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罹罕病又貪吃肉 他小腦血栓險中風

罹罕病又貪吃肉 他小腦血栓險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代謝性肝臟疾病患者,飲食習慣要注意,一不小心恐引起多種併發症!日前,一名28歲的陳先生,在出生後因新生兒篩選,診斷為高胱胺尿症,肝臟代謝異常,尿液中會排出大量的高胱胺酸,因此,終身不得接觸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但忍了數十年後,開始吃起大魚大肉,結果卻使得他陸續出現眼球水晶體脫位、韌帶脫臼、小腦血栓等症狀,差點險中風,直到後來接受肝臟移植,狀況才逐漸好轉。若無接受治療 平均壽命只有20歲而已台北榮總兒童遺傳代謝科牛道明醫師表示,代謝性肝臟疾病是因肝臟基因缺陷,造成肝臟無法產生足夠代謝身體廢物,以及營養生成物的酵素,導致許多神經、血管等系統的疾病,雖然每種罕見疾病發生率大於十萬分之一,但對病童及家屬而言,是個極為沈重的負擔。在治療方面,某些代謝性肝臟疾病,可用特殊配方食物及藥物控制,若以高胱胺尿症為例,若無飲用特殊奶粉、接受治療的話,除了會面臨智力受損、失明外,平均壽命也約在20歲左右而已。此外,某些疾病則以肝臟移植治療效果較佳,代謝性肝疾病本身肝臟可能除了缺少特定酵素產生以外,並無肝硬化的狀況,肝臟移植主要是補充其所缺少的酵素。

講話不清、手腳無力恐是中風 急救黃金期僅三小時

講話不清、手腳無力恐是中風 急救黃金期僅三小時#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幾天氣溫變化大,若身旁朋友或家中親人,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手腳無力,就得要強烈懷疑是突發中風,苗栗就有一名七十歲老翁,某日傍晚四點多,突然說話不清,左半身無力,趕緊送醫後,發現是梗塞性腦中風,經施打血栓溶解劑後,目前狀況恢復良好,並無明顯後遺症,醫師就提醒搶救中風黃金期為三十分鐘內,若發現旁人有明顯中風症狀,務必趕緊送醫,才能減緩中風失能或喪命的危機。苗醫神經內科醫師陳伯南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腦中風僅次於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嚴重威脅民眾生命和健康,而最近天氣較冷,腦中風病人明顯增加,尤其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應小心注意。中風病發三小時 搶救黃金期他說明,腦中風的類型包括腦出血、腦梗塞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目前對於非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最明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病發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健康。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疾病方面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等。生活形態方面如,抽菸、過量飲酒、缺乏運動、肥胖、及嗜吃鹽、咖啡、茶、高膽固醇飲食、情緒不穩定等,均極易增加腦中風發作的可能,其他如紅血球過多症、口服避孕藥、服用某些藥物(安非他命、海洛因)等,亦可能誘發腦中風。陳伯南再次強調說明,雖然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是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因此,提醒民眾,若出現中風前徵兆時,應立即送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口罩擋不了霾害 醫:慢性呼吸道患者少出門

口罩擋不了霾害 醫:慢性呼吸道患者少出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國霾害嚴重,東北季風將霾帶到台灣來,造成台灣空氣汙染,而南投醫院也提醒民眾,一般口罩無法防護霾,建議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在霾害嚴重時,減少出門次數。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醫師表示,霾是車輛、工廠所排放的汙染物,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在逆溫層下方堆積,加上光化汙染、降水偏少、幅合、大氣擴散條件不良所形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細懸浮微粒 恐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而且粒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對健康影響很大,此細懸浮微粒進入人體後,在肺部吸收,造成肺部以及全身性的傷害,易形成慢性支氣管炎、細支氣管擴張、肺水腫或者是支氣管纖維化等症狀,使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狀加劇,甚至引發急性發作之狀況。因此,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呼籲民眾,在環保署發布霾害新聞消息時減少出門,平時亦可至環保署網站查詢空氣品質現況,查看台灣各地區的細懸浮微粒指標,當細懸浮微粒濃度達36 μg/m3(第4級),少至戶外活動,以保護呼吸道以及肺部遭受侵害。若感到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加劇時,需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春節狂吃血液恐「結塊」 中風危機飆

