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多管齊下 減重速飆!

多管齊下 減重速飆!#運動

「你今天量體重了沒?」今年3月國民健康局提出「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健康減重101噸是台北市幸福的期許。為了讓更多民眾能了解此項活動的意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辦理了一系列體重控制相關活動及講座。陽明院區更提出由單位同仁個別揪團號召親友一同加入健康減重行列,以團體力量讓減重活動可以持續,以達到良好成效。配合此次減重活動,希望以健康輕食餐來取代民眾為了減重而不正確的使用代餐,陽明院區設計推出500大卡輕食午餐,並建議搭配正確且適度運動方式來達到健康減重效果。以院區成果為例,輕食餐介入的減重成效,可從近期所舉行的相關活動看到成果。陽明院區利用運動、飲食管理活動,營養科供應輕食餐總數3,371份,參與者70人共減重93.6公斤。與陽明院區合作的社區企業團體舉辦減重班,營養科供應輕食餐總數952份,參與者38人共減重52.5公斤。不僅如此,院內員工選擇輕食餐作為每日午餐的用餐比例也逐月增加(4月份輕食占全院員工餐14%-->10月占82%),護理同仁也紛紛自製健康蔬食餐盒,以維持健康體位,顯示輕食選擇的健康觀念已經逐漸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有鑑於民眾對於健康餐飲的需求,院區營養科亦會積極研發各類健康低卡飲食來服務民眾。除了辦理減重講座及減重班活動外,陽明院區亦積極營造全院減重風氣,活動之初即有院長領軍並結合鄰近里長共同宣示減重起跑,護理科主任亦積極於院區各項會議中的進行減重宣導,並號召院內同仁組成親友團,以院區同仁為中心,藉由關懷及提醒,讓加入活動的親友可以定期測量體重,持續進行體重控制,也因此活動累計至十月底,陽明院區減重成績已超越3,500公斤。院區內並規劃健康步道,搭配健康飲食及運動海報佈置與標語,讓同仁及民眾在利用步道的同時,亦可獲得體重控制資訊。院區並在3月份辦理「我愛爬樓梯」活動,吸引許多社區民眾、病患及員工參加,當月參與人次達1,500人,除了達到健康減重,響應節能減碳環保政策,到目前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同仁多是利用樓梯穿梭於各樓層間。院內單位及服務台亦設置了體重計方便同仁及民眾測量體重,以護理科為例,體重計就擺放在入口位置,配合減重宣導海報,經常吸引路過的同仁及民眾來測量體重及關心減重活動。院方除了每週一下午辦理有氧舞蹈外,更於四月份開始在每週二、五的上午,辦理各類型健康操帶領,隨著活動人數日漸增加,看到民眾的需求,讓院區可以引領著在地社區一步步的邁向健康。雖然個人可以利用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方式來進行減重,但若是配合小團體的成立,利用成員間的相互激勵及提醒,更可以讓減重工作持續有效進行,進而達到體重控制目的。藉著院區健康減重環境營造,平日大家打招呼不再是「吃飽了沒?」,而是「今天量體重了沒?」,也常看到院內同仁及志工阿姨在每天中午休息時間,利用樓層空間進行健走活動,並且熱情招呼經過的同仁一起加入運動行列。因此,除了「聰明吃 快樂動 天天量體重」之外,更建議您要呼朋引伴做伙來!讓我們一起來打擊肥胖迎向健康。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運動

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已經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下降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民眾會將糖尿病與眼角膜病變、腎臟病變、截肢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畫上等號。游慧宜醫師指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現今針對糖尿病治療,是「越早積極治療,成效越好」為原則。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針對糖尿病治療包含藥物與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併發症的夢靨,除了積極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平日血壓與血糖測量、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擁抱健康人生。

