅以藥物治療,2年後再度因為腹痛檢查,這才發現原來主動脈瘤早已擴大12公分,不但臟器血管,連胸主動脈都擴大,病人及家屬提心吊膽,整天害怕這一顆巨大的動脈瘤會隨時暴破!12公分巨大主動脈瘤擠壓血管開口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偉華表示,國人好發的特定部位的主動脈剝離可透過主動脈支架治療降低死亡率。上述這位阿伯的12公分巨大主動脈瘤,存在著支架內漏、對位困難的風險,而複合式的開放性臟器繞道外加主動脈支架手術更是高風險、復原較久的選擇。陳偉華主任採用的T型四分枝支架,能透過分支支架連接臟器血管,降低內漏機率,由於患者主動脈瘤長至12公分,臟器血管的開口也遭到擠壓而角度改變,最終花費6小時順利完成手術,失血量僅50毫升,所有臟器得以保留,病人術後順利拔管且沒有疼痛問題。這顆主動脈瘤更創下用T型四分枝支架治療的胸腹動脈瘤中最大的記錄。動脈瘤家族史患者要及早篩檢陳偉華主任表示,截至2017年6月,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開展主動脈瘤微創治療已完成132例手術;其中66位(50%)患者年齡逾70歲,28位患者年齡高達80歲以上,而複雜性的主動脈支架修補比例高達 41%(54例),雖然複雜性比例高,但術後30天內死亡率控制在4%。統計也發現,常規的主動脈支架修補,整體內漏比率2%,且大部份都不須後續再度介入治療。呼籲有胸腹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患者不要放棄治療,一些年紀大、有心血管疾病、抽煙、動脈瘤及剝離家族史的高風險患者,要及早篩檢,以免延誤治療。

從6種便便狀況 簡單看健康!

從6種便便狀況 簡單看健康!#腹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大便非常軟散,甚至會看到食物的殘渣和原來的顏色/表示腸胃已非常虛寒,中醫稱為「腸胃無火,不能腐熟五榖」,極可能是過勞或吃太多寒性食物所引起,後者還會有排便前或半夜出現下腹痛的現象。2) 大便形狀太細,甚至如牙膏般/代表身體正處於極度的「過勞狀態」,使腸道益生菌大幅衰退所引起。可能是用腦過度、緊張壓力或睡眠不足,導致心肺和腸胃功能降低,中醫稱為「心脾兩虛」和「肺脾氣虛」,必須有足夠休息和適度運動紓解身心。此外,飲食負擔過重也會造成「腸胃過勞」,特別容易發生在吃太多紅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或吃太飽、吃太多有害食物的人,也會出現大便變細的現象。矯正的方法是改變飲食習慣,餐餐吃8分飽,避免吃重口味的食物,多吃營養清淡、好吸收的食物,如清蒸或水煮蔬菜、雞蛋、適量白肉或魚湯,以減輕腸胃負擔。3) 大便感覺很黏稠,排的量不多,老是覺得排不乾淨/代表腸胃濕氣很重,要避免冷飲冰品、過度飲水、流汗過多和吃太快、太飽,以免增加腸胃濕氣。上述的情況若還加上大便臭,代表腸胃不僅有濕氣還有熱氣,中醫稱之為「脾胃濕熱」,表示腸胃已經很虛,卻吃進太多營養,可能是吃太多蛋白質所致,讓腸胃無法負荷,營養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因此才變臭。此外,就算沒有吃超量的營養食物,卻常吃不當烹飪或破壞調味的食物,如煎過的魚、炸過的肉、燒烤快炒、重口味的食物等,食物殘渣也容易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造成大便黏臭的現象。這種狀況最不好,很容易變成消化系統的癌症。4) 大便不通暢、小腹總覺得有脹墜感/若再加上腰部痠軟或無力,是「腎虛」的表現,屬於「過度老化」的現象。這種情況會讓人疲倦不堪,也代表身體正急速衰退中,必須減少工作量並盡快就醫,調養腎氣,補腎之後排便就會改善,身體機能也得以增強。5) 大便太硬或排便不易,常為便祕所苦/大便越硬代表火氣越大,要盡量少吃油炸、油煎、燒烤、快炒、重口味及高熱量食物。對於大便太硬的人來說,多吃蔬果和地瓜等高纖維食物會非常有效,但要注意地瓜不能用烤的,必須是水煮或清蒸的。因為一旦經過高溫料理,對於火氣大引發的便祕就會毫無效果。(本文摘自/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