春節狂吃血液恐「結塊」 中風危機飆#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的團圓日,但其實充滿許多「危險因子」,都易引發中風。如過年時食用較多高脂、高鹽的食物,及更多抽菸的機會,都會讓血管收縮與血壓升高。還有長時間坐在麻將桌上,忘記補充水份,血液變得濃稠;在春節團聚期間,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導致中風的風險上升。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神經內科劉建良醫師指出,腦中風在寒冷冬天更是好發季節。中風血凝塊產生有3個主要成因:血液過度濃稠、心律不整及血管內壁損傷,凝塊會變成血栓,當血栓進入腦血管,就會引發中風。久坐不動  恐增中風機率劉建良醫師也提到,每年過節都會看到媒體報導有如下的報導:「春節摸八圈  久坐恐塞血管」、「過年摸八圈  摸到送醫急救」,但從醫師角度來看,問題不在打麻將,而在於久坐不動而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冬天久坐感覺遲鈍的老年人就不會察覺自己口渴,長久不喝水,或是喝了很多利尿的茶葉或咖啡,身體脫水而不自知,同時茶葉或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導致血壓飆升。春節團聚  健康習慣不能夠「放假」另外,打麻將時牌友的二手菸、熬夜時吃高脂高鹽的宵夜,以及缺乏睡眠而增加的壓力荷爾蒙等等,都是讓中風風險增加的不利因素。因此,與其說要戒掉春節打牌習慣,劉建良認為,倒不如將冬天保養原則應用在農曆春節的生活裡,讓健康習慣不因春節而「放假」。首先,不要因寒冷就一直想要進補,吃得好就容易吃進高脂、高糖和高鹽分,所以一年四季的飲食應該要避免三高,不因特殊年節而有改變,是保健的首要原則。其次,規律運動能讓血液有較好的流動,降低血液滯留風險,促進血管內壁健康。

跨年倒數321!他立即中風半身癱瘓…

跨年倒數321!他立即中風半身癱瘓…#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距離不久之前的跨年夜,已經悄然過了三周左右,但卻有一名馬來西亞華僑何姓男子,在這三周之內,全都住在台中中國附醫的病房裏頭,因為他在跨年倒數之後,竟然就立即中風,差點要了他的命!欣賞不了跨年煙火 男子歷經生死關頭跨年到數54321,本應要聚精匯神的好好欣賞跨年煙火,但這名男子卻得立即與死神搏鬥!馬來西亞華僑何先生一家三口,難得來台中參加跨年,不料才倒數完畢,他就急性中風昏迷,立刻送到附近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搶救,到院時他已奄奄一息,右邊肢體全部癱瘓。神經科主治醫師陳睿正說,當時電腦斷層顯示,他的左中大腦動脈阻塞,血流灌注缺乏。面對這麼嚴重的大血管阻塞,如果錯過病發後的黃金三小時,通常只能選擇保守治療,且預後極差,餘生將很可能患側全癱,靠鼻胃管餵食,生活無法自理,甚至因腦水腫死亡。所幸經過得宜的搶救之後,三周還歷經多次手術,出院時除有些微的語言障礙之外,並無影響四肢功能,讓何男的家屬直呼,台灣的醫療真是了不起!

