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臉麻口齒不清 頸椎退化害的

臉麻口齒不清 頸椎退化害的#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女性長期左臉麻痛,說話口齒不清還影響食慾,並伴隨肩頸疼痛與頭痛,至復健科就診確診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且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耳大神經的源頭,於是產生左臉麻痛。因考量需儘早解除神經壓迫,醫師藉由增生療法改善其退化性關節炎,經過2次治療,患者左臉麻痛症狀好轉。長期用電腦 成累積性傷害復健科醫師尤稚凱指出,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這名患者頸椎的5個小面關節皆有骨質增生、長骨刺,且已產生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此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第二與第三節頸椎之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屬於頸神經叢之一的耳大神經的源頭,因而引起左臉腮腺部位的麻痛。尤稚凱醫師進一步詢問,原來是患者因工作關係長期重度使用電腦,因此頸椎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造成累積性傷害,影響頸椎穩定度,進而導致關節退化與椎間盤突出。雖然患者常感到肩頸僵硬酸痛,但頸椎的活動度良好,因此完全沒想到會是頸椎出了問題。注射增生藥劑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由於患者長期飽受疼痛之苦,增生療法作法為,在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針對損傷的關節面、頸椎後方韌帶、枕骨後方肌肉群的肌腱等病灶注射增生藥劑,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恢復強韌、穩定頸椎,並幫助突出的椎間盤歸位,進而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疼痛。尤稚凱醫師補充,增生療法的副作用,主要為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而輕微的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勤做肩頸運動、放鬆肌肉、加強肌力尤稚凱醫師最後強調,接受增生療法後,仍須時時防範再次發作,尤其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要檢視並調整電腦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勤做肩頸運動,放鬆肌肉與加強肌力都要兼顧,才能降低疼痛復發的機率、並延緩頸椎退化。

靜脈雷射治療 助加強復健療效

靜脈雷射治療 助加強復健療效#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劉伯伯因急性腦中風導致三度中風入院治療,因左側無力甚至一點知覺都沒有,日常活動時需家人協助移動身體,大部分時間都依靠輪椅或臥床,在醫師建議下,在復健治療過程中配合血管雷射輔助治療,治療後發現患者夜間睡眠品質改善,按壓左手也開始有麻麻的感覺,持續進行30次治療後,左手可以進行抓握、甚至可以拿起水杯喝水。腦梗塞導致腦部局部組織產生障礙腦梗塞是一種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均高的腦血管病,是腦動脈硬化血栓形成,使管腔變狹窄或閉塞,導致腦部局部組織缺血壞死,產生語言、運動、神智障礙等臨床症狀。 靜脈雷射治療能達到微循環的改善衛福部桃園醫院血管雷射治療室護理師王慧萍表示,根據文獻報導,靜脈雷射治療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性質,能引起細胞膜結構和功能變化,提高紅血球膜的穩性,增強紅血球的變形能力,降低全血的黏度和血小板聚集能力,達到血液循環、微循環的改善。清除自由基、減輕腦損傷文獻證實,距離發病時間越短,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效果越好,不但能增加病變組織的供血量,改善腦缺氧及腦組織的代謝;清除自由基,減輕腦損傷並刺激受損神經組織再生,促進癱瘓功能的恢復。患者除了配合傳統藥物及復健治療外,建議可以搭配靜脈雷射輔助治療,提高細胞修護及恢復能力。

