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

荷爾蒙不平衡 25%子宮癌變

荷爾蒙不平衡 25%子宮癌變#月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厚生勞動省推動下,幾乎日本所有的地方單位都以20歲以上的女性為對象,每2年實施一次子宮癌健康檢查。為保護健康,預防女性特有的癌症,希望大家每次都要接受檢查。不過,這項檢查的名稱很容易招致誤解。只要月經週期規律 就不會發生癌症正確地說,沒有「子宮癌」這種疾病。子宮會發生的癌症只有子宮入口──也就是子宮頸部會發生的「子宮頸癌」,與孕育新生兒的子宮發生「子宮內膜癌」。原因、症狀、療法各有不同,可說是完全不同的2種癌症。日本各地的子宮癌檢查,基本上是子宮頸癌檢查。不過在某些地區針對有需要的對象,也附帶子宮內膜癌的檢查,在接受檢查前請先確認。對中高齡女性較切身的是子宮內膜癌,從更年期開始,罹患率激增,到5、60幾歲迎向高峰。子宮內膜是受精卵著床的地方。雌激素會使子宮內膜增厚,等待受精卵到來。不過,如果沒懷孕的話,受到黃體素的影響,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月經。也就是說,只要月經週期規律,每月形成新的子宮內膜之後替換,就不會發生癌症。停經後 雄激素及雌激素要盡量保持平衡為提高癌症檢查的受檢率,厚生勞動省與地方單位聯合,除了日本各地的癌症檢查項目,特別放發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症檢查免費招待券」。子宮頸癌的健檢對象是20歲、25歲、30歲、35歲、40歲。乳房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大腸癌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進入更年期以後,停止正常排卵,抑制子宮內膜增厚,導致月經形成的黃體素分泌漸漸停止。另一方面,在完全停經之前卵巢持續分泌雌激素,停經後芳香(aromatase)以雄激素為材料,合成少量的雌激素。這2種荷爾蒙如果不平衡,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厚,有時候會出現「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其中20%至25%會轉變為子宮內膜癌。生育次數少、沒有餵母乳容易罹病因此,過40歲以後,就要定期去婦科接受子宮內膜癌檢查。檢查是從子宮頸伸入細長的專用器具採取子宮內膜細胞。另外也有很多醫療機構會加上陰道超音波檢查,可一併檢查子宮狀態。停經後如果有不正常出血,更要特別注意。子宮內膜癌發病的原因跟雌激素有關,因此容易罹病的類型與乳癌高危險群類似。初經年齡早、停經年齡晚、沒有懷孕、生產的經驗或生育次數少、沒有餵母乳。另外,還有為治療更年期障礙,曾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單獨服用雌激素。如果是以雌激素搭配黃體素藥物的荷爾蒙補充療法,就不會增加風險。口服避孕藥有好有壞另外,口服避孕藥可能會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但相反地會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避孕藥含黃體素能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減輕月經的負擔。有肥胖的傾向 如果脂肪細胞擴張、肥大,雌激素的分泌量也會增加。(本文摘自/要美也要長壽/天下雜誌出版)

