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專業教練指導 孕婦也可安心運動

專業教練指導 孕婦也可安心運動#運動

一般而言,媽媽們於懷孕期間多會關心胎兒的狀況、營養攝取等,卻忽略落實適當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根據統計,約半數以上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有不等程度的腰痛或背痛,在產前衛教室常常聽到孕婦抱怨腰痠背痛,尤其在懷孕前就有腰背疼痛病史或多產次的婦女更容易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門診護理長張愷芳表示,自今年初,在婦產部陳勝咸主任的支持下,母嬰親善團隊積極的推動「孕婦體適能」計畫,主要目的為:(1)指導準媽媽認識孕期運動重要性;(2)能緩解準媽媽妊娠期間肩頸酸痛等症狀;(3)提升準媽媽妊娠期間調節情緒、放鬆身體;(4)學習產程活動期間呼吸法運用。實地指導準媽媽如何利用一個安全、放心的運動環境,正確且規律的進行居家運動。孕婦體適能活動報名前為確認孕婦之健康狀況,須由婦產科醫師評估同意,活動當日現場更有護理師在場評估孕婦狀況,負責運動前後的健康評估及評值,讓孕婦運動更具安全性。延伸閱讀「孕婦體適能」: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384

世界心臟日 注意「三高」為健康把關

世界心臟日 注意「三高」為健康把關#運動

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One World, One Home, One Heart」,呼籲照護心臟健康由家庭開始,擴到大全球的每個角落。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民眾平均餘命也延長。在家庭中,除了高齡長者容易是心血管疾病候選人,自小寶貝誕生那一刻起,在父母盡心盡力為寶貝規劃未來的同時,「三高」也可能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  預防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運動不足、抽菸等,可歸納出三大要領,即戒菸、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此外,健康檢查也是重要一環,時時為自身健康把關。延伸閱讀「世界心臟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54

別再當「沙發馬鈴薯」! 「臺北市民健康操」輕鬆運動享健康

別再當「沙發馬鈴薯」! 「臺北市民健康操」輕鬆運動享健康#運動

都市人普遍壓力大,生活缺少活動或空間,容易引起肥胖、腰酸背痛、心血管等疾病。且在資訊時代,國民倚賴3C設備逐日加深,日夜坐在書桌及辦公桌前、上下班交通、回到家吃飯看電視等,幾乎都是「坐著」,久坐之後,肌肉活動量減少,日積月累就會讓肌肉力量逐漸萎縮而無力,同時代謝功能降低,也就出現所謂「代謝症候群」,引發相關疾病。

