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 想瘦身卻不運動

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 想瘦身卻不運動#運動

一間市場研究公司針對亞太地區1萬200位18到65歲人士進行一項關於健康生活指數的大規模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77%的受訪者,希望自己可以再瘦一點,甚至有94%的民眾擔心年輕人肥胖問題已在台灣發酵,勢必成為不可忽視的嚴重議題。不過雖然多數人都想瘦,但調查也指出,有近六成台灣民眾表示自己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其中四成二受訪者回應每週運動不超過1小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玉里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減重的主要觀念是減少所攝取的能量並增加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換句話說,減重應該適當的節制飲食及增加運動量,雙管齊下最有效果,許多人誤以為短而激烈的運動可以快速減重,事實上研究提出,短而激烈的運動,其能量的主要來源是醣類,而非脂肪,持續40分鐘以內的運動,僅消耗全部能量10%脂肪,另外像是靠機器在身上振動的運動(被動式的運動),所消耗的是電能而非體能,非常不適合減重者,所以肥胖者要消耗脂肪應該要選擇,低強度而長時間的運動(30到60分鐘)最合適,像是登山、慢跑、長泳、踩跑步機、騎腳踏車等。對於真正想要減肥者,衛教文章中也顯示,應該要保持天天運動的習慣,切勿一曝十寒,另外許多減重的民眾,會故意穿厚重衣物運動,使身體大量流汗,認為這樣就能夠消耗掉更多脂肪,根據文章表示,雖然大量流汗後可能會有馬上少一公斤的效果,不過只要多喝幾杯水,體重馬上就會恢復,且過度流汗,讓電解質大量流失,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最後衛教文章提醒,運動時先由輕度運動做起,待適應後再加強運動量及持續時間,謹記上述觀念,就能擁有更健康的運動生活。陶子激瘦中! 瘦身健康餐大公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70不運動、看電視當懶骨頭 罹患憂鬱症風險會增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60上班族的你多坐少動嗎? 當心肥胖引發多項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8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運動

奇美醫學中心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推動「健康100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活動,辦理「健康100動起來,減重2000體輕盈」計畫,活動期間自8月1日起至10月29日止,共計651人報名參加。減重成果豐碩,共計減重2,073公斤,順利達成減重2噸的目標。減重課程共分六次,分別於8/6、8/20、9/3、9/17、10/22、10/29上課,課程內容簡單易懂易做,講師專業又活潑的授課方式,廣受民眾好評,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讓減重達到最佳效果。成績前五名減重皆達10公斤以上,第一名與第二名僅相差0.2公斤,競爭相當激烈。奇美醫學中心關心全體學員健康,於9/3、9/17、10/22幫學員量測血糖及膽固醇,提供學員參考,並提醒量測數值偏高學員應追蹤檢查,落實做好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為民眾健康把關。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運動

社會近年來吹著一股紙片人的風氣,許多女性都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減重方法,希望能越瘦越好,但反覆的採用各種不同的激烈減重法,體重沒減掉,暴食症反而在不知不覺中上身。何謂暴食症?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醫師說,許多人以為大吃大喝就是暴食症,其實暴食症者在暴食時,會無法控制食量,吃進大量的食物,以滿足飢餓,但之後又會有罪惡感,開始擔心體重,便會清瀉或是嘔吐。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一周至少一次以上,就已經罹患了暴食症。洪建德醫師指出,暴食症患者一旦長期挨餓、清瀉等行為,會使得血糖與電解質缺乏,誘發極度的饑渴,一旦接觸食物時,就會狂吃喝,以補充減重流失的體液與營養,使得體重瞬間回升。外人可見病患體重高低起伏很大,且生活重心都在體重與身材上。洪建德醫師提到,暴食症所引起的併發症在生理上會出現電解質失衡、食道潰瘍、心律不整、肌肉無力、貧血、影養不良所引起的感染等。心理上會有社交障礙,與失去掌控的無力感。症狀與憂鬱症引起的次發性暴食症不易區分,應轉介專家。在治療方面,應先注意併發症,同時教導完整的減重方式與基本生理機轉,配合運動習慣,改善飲食內容,必要時會診精神科。

