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預防中風、高血壓 吃麵少喝半碗湯

預防中風、高血壓 吃麵少喝半碗湯#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愛吃麵的人常說:「生而為人,就是要吃麵。」我自己也很喜歡吃麵,尤其是烏龍麵。不過,很多人都知道,「麵食」是造成高血壓與血管疾病的元凶之一,必須特別留意。每喝一碗湯就會多攝取5~6公克的食鹽「拉麵」是血管保健的眼中釘,如果連湯也喝完,每吃一碗,就會攝取5~6公克以上的食鹽,等同於高血壓病患一日標準攝取量的上限。實際上,常吃拉麵、又習慣把湯都喝光,多半會罹患高血壓。如果不改變飲食習慣,任憑症狀惡化,甚至會引發中風。重鹹的食物改為每10天吃1次喜歡吃拉麵等麵食類並不是壞事,但是,為了開心享用美食,也為了維持身體健康,以保未來的口福,必須在「吃的方法」上多下點功夫。明知攝取過量將會有害健康,卻一直猛吃自己偏好的食物,日後就可能因為嚴重的血管疾病而倒下。因此,不妨將喜歡的食物視為「奢侈品」,改成每10天吃1次;是否改變人生的方向,全看你自己的決定。以拉麵為例,看起來似乎是小事,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每週吃4~5次拉麵,和10天吃1次相比,10年、20年過後,罹患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會截然不同。吃一碗麵記得留下半碗湯血管保健和減肥、戒煙一樣,有些人認為「順從渴望,過著短暫而爽快的人生」最好。但是實際上,當這些人身患重病倒下時,還是會深刻感受到「健康長壽才是最好的」。請各位一定要在生病前改變壞習慣,活出健康的人生。為了達成目標,最好把高鹽、高脂肪的食品或料理視為奢侈品,僅止於偶爾享受一下。拉麵等麵食類的湯頭,最好留下一半以上;如果遇到難以忍耐的頂級湯頭,偶爾可以抱著享受的心情一飲而盡,但是,之後記得要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如蘋果等),促使身體排出「鈉」。當「積極減鹽法」稍微鬆懈時,就用「穩健減鹽法」來補足。不要過度追求完美,讓「積極」和「穩健」雙管齊下,才是成功減鹽的秘訣。(本文摘自/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采實文化出版)

抗憂鬱好入眠 運動正能量可持續4小時

抗憂鬱好入眠 運動正能量可持續4小時#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為忙碌的女人,我們都知道女性無法開始或堅守運動的種種障礙,太忙了、太累了、要照顧小孩、陪小孩寫功課、及做不完的家事等。許多女性都曾計劃運動,卻未能付諸實行,或只運動個幾週就半途而廢。適度運動能預防慢性病、減少壓力因為運動對人的精神和情緒影響很大,女性憂鬱是男性的2倍,罹患焦慮症及身心症的比例也很高,女性更要注意,人生各階段體能訓練對於靈活性及未來老年獨立性的重要性。規律運動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妙方,也是成功減肥計畫的基礎。運動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使妳更喜歡妳的身體,還可以給妳新的人生觀。適度的運動能達到以上種種的效果。我們要再次強調,運動對身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運動曾經被視為對戒菸、戒酒的良方,體能訓練也漸漸被用為治療憂鬱、焦慮等心理情緒問題的輔助療法。1996年美國公共衛生局提出體育活動與健康的報告指出,規律的運動有下列的好處:• 改善妳的心情。• 減少焦慮。• 減少沮喪。• 增加自尊及自我控制感。• 藉幫助減重、增加肌肉張力,改善妳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體育活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可以回溯至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就認為體能活動是與天地調和、陰陽和諧不可或缺的環節;印度早在西元前3000年,就慢慢發展出瑜伽這種以身心哲學為基礎的活動;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及蓋倫,也常常描述體育活動和精神健康的關係。而現代科學家和醫師也做了數百項大大小小的研究,描述體育活動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這些研究顯示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治療輕度憂鬱症狀,而且運動愈多、憂鬱愈少。運動能使焦慮的人變得比較不焦慮,如果妳即將為開不完的會議、截稿日期、與醫師約診感到焦慮,運動可以協助妳驅散這些壓力。運動產生的鎮靜能量可持續2-4小時運動能大幅增進自尊、改善心情。開始從事運動後,許多人指出身心及人際關係都跟著改善。運動也能改善睡眠,增加我們深度睡眠期和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等待入眠的時間,晨間運動對失眠的人,更有幫助。運動能減輕壓力,是和增加體內2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有關,分別是血清素及多巴胺,這2種傳導物質都和情緒有關。另外,運動也會增加我們身體本有的內生嗎啡及腦啡等天然鎮靜劑的量。這些化學變化,可以持續到運動後2到4小時。(本文摘自/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天下雜誌出版)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台灣約有70萬人次病人因眩暈到醫院求診,有眩暈的患者未來甚至還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以全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治療及未接受中醫治療,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服用中醫的患者能減緩一半的中風機率。有介入中醫治療的患者中風機率下降一半葉家舟醫師從1998年至2007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找出112458名週邊型眩暈因而住院的病患,其中有5330例(47.31%)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藥的治療,追蹤15年,比較兩組中風比例,研究結果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介入中醫治療的眩者患者可降為13.10%(可減少一半的中風機會),尤其是服用中藥的天數超過180天者,中風的機率下降最為明顯。葉家舟表示,中醫藉由病人發病時症狀的差異及體質進行病人的病證分類(辨證論治)來提高療效,主要將病患分為「虛」、「實」兩類,在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多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濕郁遏或肝陽化火,造成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平時可按壓穴位幫助症狀改善葉家舟醫師指出,眩暈好發在38至72歲,若是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患,可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此外,提醒病患切勿聽信偏方,如有長期眩暈的問題,應該找醫師做檢查及治療,服用中藥最好找中醫師依個人症狀及體質處方較好。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風池、神門、內關、合谷、足三里、 太衝等穴位,經常按摩穴位,也可幫助症狀的改善。

