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曾為《哆啦A夢》、《小獅王》、《犬夜叉》等日本經典動畫主角配音的國寶級聲優太田淑子,日前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壽89歲高齡,令許多看著她配音的卡通長大的觀眾深感惋惜。心血管疾病好發於冬季天氣變化極端、氣溫忽冷忽熱之時,早晚溫差大會使血管收縮劇烈,嚴重甚至造成心肌梗塞、或誘發心臟衰竭惡化,提高死亡風險。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統計,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一年下來更累積超過2萬人,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9成患者忽略「心臟衰竭3症狀」恐致重症亡然而,因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的認知不足,常誤以為長輩出現「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高達9成患者無法提早警覺心臟衰竭徵兆;即使已確診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在患者因心臟功能已有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下,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累、喘、腫」為心臟衰竭常見的3大症狀:1. 累,身體疲倦,無特殊過量運動但容易無力疲勞。2. 喘,呼吸困難,平時走沒幾步路就開始氣喘吁吁,尤其晚上喘得更厲害且無法躺平。3. 腫,雙腳長時間或常常出現不明水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副主任蔡適吉提醒民眾,若有以上症狀應立刻就醫,並盡快進行心臟檢查。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觀心」自己與家人,及早治療可恢復心臟活力蔡適吉分享,曾有位男性患者在未接受治療前,因以上症狀嚴重不得不住院,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專業的心臟衰竭團隊悉心照護後,不僅活動力變好,也恢復正常生活,更能與家人一同出門旅遊。因此呼籲民眾,若即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正常活力。蔡適吉進一步提醒心臟衰竭患者,冬季為入院的高峰期,更應隨時「觀」測「心」臟與身體的警訊,平時也需注意保暖及日常飲食控制、記錄每日身體數值,若想以食療進補,也應先諮詢醫師,避免傷身。若希望對心臟衰竭與相關疾病有進一步的瞭解,可至新光醫院心臟內科12/ 6(一)至12/17(五)「醫病同心 齊力護心」衛教展,了解相關知識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防範於未然,也能分享給身邊需要的親友。

眼皮上小粉刺竟是心血管徵兆?醫警告:小心「血太油」

眼皮上小粉刺竟是心血管徵兆?醫警告:小心「血太油」#心血管疾病

文/林靜芸黃斑瘤是黃色或黃橘色的皮膚表面扁平凸起,原因是真皮層內的巨大細胞吞噬了大量膽固醇。黃斑瘤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的是上眼皮,尤其內眥(眼頭),對側眼皮或下眼皮以及外側也可能發生。黃斑瘤剛開始是一小點,病人常以為只是粉刺,它不痛不癢。在數個月內逐漸擴大。如果放任不處理,黃斑瘤可以長滿整片眼皮,甚至上下眼皮的黃斑瘤連結成一圈,包圍眼睛。黃斑瘤的原因是血脂肪代謝異常,與家族性高血脂,第二型高脂蛋白有關。雖然膽固醇局部堆積是主要原因,也有黃斑瘤的病人血脂正常。最常見發生在50歲以上女性眼瞼黃斑瘤青少年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生,之前最常見的是50歲以後的老年人。近年來以40歲左右的中壯年人最多,男女都有,但是女性居多。以往黃斑瘤以50歲以後的老人為主。(照片提供/林靜芸)黃斑瘤年齡下降與現代人緊張的生活方式有關。眼皮沒有皮下脂肪,眼輪匝肌直接附著於眼皮。眼瞼部位眼輪匝肌負責眨眼,中隔部位眼輪匝肌負責閉眼,眼眶部位眼輪匝肌負責瞇眼,內眥(眼頭)是眼輪匝肌的營運中心。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應是黃斑瘤年齡下降的原因。手術切除效果好,但復發率仍有4成如果發現自己長了黃斑瘤,須檢查血脂及心血管。黃斑瘤主要是外觀問題,儘早處理比較簡單,黃斑瘤的病灶在真皮層;雷射、冷凍治療、局部注射等等容易留疤,效果不佳,手術切除的結果最好。黃斑瘤的復發率高達4成,治療之後仍需注意生活方式,控制血脂,才能保住效果。(作者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中慢性病患者又是重症高風險群,統計至今年5月,確診者中有7成為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友佔比更高達37%,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糖友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至3倍,無法穩定控糖者,死亡風險更高達8倍,呼籲「糖心蛋」族群不可不慎。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共病危機不容忽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問題息息相關,任一項疾病都容易引發另外兩項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表示,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同時控制血糖、肥胖等問題,切勿以為單控制一項風險即可。「糖心蛋」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蛋型身材三族群的統稱,在治療時應選擇三管並進,從飲食、治療與運動多方下手,才能有效改善心血管與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從源頭管理食欲 護心、控糖、顧體重三管齊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精進,近年來在治療發展上,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同時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能從源頭降低食欲,目前該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一線用藥治療6個月、糖化血色素仍無法降到8.5以下者,就可由醫師代為申請使用。謝宜璋也提到,要有效達成護心、控糖、顧體重的治療目標,目前有排糖藥物及腸泌素等治療選擇,排糖藥在心衰竭族群證實可以帶來治療好處;而選擇腸泌素這類較為天然的治療選擇,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並在血管方面帶來益處 ,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是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為首選 ,加上抑制食欲的機轉也能協助病友打破壞習慣的惡循環,有效協助病友積極投入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心血管患者如何安心吃粽 血壓不飆高?

