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

幼童打鼾小心!睡眠呼吸中止阻礙發育

幼童打鼾小心!睡眠呼吸中止阻礙發育#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歲的男童佑佑因嚴重鼻塞與打鼾持續1年以上,睡覺張口呼吸,每個月都會感冒,近一年因呼吸道嚴重感染住院3次。檢查發現扁桃腺及鼻子後方腺樣體腫大,造成上呼吸道狹窄。採用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術,術後睡覺打鼾大幅改善,鼻子變暢通,也不再容易感冒。睡眠檢查顯示呼吸中止次數從原本的每小時50次降至1.5次,完全沒有缺氧情形,恢復健康快樂的生活。高達9成以上打鼾的幼童 都有睡眠呼吸中止雙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李威翰指出,上述案例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發生原因為睡眠時肌肉及神經放鬆,導致原本已經狹窄的呼吸道更加阻塞,影響睡眠品質及缺氧。根據統計,「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孩童發生率大約5%,最常見的年齡是2歲到6歲,腺樣體、扁桃腺肥大、肥胖是主要的危險因子。最常見的症狀是習慣性打鼾,高達9成以上打鼾的小朋友都有睡眠呼吸中止。其他常見夜間症狀包含口呼吸、呼吸聲吵雜、目擊呼吸停止,夜咳及嗆到,睡不安穩及盜汗;白天症狀包含易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問題及行為問題,甚至有些被診斷為過動症。兒童睡眠中止的情形,如果每小時超過一次呼吸中止是輕度,5次以上算中度,10次以上屬重度。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及缺氧會導致小朋友發育不良,臉型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扁桃腺切除術及腺樣體切除術為建議治療方式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終止症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指引,把扁桃腺切除術及腺樣體切除術作為第一線治療方式。李威翰醫師建議,腺樣體及扁桃腺切除可使用新式低溫等離子手術刀,有效降低術後疼痛及加速傷口癒合,手術時間約30分鐘。孩子在3到6歲是腺樣體肥大的高峰,導致呼吸道阻塞及睡眠時打鼾,難以進入深睡眠狀態,使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影響身高;睡覺時呼吸困難必須張口呼吸,時間長致下頜骨過度發育,上唇短厚翹起,鼻唇溝消失,牙齒排列不齊,缺乏表情等,形成腺樣體面容。睡眠不充分,大腦長期缺氧,孩子白天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容易影響智力發育,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且容易暴躁等症狀。李威翰醫師提醒,孩童的成長及學習不能等,如有長期打鼾、鼻塞、白天精神不振等相關症狀者,應儘速至耳鼻喉頭頸外科進行專業諮詢。

孩子長期睡覺打鼾 恐潛藏心衰竭風險

孩子長期睡覺打鼾 恐潛藏心衰竭風險#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玲滿心歡喜準備行李參加國小畢業旅行,3天後卻哭喪著臉回家。父母關心詢問,小玲抱怨全班都知道她晚上睡覺會打鼾,並且嘲笑鼾聲像牛一樣大聲,包括小玲喜歡的男生。孩子夜間打鼾或磨牙,本人很難得知。鼻塞、鼻子不通、反覆性中耳炎及中耳積水等問題多年,睡眠品質差、聽力不佳,影響上課學習成績受影響。經初步鼻咽內視鏡檢查,發現腺樣體增生,醫師建議手術治療。腺樣體反覆發炎增生 影響鼻部、咽喉及耳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邱淑芳說明,鼻咽部可說是上呼吸道免統中的第一關,多數感冒、咽喉炎都是由鼻咽部的淋巴組織發炎最先發作。腺樣體是鼻咽部的淋巴組織,長年鼻子過敏、鼻竇炎、鼻涕倒流,腺樣體會不停的發炎刺激增生肥厚而出現鼻塞、鼻子不通,躺下時尤其明顯,睡覺出現打鼾聲、睡不安穩,甚至刺激咽喉,導致久咳不癒。而鼻咽部緊鄰耳咽管開口,若通往中耳腺樣體增生,造成鼻腔病菌逆行而上,引發反覆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等。藥物治療效果不彰 可考慮進行手術切除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腺樣體過肥厚,妨礙呼吸及睡眠,或反覆發炎導致中耳積水,可進一步接受手術來切除肥厚的腺樣體組織。手術時間只要約1小時,術後可以先喝水,若無嘔吐、吞嚥困難情形即可喝一些冰冷透明液體,如水或蘋果汁。之後可小口進食冷、軟食物(冰淇淋、優酪乳、布丁),2星期後即可正常飲食。術後2星期內孩子不應吃堅硬食物(炸雞、烤麵包、比薩薄餅),可能劃傷喉嚨,導致疼痛和出血。手術中或手術後吞下血液,可能會吐出一些粘稠、棕色液體是正常的。抬高頭部和肩膀,減輕鼻腔腫脹,可以讓孩子更舒適。手術後1星期內,孩子要儘量保持安靜,不要讓孩子進行劇烈運動或接觸性運動。睡眠品質不佳 嚴重恐引發心臟衰竭、腦缺氧邱淑芳護理師提醒,睡覺時過度用力呼吸、無法好好休息,不僅影響成長發育,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導致孩童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控制不佳、易怒、過動等問題,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甚至引發心臟衰竭、腦部缺氧猝死等風險,孩子有打鼾問題,應儘早治療。