防中風、抗凝血 反轉劑是解藥!

防中風、抗凝血 反轉劑是解藥!#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老先生在家中不慎跌倒造成顱內嚴重出血,需緊急進行手術 ,但因患者為心房顫動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進行緊急手術可能有無法止血的風險。全台估25萬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5倍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指出,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是以抑制心房顫動患者凝血功能,讓血液不易凝固來達到預防中風的成效,因此如果心房顫動患者在服用藥物期間突遇大量出血需要進行手術時,患者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回復,會直接影響患者緊急手術的成功率。臺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會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但高達75%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症狀,致使心房顫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某些患者甚至在中風後才知道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江晨恩主任說明,台灣約每47分鐘即有一人因腦中風死亡,而研究顯示高達28.3%的腦中風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根據統計發現,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更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2倍死亡風險。抗凝藥反轉劑 緊急手術關鍵即刻救援江晨恩主任表示,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藥物作用慢,研究顯示超過50%以上的心房顫動患者未受到妥善照護,而且華法林造成的顱內出血,亞洲人是白人的4倍。新型抗凝血劑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藥物順從性,而且顱內出血比華法林少70%。抗凝藥防中風 緊急手術提高止血不易的風險傅維仁主任說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性的反轉劑經研究顯示,不但能夠完全、並持續超過12小時反轉效果,且以350倍親和力達到專一精準結合,來抑制特定抗凝血藥物的抗凝作用,即時提供心房顫動患者得以因應緊急手術的身體恢復凝血功能狀態。心房顫動患者突遇意外須緊急手術時,注入的反轉劑就會讓心房顫動患者恢復正常凝血功能,手術結束後可以繼續服用有反轉劑的新型抗凝血劑,減少中風發生。

「四高」得舒飲食 把關媽咪健康

「四高」得舒飲食 把關媽咪健康#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女性在50歲後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逐漸流失,使得三高發生率大於男性,特別是血糖、血脂如果沒有控制,就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甚至癌症等後遺症。「四高」得舒飲食 控制血壓保護健康SNQ營養師李麗美表示,更年期婦女除了維持理想體重外,建議可以採用「得舒飲食」來控制血壓並保護心血管健康。所謂「得舒飲食」,重點在於攝取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及節制飽和脂肪酸。適量攝取含鎂的食物搭配運動可防骨鬆透過食用香蕉、芭樂、奇異果,以及川七、莧菜、菠菜、空心菜攝取到鉀;適量攝取堅果、葉菜、豆類和全榖等含鎂多的食物,每周3次食用深海魚和亞麻仁油,可攝取到不飽和脂肪酸。同時也建議可以鼓勵更年期婦女進行瑜珈、太極或氣功等緩和型的運動,緩解不適。另外,搭配促進腰部及大腿肌力的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關節炎及下背痛,減少跌倒的機率。母親節免費健康篩檢活動母親節快到了,把關媽媽健康,許多子女會安排健檢,除了自掏腰包進行完整檢查外,也可先參加許多單位趁著母親節前後推出的健檢活動。新北市衛生局除提供免費的HPV疫苗,只要符合資格的婦女在5月份接受乳癌及子宮頸癌篩檢,就送出一條限量的造型大毛巾;烏日林新醫院的「愛,從健康開始!珍愛媽咪健康篩檢」活動,邀請所有女性朋友免費健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則推出「健康媽媽,玩美人生」專案。此外,SNQ國家品質標章也響應、協辦與母親合照送SNQ認證產品好禮的網路票選活動。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小孩也會中風!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小孩也會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媽媽說我的血管像毛毛蟲,很細!很容易塞住不動!就會中風!」一名10歲小女孩入住復健病房,原因竟是預防腦中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專科護理師王曼娟表示,兒童腦中風並不罕見,根據文獻指出每年每十萬兒童有2-13例。小兒中風原因包含:1) 心臟疾病/最常見,約佔中風原因1/3。2) 感染/有可能造成血栓形成,而引發腦中風。3) 血液疾病/如先天抗凝血因子缺乏。4) 血管病變/動靜脈血管畸形是小兒出血型中風最常見的原因。5) 其他/如血管炎、外傷、藥物及毒品及代謝異常。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蓄等症狀毛毛樣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慢性腦血管阻塞疾病,致病原因未明。在血管攝影顯示出小血管亂麻成一團,形成煙霧狀。多發生在15歲以下兒童或30-40歲的成年人。兒童缺血性中風的先兆較明顯,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蓄等症狀。大多以半側肢體偏癱及癲癇發作表現。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並沒有辦法阻止疾病進展。待病況穩定後,需會診腦神經外科評估進是否可實施腦血管重建手術。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開始做起王曼娟護理師表示,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當孩子出現頭暈眼花、頭痛、嘔吐等症狀時,千萬不要忽視!一但出現口齒不清、半邊肢體無力時,馬上就醫。兒童中風預後比成人好,但造成的肢體活動障礙、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可能持續一生,要需長期追蹤、評估以及復健治療,幫助病童能回到學校、重新融入社會,改善生活品質。此外養好良好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以降低後天中風機會,所以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開始做起。

