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

擅自停藥3周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險釀禍#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引發血栓的主因,也是造成中風的最危險因子,一旦血栓剝落,嚴重還可能會致死!日前,一名65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林先生,原本有持續用藥,並早晚量血壓的習慣,但去年因為要切除背上一顆脂肪瘤而暫停用藥,術後也沒有持續用藥,結果才短短3周,他就突然中風、手腳癱軟,所幸發現的早及時就醫、影響不大,而他經過這次經驗後,再也不敢忘記服藥了。小血栓恐致命危機 中風、死亡、心衰竭率高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吳茲睿醫師表示,血栓是凝血系統失衡形成的血塊,常從血管壁脫落,隨著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以致引發靜脈血栓栓塞、肺栓塞、腦中風等,造成致命的危機,其中心律不整是引發血栓的主因,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則是「心房顫動」。如果無法早期確診,提早投藥,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死亡率多2倍、心臟衰竭多3倍,所以,建議在民眾在平時可透過自行把脈來檢測,一般來說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跳動頻率規則,但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則可能會高出許多、強弱不一、頻率雜亂,一旦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傳統抗凝血藥物綁手綁腳 易與食物交互作用在治療方面,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謝育整醫師表示,阿斯匹林僅能降低約2成引發腦中風風險,而傳統藥物可邁汀,則在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其中包括易與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深色蔬菜、大蒜、葡萄糖胺、銀杏、魚油),導致藥效增強或減弱,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但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必須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預防中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多了一項口服抗凝血劑的選擇,不需調整劑量、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因此,民眾可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抗老、減少中風率 蔓越莓6大好處

抗老、減少中風率 蔓越莓6大好處#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素有北美的紅寶石之稱的「蔓越莓」,因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鐵質、單寧酸、類黃酮素、前花青素等,不僅可幫助體內清除過多的自由基達到抗老的功效外,還能降低泌尿道感染風險、抑制大腸桿菌的黏附、降血壓等,所以,近年來成為了被受重視的天然水果。蔓越莓抗氧化酚類多 助中和體內自由基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蔓越莓的好處,《優活》整理出6大功效,但要提醒民眾,蔓越莓只是「食品」,並不能取代藥物,且除了要留意蔓越莓本身的含醣量外,還要注意額外添加的糖份,以免保健不成,得到反效果。1)減少心臟病、中風風險/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美國農業部找來了56位受測者進行為期8週研究,一組每天飲用兩杯8盎司的低熱量蔓越莓汁,另一組則飲用色澤口味接近的安慰劑飲料。結果發現,每天飲用兩杯低熱量蔓越莓汁者,不管在血壓、血糖、血脂、C反應蛋白等上都有明顯的改善,且長期累計下來,還能降低10%的心臟病風險、15%的中風。2)抗氧化力強/因蔓越莓所含眾多抗氧化酚類,如花青素、初花青素、黃酮醇,有助於中和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對抗老化、抗癌有著相當大的好處。3)預防尿道感染/蔓越莓中的前花青素,可使泌尿道內皮光滑,讓細菌不易附著,進而降低風險,但蔓越莓代謝物在尿液中的有效濃度,大約只能維持8小時,所以,曾有研究建議民眾一天內食用兩次以上效果最好。4)降血壓/2012年時美國農業部找來了56名受測者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研究,結果發現服用低熱量蔓越莓汁者血壓明顯降低,而與蔓越莓中的抗氧化劑有關。5)抗過敏/蔓越莓因有含前花青素(OPCs),可減少發炎反應及組織胺的釋放,以減少皮膚過敏。6)降低胃潰瘍發生率/由於胃潰瘍的發生,大多都是因幽門螺旋桿菌長時間附著在胃黏膜上,對胃部造成傷害,進而引發細菌性胃潰瘍所致,所以,若透過長時間食用蔓越莓的話,就能抑制細菌黏附在胃中。