別再讓壓力挫折綁著你 運動增自信、助放鬆

別再讓壓力挫折綁著你 運動增自信、助放鬆#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全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之苦,全世界有1.2億人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西元2020年時,因憂鬱症所帶來的醫療社會損失將排名第二,與愛滋病、癌症並列,且嚴重的憂鬱症將成為妨礙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主因。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現,而是一種身體、心理、社會的安寧狀態;身、心、社會三個層面的完好狀態亦是相互維持、相互影響。運動,可以建立及維持一個人的健康體魄,亦是抒解情緒壓力的方法之一。「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2010年刊載的研究指出,每天進行5分鐘身處於大自然的「綠色運動」,心情、自信心和精神健康皆能獲得改善。此外無論男女,在從事「綠色運動」後,在「自我肯定」的表現上都有進步,改變最大的更是精神疾病患者。另外「美國運動醫學院年會」2010年所發表研究也發現,較高的運動參與度與較少的憂鬱症狀有相當高的正相關,顯示運動確實有助於緩解憂鬱情緒。多項研究已証實透過運動,不但可保持身體健康、還能促進心理健康。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同時轉移注意力,不再拘泥於原有挫折與壓力,還能確立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

憂鬱、情緒低落怎麼辦? 多運動讓你愉悅!

憂鬱、情緒低落怎麼辦? 多運動讓你愉悅!#運動

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運動有效幫助人們提昇正面的情緒、同時能緩解憂鬱症狀。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專家們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2007)刊載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有氧運動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有著很大的效果。研究人員發現,一次3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每週3到5次,可以將憂鬱症狀減半;研究人員指出,這和其他的治療法具有相同的效果。研究發現,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 70 至 80%)耐力性運動(50分鐘跑步機和單車測試)顯著提高血液內 endocannabinoids的濃度。由於這類物質也有減少痛楚、使血管與氣管擴張、和令人感到安寧的作用,這都有利於運動的進行和延續。此外,endocannabinoids 能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dopamine),所以同樣會起著使人「上癮」的作用。所以,無論是體內所產生那一種化合物質的效應,做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如跑步)往往就有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和沉迷的效果。董氏基金會2009年以大台北、大高雄地區民眾為對象進行調查也發現,運動的人較不憂鬱,過去一個月內有運動比無運動的受訪者,有憂鬱情緒的比例較低。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的比例,無運動習慣者為22.6%,有運動習慣者為11.3%,達顯著差異。近九成的受訪者認為運動很重要,而其中有運動習慣者,僅51.1%。甚至在過去一個月內有將近33%的人不運動或很少運動。董氏基金會2010年針對大台北地區國、高中生的調查顯示,因情緒不好而運動的學生約佔11.7%,其中有72.6%的學生覺得運動後心情有改善。而有運動習慣者,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16.7%)低於沒有運動習慣者的(23.0%),達顯著差異。有鑑於此,董氏基金會11月19日將舉辦「微笑活力作夥GO」路跑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只要報名參加微笑作夥GO親子組-「家庭穿搭」和「樂動家族」比賽,就可獲得小禮物。董氏基金會希望藉由運動紓壓預防憂鬱的推廣,降低憂鬱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與傷害。同時也鼓勵民眾多運動,保持運動促進健康風氣,讓民眾瞭解如何正確抒解情緒壓力及憂鬱症疾病預防觀念,落實預防重於治療,從運動營造健康的身心,達到健康生活的理念。●多吃蔬果、穀類並運動 防大腸癌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11899●樂活飲食 助你揮別憂鬱心情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322●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嗎?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4&id=401

坐太久不但會讓人發胖 還有可能致癌

坐太久不但會讓人發胖 還有可能致癌#運動

根據美國一項新的分析發現,癌症也有可能是長時間久坐所造成。據《今日美國》(USAToday)報導,3日在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簡稱AICR)的年度會議上發表該項分析,研究引用了4.9萬個乳腺癌病例和4.3萬個結腸癌病例;結果發現到這些癌症患者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常常久坐卻沒有足夠的活動。加拿大流行病學家弗里登瑞奇(Christine Friedenreich)表示,這個研究給了我們一些想法,那就是我們可以透過鼓勵民眾運動,來預防一些癌症的發生;而且你的身體運動愈多,你得這些癌症的風險就愈小。AICR的註冊營養師本德爾(Alpa Patel)強調,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可以減低一個人患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風險。弗里登瑞奇說,多年來,專家已經知道身體運動可以減少包括癌症、心臟病以及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的風險。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醫學教授列文說,許多人一天平均坐7至9.5小時。坐一小時就太長了。在中國的醫書《黃帝內經》中也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中醫師洪淑英在其部落格文中指出,久坐傷肉,脾主肌肉,脾虛氣虛,都會使氣機不暢,運化失調,代謝不利,精微聚為膏脂,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衛教文章中表示肥胖者會增加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若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則在男性會增加33%罹癌的機會,在女性會增加55%罹癌的機會。所以如果想要癌症不上身,最好的不要常常坐著,每隔一個小時,就要起來動一動,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衰!穿新褲卻得到股癬 黴菌感染男子紅腫發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70台灣醫美技術夯 移民署擬開放陸客來台手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69多喝水、勿憋尿 預防前列腺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35

