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老翁腹痛嘔吐 檢查竟是「腸中風」

老翁腹痛嘔吐 檢查竟是「腸中風」#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說腦中風,但你可知道還有「腸中風」!一名70歲吳老先生,8月中旬因腳部撕裂傷至急診就醫,住院期間吃東西卻有肚子脹、腹痛、嘔吐的狀況,緊急做了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發現腸子有阻塞的現象,醫院為他安排心臟外科進行會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陳偉華主任,發現患者是罕見的「急性上腔腸繫膜動脈阻塞」,這類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因為診斷困難,且若超過12小時以上未進行正確處置患者的腸子就會變黑壞死。陳醫師立即進行血管栓塞手術,把塞住的血管打通,將病人從鬼門關前救回,且這種微創手術讓患者免受傳統的開腸剖肚方式,傷口也僅有一個針孔小洞,術後恢復快,民眾接受度高。陳偉華指出,俗稱「腸中風」的上腔腸繫膜動脈阻塞症,容易發生在50歲以上,有心血管病史的族群,若是發生突然性的嚴重腹痛就必須儘快就醫,假如延誤了,這類疾病的死亡率高達七成,千萬不可輕忽。 

男子狂拉肚 竟是動脈瘤併發腸炎

男子狂拉肚 竟是動脈瘤併發腸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64歲蘇姓男病患,因一直拉肚子、腹部不舒服到童綜合醫院求診,經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病患腹腔的主動脈出現動脈瘤併發缺血性腸炎,醫師進行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並使用經皮血管縫合器將股動脈兩邊的血管縫起來,術後恢復良好,住院四天出院返家。童綜合醫院表示,這名蘇姓病患,肚子不舒服且出現血便情形,家人立即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腹腔內出現腹主動脈瘤,且併發缺血性腸炎,導致腹痛、拉肚子。腹主動脈瘤過大 恐有生命危險童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是腹部一顆不定時炸彈,平常不會有癥狀出現,通常都是在進行健檢或腸胃不舒服進行檢查時意外發現;但如果動脈瘤太大時就會破裂出血,嚴重還有致命的危險。李志賢呼籲,比較瘦的人在摸肚子時如有跳動的感覺,就應盡速到醫院進行檢查,而高齡(60歲以上)、老菸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腸子好像被人用雙手抓著,扭毛巾似的扭個不停,整天狂跑廁所。當心恐是「克隆氏症」!莊先生因腹部絞痛四處求醫無效,半年多暴瘦25公斤,經臺中慈濟醫院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術後持續接受風濕免疫藥物治療,現已重返職場。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建銘提醒,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對照日本發展趨勢,未來20年內可能有數千位病患,值得注意。「拉肚子拉到人整個都快虛脫。」170公分高的他,多年保持72公斤重,一場病下來體重狂掉,最輕時僅47公斤,半年多整整少了25公斤。心疼的家人從醫療機構到求神拜佛,花費無數金錢與時間,仍只能看著他體力愈來愈虛弱。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邱建銘主任經斷層掃描等檢查,確認莊先生罹患「克隆氏症」,手術中切除扭曲變形結痂的小腸,長達廿公分,同時處理腸子與腹部相連的瘻管、膿包,做邊對邊的縫合,術後由風濕免疫科林亮宏主任接手藥物治療。邱建銘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病患白血球(巨噬細胞)發生異常,攻擊小腸、大腸以及肛門組織,同時可能併發一些自體免疫的症狀如關節痛等,病患的小腸大腸常一段一段潰瘍、狹窄甚至阻塞,也常會出現長期腸絞痛、腹脹、腹瀉、體重暴瘦、全身性營養不良甚至嚴重水腫,合併複雜性肛門膿瘍瘻管,臀部多處生瘡化膿疼痛,無法坐臥。他表示,克隆氏症在臺灣相對罕見,目前健保局登錄資料全台僅4百多人,與日本30年前的比例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日的現代化進程趨勢相似,近年來,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日本患者數量已是30年前的幾十倍之多。臺灣往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未來20年內可能發現數千位病患,醫療機構應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男子腹痛站不起 飲食油膩引發膽囊炎