夏季天氣熱!心血管疾病患者易脫水、中風

夏季天氣熱!心血管疾病患者易脫水、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溫室效應造成的地球暖化,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所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多留意病情變化及中風風險,因為天氣炎熱時,身體新陳代謝會變得比較旺盛,進而容易脫水,一旦脫水,心跳就會加快,血壓也會上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造成威脅。且室外攝氏36度,而室內冷氣房溫度只有攝氏25度,由室外進入冷氣房時,中風風險就會大為增加。無法流汗、頭痛 皆為徵兆之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宜蘭縣衛生局提醒民眾,一旦出現任何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燥變紅、心跳加速、無法流汗、頭痛、噁心,甚至迷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就要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了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穿著棉麻衣物、多喝水 避免中暑好方法既然如此,到底該如何預防中暑?劉建廷局長提醒,第一是盡量避免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日曬最為強烈的期間在戶外活動,否則至少要採用適當的物理防曬,如遮陽傘、大草帽,而外出時的衣著則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品,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第二記得水分的補充,至於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最好不要外出,環境方面加裝窗簾,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免產生更多的熱量,皆是避免中暑好方法。

超傷腦!中風=大腦瞬間老化八年

超傷腦!中風=大腦瞬間老化八年#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雖然大腦老化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但若是長期接觸空氣汙染、飲食不當、抽菸、酗酒等時,就會加速老化速度,導致腦細胞死亡、萎縮,進而影響到細胞正常的功能,以致於各種問題紛紛找上門!但除了這些之外,日前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中風對大腦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因為只要一中風,它就會使大腦功能老化近8年,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中風期刊》。不分種族 中風都會對大腦產生傷害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針對4900名65歲以上長者進行長達12年的研究,其中包括27項認知測試,結果發現,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只要中風後,不管是記憶力、認知功能等都會明顯下降許多,且大腦更會在一夜之間老化了近8年,完全推翻了先前黑人容易有認知功能問題的說法。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從此研究結果看來,中風對大腦的傷害,在種族上並沒有任何差異,所以,建議民眾要積極的預防中風,像是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戒菸,以及讓身體保持於活躍的狀態等,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大腦老化的速度。多運動、攝取地中海飲食 有助於保護大腦除了預防中風、降低接觸增加大腦老化速度的危險因子外,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多運動、攝取地中海飲食可能保護大腦健康,讓腦袋不容易老化,因為地中海飲食含有大量的新鮮蔬果、雞肉、海鮮、堅果等,有助於減少大腦中小血管的損傷,降低中風、失智症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能保護大腦健康不易老化。至於運動,因為有助提升大腦整體功能,特別是會增加海馬迴體積,所以,可使大腦老化逆轉1至2年。

好消息!口服糖尿病藥物具心血管安全性

好消息!口服糖尿病藥物具心血管安全性#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第2型糖尿病患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因此用藥的安全性格外重要。最新跨國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用藥DPP-4抑制劑中常用的sitagliptin,不但能控制血糖,同時不會提高因心臟衰竭住院、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重症與致死風險,確認心血管安全性!本週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糖尿病醫學年會中,TECOS(Trial Evaluat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with Sitagliptin)大型糖尿病藥物臨床研究結果正式發表,確認sitagliptin藥物具有心血管安全性,論文已同步刊登在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研究:Sitagliptin不會提高心血管重症與死亡風險DPP-4抑制劑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新機轉降血糖藥物,研究顯示,和安慰劑組相比,服用sitagliptin可使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治療期間因病情惡化而改用胰島素治療的人數也明顯較少。更重要的是,該藥物的耐受性與安全性良好,不會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重症與死亡風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TECOS更進一步證實,屬於DPP-4抑制劑類藥物的sitagliptin,也不會增加病患因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這項發現,為sitagliptin的安全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臨床研究參考。「第2型糖尿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因此,了解降血糖藥物的心血管安全性非常重要。」TECOS研究共同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糖尿病藥物與試驗中主任Rury Holman教授指出,TECOS的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種族、病史等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sitagliptin均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TECOS研究為隨機雙盲試驗,受試者共14671人,來自全球38個國家,年齡50歲以上,均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332名受試者在原有用藥外,併用DPP-4抑制劑藥物sitagliptin;另外7339名控制組的受試者則併用安慰劑。兩組受試者平均追蹤3年,最長達5.7年。