不運動、看電視當懶骨頭 罹患憂鬱症風險會增加

不運動、看電視當懶骨頭 罹患憂鬱症風險會增加#運動

不運動、一直看電視,除了可能會發胖之外,還有可能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生,根據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如果老年婦女運動量變少,而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那麼引發憂鬱症的風險將會大幅地升高。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盧卡斯(Michel Lucas)教授表示,常常運動的人比起不常運動的人,可以減少20%的憂鬱症機率。盧卡斯教授表示,這項報告從1992年到2000年之間調查了5萬人,記錄了她們的運動狀況與看電視的時間。從這些調查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到每天運動90分鐘的婦人,比起那些一天只運動10分鐘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減少了20%;而每天看3個小時以上的婦女,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增加13%。盧卡斯教授表示,多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自己的自尊,並且增加血液中腦內啡的含量,這種化學物質會幫助身體減輕痛楚,減少不愉快的感覺。盧卡斯教授同時表示,雖然這項統計的結果發現運動、看電視與憂鬱症的關連,但是在科學上仍不清楚當中的原因是什麼,而且會有這樣的現象,也有可能是因為她們已有潛在的憂鬱因子存在,所以才讓這些人不願意運動、一直窩在電視前面。愛丁堡皇家醫院的梅德教授(Gillian Mead)表示,過去的研究表示,多運動的確可以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甚至我們可以說,運動最重要的目的,其實就是保持大腦的健康。上班族的你多坐少動嗎? 當心肥胖引發多項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8精神分裂患者不易得到癌症 如罹患癌症死亡風險增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7乳癌患者更需要營養 不需要禁止吃肉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6

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 想瘦身卻不運動

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 想瘦身卻不運動#運動

一間市場研究公司針對亞太地區1萬200位18到65歲人士進行一項關於健康生活指數的大規模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77%的受訪者,希望自己可以再瘦一點,甚至有94%的民眾擔心年輕人肥胖問題已在台灣發酵,勢必成為不可忽視的嚴重議題。不過雖然多數人都想瘦,但調查也指出,有近六成台灣民眾表示自己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其中四成二受訪者回應每週運動不超過1小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玉里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減重的主要觀念是減少所攝取的能量並增加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換句話說,減重應該適當的節制飲食及增加運動量,雙管齊下最有效果,許多人誤以為短而激烈的運動可以快速減重,事實上研究提出,短而激烈的運動,其能量的主要來源是醣類,而非脂肪,持續40分鐘以內的運動,僅消耗全部能量10%脂肪,另外像是靠機器在身上振動的運動(被動式的運動),所消耗的是電能而非體能,非常不適合減重者,所以肥胖者要消耗脂肪應該要選擇,低強度而長時間的運動(30到60分鐘)最合適,像是登山、慢跑、長泳、踩跑步機、騎腳踏車等。對於真正想要減肥者,衛教文章中也顯示,應該要保持天天運動的習慣,切勿一曝十寒,另外許多減重的民眾,會故意穿厚重衣物運動,使身體大量流汗,認為這樣就能夠消耗掉更多脂肪,根據文章表示,雖然大量流汗後可能會有馬上少一公斤的效果,不過只要多喝幾杯水,體重馬上就會恢復,且過度流汗,讓電解質大量流失,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最後衛教文章提醒,運動時先由輕度運動做起,待適應後再加強運動量及持續時間,謹記上述觀念,就能擁有更健康的運動生活。陶子激瘦中! 瘦身健康餐大公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70不運動、看電視當懶骨頭 罹患憂鬱症風險會增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60上班族的你多坐少動嗎? 當心肥胖引發多項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8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運動

奇美醫學中心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推動「健康100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活動,辦理「健康100動起來,減重2000體輕盈」計畫,活動期間自8月1日起至10月29日止,共計651人報名參加。減重成果豐碩,共計減重2,073公斤,順利達成減重2噸的目標。減重課程共分六次,分別於8/6、8/20、9/3、9/17、10/22、10/29上課,課程內容簡單易懂易做,講師專業又活潑的授課方式,廣受民眾好評,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讓減重達到最佳效果。成績前五名減重皆達10公斤以上,第一名與第二名僅相差0.2公斤,競爭相當激烈。奇美醫學中心關心全體學員健康,於9/3、9/17、10/22幫學員量測血糖及膽固醇,提供學員參考,並提醒量測數值偏高學員應追蹤檢查,落實做好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為民眾健康把關。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運動