心血管患者如何安心吃粽 血壓不飆高?#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將來臨,應節食品當然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有時忍不住多吃兩口,血壓血脂又會飆高,倘若嚴格忌口,又少了共度佳節的氛圍,該怎麼吃才能安心品嘗粽子的美味?傳統粽子大都由糯米烹煮而成,且含有肥肉、蛋黃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材,因此熱量高、缺乏纖維質,加上各地的烹調手法各異,當過多的油脂和調味料加入,往往讓粽子成為高鈉、高脂不易消化的食品。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指出,以常見的鹹味肉粽為例,當中油脂和額外添加調味料含量較高,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吃多了,血液的黏稠度會隨之上升,除了讓血壓飆升、加重心臟負擔外,更容易增加心肌的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腦中風和心肌梗塞。得舒飲食融入節日 雜糧取代糯米、增加蔬菜比例偏甜口味的粽子的內餡以豆沙或棗泥為主,熱量也不低,而且甜餡當中糖、油脂比例偏高,不僅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穩定,高血糖本身就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所謂得舒飲食就是有助控制血壓的建議的飲食之一,當中的原則包括:低鈉、高鉀、高鎂、高鈣、高纖維及減少油脂、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和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首先,糯米纖維較少,可以用五穀雜糧類如五穀米、糙米、燕麥、山藥、紫米、地瓜等取代,以提高纖維的攝取。而油脂較多的肥豬肉、鹹蛋黃則以瘦肉、雞里肌或雞胸肉、黃豆等豆製品代替,可減少油脂及熱量攝取。在製作粽子時加入菇類或牛蒡等食料,可以增加蔬菜的比例,而加入腰果、松子等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同時增加粽子的營養素。不沾醬減少鹽份攝取 北部粽以油飯包粽油脂含量高選購市售粽子時,可挑選雜糧粽,其次是南部粽,因為北部粽通常都先把糯米製成油飯包入粽葉中蒸煮,油脂攝取量會較高。而雜糧粽則可以增加鉀、鎂離子及纖維的攝取量。其次是吃粽子時盡量避免吃到太多可見的肥肉、鹹蛋黃,讓鹽份、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降低。外購的粽子其實大多味道足夠,不需沾醬就可以品嘗到粽葉清香和米飯的軟糯原味,最重要的是不使用沾醬可以減少許多鹽份的攝取。一般大小的粽子相當於8分滿的飯量,一餐食用一個就足夠,且應減少其他主食的份量。吃粽子時搭配燙青菜、蔬菜湯及新鮮水果,便能夠攝取更多的鉀、鎂離子及纖維素,讓健康均衡飲食融入佳節當中。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好好把熱量消耗一番,每次40分鐘,每周3、4次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慢跑、游泳、踩腳踏車,有益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雄黃多含硫、砷 加熱後飲用恐傷神經、肝腎及心肌傳統習俗上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做為辟邪除蟲之用,但雄黃多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過加熱之後轉化為三氧化二砷,這種化合物是對人體有害的劇毒,食用後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除了腸胃不適,上吐下瀉之外,嚴重時可以損害神經、肝臟、腎臟及心肌等器官的損傷,建議大家在端午節時不要飲用雄黃酒。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日常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新聞,令人不勝唏噓,近期日夜溫差大,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是一大負擔,門診因心血管疾病就醫的患者增加約1成,醫師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早出晚歸的民眾務必做好保暖,以免憾事發生。心血管疾病不是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發病前無症狀更難挽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潘泓智指出,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天氣乍暖還寒採洋蔥式穿著 泡湯祛寒溫度勿下降太快潘泓智提醒,一定要隨時做好保暖,由於室內和室外溫差可能相差10度以上,建議採洋蔥式穿著,因許多民眾喜歡於天冷時泡湯,也應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另外,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心血管患者天冷需當心 小心『血管鈣化』來搗亂