患者福音!牙科到宅服務開跑

患者福音!牙科到宅服務開跑#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85歲女士中風後因插管下顎前牙鬆動,做了下顎前牙的鋼絲固定治療。日前因鐵絲部分斷裂,刮牙肉、牙齦常常自發性流血的情形頻繁,但因臥床無法前往牙科看診,醫院提供牙醫到宅服務,拆除斷裂鋼線及口腔清潔,減緩不適,提供照護者口腔衛教,且定期每2個月牙醫到宅服務。牙醫到宅服務可提供牙周病緊急處理、牙周敷料、牙結石清除、牙周病控制基本處置、塗氟,其他有潛在危險性的,再安排後送至醫院進行。身心障礙者缺牙、殘根、齲齒恐致身體惡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主任賴智信表示,身心障礙者受限於本身的障礙類型與程度,多數無法完善自我照護口腔健康,且因為牙科治療需要在治療椅上進行,無法至牙科看診的臥床病人,口腔照護需求總是被忽略。加上配合不易,缺乏足夠的口腔健康知識,使得口腔內缺牙、殘根、齲齒、牙周病等情形相對嚴重,不僅咀嚼進食不便,更可能因齒源性感染,造成身體狀況惡化。先評估口腔狀況 擬定治療計畫為服務嚴重行動不便無法到院治療的病患,提供適切安全口腔治療及衛教,經診斷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清醒時,50%以上活動限制於床上及有口腔醫療需求者),先請牙醫師到宅訪視病患,評估其口腔狀況,再依其口腔醫療需求擬定治療計畫,以及藥師提供藥事評估,經報備支援核准,與家屬確定時間,前往病人家進行治療。

「3個30秒」 助降心病風險

「3個30秒」 助降心病風險#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一聽到鬧鐘響,習慣性的動作就是像蝦子一樣彈跳而起,這樣的方式是非常不好的。整合醫學暨心臟內科林承箕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在早上6點~12點,人們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腦血管、心血管問題的機率,比其他時段高出20%~25%!因為經過一夜長眠、身心鬆弛,尚未暖身、做好調適就匆忙下床,心和腦的血液循環應變不及,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所以我建議在睜開眼睛之前,預留一些時間,在床上做兩個簡單的暖身動作,讓你充滿愉悅、更有活力。剛醒不要馬上起床 暖身、動一動再睜眼首先,「眼睛先不要睜開」,林承箕說明,因為此時我們的腦子剛從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即將進入白天正常運作的狀態,適合先進行一種靜態的暖身,也就是「觀想」。把心思專注在一些美好的、幸福的畫面,例如與最喜愛的人一起,面對蔚藍的海岸、享受溫暖的陽光。觀想的時間不用太久,約半分鐘到一分鐘,這些美好、幸福的畫面,就能溫和喚醒你的身心及應變反應,並且讓你充滿正面的能量和愉悅的心情。做完觀想以後,就可以接著做動態的暖身,也就是躺在床上伸伸懶腰、動動手和腳,接著雙手互搓,搓到掌心發熱後,蓋住雙眼3~5秒鐘。再用手抹一抹臉,就可以慢慢睜開眼睛了。三個三十秒 降低「姿勢性低血壓」發生率我們常會聽到有一些長輩在半夜上廁所時昏倒、摔得鼻青臉腫,剛開始常被誤認為是中風了,搞得家人親友緊張得不得了。林承箕認為這是因為下床的動作太急、太快,而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狀況,年長、貧血、經常頭暈的人較容易發作。不管你是否屬於以上說的那三種族群,平常養成起床「三個三十秒」的習慣,就可以降低「姿勢性低血壓」發生的機率。所謂「三個三十秒」指的是:先躺在床上,睜開眼睛,花三十秒動動手、動動腳。再慢慢起身,在床沿坐三十秒,同樣動動手、動動腳。最後慢慢站起來,在床邊站三十秒,全身動一動,再輕鬆開步走。(本文摘自/24小時健康行事曆:林承箕醫師整合醫學DIY/自然主義出版社)

Menu