改善失眠 睡眠規律、運動很重要

改善失眠 睡眠規律、運動很重要#運動

精神科求診的患者幾乎多少有失眠的情形,在於輕重的差別而已,幾乎每張處方都有使用安眠藥助眠,常見患者因不規律的生活方式造成不易入睡,更有不遵醫囑,或回診時間未到,就已吃完藥物或病患自覺無效而四處看診(拿藥)的情形,這樣一來雖是基於醫療上的需要,但卻過量使用藥物;而因為服用的藥物作用重覆而變成濫用。高雄凱旋醫院陳炯瑋藥師說,為了改善失眠,其實真正要做的事是改善不規律的睡眠習慣,持續多做運動;維持健康的大腦功能,逐漸減輕安眠藥的量,才是長久之道,而不是加重安眠藥的劑量。失眠是許多因素造成,是否能治癒,藥物治療只是選項之一,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與自己對生活掌握的配合度皆是關鍵。每人每日的睡眠時間並不一定是7~8小時,有些人即使只睡3~5小時,只要白天精神飽滿又沒有失眠的問題,就達到睡眠效果。每天運動的人,深睡期較長,入睡快、品質好。陳炯瑋藥師表示,安眠藥並無法讓大腦進入深層睡眠的階段,所以即使睡很久,醒來還是無法精神飽滿;安眠藥只是降低焦慮感、放鬆肌肉緊張度,能幫助睡眠,但無法提高睡眠品質。陳炯瑋藥師指出,要有好的睡眠,調整生活中的框架很重要,包括:1.找出什麼原因干擾睡眠,如有喝刺激性(含咖啡因)飲料的習慣、睡前看有刺激感官的電視節目或沒有固定睡眠的時間;2. 提昇自我管理能力,選擇自己能控制的環境,使睡眠品質佳(組織一個有效率、有活力的生活模式,改善生活品質);3. 學習肌肉放鬆的技巧(持續握拳再放鬆,或健走、甩手皆可),因為肌肉放鬆,精神也隨著放鬆,而運動也可使肌肉放鬆。陳炯瑋藥師說,人的腦部有對各種生活機能的自動調整功能,睡眠習慣可以養成,也可以調整;精神科求診的患者應有短期、適量吃安眠藥才是正確的心理準備,過量的服用安眠藥只怕會產生白天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的反效果。人的腦部調整功能也隨吃安眠藥的期間越長,調整功能也越弱。而睡眠時間並不代表睡眠品質,主要原則就是善待自己,使每晚能在固定時間睡覺,就是改善失眠的好習慣、也是最好的方法。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運動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99年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腎臟病分別居第2、3、5、9、10名,而上述的五種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或與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關聯,提醒您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馬偕紀念醫院院長蔡正河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要如何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呢?許多的研究已經反覆證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測的,也就是說,只要能杜絕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當然是可以預防的。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與家族史,其中年齡、性別與家族史是無法改變的,而其它幾項則可以用生活方式或藥物加以控制。然而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又是如何呢?國民健康局在92年公布的台灣人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簡稱三高)的盛行率報告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報告顯示,不論性別只要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的盛行率皆明顯增加。而女性在60歲以前罹患高血壓的比率明顯比男性少,過了60歲後就和男性相當,至於女性在高血壓的認知、治療與控制上,依近10年來的研究顯示皆優於男性;即便如此,也只有近三成的高血壓婦女將血壓控制良好。蔡正河教授說,糖尿病的盛行率與高血壓類似,未滿60歲者,女性罹患率較男性低,但60歲以上則比例差不多。目前國際上一致認為,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度和得曾有心肌梗塞的患者相當。此外,糖尿病的人口比例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持續上升,值得大家重視。高血脂的發生則可從一些健康指數觀察,一般而言,總膽固醇在50歲以前男女的差異不大,過了50歲以後,女性明顯比男性來的高。然而膽固醇有不同的成分,其中高密度膽固醇具有保護心血管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也就是所謂「好的膽固醇」;而低密度膽固醇則是一般所稱的「壞的膽固醇」。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在各年齡層都高於男性,而低密度膽固醇在50歲以後則比男性略高。血脂的另一成分是三酸甘油脂,研究指出,未滿60歲的女性,三酸甘油脂比男性低,過了60歲以後就高於男性了。有了以上的認識,那麼大家要如何預防自己及家人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呢?蔡正河教授指出,教大家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您每天的日常生活做起。由於三高的發生與日常中攝取的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有密切的關係,加上許多的研究證明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攝取量愈多,則血壓、血糖和血脂就會分別上升,所以建議您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澱粉類與脂肪的比重。除了注意飲食之外,運動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加糖分的代謝與高密度膽固醇,且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防止骨質疏鬆,還可增進體能和抗老化,是十分值得我們去推廣。蔡正河教授說,至於吸煙的問題則要從各方面著手,根據多年的看診經驗發現,許多人吸煙的習慣都是在30歲以前養成,因此只要能針對求學期間與踏入職場的前幾年推廣不吸煙運動,相信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怕體內廢物太多嗎? 運動、吃木耳可排毒

怕體內廢物太多嗎? 運動、吃木耳可排毒#運動

現今有些食物都會加入食品添加物,包含人工色素、人工香料,民眾才發現自己吃下許多化學物質,為了能排出體內多餘的廢物與毒素,最近的養生方法越來越強調排毒的重要,因為要先把身體內的毒素排除,才能保有健康的身體。醫師認為,我們身體的確有累積毒素,但是要透過正確的方法才能排出這些毒素,包括運動、攝取特定食物都可以排除體內毒素。開業中醫師陳朝龍醫師表示,人體的確是會累積毒素,包括吃下去的食物、食物消化後的殘渣,還有化學物質、藥品等,都是毒素的來源,所以排毒的確是有需要的,但是如果用錯了方法就不好。以中醫來說,人體排毒有三種管道,第一種稱為「汗、吐、下」法;「汗」用熱氣將體內的汗水逼出來。「吐」就是當食物還在胃中的時候催吐,這種方法對於口腔、食道有害,所以不建議採用。「下」就是透過大小便將體內毒素排出。陳朝龍醫師說,第二種排毒管道就是透過食物,有一些食物可以幫助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像是綠豆、仙草、銀花、甘草、木耳等等,現在的人吃得太油,可以透過這些食物熬煮後飲用,幫助排除過多的油脂與毒素。陳朝龍醫師指出,第三種排毒管道就是運動,這是最自然的排毒方法,可以透過自然流汗、增加新陳代謝。他說,現代人容易出現「勞逸不均」的現象,不是身體動得少,腦帶動得多,就是身體動得多,腦袋動得少,還有就是某些部位動得多,某些部位動得少,這些都是運動不均衡的狀態,當身體沒有全方位的活動,身體的氣血就容易停滯在少動的部位,當然就沒有辦法順利將毒素排出。此外,民間有些人會採取斷食的排毒法,陳朝龍醫師說明這種方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才安全,而且一次不要超過兩天,偶而斷食可以幫助身體清除不必要的毒物,但是長期的斷食會影響體內的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反而得不償失。12種最佳排毒食物 殲滅塑化劑從「吃」做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714強化身體代謝抗「塑」 蒜、薑、蜆食物爆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20「腸胃」累了嗎? 基本養生術保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56

再痛也要動一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靠運動避免惡化

再痛也要動一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靠運動避免惡化#運動

據統計,台灣有近1成的民眾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困擾,尤其35歲至55歲的女性占了大多數。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原因不明,目前僅能靠著藥物舒緩不適感,但芬蘭日前最新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管多痛,平時若能多做溫和運動,就可以延緩惡化的情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