睡覺時手腳躁動 恐有腦瘤潛在風險

睡覺時手腳躁動 恐有腦瘤潛在風險#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說到睡眠呼吸中止症(SAS)的症狀,首先會提到的就是「打鼾」和「呼吸暫停」。清醒時,由於呼吸道周圍的肌肉維持一定的緊繃狀態,所以不會有呼吸暫停的狀況發生。但是,進入夢鄉後,肌肉就會放鬆,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暫停。SAS的患者,在從呼吸暫停轉換到呼吸狀態時,打鼾聲特別大。打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指標由於我們無法得知自己睡覺時的症狀。這時可以請同寢室的家人或伴侶幫忙注意。實際上,很多患者都表示「太太說我會打鼾」。相反的,先生注意到太太打鼾狀況的案例卻很少。女性即使知道自己會打鼾,也偏向不就診。儘管如此,並非所有的打鼾症狀都是SAS的前兆。倒頭大睡、喝酒或疲勞時的打鼾,也就是所謂的「慣性打鼾」,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SAS)也經常伴隨睡眠障礙「異睡症」(Parasomnia)。異睡症是指睡眠中伴隨異常的行為,例如大聲說夢話、睡相差、拳打腳踢、磨牙、打鼾、遺尿(尿床)、作惡夢、夜驚(呼喊聲、哀嚎、驚醒)等行為。睡相、腳部動作 亦可成為判斷標準兒童期好發的「夢遊」和常見於高齡者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也屬於異睡症的症狀。每種症狀都發生在睡眠中,因此,醒來後完全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由於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會產生拳打腳踢的粗暴動作,所以可能會對患者本身和同床共枕的另一伴造成傷害,一定要特別注意。另外,有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人,有些也是腦瘤、帕金森氏病、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患者。(本文摘自/睡睡平安/世茂出版)

亞洲人太胖 睡眠呼吸暫停風險增4倍

亞洲人太胖 睡眠呼吸暫停風險增4倍#打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天嗜睡、夜間打鼾,小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國內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約有50、60萬人,因手術有健保給付,是多數患者治療的首選方式;但國內外專家強調,應該優先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呼籲政府健保給付或補助正壓呼吸器,才是國民之福。睡眠呼吸中止症常合併失眠 肥胖者易罹病美國肥胖人口多,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逐年增加。美國杜克大學醫院胸腔暨重症與睡眠專科教授姜安波指出,根據文獻統計,美國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男女分別為14%、5%,多數病患合併失眠的問題。姜安波教授分析,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普遍有脖子粗、上半身壯碩的共通點,有家族史者機率更高,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罹病的機率也隨之增加;而不同人種機率也有差異,例如黑人、拉丁人的機率較高。夜間打鼾、白天嗜睡 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根據統計,雖然亞洲人身材較小,但呼吸道較窄,若有肥胖問題,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高出4倍,目前國內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為2.4%,病患BMI指數平均為27。姜安波教授說明,包括先天顏顱骨骼結構異常、口咽部軟組織下垂、咽喉部肌肉鬆垮、鼻中膈彎曲,以及肥胖,都可能造成呼吸道狹窄,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多數病患因為夜間打鼾、白天嗜睡,以及容易疲倦,進而會就醫求診。美居家睡眠檢測篩選 首選正壓呼吸器治療姜安波教授指出,美國睡眠檢測發展較快速,目前趨勢為先透過居家睡眠檢測篩選,再到醫院睡眠中心做睡眠檢測,好處是及早得知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並且及早接受治療,目前首選治療方式為使用正壓呼吸器,不具侵入性且安全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國內僅手術有健保給付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手術、止鼾牙套及正壓呼吸器三種治療方式;事實上,根據統計顯示,無論引起呼吸道狹窄的原因為何,只要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第一線治療都是使用正壓呼吸器,透過加壓空氣打開呼吸道、維持氣道通暢,達到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而預防發生中風、心房顫動、心臟衰竭,以及降低罹患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風險,但國內僅手術有健保給付,其他治療方式需自費1萬至6萬元不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睡到一半沒呼吸 改善長期打鼾就靠它