男子腹痛站不起 飲食油膩引發膽囊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因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日益增多。一名40多歲的沈先生,常常要交際應酬,免不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加上又愛吃「滷肉飯」,最高紀錄一餐曾吃過6碗,一週至少吃下肚的滷肉飯高達10-20碗。這樣的飲食習慣,讓沈先生近半年來,總覺得吃完飯後肚子會「悶悶的」,脹氣不舒服,然而就在3月初時,沈先生晚餐才吃了第五口,腹部疼痛感就瞬間爆發,原本以為是老毛病胃發炎,但卻不尋常的痛到站也站不起來、坐也坐不住,只好趕快緊急送醫,才發現是急性膽囊炎。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任醫師黃宏昌表示,膽石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國人「身懷結石」的平均比率,高達1至3成!若吃得太過油膩,油脂跟結石互相摩擦,就會導致膽囊發炎。黃宏昌解釋,膽囊是濃縮和儲存膽汁的地方,可以分解脂肪、刺激腸道收縮,若膽囊發炎,膽石恐從膽囊跑到外部,導致許多併發症發生,嚴重恐致死。黃宏昌說,多數的病患會覺得上腹部不舒服,而歸咎於胃病,卻沒想到常見的「飯後胃痛」,其實是膽囊慢性發炎在作怪。偶然發作的膽囊炎可以藉由藥物控制,但是如果反覆發作,或是已進入慢性發炎,最好及早就醫。單一傷口腹腔鏡手術就利用「瓶中船」的原理,藉由這個小通道置入手術器械,深入腹腔,所有器械都是藉由同一孔道進出,雖技術性與挑戰性較傳統手術高,不過黃宏昌表示,對於患者來說,術後美觀效果與照顧便利性都較佳。(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女子上腹痛 竟是腫瘤作怪

女子上腹痛 竟是腫瘤作怪#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50歲林姓婦女,日前出現上腹疼痛,到鄰近診所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在胃的體部有一顆約1公分的黏膜下腫瘤,轉診到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進一步區分出黏膜下腫瘤,發現是平滑肌瘤或胃腸道基質瘤。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黏膜下腫瘤是由黏膜下層生長出來(異位性胰臟、脂肪瘤、或是類癌)或是從肌肉層出來(平滑肌瘤或胃腸道基質瘤),特別是胃腸道基質瘤及類瘤,在腫瘤體積逐漸變大時,有可能會轉變成惡性腫瘤,須及早切除。蔡安順表示,原本林姓婦女非常害怕腫瘤是癌症,所幸經檢查,以大小判定屬於良性瘤,只須定期密切追蹤變化。醫師呼籲民眾,若有腹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若是檢出腫瘤,才能及早接受治療。

嚴重黃疸、腹痛恐致死 膽管癌腫瘤阻塞惹禍

嚴重黃疸、腹痛恐致死 膽管癌腫瘤阻塞惹禍#腹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彰化埔心鄉一名91歲胡姓阿嬤,今(2013)年二月發現「總膽管癌」」(壺腹癌,總膽管出口)。家屬因考慮年紀大不做積極性治療。不料,三月中出現黃疸嚴重、腹痛,經醫院檢查後,發現腫瘤壓迫造成膽道嚴重阻塞。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楊智超表示,壺腹癌及膽管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腫瘤組織阻塞到膽管,造成黃疸,阻塞性黃疸也常伴隨膽道壓力升高與膽道感染,嚴重造成死亡。而膽道引流是膽管癌內視鏡治療最重要目的,為了疏通阻塞,擴張狹窄處所設計,通常惡性腫瘤引起的阻塞性黃疸,如果無法開刀,近年來常使用支架來作緩和治療。楊智超說,對存活期不長的緩和治療病患,可得到較長期的膽道暢通,改善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

老是肚子痛 卻痛的不明不白?

老是肚子痛 卻痛的不明不白?#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張姓男子左腹疼痛,持續痛了一年的時間,常常是腹痛如絞,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卻不明白到底是患了什麼病。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內科陳明楨醫師表示,腹痛是相當常見的臨床症狀,牽涉範圍廣、性質複雜,有的病因可能十分輕微,有的卻是嚴重疾病。但因為大多是偶發性,患者經常會掉以輕心。可能引發腹痛的腹部器官相當多,包括消化器官、泌尿器官、生殖器官免疫系統等,甚至有時候腹痛,卻是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臟梗塞等)的其中一種症狀表現。陳明楨指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腹部的病變與腹痛部位存在著對應關係。一般按腹部器官所在,以肚臍為中心,可分為左上腹痛、右上腹痛、左下腹痛、右下腹痛和腹中央痛等幾種。如果是右上腹痛,可能是肝臟、膽囊、膽道、胰臟、十二指腸、右腎、大腸右段等問題;右下腹痛可能是盲腸、闌尾、右卵巢及輸卵管、右輸尿管等;左上腹痛可能為胃、脾臟、胰臟、左腎、大腸左段;左下腹痛則可能是乙狀結腸、左卵巢及輸卵管、左輸尿管等;肚臍周圍疼痛,主要表示為小腸疾病。陳明楨表示,若出現整個腹腔的廣泛性疼痛,通常是腹膜受到某種原因刺激而發炎,例如:潰瘍穿孔、子宮外孕破裂、急性腸胃炎、腸阻塞、腹膜炎,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呼籲若有任何異常症狀,應盡早就醫,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三月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