她反覆中風20年 竟是開放性卵圓孔所致

她反覆中風20年 竟是開放性卵圓孔所致#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反覆中風找不到原因,恐是開放性卵圓孔在作祟!日前一名66歲的黃女士,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但卻在42歲那年突然中風,經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且多年來反覆發生數次小中風,直到有次感到胸悶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有開放性卵圓孔問題,所幸在接受導管手術將卵圓孔閉合後,大幅降低再次中風的發生率。約有5~20%的人 卵圓孔沒有自動關閉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鄭詩璁醫師表示,心臟卵圓孔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會自行閉合,將左右心房完全分隔開,不再有由右到左的分流,但如果卵圓孔該關閉而未關閉,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卵圓孔,根據統計指出,約有5~20%的人卵圓孔沒有自動關閉。一般來說,開放性卵圓孔不會有症狀,但患者在做激烈運動、潛水、甚至咳嗽或用力憋氣時,血流就可能從右心房分流至左心房,且一旦發生在易產生靜脈血栓的情形時,就可能造成暫時性腦缺血或阻塞性腦中風,若未妥善處理,後續造成再次中風或心律不整的機會便會大幅的增加。中風多次找不到原因 恐與開放性卵圓孔有關根據臨床研究,大約有4分之1的病患無法確認中風原因,其中有許多和開放性卵圓孔呈正相關,具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患者,即便使用藥物治療後,再度中風的機率仍舊很高。因此提醒民眾,中風後若多次檢查仍找不到原因,可能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開放性卵圓孔問題,以提早治療來降低再次中風的機率。

高血壓患者睡太多 恐增14%中風機率

高血壓患者睡太多 恐增14%中風機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賴在床上不起來,當心恐增中風危機!日前,在美國有項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的睡眠時間,如果少於6小時或多於8小時的話,都會增加中風、腦出血的風險,尤其睡超過8小時者中風機率更大,由此可見,高血壓患者除了在飲食上需多留意外,就連睡眠時間也要有所控制才行,以免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睡多睡少都不好 每日應以7.5小時為佳該研究主要是由紐約西奈山醫院,針對逾20萬名高血壓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睡眠研究,結果發現,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者,中風機率將增11%;5~6小時者增6%;7~8小時者增11%:超過8小時者則增14%。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得知睡眠與中風間的關連,但這可能與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代謝能力有關,且從研究結果看來,不管睡多睡少都對身體不好,反而每天應睡滿7.5小時為佳。

全台457萬高血壓大軍 深陷中風危機

全台457萬高血壓大軍 深陷中風危機#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一直以來不僅為國人普遍罹患的疾病外,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腎臟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雖然如此,但它卻經常被人忽略!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國內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3.7%,也就是說,平均每約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高血壓,若以103年底全國18歲以上人口估計,目前全國約有457萬位高血壓患者,因此,提醒民眾別輕易忽視高血壓問題。高血壓患者罹患腦中風 是常人的2.84倍國民健康署邱署長表示,國內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不再呈現下降趨勢,反而在102年時,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共造成34,040人死亡,平均約每5位中,就有1人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此外,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也發現,高血壓患者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分別為沒有三高民眾的2.84倍、1.93倍及1.66倍,由此可見,不管是高血壓本身,或是其後續衍生的心臟病及中風等問題,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8歲以上者有4分之1 過去一年未量過血壓瞭解自己的血壓值是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所以,國健署提出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一旦血壓超過40/90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而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病人,更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了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也可藉此顯示生活型態改變與高血壓藥物之控制情形。但根據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8歲以上沒有三高者,有4分之1在過去一年內都沒有量過血壓,其中18~39歲在過去一年內都沒有量過血壓的比率則高達3成,由此顯示,國內民眾量血壓的行為還有待強化,尤其是年輕族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