睡到一半沒呼吸 改善長期打鼾就靠它#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到一半吸不到氣,當心長期打鼾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52歲的王醫師身材不胖有打鼾困擾,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接受低溫電漿刀治療 精神改善、鼾聲減小王醫師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王醫師在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後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記得接受檢測盡早治療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眠品質差,打鼾、手腳痠麻痛、抽筋通通找上門?當心長時間睡不好,恐增加周邊動脈阻塞機會!,最新研究發現,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長期追蹤10年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 0.8%有睡眠呼吸中止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發現,許多病患天氣變冷睡眠品質下降,於是他從臺灣健保資料庫中,追蹤2001到2010年間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11817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當中,0.8%的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在對照組裡僅0.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校正過其他因子之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容易有動脈循環差 手腳冰冷、行走困難問題黃俊豪醫師表示,因睡眠呼吸中止的病人,睡夢中容易出現全身性缺氧,交感神經系統也比較旺盛,使得周邊動脈容易收縮,造成周邊動脈循環變差,手腳冰冷,產生刺麻痛,甚至導致行走困難,所以一般患者都會認為是周邊動脈血液循環不好的問題。而透過此一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不僅讓患者睡眠受到干擾,甚至還會誘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風險。肥胖者要減重 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黃俊豪醫師指出,在治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要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打鼾是一個新的危險因子,必需要更積極接受治療。此外,建議肥胖者要減重,有上呼吸道疾病要接受手術治療,甚至睡覺時要帶陽壓呼吸器,讓睡眠時氧氣足夠,以預防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同時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等習慣,才能遠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威脅。

火燒心 恐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

火燒心 恐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以為肥胖才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很多人覺得胖子才會打鼾,其實,瘦子也有可能會打鼾,而且也會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會因為慢性鼻炎,以及胃食道逆流,導致這三種病況互相影響,進而導致惡性循環。 慢性鼻炎 也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雙和醫院睡眠中心醫師劉文德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有90%是阻塞型,除了會因為體重增加,上呼吸道軟組織增加,以致容易打鼾引起之外,也與上呼吸道結構有關係,尤其是東方人的臉型結構和西方人不同,再加上台灣氣候潮濕,咽喉與鼻腔常會慢性發炎與腫脹,也是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 胃食道逆流 使睡眠呼吸中止症惡化此外,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和睡覺時張口呼吸有關係;劉文德醫師指出,很多人會因為鼻炎與鼻塞而張口呼吸,甚至沒有鼻塞,都有可能在睡覺時因為咽喉放鬆,而張口呼吸,這不但會使口水蒸發,而且會因為沒有口水去中和胃酸,進而使得胃食道逆流,並且通常都沒有不舒服,但已經使得喉嚨充血腫脹,咽喉浮腫,致使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鼻炎與胃食道逆流互相影響,並且惡性循環。 排除過敏原+睡前不進食+飯後運動要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呢?劉文德醫師進一步指出,除了要排除過敏原改善鼻炎之外,也應該要戒菸,而且睡覺前2、3小時不可吃東西,只能喝水,因為若是胃酸量很多,會加重惡性循環;此外,運動也很重要,運動不只是減重,國外研究證明,從早到晚坐或站,一天下來水份會堆積下半身,兩隻腳有300-500CC的水在下半身的肌肉,平躺才回流,咽喉會有100CC的水,就會惡化呼吸中止症;所以,在晚餐後去走路,對改善睡眠呼吸障礙也很重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你是打鼾族嗎?睡眠內視鏡幫你解決

你是打鼾族嗎?睡眠內視鏡幫你解決#打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覺打鼾呼嚕嚕響,不僅周圍的人會有睡眠困擾,有時睡到一半,自己也會出現呼吸中斷現象,要怎麼控制打鼾是很多人的共同難題。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不只會影響睡眠品質、還會增加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健康危害越來越受大眾注意。睡覺時 每個人呼吸道狹窄部位不同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睡眠中心主任張欣平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治療,除了內科療法如減重及睡覺時戴正壓呼吸器外,使用「呼吸道放大手術」或「口內矯正器」也是治療選擇,因為每位患者睡覺時,呼吸道狹窄部位不盡相同,可以是鼻塞、軟顎及扁桃腺附近肥大、或舌頭後倒、甚至喉部阻塞引起。確實抓到阻塞部位 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根據研究顯示,對上呼吸道阻塞部位的評估,比較清醒時及睡眠時,在50%左右的患者會有差異,要確實抓到睡覺時呼吸道阻塞部位,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睡眠內視鏡就因此而發展出來,張欣平主任表示,在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後,由鼻部置入軟式內視鏡,觀察近似自然睡眠狀態下患者呼吸道阻塞部位及嚴重度。對評估是否有舌根及喉部阻塞非常有幫助。對於先前手術或戴牙套後還未改善足夠的患者,也可用睡眠內視鏡找出殘餘阻塞部位,提供進一步改善方案,對於不想使用呼吸器治療的患者,特別是青壯年、無過度肥胖者,協助他們找出睡眠時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提供針對阻塞部位的治療,可提高療效並減少不需要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