冬天清晨夜尿 瞬間溫差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冬天清晨夜尿 瞬間溫差恐引中風、心肌梗塞#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當季節來到冬天,氣溫就如同溜滑梯般越降越低,尤其半夜想上廁所時,更能感受瞬間溫差。當夜尿來襲時,大多數人都抱持著能忍則忍的心態,真受不了才會起身如廁,但對於老人而言,因泌尿系統逐漸失去功能,尿意變的更加明顯,導致老人家容易在半夜起身時,因瞬間溫差,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所以,醫師建議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使用集尿器,來避免半夜起身如廁,所產生的心血管疾病問題。為避免如廁不喝水 恐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袁明琦醫師表示,冬天半夜起來上廁所,容易因瞬間的溫差,對心臟、血管造成較大負擔,一旦供血量不足,就會引發心肌梗塞等問題。因此,有多數民眾為避免半夜起來上廁所,就習慣在睡前開始不喝水。然而,這樣的行為恐會增加疾病的好發率,因為飲用熱水、熱湯等,有助於保持體內水分,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內部熱能,一旦什麼都不喝,就會導致內外皆冷,增加心肌梗塞風險。不僅如此,當血液供血量不足時,也會引發腦中風。攝護腺肥大恐有排尿障礙 使用紙尿布易引起濕疹、異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排尿困難的老年人,為了解決夜尿,使用尿布成了最佳替代方案,但袁醫師表示,其實紙尿布有兩大缺點,第一是側漏風險,當尿量過多時,可能會因側漏,導致尿液流出,進而產生異味;第二則是尿布疹,因長時間穿戴悶熱,容易產生濕疹,嚴重者甚至還可能會引發生殖器發炎。因此,建議民眾可改用由氧氣面罩改良而成的集尿器,因為它完全包覆生殖器,不論坐著、站著或是以起身30度於床沿側坐方式排尿,尿液都可順利流入尿袋。對於患者而言,可安心地排尿,且就算尿量多,也不擔心外漏,尿袋中有逆止閥設計,尿液只進不出,減少異味產生,只要每日將尿袋清洗即可。謹記3大招 有助於保持體溫雖說紙尿布與集尿器可幫助排尿障礙患者解決半夜上廁所的問題,但為減少一般人半夜好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機率,袁醫師也提供3大招保持溫度平衡的方式,協助民眾降低發生率:1)維持室內溫度/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要減少溫度落差,因此,建議民眾可在家中擺放電暖爐、暖器等,有助於維持室溫。2)減少廁所通風/雖然打開廁所窗戶,有助於通風,但冷空氣變多時,就會使得廁所溫度處於低溫狀態,因此,建議晚上睡覺時,可將窗戶關上,以免因低溫引發疾病。3)維持衣服溫度/不管是起床或是上廁所,在冬天時都會習慣穿上外套,因此,可將習慣穿著的衣服,放置被子、毯子等,減少冷空氣接觸,以免冰冷的衣物,瞬間接觸到肌膚。只要在生活中利用一些小方法,就可以降低肌膚與冷空氣間的接觸。隨著冬天氣溫越降越低,也提醒家中有老人的民眾,最好多注意半夜起身的保暖問題,也千萬別因半夜上廁所麻煩,而不敢喝水,避免因一時的疏忽而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風險。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民眾若突然出現半側麻痺無力、語言障礙要當心,恐是腦中風在作祟!日前,一名77歲的男子,過去並無任何徵兆,直到有天早晨與友人一同到公園玩飛盤,才發現一向靈活且慣用左手的他,怎麼丟的都不順,且在聊天的過程中,還有點大舌頭,後來在朋友堅持下,到醫院求診才發現,他右腦中風,所幸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劑,才沒有釀成大禍。對此,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陳志昊醫師表示,隨著中風部位不同,所呈現出來的病徵也會有所不一,就如同個案中的患者,因為中風位置為罕見的右腦,會讓人缺乏病識感,以致於連自己外觀受到改變,也渾然不知覺。8成的中風患者 發病時未立即就醫陳志昊醫師表示,所謂的腦中風,指的是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導致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不循環,造成腦部受傷,進而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且根據亞東醫院統計指出,有將近8成的中風患者病發時,未立即就醫,可能是不自知,或是沒有警覺到嚴重性。因此,醫師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突發性口齒不清、語言障礙、眼歪、嘴斜、昏厥等改變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3小時,尤其是高齡者、家族史、三高、抽菸、頸動脈狹窄等高危險群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4倍。佛明罕風險評估量表 可算出10年內腦中風率最後,陳志昊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佛明罕10年中風風險評估量表,來計算出10年內腦中風的機率,因為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死因首位為腦中風,高達21.7%,遠比第二位的惡性腫瘤來得多。且在台灣平均每6.6分鐘就有一人中風,每6人就有一個會中風,發作年齡一直不斷下降中,因此,中風已經不是一個中老年人的專有疾病,而是如影隨形的文明病,所以,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輕忽身體所發出的警訊。

慢性病患罹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年增8%

慢性病患罹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年增8%#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根據臺北榮總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心房顫動病患若合併多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每年的中風率可高達8%,且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且沒有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也有1.15%的中風率,是西方國家的將近2倍。血液流動不佳 容易形成血栓臺北榮總陳適安醫師表示,所謂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一旦發生時,因心房無有效的收縮,心房內的血液處於流動不佳的狀態,所以,很容易凝結成血栓,一旦這血栓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進而造成腦中風。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心房顫動會增加5倍腦中風的風險,且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預後很差、復發率高。服用抗凝血藥物 可降低64%中風風險心房顫動造成的腦中風雖然可怕,但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除了規律的作息和適度的運動外,要預防心房顫動導致的腦中風,最有效的方法是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大幅下降64%的中風風險,然而,傳統的抗凝血藥物,病患需要時常接受抽血以監測藥物濃度,不但使用上不方便,還可能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因此,接受度並不高。但近幾年已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相較於傳統的藥物,不但使用上更方便,不需監測藥物濃度,腦出血的風險也大幅降低,所以,針對高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新型抗凝血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可和醫師討論,尋求專業的建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