肥胖又抽菸 小心產後大出血

肥胖又抽菸 小心產後大出血#月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產婦一旦出現產後大出血,嚴重甚至可能致命。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產房主任陳震宇指出,產後大出血與惡露最大差別在於,產後大出血時,出血量往往很多,呈鮮紅色,如果出血量「超過平常月經的最大量」,或合併心跳、血壓的變化,必須立刻就醫,以免情況持續惡化。產後出血 發生機率約4-6%​陳震宇醫師指出,一般而言,胎兒出生後陰道出血量在500毫升以上,剖腹生產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便稱為「產後大出血」。胎兒出生後24小時內出血為「立即性」產後大出血;生產24小時後、6星期內出血則稱為「延遲性」產後大出血。產後大出血發生機率約4-6%,陳震宇醫師表示,產後大出血發生率與生活、飲食習慣關係不大,常見危險因子包括產程較久、急產、患有子癲前症、接受產鉗或真空吸引等器械輔助生產、絨毛膜羊膜炎患者等,若巨嬰、雙胞胎、羊水過多等,造成子宮擴張過大,也會增加產後大出血風險。產後大出血 不影響流產風險雖然產後大出血可能對產婦健康帶來威脅,不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這一胎出現產後大出血的女性,下一胎出現懷孕併發症風險並不會特別升高。這項英國亞伯丁婦產醫院團隊所進行的研究,分析1986年至2005年間3萬4千多名產婦數據,結果發現,無論產婦有無產後大出血,懷孕併發症、流產風險都一樣,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婦產科醫學期刊〉(BJOG)。年齡大、體重重、抽菸容易大出血研究作者蓋爾‧佛勒頓醫師研究團隊也發現,年齡較大、體重較重的新手媽媽,以及抽菸的人,較容易出現產後大出血。佛勒頓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對於女性與其伴侶而言,產後大出血常帶來很大壓力,有些女性也許憂心到不願再次懷孕,這項研究報告可讓女性較為放心。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產科醫師勞拉‧李蕾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建議,女性若要避免產後出血,懷孕時最好維持健康、合理體重,避免體重增加過多、降低產生巨嬰機率。另外,由於生產會失血,建議飲食要多補充鐵質,提升體內鐵質儲存量,以應付生產所需。(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想要好「孕」到 睡前泡泡腳

想要好「孕」到 睡前泡泡腳#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7歲楊姓女性金融主管,生活緊張忙碌,結婚4年多一直無法受孕,就診婦產科檢查卻無異常,吃過排卵藥也作過人工受孕都失敗,也曾於北部看過中醫,但始終「孕氣差」,就醫問診後發現,患者身體緊繃、不易入眠,早上起床嘴巴苦苦的,經前乳房脹痛,經期莫名發脾氣問題,總是控制不了情緒。月經來量偏少、痛經、頭痛另一名35歲鄭姓女工程師,結婚2年多無法受孕,就診婦產科檢查無異常,吃過排卵藥也作過人工受孕都無成功,轉而尋求中醫治療,該患者很投入工作,尤其是靈感一來,總是三餐不正常、憋尿,常熬夜、睡眠品質差多夢,月經來量偏少,痛經,頭痛,發脾氣,乳房脹痛等不適症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王淑秋表示,臨床上常會遇到西醫檢查都正常,卻一直無法受孕的患者,他們的共同症狀為平日工作壓力大、個性急、肩膀痠緊、有不易入眠、淺眠、多夢等睡眠障礙、久坐少運動、經前乳房脹痛、經期莫名發脾氣等,此為「肝氣鬱滯」,情志抑鬱、氣血不和、衝任不能相滋、胞脈不暢,而不能攝精成孕。壓力大對於不孕症風險高出1倍王淑秋醫師指出,2014年「人類生殖醫學期刊」曾以501對夫妻研究發現,壓力大對於不孕症風險高1倍,2016年「流行病學期刊」以400名40歲以下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女性在排卵期壓力指數上升1單位,受孕率下降46%。生活步調慢一點 懷孕就能快一點除了運動之外,也可透過穴道舒壓按摩,包含「太沖穴」、「三陰交穴」,醫師除了給予疏肝理氣藥之外,針對個人不同體質給予處方用藥,欲懷孕者每周應至少運動3次,散步或練瑜珈,睡前雙腳也可泡熱水,生活步調慢一點,懷孕就能快一點。

頭暈月經遲 就醫才知懷孕!