簡易彈力帶 居家復健好簡單

簡易彈力帶 居家復健好簡單#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某些民眾會因為長期肩痛影響日常活動,不止穿脫衣物、晒衣服不方便,肩關節也會常感到卡卡、活動不順暢,甚至會出現手臂無法上舉的情形。隨著健康意識頭,健身人數上升,健身活動中不論是彈力球、彈力帶不止能輔助雕塑身體曲線,還可以作為復健運動的輔助道具,經由阻力的訓練改善肌力,增加身體活動功能和靈活性。藉由彈力可讓肩部減少刺激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病房小組長蔡瑋芬表示,當術後病人執行外展、內收、鐘擺運動等復健運動時,常因增大肩部活動角度感到疼痛而中斷復健運動,因此經過共同腦力激盪,決定利用彈力帶的原理來製作肩部輔助復健運動小道具,將隨手可得的橡皮筋,製作成「彈性懸吊帶」。當病人執行肩部輔助復健運動手臂漸進伸長時,藉由彈力可讓病人活動肩部時不會感到疼痛,同時提供患肢肌肉力量的刺激,形成輔助性主動運動,讓病人可持續執行肩部輔助復健運動,早日恢復肩部的活動功能。彈力帶也可透過長度調整改變阻力增強活動度。安全性高、活動力大 不依賴重力為阻力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團隊發現,以50%的橡皮筋加50%的塑膠繩製成的「彈性懸吊帶」,最適用於肩部活動,隨著手伸直程度能適度給予輕度阻力。也因為橡皮筋及塑膠繩取得方便、製作也方便、安全性高、活動性大、不依賴重力為阻力,是一個簡易居家運動訓練的適當選擇,「彈性懸吊帶」製作步驟如下:1) 150公分的塑膠繩對折,於對折的塑膠繩上,每間隔10公分打一個結,總共打4個結,形成5個間距。2) 每8條橡皮筋為一組,每組橡皮筋使用塑膠繩或鐵環做連結,共結5組橡皮筋。3) 塑膠繩尾端(未打結處)綁住橡皮筋即完成。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三餐到啟蒙教育,幼兒的生活起居樣樣都需要父母,父母是最容易能觀察到孩子的第一線,若孩子到了3歲都還是活動力低、肌肉控制能力低、話說不好,家長應懷疑是否為發展遲緩。發現跟同儕的落差 才就醫評估「家裡的小寶貝恩恩今年3歲了,卻還不會跑、不會拿湯匙吃飯、只會簡單的單詞」,有些家長觀察到孩子的情形,對孩子的狀況雖然有些擔憂,但又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心理壓力下,許多父母甚至認為「長大就會好」,等到在家中的寶貝進入了幼兒園,發現跟同儕的落差,才至醫院進行聯合評估孩子是否疑似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許多家長害怕自己與孩子被貼標籤而不敢帶孩子至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進行鑑定診斷、療育服務,但治療師強調,其實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減少壓力與挫折。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醫院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針對孩子特別開闢一個專屬兒童的復健治療環境,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使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在友善的環境、專業的醫療品質中,促進發展狀況、提升潛在能力,讓家長們能夠安心的陪伴孩子成長。復健科周建文主任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積極安排復健,遲緩狀況是可以獲得改善的,家長千萬不要視而不見,只要經過早療,能減輕障礙程度並大幅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   

醫訊/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

醫訊/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頭頸癌患者進行手術、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牙關緊閉、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度不足、頸部肌肉纖維化等症狀,面對這樣的副作用,如何透過確實的復健運動進行改善呢? 亞東醫院將舉行衛教講座,由癌症資源中心物理治療師林慧芬,將在課程中帶您認識放射線治療後的影響,以及如何使用彈力帶的輔助達到復健的目的,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時間:105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下午14:00-15: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二樓J250-J253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709

連筷子都拿不住 原來是網球肘!

連筷子都拿不住 原來是網球肘!#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一名中年卡車司機,因雙手手肘疼痛不堪求診,他不僅無法拿筷子吃飯,有時還會痛到難以成眠,原來他因長年、長時間、長途駕駛,在雙手過度持續用力及未充分休息下,雙手手肘出現「網球肘」,有手臂痠痛、手肘外側一壓就痛的症狀,經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皮下表淺結構、肌腱細微撕裂傷並不是只有網球選手會得到網球肘,約85%的網球肘病人並沒有打過網球,網球肘是一種退化性病變,也就是外側上髁肌腱炎,皮下較表淺的結構受傷、肌腱細微撕裂傷,過度使用手臂肌群的人容易到此種症狀,網球肘發作時可以在手肘關節上冰敷,每天2次,第2天後每天熱敷15~20分鐘。急性發生 反覆使用肌群都會造成網球肘以急性發生居多,任何反覆使用肌群都有可能造成,比如長時間種花、織毛線、提重物等,不過度使用身體某相同部位、過度疲勞,投入工作也別忘了稍作休息,或是放慢速度,若需搬重物,需量力而為,此外,平時也可多訓練肌力,尤其要保持正常飲食及睡眠。以腰、腿帶動手臂伸展 可配戴護具網球肘可以透過藥物和物理治療來改善,患者可透過復健師協助練習伸展,不要因怕疼痛而不練習,若及早治療,可以在2周內恢復原來的活動力,活動時盡量以腰、腿帶動手臂、肩膀伸展,可以配戴護具,保護肌肉的同時避免過度惡化。     