社會近年來吹著一股紙片人的風氣,許多女性都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減重方法,希望能越瘦越好,但反覆的採用各種不同的激烈減重法,體重沒減掉,暴食症反而在不知不覺中上身。何謂暴食症?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醫師說,許多人以為大吃大喝就是暴食症,其實暴食症者在暴食時,會無法控制食量,吃進大量的食物,以滿足飢餓,但之後又會有罪惡感,開始擔心體重,便會清瀉或是嘔吐。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一周至少一次以上,就已經罹患了暴食症。洪建德醫師指出,暴食症患者一旦長期挨餓、清瀉等行為,會使得血糖與電解質缺乏,誘發極度的饑渴,一旦接觸食物時,就會狂吃喝,以補充減重流失的體液與營養,使得體重瞬間回升。外人可見病患體重高低起伏很大,且生活重心都在體重與身材上。洪建德醫師提到,暴食症所引起的併發症在生理上會出現電解質失衡、食道潰瘍、心律不整、肌肉無力、貧血、影養不良所引起的感染等。心理上會有社交障礙,與失去掌控的無力感。症狀與憂鬱症引起的次發性暴食症不易區分,應轉介專家。在治療方面,應先注意併發症,同時教導完整的減重方式與基本生理機轉,配合運動習慣,改善飲食內容,必要時會診精神科。

別再讓壓力挫折綁著你 運動增自信、助放鬆

別再讓壓力挫折綁著你 運動增自信、助放鬆#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全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之苦,全世界有1.2億人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西元2020年時,因憂鬱症所帶來的醫療社會損失將排名第二,與愛滋病、癌症並列,且嚴重的憂鬱症將成為妨礙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主因。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現,而是一種身體、心理、社會的安寧狀態;身、心、社會三個層面的完好狀態亦是相互維持、相互影響。運動,可以建立及維持一個人的健康體魄,亦是抒解情緒壓力的方法之一。「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2010年刊載的研究指出,每天進行5分鐘身處於大自然的「綠色運動」,心情、自信心和精神健康皆能獲得改善。此外無論男女,在從事「綠色運動」後,在「自我肯定」的表現上都有進步,改變最大的更是精神疾病患者。另外「美國運動醫學院年會」2010年所發表研究也發現,較高的運動參與度與較少的憂鬱症狀有相當高的正相關,顯示運動確實有助於緩解憂鬱情緒。多項研究已証實透過運動,不但可保持身體健康、還能促進心理健康。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同時轉移注意力,不再拘泥於原有挫折與壓力,還能確立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

憂鬱、情緒低落怎麼辦? 多運動讓你愉悅!

憂鬱、情緒低落怎麼辦? 多運動讓你愉悅!#運動

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運動有效幫助人們提昇正面的情緒、同時能緩解憂鬱症狀。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專家們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2007)刊載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有氧運動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有著很大的效果。研究人員發現,一次3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每週3到5次,可以將憂鬱症狀減半;研究人員指出,這和其他的治療法具有相同的效果。研究發現,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 70 至 80%)耐力性運動(50分鐘跑步機和單車測試)顯著提高血液內 endocannabinoids的濃度。由於這類物質也有減少痛楚、使血管與氣管擴張、和令人感到安寧的作用,這都有利於運動的進行和延續。此外,endocannabinoids 能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dopamine),所以同樣會起著使人「上癮」的作用。所以,無論是體內所產生那一種化合物質的效應,做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如跑步)往往就有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和沉迷的效果。董氏基金會2009年以大台北、大高雄地區民眾為對象進行調查也發現,運動的人較不憂鬱,過去一個月內有運動比無運動的受訪者,有憂鬱情緒的比例較低。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的比例,無運動習慣者為22.6%,有運動習慣者為11.3%,達顯著差異。近九成的受訪者認為運動很重要,而其中有運動習慣者,僅51.1%。甚至在過去一個月內有將近33%的人不運動或很少運動。董氏基金會2010年針對大台北地區國、高中生的調查顯示,因情緒不好而運動的學生約佔11.7%,其中有72.6%的學生覺得運動後心情有改善。而有運動習慣者,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16.7%)低於沒有運動習慣者的(23.0%),達顯著差異。有鑑於此,董氏基金會11月19日將舉辦「微笑活力作夥GO」路跑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只要報名參加微笑作夥GO親子組-「家庭穿搭」和「樂動家族」比賽,就可獲得小禮物。董氏基金會希望藉由運動紓壓預防憂鬱的推廣,降低憂鬱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與傷害。同時也鼓勵民眾多運動,保持運動促進健康風氣,讓民眾瞭解如何正確抒解情緒壓力及憂鬱症疾病預防觀念,落實預防重於治療,從運動營造健康的身心,達到健康生活的理念。●多吃蔬果、穀類並運動 防大腸癌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11899●樂活飲食 助你揮別憂鬱心情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322●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嗎?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4&id=40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