頭暈月經遲 就醫才知懷孕!#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月墮胎潮」是指暑假期間許多未成年男女偷嚐禁果導致懷孕,開學後紛紛出現至醫院求診墮胎之現象,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這些未成年懷孕的孩子除了缺乏避孕知識之外,也缺乏了懷孕等相關知識,許多未成年少女懷孕、肚皮隆起誤以為變胖,往往都等到頭暈噁心、腸胃不適就醫,才意外驗出懷孕。懷孕出期出血 誤以為是少量月經依據內政部統計104年未滿20歲的懷孕女性總計3,167人,占了全台灣產婦1%,衛福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鍾文振表示,許多未成年孩子是因為沒有避孕的知識而導致意外懷孕,據了解有些孩子平時經期不穩定,平常不會關心、計算自己的月經週期,有些孩子則是把懷孕初期的出血徵兆,誤以為是比較少量的月經。全程使用保險套 成功率達8至9成常見的避孕方式有安全期避孕法、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使用保險套,其中最方便的避孕法便是全程使用保險套,民眾可至便利商店或藥局購買,其成功率可達8至9成,可以避免精子與卵子相遇,購買方便且無副作用,既可避孕又可預防性傳染疾病,若使用方法正確並搭配其他的避孕方式,可以有效避孕。月經出現延遲 應保有警覺發生性行為的年齡下降,洪弘昌院長呼籲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應具備正確的兩性觀念與性知識,家長也應多關心子女的狀況,避免在成長過程中便因意外懷孕而中斷求學、付出不必要之代價,醫師並且提醒在性行為之後的月經出現延遲,就應保有警覺,不能排除懷孕的可能,若是未成年者更應盡快尋求相關醫療協助。

90阿嬤回春月經來?竟是婦癌上身

90阿嬤回春月經來?竟是婦癌上身#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停經多年月事突然來,可別以為是回春,當心是疾病的徵兆!一名今年90歲的阿嬤, 最近護理之家及女兒發現她的尿布上,偶爾會有紅色的血絲,起先以為是因中風過後,長期吃抗凝血劑及促進血液循環的阿斯匹林的緣故,但是接下來卻發生如月經般大量的出血,送到醫院急診室,檢查是第一期下子宮頸癌造成大量出血,於是使用微創手術進行了子宮頸癌切除術,徹底清除病灶。子宮頸癌症狀不明顯 莫名出血恐已中晚期亞東醫院婦產部莊乙真醫師指出,子宮頸癌患者常是無症狀,通常要到變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示出來。大部份最常見的症狀是性交後出血,陰道不正常的出血,以及惡臭的陰道分泌物,此階段可能已到中晚期了。子宮頸細胞異常增生和早期子宮頸癌,可藉子宮頸抹片檢查和骨盆腔檢查偵測出來,但如果子宮頸癌侵犯到子宮旁臨近的正常組織和骨盆腔壁的神經時,則會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疼痛、及因尿路阻塞(可能是腫瘤壓迫輸尿管)而造成腎盂積水的現象。因此為防癌症悄悄上身,醫師呼籲,女性應定期一年做一次子宮頸癌抹片篩檢,若有異常,再進一步進行切片檢查。 

熱衷選舉壓力大 她月經失控天天見紅!

熱衷選舉壓力大 她月經失控天天見紅!#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選情也影響月經周期?醫師指出,最近有名剛滿20歲「首投族」的陳姓女大生,因為支持某候選人,選舉活動都參加,每天也僅盯著網路看選情,持續3個月的緊繃情緒,導致月經量突然變得少而稀,色澤變淺。另外也有名婦人因為幾乎天天見紅,點點滴滴,護墊要用整個月,各種月事問題讓熱衷選戰的女性困擾不已。壓力、生活習慣改變  恐影響月事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彥仁醫師指出,月經正常規律的報到,是女性身體健康的指標,如果壓力大、焦躁或生活習慣改變、劇烈運動等,確實會影響月事,無法正常排卵造成不規則出血,中醫師會根據經血的量多量少、色澤的深淺濃稠來作辨證論治。陳彥仁指出,異常月經在中醫多半以溫和方式,讓身體恢復平衡狀態。治療重點前期在活血,主要是正本清源、查察病因病機,後期則著重經期調整,調理脾肝腎為主,以改善體質、調節荷爾蒙。作息調整好為首要 四物飲品經期完再喝而選舉結果已經底定,患者要減少月經困擾,需應讓生活恢復規律,飲食及睡眠正常;若是生活習慣、排便與睡眠突然改變或是進行劇烈運動、減重等,都可能使經期改變。另外,有些富含雌激素的營養食品,也有可能會影響經期,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醫師。 因此他也呼籲,一般女性民眾要讓經期正常,主要需從情緒管理做起,適時的放鬆心情,還有平時少吃冰冷食物或飲料,可喝溫熱的茶飲,藉此舒緩心情。另外相關的四物飲品或燉品,因為具有補血與活血功效,所以建議在經期結束後食用比較適合。