中風復健黃金期 重回生活關鍵

中風復健黃金期 重回生活關鍵#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59歲婦人,過去除了高血壓以外沒有什麼病史,有一天,她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走路跌倒,緊急送至醫院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經住院處置後病況穩定,即協助她進行復健治療。中風易產生併發症 肩膀脫位、褥瘡苗栗大順醫院復健科醫師郭芝蘭表示,中風常造成部分失能的問題,像是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講話口齒不清、失語症、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癱瘓,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肩膀脫位或疼痛、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褥瘡等,因此復健對中風患者非常重要,尤其中風半年內更是復健的黃金期。儀器治療、肌力訓練等物理治療為讓中風患者獲得良好的恢復狀況,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失能情況以及病人中風前的生活與工作狀態,來制定完善的復健計畫,安排適當的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治療內容包含,給予患者儀器治療、誘發技術、肌力訓練及運動等物理治療,讓患者在粗大動作上能快速恢復。另外,在職能訓練部分會針對個案需求,設計符合其能力的治療性任務,利用認知圖卡、洞洞板、筷子、湯匙、曬衣夾等日常生活用品,來訓練認知能力、精細動作及日常生活功能,以強化自理的獨立性,幫助病人能更快回歸正常生活。8成以上 復健後能恢復生活功能早期復健介入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有些無法達成的功能缺失,則可以用輔具或居家環境改造來協助,因此,大於8成以上的中風病患,經由復健的幫助都能恢復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功能與行動能力。 

把握復健黃金期 筋腱重建沒問題

把握復健黃金期 筋腱重建沒問題#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33歲陳姓男子,在加工工廠工作時,前臂不慎遭機具割傷,經緊急送醫後診斷為前臂的筋腱斷裂,骨科醫師馬上替陳先生進行肌腱縫合手術,並在手術後的數天,安排治療師為陳先生訂製手部動態副木,讓他在手術後最短的時間內便開始做被動動作,銜接復健療程,在出院後不久便加入常規的復健治療,讓陳先生在受傷後的三個月內動作隨即回復超過8成。盡早配戴動態副木 進行復健治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少政表示,在肌腱縫合手術以後,如何避免關節僵硬及傷口沾黏,為術後照護及復健的重要課題,肌腱縫合手術的後遺症包括:相關手指動作的障礙、感覺鈍化、肌力及關節活動度下降等;肌腱縫合手術後若手指一直不活動,時間越久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症狀就會出現,因此建議患者當醫師判斷病情穩定後,一定要盡早開始配戴動態副木進行被動動作及復健治療。肌腱縫合復健3階段一般來說,會在肌腱縫合手術以後一週內就製作動態副木,術後一個月內開始復健,持續復健兩個月左右,功能及動作就可以回復受傷以前的8成或以上。肌腱縫合的復健可分為3階段:1)在肌腱縫合穩定的三天到五天內,會由主治醫師判斷是否適合製作動態副木,適合使用的病患在配戴動態副木後,每小時就可以進行最少十次的被動動作訓練,動態副木的設計亦會避免病患過度的動作拉扯,減少肌腱再次斷裂的機會。2)手術後3星期,配合復健師安排,進行物理及職能治療,幫助患者受傷肢體進行一些基本的動作訓練及肌肉放鬆按摩,每一次的復健時間不會太長,訓練內容也相對輕鬆。3)復健2個月之後,患者肌腱縫合之處已經相當穩定,復健治療會加入更多肌力訓練的部份,也會對關節活動度不足的地方加入拉筋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