坐越久恐越早死? 研究:規律運動避免癌症

坐越久恐越早死? 研究:規律運動避免癌症#運動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華府年會,分析4萬9000個乳癌病例和4萬3000個大腸癌病例後提出,久坐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加拿大卡加立(Calgary)的亞伯達省健康服務( Alberta Health Services)流行病學家佛利登瑞奇( Christine Friedenreich)說,「這給了我們一些想法,大家多動就能避免一些癌症。」佛利登瑞奇檢視全世界超過200份癌症研究,得到這樣的證據,規律運動可降低25%至30%的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機率,也有部分證據指出,規律運動也能降低罹患肺癌、攝護腺癌和卵巢癌。在1份包含12萬3000人的研究中,佛利登瑞奇發現 ,坐的時間愈長,早死風險愈高,「就算在規律運動的群組中,花比較多時間坐著的人,早死風險都較高。」台中聯安醫院在衛教資訊中寫到,養成運動習慣,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台北長庚紀念醫院衛教文章指出,做適度運動則可減少罹患攝護線疾病機會。台北榮總衛教中心資料表示,規律的運動可增強骨骼肌的力量,改善心臟血管以及肺臟的功能,也會消除精神緊張、減輕心理壓力,運動鍛鍊甚至可以改善糖尿病患,因為運動可增加身體各類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血糖更容易受到控制。此外專家提醒民眾,運動之前應有必要的準備,包括衣服、鞋襪、護膝的穿著必須合適,暖身、拉筋及冷卻運動不可省略,氣溫太熱、太冷時都不宜運動,如此一來才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多吃蔬果、穀類並運動 防大腸癌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11899●改善失眠 睡眠規律、運動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42●別把「天生就胖」當藉口! 保持運動可擺脫肥胖基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44

別把「天生就胖」當藉口! 保持運動可擺脫肥胖基因

別把「天生就胖」當藉口! 保持運動可擺脫肥胖基因#運動

不少肥胖者常以自己天生就胖為藉口,而放棄減重,其實如果是遺傳性肥胖,也是有擺脫肥胖的希望;根據英國《PLoS Medicine》期刊最新研究發現,保持好動、愛運動的動態生活型態,對於FTO肥胖基因,格外具有預防效果。英國研究團隊針對21萬8000多人的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帶FTO基因者的肥胖風險比一般人高23%,但該基因對運動族群的影響則可降低27%。上述研究推翻了天生就胖、瘦不下來這樣的說法,這項研究結果,證實運動對於控制肥胖確實有效,特別是基因所造成的遺傳性肥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的衛教文章指出,男人體脂肪超過25%,女人超過30%皆認為是肥胖,因為體脂肪的測量較不易,所以一般都用理想體重公式及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定是否肥胖,BMI=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BMI=22是理想體重,在18.5~24之間為正常,24~27為過重,超過27就為肥胖。當身體攝取的熱量高於消耗的熱量,累積下來就會造成肥胖,究竟應該如何「甩肉」?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衛教文章中表示,必須先了解飲食、運動、行為、藥物、以及手術的控制,然後採用階段性的治療措施。平衡飲食很重要,即一天約攝取1200(女性)到1800(男性)大千的熱量,且應該包含蛋白質25~35%、碳水化合物50~55%、脂肪10~25%較為健康。此外運動可說是減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但運動量究竟要多少才夠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建議,運動強度約達最大心跳率的70%、一週至少3次,每次要持續15至30分鐘。運動可促進心跳加速增加心肺功能的活動,並可以提高代謝率,幫助燃燒脂肪,例如跑步機、腳踏車等可以達到全身運動,若能配合飲食控制效果更卓越了。如果只是局部震動,效果並不佳,且達不到運動的效果。因此最好是選擇全身性的運動才能達到效果。台北醫院衛教文章提醒,肥胖者盡量要養成自我計算食物熱量的習慣,並常常監測體重、規則運動,若是使用藥物治療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才行;另外減肥手術只適用於BMI大於或等於40的民眾,且有明顯的肥胖併發患症、以及嘗試運動與飲食控制都無效者。台北醫院建議一般民眾,養成規律的運動及改變飲食的習慣,才是健康減肥的長久之計。●少女減重過度 血壓低、心跳過慢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12087●減肥飲食的5大錯誤觀念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3&id=6●減肥減不下來 吃飯別再狼吞虎嚥了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57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