子宮肌瘤作祟!棉條擋不了 經血狂流一個月

子宮肌瘤作祟!棉條擋不了 經血狂流一個月#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她的月經真的來整整一個「月」,原來是子宮肌瘤所害!一名34歲的楊姓女子,2年前開始經血量變大,漸漸的無法再使用衛生棉條,還曾因經血量多走在路上時,血順著腳而往下流的尷尬情形,所以後來就只能使用流量大的衛生棉,且需常常更換,讓患者非常困擾。前年初,經血來了30多天,導致血紅素過低,整個人暈眩緊急送醫輸血,所幸經手術切除近10公分的肌瘤,不僅解決經血過多問題,且受術後不到1年就發現懷孕了。此名女子與英國籍丈夫結婚後長居愛爾蘭,經由當地醫師檢查後,經血量變大,確診是子宮腔內外各長出1個2公分大小的肌瘤而造成,但醫師告訴她如要手術恐傷害子宮而造成不孕,因此只開了藥物來控制經血量。直到後來回台時,家人介紹到童綜合醫院看診治療,接受手術切除肌瘤。肌瘤近10公分大  手術需分多次童綜合醫院婦癌科劉錦成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子宮腔內的肌瘤因為長的很深入子宮腔內膜,所以整顆肌瘤近10公分非常大,只能先切除表層肌瘤,再施打3個月的停經針來讓肌瘤萎縮,肌瘤萎縮後再進行另一次子宮鏡手術將肌瘤完全切除,手術順利並未傷及內膜。而且,沒想到受術後不到一年時間,104年初就發現懷孕,讓她與先生非常的高興。經血量變多、莫名腹痛是徵兆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因肌瘤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的表現癥狀,如經血量多、下腹痛、頻尿、壓迫等症狀;像是個案的肌瘤是一種向子宮腔內生長稱粘膜下肌瘤,會引起月經過多、不規則出血、不孕和流產等情形,若長期經血過多還會導致貧血的發生。劉錦成也呼籲,若民眾發現經血量變大、腹部莫名疼痛、白帶不正常等情形時,應尋求醫師的診療,以解除身體的不適或避免症狀更加嚴重。

月經不來+暴肥 妙齡女罹多囊卵巢

月經不來+暴肥 妙齡女罹多囊卵巢#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許多女性對於「好朋友」沒準時報到常不以為意,當心是多囊性卵巢所致,若未適當治療,嚴重恐會導致子宮內膜癌。一名28歲的王小姐,自初經來潮就不太準時,而且還滿臉痘花,到高中時,月經週期愈拉愈長,量愈來愈少,但她不在意,甚至暗自高興沒有月經正好;出社會後輪三班工作,體重已超重20公斤,而且毛孔粗大,手毛腳毛變很長,還出現閉經2個月,就醫才確診是多囊性卵巢,經中醫調理半年,月經週期逐漸恢復正常。月經短於21天、長過35天要當心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黃珏頴醫師表示,多囊性卵巢盛行率約5~10%,好發於年輕女性,但很多女性對於生理期不規律常不以為意。直到毛孔粗大、滿臉痘花、體毛長,或是到了適婚年齡,面臨生育壓力時,才會尋求醫師協助。而他也補充,若是月經週期短於21天或超過35天,就屬於月經紊亂。該病在中醫常見於痰濕型及腎虛型體質的人,因此治療多以補腎化痰藥為主,輔以活血調經藥,並配合針灸治療。但黃醫師強調,其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需要的是調理體質,用藥僅是治標的方法,若想治本,需從生活習慣著手;建議病患平日還是須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運動規律及減少壓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