心血管患者天冷需當心 小心『血管鈣化』來搗亂#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天氣溫驟降、日夜溫差過大,猝死的人數也跟著攀升,常見的即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因為氣溫急速下降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溫差所引發的健康危機值得被高度重視。氣溫驟降易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土城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信賦醫師表示氣溫驟降和溫差大會導致血管內的斑塊不穩定,進一步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中風等,所以三高、長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更要注意保溫,記得要穿戴足夠保暖衣物、甚至使用到電暖氣設備,才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會,若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可能會措手不及,或因延誤就醫時間造成遺憾。李醫師表示疾病發作所出現的典型症狀,包含胸悶、胸痛、呼吸急促等,少數病患會有非典型的症狀表現,例如:上腹痛、全身虛弱,建議民眾若有上述症狀要儘速就醫。血管鈣化需盡快評估處理此外,血管鈣化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此情況較常好發於長者、三高、吸煙者和慢性腎臟病者,這些高危險族群需定時至醫院做心血管相關檢查,了解血管鈣化情形,電腦斷層可診斷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而周邊血管超音波可評估周邊血管鈣化情況。若檢查發現有血管鈣化的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治療,李醫師提醒一般為藥物治療,包含:三高藥物、抗血栓藥物可控制血管鈣化,若血管鈣化嚴重及造成狹窄,甚至可能會需要接受開刀繞道手術或是心導管治療。以心導管手術為例,嚴重鈣化病兆會需要先經過前置處理,支架才能放置並完全打開,包含以冠狀動脈旋磨術或是切割球囊先行處理,將鈣化病兆處先做清除或切割,支架置入後可以完全撐開,才能減少支架再狹窄率。李醫師分享有位65歲三高病患,胸悶持續一年多,但隨著氣溫下降,漸漸地從穩定型心絞痛惡會為不穩定心絞痛,住院後檢查發現左前降枝冠狀動脈血管有非常嚴重鈣化及狹窄的病兆,因此李醫師在病兆處,前後用了冠狀動脈旋磨術及切割球囊進行前置處理,才能順利地置入支架,最後病人症狀獲得大幅度改善且順利出院。平日保養,有助維持健康血管針對已有血管鈣化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時保養非常重要,李醫師特別叮嚀三高病患平日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指數控制好,其次要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熬夜等,並且培養規律的運動,才能讓血管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